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螺春
第二部分:碧螺春的原产地——苏州茗饮与虎丘山(图)
苏州“虎丘茶”在明代曾一度甲冠全国,清初在吴中仍有一定名次。产此茶的虎丘山,位于苏州城西7公里,海拔34。3米,占地约20公顷,山体为距今1。5亿年的中生代侏罗纪时代喷发的岩浆凝结而成的流纹岩。远古时代,虎丘曾是海湾中一座随着海潮时隐时现的小岛,历经沧海桑田的变迁,最终从海中涌出,成为孤立在平地上的山丘,人们便称它为海涌山。“何年海涌来?霹雳破地脉,裂透千仞深,嵌空削苍壁。”宋人郑思肖的诗句形象地道出了虎丘的由来。如今虎丘虽已远离大海,人们依然能感受到海的踪影,海的信息。人们来到虎丘,未踏进头山门,就看到隔河照墙上嵌有“海涌流辉”四个大字;进山门后,一座石桥跨过环山河,桥被称作“海涌桥”;上山路旁的一些怪石,圆滑的石体是因为海浪冲刷而致;憨憨泉因为潜通大海,又被称作“海涌泉”;拥翠山庄月驾轩内立有清代学者钱大昕书写的“海涌峰”石刻。虎丘曾有过望海楼、海泉亭、海晏亭等胜景。在历代文人笔下,更可见虎丘与海的渊源,“海当亭两面,山在寺中心。”(白居易)“宝刹近城郭,峰从海涌来。”(顾瑛)“尝疑海上峰,涌起自天外。” 虎丘山有着“前山美、后山幽”的说法,后山脚下清清河水环绕,河中水菱浮面、河旁古木参天,大量的古树名木,樟、杉、柏、松、银杏、玉兰长势茂盛。掩映在丛林中又分翠亭、玉兰山房、揽月榭等景点。“平坐游览遍天下,游之不厌惟虎丘”,就是人们对虎丘山最美好的赞叹。 由于虎丘山独特的地理位置,山内有许多名泉,上述的“憨憨泉”(即海涌泉)位于虎丘斗拱飞檐的断梁殿旁,是名噪一时清冽甘醇名泉。相传,憨憨泉为梁代天监中神僧憨憨所凿,距今已1400余年。此井泉至今清冽甘醇,有“井底泉眼潜通海”之说,又被称作“海涌泉”。旧时,寺僧在此汲水,沏虎丘白云茶,以奉嘉宾。 茶圣陆羽对虎丘情有独钟,曾经三次光临虎丘,唐上元二年(28岁)与谢清昼、刘长卿结伴游虎丘,临剑池,品虎丘寺石泉水;大历十三至十四年(45…46岁)时去苏州游虎丘寺,著《虎丘山记》;贞元十年(61岁)苏州小隐时,在虎丘山凿泉种茶,虎丘之北古有的“陆羽楼”为陆羽贞元中寓居虎丘的故址,他凿的泉称为“陆羽井”。 据《苏州府志》记载,茶圣陆羽晚年,在德宗贞元 (785…805) 中,曾长期寓居苏州虎丘。一边继续著书,一边研究茶学,研究水质对饮茶的影响。他发现虎丘山泉甘甜可口,曾在虎丘山上挖凿一石井,人们称为“陆羽井”,又称“陆羽泉”。虎丘石泉水水质清甘味美,现在虎丘泉以“天下第三泉” 传名于世。此泉现今就在颇有古幽神异色彩的“千人石”右侧的“冷香阁”北面,泉眼现为一口石井,约3米见方,四周围以石壁,井下清泉寒碧,水流终年不断,泉水清亮透明,味略甜。冷香阁为饮茶品泉的最佳处,中外游客前往品茗者,四季不绝,就连茶室附近树阴下、岩石上所置桌椅,也常为品饮者占无空座。
第二部分:碧螺春的原产地——苏州茗饮与洞庭东山(图)
被誉为碧螺春“摇篮”的洞庭东西山,是唐代以来一直盛产名茶的著名茶区。洞庭东山在苏州城西南40公里处,传说伍子胥迎母于此,因名胥母山。隋代莫厘将军曾居于此,又名莫厘山。洞庭东山历史悠久,历代帝王将相、文人雅士都曾来此游乐憩息,留下众多名胜古迹。据史籍记载,区内曾有古寺宇60座,明、清园林17处,乐泉15个。东山市镇上有保存完好的仿古雕花楼,依山傍水的席家花园,明代住宅建筑楠木厅等。市镇四周,处处有观光游览景点,如紫金庵 的明南宋彩塑16罗汉,杨湾村的元代古建筑轩辕宫,古村陆苍的明清古建,嵯峨秀丽的莫厘峰,险峻曲折的“廿四湾”山道,碧螺峰下的灵源寺,太湖三山岛上的旧石器时代古文化遗址等等。此外,还有不少散列各村的明清宅第,深藏幽谷的名泉。自然景观之美,人文景观之浩,甲于吴中。历代有作家92人,著作193种。仅以古建筑而言,景区内就有文物保护单位24处,其中省级11处,县级13处,另外还有县级文物保护的古代碑刻9处,古墓葬3处,古生物(树)6处,文物古迹5处。 