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汉代风云人物





际上汉武帝这个时候已经起了心思,就是必须把母族的外戚剪除掉,不能够让她们再在自己的头上指手画脚。而这个时候呢,由于窦太后的去世,窦家这个外戚集团失势了;此时王家、田家——就是王太后这个集团——的势力开始上升,田是一路青云直上。

  当田和窦婴发生冲突时,汉武帝没有办法,碍不过王太后的情面——汉武帝退朝以后去看他妈妈,王太后是在绝食,说,老娘还活着,他们就敢这样欺负我的弟弟;老娘要死了,我们田家人、我们王家人还不成了人家案板上的鱼肉了?汉武帝没有办法,只好拿窦婴下狱。

  自从失去窦太后的庇护,窦婴不再受皇帝的重用,周围的人也渐渐与之疏远,只有灌夫将军一人不离不弃,成为窦婴的生死之交。可是灌夫的忠贞给窦婴带来的只是暂时的安慰,却为窦婴之死埋下了大大的伏笔。这一切都是由于窦婴本身的性格造成的。

  《史记》说窦婴这个人的性格是“任侠,自喜”,《汉书》说他的性格是“侠,喜士”。什么意思呢?“任侠”就是以侠义自任,认为自己最重要的担当就是行侠仗义,这叫“任侠”;“自喜”就是自视甚高、自鸣得意;“喜士”就是喜欢结交江湖上的人。这是窦婴的性格特点。

  正因为有这样的个性,所以窦婴才跟灌夫成了好朋友。窦婴和灌夫是怎样成为好朋友的?他们是什么时候成为好朋友的?是在窦婴失势之后。因为窦太后去世,窦家的势力就下落了,窦婴自己也被罢了官,门庭冷落车马稀,手下的门客都慢慢离开了他。这个时候灌夫来了,灌夫也是做过官的人,这个时候也是被罢官了,两个下了台的官员同病相怜,而且惺惺相惜,结为生死之交。所以灌夫被捕入狱以后,《史记》上的说法是“魏其锐身为救灌夫”——窦婴要挺身而出救灌夫。窦夫人就劝窦婴说,你看啊,灌夫得罪的是谁?他得罪的可是当今太后啊,是当今丞相啊,你救得了他吗?窦婴怎么说呢?他说:“侯我自得之我自失之。”我不就是个侯爵吗?这个侯爵是我自己挣来的,我自己把它丢了有什么了不起的!我不能够眼睁睁地看着灌夫死了,而我窦婴一个人还活在世界上——那是不可以的。这个是什么?这个是哥们儿义气,江湖义气。



/* 39 */
  第四讲 窦婴与外戚(4)     

  话说回来,灌夫这个人也是有问题的。灌夫是个什么人呢?用现在的话说他是黑社会老大。灌夫也曾做过将军,出生入死,在平叛吴楚之乱的时候身先士卒,身负重伤,九死一生;但是他也为非作歹,至少是他的家人和他的门客曾经为非作歹。灌夫的财产非常之多,富甲一方。他是颍川人,和晁错是老乡,他在颍川的势力非常大,每天家里开流水席,白吃白喝的有百十号人——都是些什么人呢?都是江湖上那些人,说得好听是些侠客,说得不好听是些流氓、土匪、地痞、恶霸。你要知道在那个时代,什么英雄豪杰、江湖好汉,和流氓地痞、黑社会老大没有什么区别,基本上是混为一谈的。这些人横行乡里,鱼肉百姓,霸占田亩,垄断水利。所以当时他们家乡有一首歌,这首歌在电视连续剧《汉武大帝》里面田出来告状的时候还唱了,唱的是:“颍水清,灌氏宁;颍水浊,灌氏族。”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这个河水难道总会是清的吗?只要有一天我们颍川浑浊了,你们灌夫一家就全完蛋了!可见当时民众对他们是恨之入骨。更重要的是,作为一个集权皇帝,汉武帝不能容忍地方豪强势力的壮大。

  作为地方豪强的灌夫是当时朝廷打击的对象,在惹怒了丞相田之后,窦婴却不识时务,以生命的代价去救助灌夫,引起汉武帝的不满。其实,骄奢的田是汉武帝更憎恨的人,但是窦婴却最先成为外戚斗争的牺牲品。狡猾的田在东宫廷辩中抓住了窦婴的什么软肋而置他于死地呢?田又是如何让汉武帝在顷刻之间改写了历史呢?

