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说开朝十四帝






    在蒙古铁骑向西挺进的征程上,首当其冲的是地处中亚的花剌子模国。花剌子模是中亚古国之一,位于阿姆河下游,其王号花剌子模沙(波斯语,意为王)。它摆脱了西辽和墨尔柱帝国的统治之后,发展成为伊斯兰世界最强大的国家。成吉思汗攻入金国的消息传到中亚后,花剌子模国国王摩诃末为证实这一消息并探听蒙古实力,在嘉定八年(1215)底,派以巴哈丁·剌只为首的花剌子模使团到达中都,亲睹了战争带来的惨状。当时成吉思汗并无征服西方的计划,只是着意于通过贸易获得异国物品。他曾颁布一道法令(札撒):凡商人至其境者,将保证其安全营业;凡有贵重物品,需先送到他那里由他选购。    
    一次,在双方进行贸易时,摩诃末诬陷蒙古商人是间谍,将他们全部杀死(共450人),货物全部没收。成吉思汗闻讯后,决意兴兵复仇。他派3个使臣到花剌子模指责摩诃末背信弃义,并要求交出凶手亦难出。摩诃末严词拒绝,下令杀死为首的使臣,将其余2人剃去胡须,驱逐出境。胡须对伊斯兰教徒来说是权力的象征,割掉它是奇耻大辱,而不斩来使、不杀说客是国家间交往的惯例。摩诃末如此做,激怒了成吉思汗,他派遣先锋哲别率领一支军队,消灭了盘踞西辽的屈出律,扫除了进兵路上的障碍。    
    嘉定十二年(1219),成吉思汗待马群肥壮之后,率领蒙古军和金国、西夏新归附的契丹军、汉军、河西军和畏兀儿、哈剌鲁首领率领的军队以及大批能工巧匠,翻越阿尔泰山,开始西征,向花剌子模进发,抵达讹答剌。经过5个月的苦战,蒙古军队终于攻破城防。守将亦难出率余部继续抗击,最终被生俘。蒙古军杀掠之后夷平了讹答剌城,亦难出被送往驻屯在撒麻耳干的成吉思汗。成吉思汗下令往爱财如命的亦难出的眼睛和耳朵里灌注溶化了的银块,将其杀死,给死于非命的商人报了仇。    
    嘉定十三年(1220)二月,成吉思汗与拖雷率领人数最多的中军攻下中亚细亚的大城市不花剌。    
    嘉定十三年(1220)三月,成吉思汗把烟火冲天的不花剌抛置身后,又攻下河中首府撒麻耳干(意为“肥沃的都市”,摩诃末在吞并河中后以此为都城)。    
    成吉思汗攻灭花剌子模后,一路攻城夺地,烧杀掳掠,将版图扩展到了中亚地区和南俄。    
    成吉思汗为求长生之药,在西征途中就遣侍臣到山东莱州延请全真教宗师丘处机。丘处机经过一年多的艰苦跋涉,终于在嘉定十五年(1222)四月到达成吉思汗行营。成吉思汗当即接见,问道:“真人从远方来,有什么能使我长生的药吗?”丘处机指出:“长生之道,清心寡欲;一统天下,不嗜杀人;为治之方,敬天爱民。”成吉思汗派人翻译并做了记录。嘉定十六年(1223)二月,成吉思汗射猎时不慎落马,险些丧生,丘处机劝告说:“你年事已高,少出猎为宜。出猎坠马,是天的戒示。”成吉思汗说:“神仙所言甚是,朕为蒙古人,自幼喜爱乘马狩猎,怕积习难改。”    
    嘉定十五年(1222),闻知西夏有变,成吉思汗决意东归蒙古。    
    在这期间,成吉思汗为加强对征服来的广大国土的统治,将它们分封给了诸子:也儿的石河以西,今咸海、里海之北,属于术赤;畏兀儿与河中之间,原西辽故地,属于察合台;从叶迷立(今新疆额敏)以北,包括今喀拉额齐斯河和阿勒泰山一部分的原乃蛮部地,属于窝阔台。他们与先前分封的成吉思汗的诸弟合撒儿、合赤温、斡赤斤、别里古台等“东道诸王”相对,被称为“西道诸王”。这3个封国即是后来的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和窝阔台汗国。分封诸子,使他们各拥封土,为后来因争夺汗位而产生的各系间的斗争埋下了种因,也最终导致了大蒙古帝国的分裂瓦解。但是,这种分封制对促进各地的封建化与经济文化的恢复发展,又是有积极作用的。    
    宝庆元年(1225)春,成吉思汗回到蒙古,持续7年的远征结束。