洞庭东山是名副其实的花果山、鱼米乡,盛产50多种土特产品。其中最负盛名的是“碧螺春茶”。在江苏《县区志》上称:“茶出东山者,品最上。”此外还有声名远扬的“白沙枇杷”,有1300多年历史的“洞庭红橘”,以及“太湖莼菜”和太湖三宝(银鱼、白虾)等等。漫游东山,自然景色绚丽多彩。春天,百花盛开,万紫千红,茶芽滴翠;端阳佳节时,枇杷林披翠挂黄,杨梅树枝茂茁壮,柑橘园郁郁葱葱,不是三春,胜似三春;秋天,漫山遍野的橘林,远看万绿丛中点点红,近看累累硕果树弯腰。1600多年前,诗人白居易在此有感而发,留下了“浸月冷波千顷练,饱尝新橘万株金”的名句。
第二部分:碧螺春的原产地——苏州茗饮与洞庭西山(图)
西山,俗称洞庭西山,古籍中也简称洞庭山以及包山、林屋山等,是太湖东南部的一个岛屿,位于江苏省苏州市西南端,距苏州古城45公里。西山岛南北11公里,东西15公里,面积79。82平方公里,是中国内湖第一大岛。 从太湖三山岛和西山俞家渡的考古发掘证实,早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西山就已有人类活动。4000年前大禹治水过西山,留下了禹王庙、禹期山等古迹。春秋时西山因位于吴越之间,留有很多吴越争霸时的遗迹。如传说当年吴王夫差携西施在此避暑、赏月留下的消夏湾、明月湾、画眉池等古迹,至今仍是游人喜欢的驻足处。西山地处湖心,物产富饶,水路航运又四通八达,自汉初商山四皓之后,历来是达官显贵退隐的好地方。天下名山僧占多,南朝梁武帝时,西山佛寺大兴,故有三庵十八寺之胜,西山的包山寺、水月寺、法华寺,都曾兴盛一时,名重一方。西山也是道教圣地,有道教中的天下第九洞天(林屋洞)和第四十九福地(毛公坛)。北宋,朱大办“花石纲”,西山谢姑山、石公山等地的太湖石被大量开采。南宋初年,北方贵族大举随宋室南迁,大批贵族到西山定居,给西山带来了空前的繁荣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西山的大族,多数是南渡贵族的后裔。明清时期,西山因土狭民稠,大批居民外出经商,不仅足迹遍布江浙沪一带,浩浩商队,还经远销至湖南、湖北,且多数因经商致富,与东山商人一起被称为“钻天洞庭”。经商致富,使西山在明清时期建造了大批规模宏大、装饰精美的宅第,也形成了许多像明月湾那样规划严密、布局合理、配套齐全的村庄和集镇,这种状况在清乾隆、嘉庆及道光年间,达到了鼎盛。西山现存的古建筑,大多建于这一时期,且有着鲜明的西山地方特色。西山地处湖心,既承袭南渡中原文化遗韵,又因远贸而深受各地影响,长期以来使西山形成了大异于吴中其它地方的方言、风俗和习惯。 西山素有吴中桃源之称,自古即是闻名海内的旅游胜地。太湖七十二峰,四十一峰在西山,这里是太湖山水的精华所在。秀丽的湖光山色,众多的名胜古迹,丰富的茶、果、鱼、虾特产,吸引了无数的游人到这里观光游览。目前,西山的开放景点主要有石公山、林屋洞、包山寺、罗汉寺、禹王庙、古樟园、西山梅园、高科技农业园等十余处。西山现存的历史古迹共有一百多处,其中已列为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共14处。 在洞庭西山缥缈峰西北深幽之地的小青山坞,山下有一古刹名“水月寺”,始建于梁大同四年(538年)。隋代大业六年废,唐光化年间山僧志勤化缘重建,天佑四年苏州刺史曹圭曾命名为明月禅院,北宋年间,宋真宗赵恒重新赐名为“水月禅寺”,寺中曾产贡茶,故亦称为“水月贡茶院”。 古寺中原有不少名人碑刻,有唐代苏州刺史白居易的诗碑、北宋诗人苏舜钦《苏州洞庭山水月禅院记事碑》、宋大理评事苏子美《水月禅寺中兴记碑》等。最引人注目的是苏子美的水月茶诗一首刻于碑中,诗云:“万枝松覆青山坞,千树梨开白云园。无碍泉香夸极品,小青茶熟占魁元。”由此可见早在唐、宋时水月寺小青茶早就受到文人雅士、达官贵人的青睐。