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说开朝十四帝
在一番准备之后,朱元璋于洪武九年(1376),下令废除了地方上的行中书省,改设承宣布政使司,简称布政司。布政司设左、右布政使各一人。其权力范围也只限于民政和财政,按照皇上的意志管理地方政事。当时全国共设13个布政司。同时,地方上还设置了管理军事的都指挥使司和管理司法的提刑按察使司。3个机构彼此既各自独立,又相互牵制,同时直接听命于朝廷的指挥。
实现了对地方行政机构的改革之后,朱元璋又开始集中精力改革中央政府机构。首先是对总揽天下政事的中书省实行改革。本来中书省在中央的各个权力机构当中,位置最高。其行政长官左、右丞相,又负有统率百官之责。这样君权与相权,皇帝与丞相的矛盾最易激化。明初的第一任左、右丞相分别是李善长和徐达。李善长为人处事,向来以小心谨慎著称;徐达则较多时间是带兵征战在外。他们都没有与皇上朱元璋形成大的矛盾冲突,但相位传给胡惟庸之后,事情就发生了变化。
胡惟庸是开国第一号功臣李善长的女婿。他依仗着李善长这个后台当上了左丞相,在朝中大权独揽,独断专行,官员升降、生杀大事,都自作主张,不向朱元璋请示;朝野内外的报告,凡对自己不利的全扣下来;想做官、升官的人,失意的功臣、武将,都奔走他的门下;收受金银、绢帛、名马、玩物不计其数。他四处网罗自己的党羽,培植自己的亲信,组织自己的小集团,打击异己力量,称霸天下。
胡惟庸如此胡作非为,不仅危及明王朝的安定,而且和权力欲极强的朱元璋,也必然会发生尖锐的冲突。朱元璋下决心寻找机会要除掉这个心腹大患,以巩固皇权。一天,胡惟庸的儿子乘马车在南京城里招摇过市,不小心从车上跌下摔死了,胡惟庸判车夫抵命。朱元璋知道后,十分气愤,他非要胡惟庸偿命不可,胡惟庸请求,向车夫家人赔偿金帛以了此事。朱元璋坚决不准。胡惟庸听了十分紧张,遂坚定了起事政变的决心。
洪武十三年(1380)正月,胡惟庸入奏,诡称其住宅中井出醴泉,请朱元璋去观看。朱元璋好大喜功,信以为真,也就匆匆驾车出西华门。他正行进中,突然内使云奇冲上跸道,拦住车马,慌忙中一时几不成声。朱元璋以为不敬,即令左右侍卫棍锤乱下。顿时,云奇右臂被砸断,生命垂危。但他仍用左手直指胡惟庸的宅第摇晃。朱元璋猛悟,急忙返驾登城,远远望见胡惟庸宅第中绕有兵气,以此定胡惟庸谋逆,立即发御林军逮捕胡惟庸,将其抄家灭族。同时宣布撤销中书省,罢除丞相,提高吏、户、礼、兵、刑、工等六部的地位。由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上负责。并且规定,后代皇帝不得再立丞相,大臣中如果有奏请再立者,处以重刑。
胡惟庸被诛后,朱元璋顺藤摸瓜,借题发挥,将那些行为跋扈的、心怀不满的、危及皇家统治的,统统罗织为胡党罪犯,处死抄家。胡惟庸案株连蔓引,先后持续了数年,前后共杀掉了官员3万多人,连位居“勋臣第一”,年迈退休在家,已77岁的李善长,及全家70多口人也一齐被杀。
朱元璋继废中书、罢丞相之后,又对中央监察、审判机关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调整。原先,中央的监察机关称御史台。洪武十四年(1381),朱元璋改为都察院,下设13道,110名监察御史。其职权是纠劾百官,辨明冤枉。凡是大臣奸邪,小人构党,擅作威福,扰乱朝政的;或是贪污舞弊,心术不正,变乱祖制的都要检举弹劾。
这些监察御史本来只是七品官,但在朝可监察一切官僚机构,出使到地方则是代表皇帝,小事立断,大事可直接报告皇上裁决。
经过这样一番改革整顿,朱元璋的皇权确实是强化了。但皇帝的政务也随着繁重起来了。过去政务有丞相协助,现在朱元璋一人独揽大权。事无巨细,从清早至深夜,他绝大部分时间都用在处理政务和批阅文件上,就是吃饭他也在想着政务,每想到一事,就顺手写在纸上,别在衣服上。有时事情记得多了,纸挂得满身都是,待上朝时就一一把它处理了当。