第二部分 武周皇帝武则天第43节 一代天骄临终遗策

    宝庆二年(1226),成吉思汗以西夏接纳仇人亦剌合·桑昆、不送质子和拒绝征调为由,兴兵大举侵入西夏。    
    由于成吉思汗在射猎野马时再次落马负伤,蒙古军被迫驻营休息。年迈的成吉思汗忍着椎心的伤痛没有采纳皇子、大臣们暂时后撤的建议,决定先派遣使臣到西夏责其不派兵随从西征且出言不逊之罪。接着,蒙古军攻西凉府,西夏主将力屈投降,遂进至河曲,取应里等县。这时,夏献宗得旺忧惧而死。夏人立其侄南平王为主。十一月,成吉思汗率蒙古大军进攻灵州。西夏王遣嵬名令公统率10万军队来援。蒙古军渡河进击,消灭西夏军,杀死无数,尸体堆积如山。随后,成吉思汗到盐州川驻冬。    
    鉴于西夏军主力被歼,已无法组织有效的抵抗,成吉思汗只留一部分军队攻打中兴,并派察罕入城招降,他自己则于宝庆三年(1227)正月率军南下,进入金境,攻陷临洮府和洮、河、叮咛、德顺等州,另遣一军攻入宁境掳掠。四月,驻夏于六盘山。六月,继续向南进兵,至秦州清水县。    
    宝庆三年(1227)七月,成吉思汗身患重病,一卧不起。他自知死期临近,便招其三子窝阔台、末子拖雷于枕边,叮嘱兄弟之间要亲密相处,并面授征服金国的策略。    
    安排完军国大事,这位一代天骄带着他丰采多姿的业绩结束了他的一生,终年66岁。    
    遵照成吉思汗的遗嘱,他的尸体被送回蒙古故土,埋葬在斡难、怯绿连、土拉三河发源的圣山———不儿罕山上。陵墓向北深埋,以万马踏平。后人在鄂尔多斯(伊克昭盟)修建了“八门白室”,人称成吉思汗陵。    
    南宋绍定二年(1229),窝阔台继承汗位。元至元三年(1266),元世祖忽必烈追谥成吉思汗为“圣武皇帝”;元至大二年(1309),加谥为“法天启运圣武皇帝”,庙号“太祖”。    
    成吉思汗即帝位后,锐意进取,实行政治、经济、军事的全面改革,从而大大巩固了已经建立的蒙古政权和各部统一的局面,也大大推动了蒙古社会的发展。在此基础上,成吉思汗开始了无尽的南进与西征,踏上了漫漫的对外扩疆拓土的征伐之路,直到宝庆三年(1227)八月病死在西夏军营。《元史》评其曰:“帝(指成吉思汗)深沉有大略,用兵如神,故能灭国四十,遂平西夏。其奇勋伟绩甚众。”    
    成吉思汗作为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突出地表现在即帝位后实行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改革。    
    首先,建立了行政与军事合一的“领户分封制”。皇亲国戚、功臣贵族各有封地,领有封户。封户平时为牧奴,战时自备鞍马、武器和粮食随领主征战。    
    其次,兴定三年(1219)又制订了“札撒”(法律)体例,宝庆元年(1225)还编制了《札撒大全》。与之相应的,任命了断事官。掌管民户分配和司法大权的“普上断事官”(大断事官)则由成吉思汗的弟弟失吉忽秃忽担任。    
    第三,创立了“怯薛”(护卫军)制度。由成吉思汗的亲信担任“怯薛”长官,赋予特权,使之效忠皇帝,并将“怯薛”里的贵族子弟另编为“质子军”,既牵制贵族,又更效忠大汗。    
    第四,创制蒙古民族文字,一改立国前无文字的落后局面。这一系列改革措施,不但有力地加强了成吉思汗的统治,而且加速了蒙古汉国封建制度的形成,大大推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并为元朝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成吉思汗能成为“一代天骄”,除其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外,自有其非凡的军事才能。他临终前的两个遗嘱可见一斑。1226年冬蒙古军围困西夏国都。次年西夏王李见请降时要求宽限一个月后献城。成吉思汗适此病卒于围攻西夏的行营。群臣按遗诏秘不发丧,等西夏王来降时将其执而杀之,西夏遂亡。又成吉思汗虽来不及亲自灭金,但却于临终前为后继者留下一份灭金的方略《元史》记录了这个遗嘱:“金精兵在潼关,南据连山,北限大河,难以遽破。若假道于宋,宋、金世仇,必能许我,则下兵唐、邓,直捣大梁。金急,必征兵潼关。然以数万之众,千里赴援,人马疲弊,虽至弗能战,破之必矣”。言讫而崩。成吉思汗的去世,虽使灭金计划推迟了两年,但继位的太宗窝阔台(成吉思汗第三子)及其诸王大臣们确实按成吉思汗的遗志行事,并取得灭金的全胜。    
    成吉思汗将草原上落后、分裂的蒙古族融为一体,并成功地建立了地跨欧亚两大洲的大帝国,重开了“丝绸之路”,推进了东西方以及阿拉伯各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他的巨大贡献令世人瞩目。在中国的历史上,唐朝之后一直是处于分裂割据状态,即使北宋时期,虽然在中原建立起了统一的政权,但辽、西夏、金国仍然各占一方。蒙古国的建立,为今后中国的统一也创造了条件。在这方面,也是有积极意义的。蒙古国将对蒙古高原、中原乃至整个世界产生重大的影响。成吉思汗的成功之路,充满传奇色彩,但他毕竟是时代的产物。12世纪的蒙古草原,外受金朝的残酷压迫,内则部族纷争不休,正处于“天下扰攘,互相攻劫,人不安生”的动乱之秋。成吉思汗的称霸草原,统一各部族,乃是顺应民心和时代进步的要求。当然他个人的性格气质、雄才大略和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也是他事业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内因。“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不仅是蒙古民族的英雄,也是整个中华民族的英雄。