古时寺院有山地百亩,栽有茶树、梨树及其他果树。传说小青茶被列为贡品后,每年山僧早春焙制的新茶,均有平江知府派员用快马送往京城,深受王室和百官的赞赏。 据《太湖备考》记载,在西山水月寺(水月禅院)东首有一叫无碍泉的泉池,以李弥大得名。李弥大自号无碍居士,他是宋代工部尚书,后归隐寓居西山,在水月坞建筑房屋,取名“易老堂”。李弥大有《水月寺酌无碍》诗云:“瓯研水月先春暖,鼎煮云林无碍泉。将谓苏州能太守,老僧还解觅诗篇。”又曰“缥缈峰小青坞有泉,澄泓莹澈,酌之甘冷。”无碍泉泉池,广数平方米,天然叠石为壁,自成一景,泉边为水月溪,澄流曲折湍急,据说雨后声如雷鸣。又见一石碑,碑上书刻“无碍泉”三字。在水月寺遗址,有两块高大的青石碑,碑文记载:“洞庭西山,湖水包山;缥缈峰下,水月寺旁,有泉甘美,清冽甘醇,异乎诸水,岁旱不枯。寺因泉而胜,泉得寺而名……” 举首四望,水月坞是一只深深的山坞,群山环抱,宁静安谧,山岭逶迤起伏,峰峦叠翠,有山的巍峨,水的灵秀,空气清新,在此徜徉,有回归自然,返璞归真之感。山上遍植可供采制碧螺春的茶树,是一个值得游客流连忘返,享受真山真水、自然美景的旅游胜地。 水月寺的茶树大部分生长在幽深的山坞里和山溪畔,四周是梨树、枇杷树,花开之时香气袭人,茶树长在其间,吸其馥郁之气,茶味格外芬芳。每逢采茶时节,山僧在采茶前必先沐浴,更换宽松僧衣,腰束布带,不用竹筐,专拣一芽一叶的嫩头采摘,采下的茶纳于怀中,茶叶受热,会发出一种异香,山人称之为“吓煞人香”。 古老的洞庭西山,至今山中尚有不少年远的古茶树,老而不衰,依旧年年开花结籽,年年萌生满树可以焙制高档新茶的嫩茶芽,水月寺今虽废,但山僧当年焙制名茶的技艺却代代相传,藏于民间、传于民间,至今不绝。 此外,还有苏州的天池山产的天池茶在明代被誉为“海内第一”;苏州西郊天平山上的“白云泉”,号称“吴中第一水”等等。其中白云泉,又名钵盂泉,在其石辟上有白居易手书“白云泉”三字;一旁有云泉精舍,白居易还有一首咏此泉的诗:“天平山上白云泉,云白无心水自闲。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从白云的坦荡淡泊,“吴中第一水”的清闲透彻,使人领会到一种无牵无挂、从容不迫的意境。白云泉从攀附着苍藤薜萝的峭壁隙罅中潺潺流水,终年不断,泉水清冽而晶莹,水味醇厚而略带甘甜。泉前有敞轩一座,是品茗赏景的佳处。
第二部分:碧螺春的原产地——苏州苏州名人与茗饮(图)
名山、名茶配名水,美丽的自然景致与名茶相得益彰。这不仅给苏州的人民生活上带来诸多愉悦,而且,给许多文人墨客的创作带来许多灵感,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的有关茶的诗文、专著和字画。 1。唐代文学家陆龟蒙与茶陆龟 陆龟蒙(?…约881),字鲁望,自号江湖散人,又号天随子,苏州长洲(今苏州吴中区)人,曾任苏湖二郡从事,后隐居甫里,故又称甫里先生。于长城(今浙江长兴)顾渚山下经营一茶园,岁取租茶,自刺品第,著有《品第书》。这也是继陆羽《茶经》之后唐人所撰的一本专门评事茶叶的茶书。但遗憾的是早已失传。他与好友皮日休关于茶的唱和诗作,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清新淡雅的一页。陆龟蒙《奉和袭美茶具十咏》(皮日休字袭美)的十首茶诗,与皮日休《茶中杂咏》十篇,这一唱一和的二十首诗,全方位描绘了唐代茶事的风貌,人们称之为一部诗化的《茶经》。如陆龟蒙在《茶笋》一诗中写道:“所孕和气深,时抽玉苔短。轻烟渐结华,嫩蕊初成管……。”充分抒发了他对茶树生长的自然环境和采摘细嫩新梢的赞美;《茶焙》:“左右捣凝膏,朝昏布烟缕。方园随样拍,次第依层取。”生动详尽地描述了茶叶加工中捣茶和造型时的情景。
第二部分:碧螺春的原产地——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