  其实,汉武帝终其一生要做的是这样一件事情:中央集权,而且是集权于皇帝。实际上他一生做的也就是这件事情。加强皇权,首先是加强中央的权力,在中央的权力当中又要加强皇帝的权力,所以汉武帝做了一系列的政治制度改革。比如设内朝和外朝就是为了从宰相那里夺权,这个情节在电视剧里面是一笔带过,就是任命卫青为大司马作为内朝的领袖。什么叫内朝?就是搞两个政府:一个政府由宰相领导,叫外朝 ;一个政府由皇帝领导,叫内朝。他为什么这样做?就是要一步一步从宰相那里把权力夺回来。宰相权力是相权,汉初规定相权和皇权基本上是平起平坐的——三公坐而论道啊——皇帝是五日一朝,只对重大的事情做一个批示,具体的国家事务是由宰相处理的。三公指的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三公坐而论道就是三个宰相在处理政务。这个职权汉武帝要把它夺回来,即夺相权为皇权。

  另外一个集权措施是夺地方的权力集中到中央,汉武帝不可能容忍地方有一个非政府的、非官方的豪强势力存在,对于豪强势力他是一定要打击的。

  窦婴和田实际上分别是两个外戚集团的代表人物,他们与皇帝的关系不能从私人关系去看,而要看他们所代表的两个利益集团。当然就个人而言,应该说窦婴更有人格魅力;而田呢,应该说是猥琐小人,是一个贪官,贪得无厌——田做了宰相以后,基本上把官员的任免权都拿在自己的手上——所以汉武帝可能更讨厌田,因为田太腐败,太跋扈,太霸道,太嚣张。田和窦婴不是有过一个廷辩嘛,在东宫辩论,窦婴就揭发田贪污腐化,有买官、卖官这些事情。田说,是呀,我田就是一个贪官,我是贪得无厌,我是腐化堕落,我喜欢女人,喜欢狗,喜欢金银财宝,喜欢好吃的东西,喜欢漂亮衣服,那不就是因为现在天下太平嘛!天下太平我又是皇亲国戚,我享受一点怎么了,我怎么着了?可是你窦婴在干什么呢?你和灌夫两个人整天躲在家里面鬼鬼祟祟地勾结一些地方豪强、江湖好汉,策划于密室,点火于基层,日议朝政,夜观星象,一天到晚是不是想着我们圣上怎么样了你们好怎么样啊?

  这句话很厉害,实际上正是这句话打动了汉武帝。他要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就不能容忍地方豪强,他要加强皇帝自己的权力就不能容忍外戚集团的权力和势力过大。你外戚集团居然和地方豪强勾结起来,那就非打击不可了。所以尽管汉武帝从内心深处更讨厌田,但他更不能容忍窦婴和灌夫这样的“勾结”。我认为这才是灌夫和窦婴之死的真正原因。当然,这场斗争的最后结果是汉武帝渔翁得利,窦氏集团和田氏集团都垮掉了。



/* 40 */
  第五讲 韩信被杀之谜(1)     

  韩信作为一代名将,彪炳史册:公元前204年他用背水一战的策略,以数千兵力击败二十万赵军。公元前202年,他用十面埋伏的计策;逼得项羽在乌江自刎而死……可以说,韩信为刘邦夺取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但韩信在功成名就之后却未能寿终正寝——在公元前196年,被刘邦的妻子吕后诱杀于长乐宫钟室。难道韩信之死真的是应了那个“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典故?韩信为什么会落得如此下场?

  说起汉代风云人物,不能不说到韩信,因为韩信在西汉初年至少有两个“第一”。第一个“第一”,韩信是西汉第一功臣,当时就有人这样评价韩信:“功高无二,略无世出”。什么叫略无世出呢?就是说这个世界上不会有第二个韩信了,他的功劳也没有人可以跟他媲美了。第二个“第一”,韩信是西汉第一个被杀的功臣,西汉还有一些其他被杀的功臣,但韩信是第一个。

  韩信之死,是西汉第一大案,也是一个名案和疑案,它被看做是开国皇帝诛杀功臣的典型,使我们想起那句耳熟能详的成语——“鸟尽弓藏,兔死狗烹”。这个话韩信曾经说过,但是第一个说这句话的人不是韩信。是谁呢?是越王勾践手下的大夫范蠡。

