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让孩子着迷的101本书
年为了生计而奔波,早上随着上班大军挤在地铁里,晚上又随着下班大潮疲倦地流回远在都市另一个角落的家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或许你会渐渐感悟庞德在那一瞥时的心境。
不过自从读过《时代广场的蟋蟀》后,我在地铁站里,也会时时仔细聆听,期盼能听到那不易捕捉到的美妙的音乐声。真希望每个地铁站出口都有一个蟋蟀音乐家!
乔治·塞尔登(George Selden,1929…1989),出生于美国的康涅狄克州,从耶鲁大学毕业后,去罗马留学过一年。之后,他长期在纽约工作和生活,每天乘坐地铁上班、下班。一天晚上,当他回家途经时代广场地铁站的时候,意外地听见一只蟋蟀的叫声,一股暖流不期然地涌入他的心底……
那声音,象小提琴轻快地叩击着琴弦发出的,又象竖琴突然受到拨弄。在远离纽约的绿色森林里,如果有一片叶子在漆黑的午夜飘落下来,坠入一丛灌木中,也可能发出象这样的声音。
是的,那真是一只蟋蟀。声音是那么熟悉,记得少年时在康涅狄克州的草地上,曾经听到过它。那只蟋蟀肯定是从家乡来的,是一只乡下蟋蟀吧。如果是城里的蟋蟀,怎么会跑到地铁站里来,傻乎乎地叫呢?也许它因为贪吃,钻进了郊游的城里人的野餐篮子里,然后被带到这个地铁站里来的吧?虽然是在喧嚣的地铁站里,它的叫声,就象在森林绿地上发出的一样,它肯定在想念家乡了吧?在这个世界上最繁华的大都市的最繁忙的中心,小蟋蟀的命运将会怎样呢?
一个温馨的都市童话,在塞尔登的脑海里诞生了。
这只蟋蟀名叫柴斯特。怎么样,听起来就像是一个音乐家的名字吧?它本来就是一个音乐家,只是它自己暂时还不知道。它很快结识了两个“纽约佬”——住在地铁站下水道的塔克老鼠和哈里猫。它们俩儿都是热心肠,虽然塔克有点儿市侩气,但那毕竟是“生活所迫”的嘛。
一个名叫马里奥的小男孩发现了蟋蟀,他非常喜欢柴斯特,决心给它一个家。塔克经常在下水道口观察这个小男孩,它知道他是穷人家的孩子。马里奥的爸爸妈妈在地铁站口开了一个小小的报摊,从早干到晚,全赖卖报纸杂志勉强度日。每到周末,马里奥就要来帮着看报摊,一直做到深夜。因为报摊太小,生意相当冷清。
妈妈对小昆虫特别反感,她担心蟋蟀会在小报摊里捣乱。但在马里奥强烈地恳求下,宽厚的爸爸同意了,因为儿子生活中的乐趣实在太少,为什么不满足一下他这个微薄的要求呢?马里奥开心极了,他把柴斯特当作宝贝收留在报亭里。
柴斯特、塔克和哈里经常在夜里聚会,它们甚至在报摊里举行小小的宴会。哈里是个音乐迷,它偷偷打开收音机听音乐,受到它的感染,柴斯特也跟着收音机学习演奏人类的音乐。柴斯特是一个音乐天才,不管是古典音乐还是流行歌曲,只要听一遍它就能非常准确地演奏,技巧十分高超。三个好朋友在音乐中得意忘形,终于惹出大祸——它们引起了一场小小的火灾,令马里奥一家损失惨重!
火灾的第二天,正当怒气冲冲的妈妈准备将蟋蟀赶走时,柴斯特无意中奏响了一曲意大利民歌,这正是妈妈最爱听的一首《重归苏莲托》——
爸爸妈妈来美国之前,在意大利的那不勒斯,爸爸向妈妈求爱,常常在月夜来到她的窗下,弹着一把旧吉他,唱着这支民歌。当蟋蟀演奏的时候,妈妈又陶醉在当年的情景之中:夜静悄悄、暖洋洋的,一轮明月照耀着天鹅绒一样的那不勒斯海港,爸爸向她歌唱。她想起那些消逝了的岁月,热泪盈眶,情不自禁,柔声地哼起了歌词。
柴斯特演奏了一曲又一曲,爸爸、妈妈和马里奥被深深地打动了。他们都是真正的音乐迷,在美妙的音乐中,生活显得那么美好,充满希望!