政务的纷繁使朱元璋喘不过气来,长此下去,不是皇帝身体要累垮,就是延误军国大事。为此朱元璋于洪武十五年(1382),设置了华盖殿、文化殿、武英殿、文渊殿、东阁等殿阁大学士,由品级比较低的编修、检讨、讲读等官来充任,以帮助朱元璋阅读奏章,处理起草文书,以备顾问。这样,昔日的忙乱现象逐渐改观。
朱元璋发迹于红巾军,称帝后自然特别重视加强对军队的控制。原统领全国军队的是大都督府,朱元璋任命自己的亲侄儿朱文正为大都督,为全国最高的军事长官。后来朱元璋觉得大都督府权力太大,便于洪武十三年(1380),在废中书省的时候,把大都督府也一分为五。设立了左、右、中、前、后五军都督府,分统全国军队。各都督府只管军籍、军政,没有指挥和统帅军队的权力。兵部有颁发军令、铨选军官之权,也不能直接指挥和统率军队。发生战事需要指挥调动军队时,由皇帝亲自任命军事统帅,兵部颁布调兵命令。战事结束后,军归卫所,主帅还印。
经过这样一番改革,避免了悍将跋扈、骄兵叛乱的弊端,更重要的是军权集中到皇帝手中了。不过朱元璋对将领们还是不放心。后来他又采取分封藩王的制度,把他的儿子分别封到各重要城镇去做亲王,用以监视控制各地的军事将领。这些分封的藩王按规定都配有护卫兵,少者有3000多人,多的可达1.9万多人。他们还有指挥当地卫所守镇兵的大权。遇有突发事件,封地里的卫所守镇兵,在接到盖有皇帝御宝文书的同时,将领们还必须有藩王的令旨,才能调动。
随着朱家王朝的建立和巩固,昔日与朱元璋枪林弹雨、风雨同舟的将领,现在成了新王朝的显贵。他们官封公侯,爵显禄厚,在个个弹冠相庆之余,有的渐渐骄横放纵起来。
开国大将蓝玉是洪武后期的主要将领。他麾下骁将十数人,威望都很高。蓝玉作战非常勇敢,立有赫赫战功,官封凉国公。他自恃功劳大,便骄傲起来,恃势横暴。他家里私蓄奴婢假子有数千人之多,到处敲诈勒索,霸占民田,百姓向御史告状。御史官依法提审,蓝玉竟一顿乱棍把他打走。政府明令禁贩私盐,他却令家人进行走私活动。他北征归来夜过喜峰关,守关将士因为没有及时开关迎接,他竟纵兵毁关而入。
这些勋臣宿将们的腐化堕落,不仅严重地妨碍了朱元璋统治效能的提高,而且功高震主。为了大明江山的长治久安,朱元璋在洪武二十六年(1393)开始对蓝玉这些功臣展开了无情的镇压。
洪武二十六年(1393),锦衣卫告发蓝玉谋反,朱元璋得此信即命锦衣卫发兵掩捕。蓝玉被砍头,并抄斩三族。凡与蓝玉有接触的朝臣,列侯均坐党夷灭。蓝玉案先后诛杀1.5万人,把军队中功高位显的元勋宿将,几乎一网打尽。
除胡惟庸、蓝玉两案外,所剩无几的功臣也先后被以各种罪名赐死、鞭死或砍头。徐达是被朱元璋列为开国功臣第一,他生背疽,这病最忌吃蒸鹅。朱元璋在他病重时偏偏赐蒸鹅给他吃。徐达知道皇帝是在要自己的命,只好含着泪水,当着使臣的面吃下了蒸鹅。没有几天,徐达就辛酸地离开了人世。功臣冯胜、傅友德、廖永忠、朱亮祖等也因失宠,先后被处死。
这样,功臣宿将能够善终的寥寥无几。只有汤和这个和朱元璋同村长大的放牛娃,知道老伙伴现在对老臣宿将不放心。他就主动交还兵权,告老还乡,绝口不谈国事,才保住了终身。
朱元璋这种杀功臣立威,以猛治国的策略,自己虽然没有公开忏悔过,但在他行将告别人世的时候,曾下令后人不准学习他这种做法。他说,这套办法只是权宜之计,他希望在他之后,大明朝尽快步入封建法制的轨道,尽快出现一个繁荣安定的局面。
第三部分 明太祖朱元璋第49节 为子孙“削棘”的苦心