  越王勾践的故事大家都是很熟悉的,叫做“卧薪尝胆”。春秋时期,吴越两国相邻,经常打仗。公元前497年,吴国大败越国。越王勾践屈辱求全,向吴王求降,去吴国给吴王夫差做奴仆,终于骗得夫差的信任,于三年后被释放回国。勾践回国以后,为了不忘国耻,睡觉就卧在柴薪之上,坐卧的地方挂着苦胆。经过十年的积聚,越国终于打败了吴国。后来,人们把这个故事概括为“卧薪尝胆”,用来形容人刻苦自励、发愤图强。

  那时辅助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报仇雪恨的主要有两个人:一个是大夫范蠡,一个是大夫文种。越国灭掉吴国以后,范蠡大夫就对文种大夫说,咱们走吧,咱们的任务已经完成了;越王勾践这个人是可以共患难而不能共富贵的,你要记住:“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这就是“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出处。这里的走狗说的是跑得很快的狗——在古汉语里面,“走”是跑的意思——“走狗”这个名词就是从这儿出来的。

  范蠡大夫后来就真的走了。他干吗去了?下海经商。据说他还携带了一位小蜜,就是西施,泛舟西湖。不久范蠡就成了一个大富翁,号称“陶朱公”。

  文种大夫却不肯走,他说,你看我立了这么大的功劳,现在是摘桃子的时候了,我干吗要走啊?结果越王勾践送给他一把剑,同时带了这么一句话,勾践说,先生教给寡人七种杀人的办法,寡人只用了三种办法就把吴国给灭了,还剩下四种没有地方用啊,是不是你去先王那里试一试呢?文种一听就明白了,自杀了。这就是“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来历。

  楚汉之争结束后,功高震主的韩信成了刘邦的一块心病。项羽一死,刘邦马上便夺了韩信的兵权;公元前201年,刘邦又以谋反为名将韩信诱捕。韩信被抓时,仰天长叹,鸟尽弓藏,兔死狗烹。但刘邦此时并没有杀掉韩信,只是把他贬为淮阴侯。那么韩信到底是因为什么而被杀的呢?

  根据司马迁《史记》的记载,韩信被杀大概是这样的一个过程。在汉十一年,就是刘邦当了汉王的第十一年,也即他当了皇帝的第六年——这个时候西汉王朝也不过刚刚建立——发生了一件事情,一个叫陈的起兵造反,他自称“代王”,不是代替的“代”,而是代国之王。代在什么地方呢?是在现在的河北省境内。陈当时有很多军队和人马,而且他是养士的人,手下有很多英雄豪杰——陈这个人是很厉害的,走到哪儿随从他的车辆都有上千辆,很多人拥护他。

  听到陈反了的消息,刘邦勃然大怒,带领军队御驾亲征,去讨伐陈。这期间,韩信与陈有书信来往。韩信写信给陈说,你只管造反,兄弟我在京城给你做内应。而且他做了准备,准备把监狱里的人放出来,让他们去攻打皇宫——当时留守京城的人是吕后,就说把吕后抓起来杀了。

  这个事情被人告发了。告发的起因,是韩信手下有一个人犯了错误,被韩信关了起来,准备杀头。这个人的弟弟知道了这个情况,就向吕后通风报信,说韩信准备谋反。

  吕后说这个事情怎么办啊?把相国萧何找来商量,萧何就出了一个主意。萧何出了一个什么主意呢?他自己去找韩信,说前方传来了捷报,咱们皇上打了胜仗,现在群臣都要到皇宫里去祝贺。

  我们知道那个时候的通信是不发达、不方便的,前方有什么战事,韩信并不知道;那么萧何一说,韩信就相信了。但是韩信不去,韩信说,你看我一直在生病——因为前一段时间韩信闹情绪,一直装病不上朝——我连朝都不上的人,怎么能去呢?萧何说 :“虽疾强入贺。”意思是,你虽然有病,但还是勉为其难去一趟吧 ;这么大的事情,大家都去祝贺,你不祝贺不好嘛!韩信觉得实在是推托不过,就勉勉强强进宫了,来到长乐宫。



/* 41 */
  第五讲 韩信被杀之谜(2)     

  当时汉王朝的主要宫殿有两座:一座叫未央宫,是皇帝住的;一座是长乐宫,是皇后住的。因为这期间是吕后在主政,所以韩信来到长乐宫。长乐宫两边早就埋伏好了,韩信一进来,很多壮士一拥而上,把韩信捆了起来。吕后没有请示也没有汇报,也来不及了,当机立断,先斩后奏,把韩信杀了——斩之于长乐钟室,就是在长乐宫里面一个放编钟的房子里把韩信杀了;而且立即下令逮捕韩信的家人——“夷信三族”,就是将韩信父族、母族、妻族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