一只蟋蟀居然是一个音乐天才——这个消息不胫而走。在接下来的一周里,整个纽约市都为这个小音乐家倾倒。各大报刊、杂志竞相报道,每天上午和傍晚,大家涌到这个小报摊来听蟋蟀的个人音乐会。柴斯特为了帮助马里奥一家,倾尽全力,也征服了所有的观众。报摊的生意也因此而日益兴隆。
可是,成名之后的柴斯特变得越来越忧郁了。它深深地怀念故乡,怀念在大自然里发自内心快乐地歌唱。它决心告别眼前这一切,回到宁静的故乡田园。
只有塔克和哈里知道,周末黄昏的演出,将是柴斯特的告别音乐会。演出开始的时候,地铁车站上挤满了下班回家的乘客和准备出游度周末的男男女女,他们都停下来听柴斯特的演奏。因为人实在太多,警察用绳子把通道围起来,还暂时断绝了路面上的交通。那真是一个动人的场面:
“交通停顿了。公共汽车,小汽车,步行的男男女女,一切都停下来了。最奇怪的是:谁也没有意见。就这一次,在纽约最繁忙的心脏地带,人人心满意足,不向前移动,几乎连呼吸都停住了。在歌声飘荡萦回的那几分钟里,时代广场像黄昏时候的草地一样安静。阳光流进来,照在人们身上。微风吹拂着他们,仿佛吹拂着深深的茂密的草丛。”
《时代广场的蟋蟀》是一部十分感人的童话。塞尔登成功地运用了两条线索来讲述故事——蟋蟀在动物世界的童话生活和小男孩马里奥的现实生活,他用音乐把它们融为一体。既充满想像力,非常的好玩,又富有现实意义,让读者能体验到人世间的苦与甜,并始终给人一种向上的力量。这样的童话是非常罕见的。
塞尔登一直居住在纽约,直到1989年去世。他热爱音乐,喜爱考古研究,崇拜托尔金(《魔戒》的作者),对生活充满了热情。他的编辑兼朋友斯蒂芬说道:“柴斯特蟋蟀、哈里猫、塔克老鼠和它们的朋友们的故事,是一场淳朴和友谊对世故和自私的胜利。乔治·塞尔登走了,但他的声音永远活在柴斯特蟋蟀的歌声中。”
第五篇动物故事(8)
【小恐龙系列丛书】
一只恐龙,恐龙一只,坐着一座冰山,漂流到赤道附近的一座小岛上。准确地说,小恐龙不是坐着来的,是卧在恐龙蛋里躺着过来的。幸运的是,赤道附近的这座名叫蒂蒂乌的小岛,正好有个蒂巴通教授,教授热衷于开发动物的智商,全身心的教动物说话。教授还专门开设了动物语言学校,当然,采用的是自愿上课的原则,爱来则来,不来就算。
教授让企鹅平平趴在冰凉的恐龙巨蛋上孵化,巨蛋太大,加上了被子、浴巾、羊毛毯、手帕、餐巾、床单、所有的窗帘、所有岛上能找到的布,穿在身上的除外。企鹅平平很快就被埋在由被子和布堆成的小山下面,海滩上好像多了一座要送洗的衣物布山。太阳下,平平汗水直流,冰蛋快变成了热水瓶,晚上,巨蛋——平平——布山旁边,燃起了一堆篝火。就这样,白天 晚上,晚上白天,终于,恐龙被孵化出来了。
小恐龙在这个世界第一次睁开眼睛的时候,教授的管家,一只名叫乌茨的母猪,正抢着给恐龙擦洗干净。于是,小恐龙就本能的认定了乌茨就是它的妈妈。乌茨走到哪,小恐龙就跟到哪,一步也不能离开,否则就会大呼小叫,嗷嗷大哭。小恐龙的哭法极具夸张,脖子长长伸出来,费力的咽了咽吐沫,然后开始哀号、哭闹、嚎叫,“哼呀呀——呜呀呀——啾呀呀——哇呀呀——咿呀呀。。。。。。”,摆出一种撕心裂肺、地动山摇的气势,让大家一时也不得安宁。
小恐龙长得飞快,教授开始教它说话。可是,小恐龙只会发出几个标准的元音。教授失望地转身去干别的事情的时候,小恐龙就和别人侃侃而谈。原来,小恐龙天生就有非凡的语言才能。
小恐龙有强烈的自尊心,有强烈的个性,有非常非常多的自己的主意。小恐龙做了很多别人都做不来的事情。小恐龙遨游海洋、闯进王宫、探险北极、考察火山、周游世界,小恐龙还当了影星,做了国王。它浑身上下充满了活力,充满了叛逆精神。它走到哪里,哪里就引发起轰动的新闻效应。小恐龙又是那么幽默、大度、坦诚、自然,同时,它也同每个小孩一样,一样的好奇,一样的无知、一样的单纯。它的故事到处充满了喜剧色彩。
