47-让孩子着迷的101本书





坏厣嫦吕础!   ?br />       卡拉娜还是一个意志坚定的女孩。她克服了心理的恐惧,开始艰难地制作武器,准备和野狗周旋。她在一片高地上搭建了自己的宿营地,她用柴禾搭了一个小棚,用死鲸的肋骨修筑了坚固的篱笆。为了制作称手的镖枪,她带着自制的弓箭去冒险猎杀海象,差点儿送命。这次冒险让她学到了更多生存的本领,也让她克服了制作武器带来的心理障碍。    
      在这个故事中,读者与卡拉娜一起在成长。她通过学习和辛勤劳动,渐渐学会了驾独木舟在小岛的近海捕猎。她经过了几年的耐心准备,终于有条件向野狗群发动攻击。她赶走了野狗群,驯养了最凶狠的头狗,从此不再孤独。    
      与鲁滨孙不同,卡拉娜是一个来自大自然、属于大自然的人类,她并不试图占有更多的东西,她与狐狸、海豚、海獭成为好朋友,甚至后来与野狗也能和睦相处。卡拉娜还是一位天性爱美的女性,她热爱美丽的大自然,在生活有余裕时她还会装扮自己,用鸬鹚羽毛为自己缝制了美丽的裙子。    
      18年后,渴望回到人类中的卡拉娜终于被一艘商船解救了。当知道有被解救的机会后,卡拉娜并没有兴奋地冲下来,她收拾好自己的随身物品,回到自己的房子,为自己和爱犬朗图—阿鲁生火做了最后一顿饭,还精心把自己打扮了一下,这才不慌不忙地走去见来到岛上的白人。    
      “第十天,我们的船起航了。这是一个晴空万里,风平浪静的早晨,我们朝着太阳出来的方向笔直驶去。我站在甲板上,回头朝着蓝色的海豚岛看了很久很久。最后一眼我看见的是岛上的高地。我想着朗图(已故的爱犬)躺在那里的各色石头之上,想着不知在什么地方的‘王—阿—勒’(小海獭的名字),想着小红狐狸,它一定会徒劳地去抓我的篱笆。我还想着我藏在山洞里的独木舟,想着所有那些愉快的日子。    
      海豚从海里浮起来,在船前面游来游去,它们在早晨总要穿过清澈的海水远游很多里格(注:古长度单位,1里格=5572。7米),一路编织水泡的图案。小鸟在笼子里吱吱地叫,朗图—阿鲁坐在我的身边。    
      与鲁滨孙的故事相比,卡拉娜的生活历险故事是一个美丽的故事,虽然艰苦,虽然有危险,但最终是美丽与和谐。    
      司各特·奥台尔(Scott O’Dell,1898…1989),出生在西部开拓时代的洛杉矶,那时野兔比居民的数量多得多。童年时他的家庭几经搬迁,有时搬到小岛上,有时搬到与墨西哥交界的山里,那里曾经是西部印第安人聚居的地方。正因为如此,奥台尔的大部分小说,都与拓荒者、印第安人有关。《蓝色的海豚岛》中的描述,一部分来自奥台尔少年时代的回忆。那时他和同龄的少年们一起,时常到印第安人曾经居住的海岛周围探险,在被遗弃的古老独木舟上嬉戏。    
      奥台尔是一个经历十分丰富的作家,他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还是好莱坞最早的一批电影精英中的一员。他是一名电影摄像师兼技术编导,曾参与过多部早期无声电影的制作,最著名的一部是历史剧《班豪》。    
      奥台尔最热爱的事业是写作,特别是为青少年写历史题材的小说。这是在他少年时代就立下的志向,因为有一次他的家人告诉他,伟大的英国历史小说家司各特是他们家族的前辈。他毕生创作了近30部小说,其中大部分是历史小说。1981年他还专门设立了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文学奖,每年5000美元奖金,奖励为青少年创作历史小说的后辈。    
      奥台尔是一位博学而且具有宽容胸怀的作家,他的小说记录了开拓者的辉煌,也对逝去的文化充满敬意,他特别同情被历史吞噬的弱小族群,怀着对大自然的热爱讴歌人与自然的和谐。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今天的孩子,更应该来读一读奥台尔。    
      


第四篇历险、奇遇故事(8)