第三部分 明太祖朱元璋第44节 少年多难,乱世崛起

    元天历元年(1328)九月十八日,朱元璋出生在安徽濠州太平乡一个贫苦农民家里。朱元璋原籍江苏沛县,后来迁居泗州,再迁濠州。濠州即风阳。朱元璋一家颠沛流离,因为生计所迫,不能不到处谋生。朱元璋父母多子女,兄弟姐妹共8个,夭折2个,存活6个,4男2女。朱元璋最幼,小名重八,连正式名字都没有,直到加入郭子兴义军后,才取名元璋,字国瑞。    
    幼年的朱元璋常和小伙伴们去村旁皇觉寺玩耍。这寺内的长老见他聪明伶俐,讨人喜爱,便抽空教他识文断字。元璋聪明过人,过目不忘,入耳便晓,天长日久,便也粗晓些古今文字了。    
    转眼间,几年过去了,迫于生计,少年朱元璋也不得不独立谋生,到村中地主刘大秀家放牛。    
    元至正四年(1344),朱元璋在苦难的风雨中长成了17岁英俊青年。可这一年他的淮西家乡,赤日似火,大旱千里,蝗虫横飞,瘟疫横行。太平乡里不太平。几个月的功夫,太平乡就死去了几百口子人。    
    灾难也降到了朱元璋家。父母先后染病身亡。难以谋生的朱元璋想起了自己小时候,父母曾在皇觉寺许过愿,长大舍身当和尚。朱元璋心想眼下正无路可走,还不如投入皇觉寺中,剃度为僧,有碗淡饭填饱肚子,总比饿死强。    
    寺庙是靠收租和善男信女们的施舍度日的。朱元璋投靠时寺里已有几十个和尚,几十张嘴,僧多粥少,坐吃山空,不久就无米下锅了。没奈何,高彬长老只好将徒弟一个个打发去云游四方,自谋生路。因此进寺刚刚几十天的朱元璋也只得头戴破帽,背上小包袱,一手拿木鱼,一手托瓦钵,告别皇觉寺,穿城越村,加入了化缘讨饭僧的队伍中。    
    元至正八年(1348),朱元璋在饱尝了仰食他人,朝不及夕的化缘生活的艰辛后,又两手捧着木鱼和瓦钵回到皇觉寺,聊度人生。    
    不堪忍受元朝封建统治者剥削和压迫的中国农民,终于在元至正十一年(1351),由农民领袖刘福通在颍州首举义旗。农民大起义的烈火熊熊燃遍大江南北。    
    身居清净之门的朱元璋,耳闻不断传来的战事,心情早难以平静了。几天后,朱元璋终于投入了农民起义的洪流。    
    朱元璋入伍后,打仗非常勇敢,无论遇到何等强敌,他总是奋不顾身,争先陷阵。加之他又识得一些文字,就格外受元帅郭子兴的器重,遇有战事,总让朱元璋伴随左右。时间不长,他就被提拔为亲兵九夫长。    
    后来朱元璋又成了元帅郭子兴的女婿,身价顿升百倍,兵士亦另眼看待。    
    元至正十三年(1353)春天,朱元璋征得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