小恐龙故事系列,是德国最受孩子们喜爱的动物童话。它的轻松流畅的文字,美仑美奂的插图,不仅受到了孩子们的喜爱,而且也吸引了无数大人——内心里永远长不大的成人。
马克斯·克鲁塞1921年11月出生在德国萨勒河流域的一个小城。他的母亲是著名的玩具制造商。1943年耶拿大学毕业后,他重建了母亲的工厂,后来把工厂交给了姐姐,专心于去圆自己的作家梦,开始儿童文学创作。
作家马克斯·克鲁塞的第一部儿童作品是《狮子跑了》,广播电视台把它改编成了木偶剧,当时就引起了轰动。这是著名的“小狮子”系列的第一本。克鲁塞最受欢迎的作品还属“小恐龙”系列。在德国,一个幼儿园、一个小学,如果没有“小恐龙”、“小狮子”,那才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
披着动物皮的人的故事
从某种意义上说,在虚构的动物故事中,动物只是披着动物皮的人。它们有类似人的情感,能思考问题,能根据某种价值观进行选择,有的还能像人一样交流。它们常常表现得比大多数人更正直、更高尚。就像西顿说的那样,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区分同类中“好的”和“坏的”,而动物没这个必要。在《夏洛的网》中,蜘蛛夏洛甚至能在网上织出人类的文字“好猪”(some pig),因此救了一头猪的性命。这些显然不是真事儿,但并不等于不真实。
怀特在去世前不久,给他的小读者们写了一封信,信中说:
“你们问,我写的故事是真的吗?不是的,它们是由幻想的形象和事件构成的想像故事。在现实生活中,一个家庭不可能有一个长得像小老鼠的孩子,一只蜘蛛不能在网上织出文字,一只天鹅不能吹小号。不过现实生活只不过是一种生活,除此之外,还有另一种想像的生活。虽然我的故事是想像的,我愿意相信它们也包涵有某种真实——关于人和动物感觉、思考和行为方式的真实。”
从这一点说,下面将要介绍的几部童话与前面的动物故事没有太大的差别。它们的特殊之处在于,故事中的动物已经几乎完全脱离了动物的本性,在动物与人类的差别上,它们走得很远,不但说着人话,而且还干着人事。《柳林风声》中的癞蛤蟆不但拥有一个城堡,而且还酷爱玩赛艇、大篷车和汽车;《小猪唏哩呼噜》中的小猪活脱脱就是一个六七岁的小孩,会挑担子,会武术,会上学,还会打游戏机;《狗来了》中的狗做过酒保、乡村教师,而他的朋友熊竟然还去参加议会选举。这根本就不是动物嘛,从里到外,就是披着动物皮的人。
第五篇动物故事(9)
【柳林风声】
这是一个讲出来的故事。一位爸爸带儿子出门散步,一边欣赏着大自然的风景,一边把眼前遇到的东西讲到故事中去。高兴怎么讲就怎么讲,于是故事中的动物不像动物,人也不像人了。把动物和人混为一谈的做法,肯定不是这位爸爸的独家发明,但要论到经典,恐怕你就难找第二家了。
布莱克维尔(Blackwell)是一家世界顶级期刊杂志出版公司,它在20世纪末举办了一个学术性的书籍评选,邀请“逻各斯国际顾问团”的来自17个国家的知名学者,评出105部“20世纪对人类影响最大的图书”。这本童话故事居然名列其中,与它同列的大多数是政治、经济、哲学、艺术、文学书籍,有趣的是,《毛泽东选集》也在其中。这大概是那些觉得童话“不过是小儿科”的人看来,绝对不可思议的事情。
如果没有给儿子讲过这个故事,格雷厄姆肯定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作家。
在近两百年的历史中,我们常常能遭遇到这样的时刻,某位长大成年的人,也许正郁郁不得志,也许正在被平凡的生活吞噬,也许只能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一簇无声的浪花。这时,他(她)生命中的孩子出现了,就像天使,带来了另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