    傻子或疯子或天才的历险故事    
      记得小时候第一次读《好兵帅克历险记》,一连笑了好几天。这么好笑的书真不多见。如果你恰巧看过一部法国电影《虎口脱险》,我可以告诉你,初读帅克的感觉和看这部电影的感觉类似:无休无止、奇逗无比的笑料能逗得你喘不过气来。    
      一开始,你很难弄明白,帅克这家伙到底是装疯卖傻呢,还是头脑真的有些问题。    
      帅克是黑市上的狗贩子,专门替七丑八怪的杂种狗伪造纯正血统证书。他本来是一名捷克士兵,被军医审查委员会最终宣布为白痴后退伍。    
      故事开始时,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奥匈帝国的一位皇储在萨拉热窝被暗杀了。虽然当时捷克在奥匈帝国的版图内,但这件事跟帅克这样的市井平民一点关系也没有。不过帅克可激动了,他跑到小酒店去喝上几杯,天南地北地胡侃,说起那位被暗杀的大公,就像说他乡下的大叔似的。他还很激动地预言欧洲的主要国家会混战起来,那神情就像在说一场热闹的大戏似的。正好有个密探守在小酒店里,兴高采烈地宣布帅克因为叛国罪等几桩罪行而被逮捕了。不过帅克看上去一点也不在乎,走到大街上时他还问那位密探:    
      “我用不用在人行道上趴着走?——我想,我既然被捕了,就没有资格在路上直着身子走啦。”    
      在警察局里,审讯官宣布他有叛国罪、诬蔑皇太子和皇室罪,问他有没有什么要辩护的,帅克乐呵呵地什么都承认,一个劲儿地东拉西扯,还逗趣地说:    
      “你们给我搞上很不少名堂啦,可是太多了反而没好处的。”    
      审讯官问他是否真的都招供,他很天真、很坦然地说:    
      “大人,如果你要我招供,那我就招供。这对我不会有任何害处。假若您说:‘帅克,你什么也别招!’那我就死不认帐。”    
      他很爽快地在招供书上签上自己的大名“约瑟夫·帅克”,临别还体贴地问道:    
      “还有什么要我签字的吗?要不我明天早上再来一趟。”    
      回到监牢时,帅克还意犹未尽,得意地告诉大家自己什么都招了:    
      “刚才我已经招认,斐迪南大公兴许是我杀的。”    
      你瞧瞧,帅克看上去就是这样一个悖忤常理的浑人。恰恰因为这样的浑劲儿,警察拿他也没办法,只好送到法医那里去鉴定,看看他是否脑子有问题。    
      帅克见到几位法医时特别兴奋,一边向墙上的皇帝像高呼“万岁”,一边像拉家常似地回答法医的问题,而且还时不时反问几个无厘头的问题。他越聊越高兴,可几个法医都已经不耐烦了——这家伙整个一个白痴!最后一位法医还不死心,突然问道:    
      “一万二千八百九十七乘以一万三千八百六十三等于多少?”    
      “七百二十九,”帅克连眼睛都不眨一下,就回答说。    
      你想想看,如果你是法官,能拿这家伙怎么着?警察先生们对帅克这家伙毫无办法,他们把他送到疯人院,疯人院的大夫却断定他是个逃兵役的假病号;他们把帅克从疯人院哄出来,直接扔到牢房去,他却在那里自得其乐。    
      当警士把帅克带回警察局的路上,正传来奥地利皇帝宣战的消息。帅克挤到人群中大喊:“皇上万岁!我们必胜!”引起人群一阵骚动。    
      帅克还得意地对押送他的警士说:    
      “我早料到了,可在疯人院里还什么也不知道,本来他们的消息应该是最灵通的。”    
      哈哈,原来发动战争的人,本来也是一帮疯子!    
      看到这里,你应该明白了吧。帅克这家伙,如果不是个疯子或傻子的话,绝对是一个天才!在这样一个疯狂、愚昧的时代,这样一个黑白颠倒的世界里,他居然可以开开心心地嘲笑、谩骂,而且骂人绝不吐一个脏字,他什么人都不怕得罪,谁也拿他没办法。他整天扛着“皇上万岁”的招牌招摇,然后拍着胸脯,自豪地说:“军医和法医都已经鉴定过了,我是一个十足的白痴!”    
      帅克虽然向世人充分表现了自己的傻与疯,但他还是没有能逃脱再次服兵役、上战场的命运。不过这没有关系,对于这个傻子或疯子来说,上前线也是开心的历险,他有足够的天才把这场世界大战搅和成一场十足的闹剧。    
      如果你想好好开心一下,一定要去读一读好兵帅克的历险。    
      从某种程度上说,帅克的故事就是作者哈谢克一生的真实写照。    
      雅·哈谢克(1883…1923),出生于布拉格一个中学教员的家庭,少年丧父,他与母亲过着清寒的生活。他小小年纪就开始做工养家,失业后干脆徒步四处旅行,旅行对于身无分文的他与乞讨无异。从14岁开始,他就经常参加各种游行和闹事儿的活动,总爱给警察老爷们添麻烦。被警察抓住后,他就装疯卖傻,直到被送进疯人院。    
      成年之后,他开始了勤奋创作生涯,创作了上千篇短篇小说和各类小品文章,一方面为了谋生,一方面也是在讽刺嘲弄社会上一切丑恶现象。1911年,在帝国大选时,他非常有创意地组织了一个“在法律许可范围内的微小进步党”,借竞选的名义,打着效忠皇帝的旗号到处演说,十分痛快地嘲讽了当局。这次开心的经历促使了“帅克”的诞生。    
      还有一次,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之初,他在布拉格的一家旅馆里表演了一场闹剧,在他的住房登记卡上写了个俄国名字,自称来自敌国俄罗斯。警察把他当作危险间谍抓起来后,他笑着告诉他们,他这是要看看奥地利的警察局是否运作正常。    
      哈谢克是一位真正的讽刺大师,一方面犀利得入木三分,另一方面通俗得连孩子都能明白,这是一种来自民间、来自生活的智慧。    
      捷克的孩子们特别喜爱帅克,帅克的故事不但收入小学课本里,而且还有电影、电视、木偶剧等各种孩子们容易接受的形式,甚至还有帅克玩具。如果同学中正好有一个胖墩墩、表面憨厚内里机灵的调皮鬼,孩子们就会叫他“咱们的帅克”;孩子们相互开玩笑耍嘴皮子的时候,也常常会说“少跟我来帅克那一套”。看来,智慧是不分年龄的。    
      两位好好先生的童话和现实的故事    
      