朱元璋认为太子柔弱,难以驾驭桀骜不驯的功臣,因此他要在死前为子孙铲除。太子老师宋濂,早年追随朱元璋襄赞军事,立有大功,官至学士承旨知制诰。朱元璋借故杀他,太子见老师问斩,流着眼泪替老师求情。朱元璋为了开导太子,就拿来一根满是棘刺的木杖放在地上,命太子去拾取。太子面有难色。朱元璋就教训说:“有棘刺的木杖你不取,我替你削掉棘刺怎么样?”太子十分聪明,明白朱元璋之意,但并不以为然,委婉地劝谏父皇朱元璋说:“上有尧舜之君,下有尧舜之民。”言外,为君不能残暴。朱元璋十分恼怒,随手抄起一把椅子向太子砸去。这故事说明朱元璋坐上龙椅之后,把功臣视为棘刺。他深知,取天下要在马背上,守天下要在马下。狡兔死,走狗烹,天下一统,用不着武臣,朱元璋为了子孙的安全,就要向他们开刀。虽用文臣治天下,朱元璋仍不死心,所以从中央到地方大力加强皇权,他把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成为历史上权力最大的君主。
第三部分 明太祖朱元璋第50节 卓有成效的农业政策
朱元璋在政治上实行大刀阔斧、卓有成效的改革的同时,在大明王朝辽阔的版图上全面展开了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发展社会经济的工作。
经过十几年的浴血征战,朱元璋双手接过的是一个经济全面崩溃、生产大倒退的烂摊子。
面对这种残破衰败的局面,出身贫贱的朱元璋理解百姓的苦难,即位不久,就召见各地来朝的府州县官,对他们说,天下刚刚平定,百姓的财力非常困难,就像刚刚会飞的鸟不可拔它的羽毛,才种下的树不可摇它一样,现在必须让老百姓“安养生息”。
要发展农业生产,就必须保证农业第一线有足够的劳力资源。但在元代,蓄奴风气非常盛行,有些权贵勋戚家的奴仆多达数千人。元末农民起义,虽然有不少奴隶得到解放,但仍有相当一些农民在战乱中沦为豪民地主的奴隶。为此,洪武五年(1372),朱元璋通令全国,普通地主不得蓄养奴婢,违者杖刑100,所养奴婢一律放为良民。凡因饥荒而典卖为奴的男女,由政府代为赎身。
同时,朱元璋还严格控制寺院的发展,明令各府州只能有一个大寺观,而且禁止40岁以下的妇女当尼姑,并严禁寺院收儿童为僧。20岁以上的青年愿意出家,须经其父母申请,官方批准,出家3年后还得赴京考试,不合格的遣发为民。这些政策的逐步实施,使社会上增加了一支庞大的劳动力大军。
朱元璋发展农业的主要措施是奖励垦荒和实行屯田。元末农民起义,由于地主逃亡,人口减少,留下了大量荒地。明朝建立后,为尽快开垦这些荒地,朱元璋采取了计民授田、奖励垦荒的措施。建国的头一年,朱元璋就颁诏书天下:凡是战争中抛荒的土地,被别人开垦的就成为垦种者的田产,如果原田主回来,由官府拨给同等量的荒地作为补偿。对无主荒地,奖励农民尽力开垦,并承认其所有权,而且免征3年的田赋,个别的永不收税。这样一来,许多农民由奴隶变成了自耕农,社会地位和家庭生活有了极大的改善。农民的积极性提高了,明初的社会经济出现了繁荣向上的景象。
朱元璋奖励屯垦的政策,收到了显著的成果。洪武二十四年(1391),全国垦田面积达380多万顷,比洪武元年(1368)增加了一倍以上。政府税粮的收入也随之大幅度增加。洪武二十六年(1393)全国税粮达3000多万石,是元朝一年税粮收入的3倍。同时人口也增加了700多万。社会经济开始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
为进一步发展农业生产,朱元璋十分重视水利建设。在朱元璋即位的当年就下令,凡是百姓提出有关水利的建议,地方官吏必须及时奏报。后来他还专门批示工部大臣,凡是陂、塘、湖、堰,可以蓄水泄水防止旱涝的,都需要根据地势加以修治。各种水利工程为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在明代以前,棉花是十分珍贵的。普通百姓穿的布衣都是由麻布制作的。到了明代中叶,人不论贵贱,地不分南北,棉布已成了人民衣着的原料。这是朱元璋在明初全面推行重视经济作物,奖劝桑棉政策的结果。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就下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