第四篇历险、奇遇故事(9)

    【杜利特医生系列故事】    
      一个胖墩墩、圆滚滚的好好先生,因为他喜欢动物,还因为跟着182岁的鹦鹉,学会了鸟语兽言,所以方圆十里八乡的动物都来找他瞧病。并不是所有的动物,都有一个钱袋子鼓鼓的主人,这位好好先生,给瞧病的动物也是来者不拒,无论是天上的,还是地下的,不管是陆地的、还是水里的,只要是求到他头上了,他都给处理。所以,常常因为这个,反而把自己的钱罐子弄得空空荡荡的。于是,世界各地的动物都慕名请他去看病。岂止是世界各地,连外星球的动物也来接他去瞧病。总之,在动物世界里,只有他才是最有声望的“人”。也就是因为这个,他就有了各种希奇怪异的历险故事。    
      这位好好先生,就是杜利特医生,或者叫杜利特博士。动物不总是用嘴来说话。它们说话用耳朵、用脚、用尾巴——用各种各样的东西,比如小狗抽了抽半边的鼻子,它是在问,“外面还在下雨吗?”有时候,动物不屑于用嘴说话,不屑于发出声音说话,可以用好多好多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来告诉别人发生的事情。这里头学问大着哪!自从杜利特博士开始明白这个,他就疯狂地学习各种各样的动物语言。有时,为了能和水里的动物说话,常常长时间把头伸到水里。有一次,为了和一个巨型的海螺说话,博士是先跟海豚说,海豚转给海星,海星告诉海胆,海胆再去同海螺说。海螺的回话,先是海胆知道了,然后是海星明白,接着告诉海豚,海豚最后再解释给杜利特博士。    
      因为杜利特博士是在同动物打交道,所以,博士使用的逻辑和语言,就比人们通常的表达要生动得多。比如,在去非洲丛林拯救猴子王国的途中,他们的航船遇上了风暴,撞在暗礁上沉没了,杜利特博士坦然地说,“我们一定是撞上了非洲。”    
      这位杜利特医生是个大名鼎鼎的童话人物。自从1920年出现以来,他受到一代代小读者的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