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71-你最该知道的中国之文化艺术
主要集中在韩非子的作品集《韩非子》里。
韩非子(约前281~前233),生活于战国末期,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法家的代表人物。韩非是韩国的贵族,“喜刑名法术之学”,后世称他为韩非子。他和李斯都是荀子的弟子。当时韩国很弱,常受邻国的欺凌,他多次向韩王提出富强的计策,但未被韩王采纳。韩非写了《孤愤》、《五蠹》等一系列文章,这些作品后来集为《韩非子》一书。秦王嬴政读了韩非的文章,极为赞赏。
战国后期,为躲避战乱,韩非全家迁至今驻马店市西平县酒店镇的韩棠村。身为贵族的韩非子从小立志要做一番大事业。于是,他在弱冠之年便告别父母,独自一人游历天下,最终投师于当时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法家荀子。荀子在齐国讲学时,门徒不可胜数,其中,有两位著名人物,一位是后任秦国丞相的李斯,一位就是韩非子。韩非子为人正直,天资聪慧又勤学不怠,因而他的老师放言“帝王之术非韩非不能大,法家之思非韩非不能广”。
公元前233年,秦王发兵攻打韩国,向韩国索要韩非。韩王就派韩非出使秦国。韩非来到秦国后,秦王很高兴,和韩非促膝畅谈天下大事,但韩非口吃,善著述而不善言谈。韩非劝秦王不要先攻打韩国,应先将赵国消灭掉。秦王以为韩非有私心,便开始猜疑,置之而不重用。李斯、姚贾因嫉妒而进谗言诋毁韩非,说韩非本是韩国公子,终究为韩而非为秦尽全力。如果秦王不用而放他回韩国,将给秦国留下祸患,不如杀了他。秦王听信谗言,将韩非下狱论罪。李斯派人送毒药给韩非,逼他自杀。等秦王要召见他时,才知道韩非已身死狱中。
韩非擅长创作寓言故事,并通过这些故事来述说自己的政治观点。《韩非子》一书当中,共汇集寓言故事三百多则,如自相矛盾、守株待兔、滥竽充数、老马识途、曾子杀猪等,它们已经成为中国文学中的瑰宝而代代相传。
法家在法理学方面做出了贡献,对于法律的起源、本质、作用以及法律同社会经济、时代要求、国家政权、伦理道德、风俗习惯、自然环境以及人口、人性的关系等基本问题都做了探讨,而且卓有成效。
但是法家也有其不足的地方。如极力夸大法律的作用,强调用重刑来治理国家,“以刑去刑”,而且是对轻罪实行重罚,迷信法律的作用。他们认为人的本性都是追求利益的,没有什么道德的标准可言,所以,就要用利益、荣誉来诱导人民去做。比如战争,如果立下战功就给予很高的赏赐,包括官职,这样来激励士兵与将领奋勇作战。韩非的这些主张,反映了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为结束诸侯割据,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提供了理论依据。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取的许多政治措施,就是韩非理论的应用和发展。
《文化艺术》 第一章、文人文学新诗体楚辞
新诗体楚辞
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同时,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还影响到汉赋的形成。
屈原(约前339~前278),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阳(今湖北秭归)人。屈原的作品甚丰,据刘向、刘歆父子的核定和王逸的注本,计25篇,包括《离骚》1篇、《天问》1篇、《九歌》11篇、《九章》9篇、《远游》1篇、《卜居》1篇、《渔父》1篇。又《招魂》、《大招》2篇,近人也有以为是屈原所作。
周赧王十六年(公元前299年),屈原被楚王放逐。他忧愁幽思,看到楚国的政治现实,发愤以抒情,创作了一首政治抒情诗——《离骚》。《离骚》是屈原用他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以至于整个生命所熔铸而成的宏伟诗篇,其中闪耀着诗人的个性光辉。因诗中涉及到诗人自己的身世,所以有些人把他看作是诗人的自传。
屈原被放逐后,爱国之心始终不改,光明纯洁的人格丝毫未变。公元前278年,秦国又一次攻打楚国,占领郢都,楚襄王被迫迁都于陈(今河南淮阳)。屈原知道这个消息后,觉得重返郢都的希望彻底破灭,于是作诗篇《怀沙》,再次抒发心中的苦闷,然后投汨罗江而死。
《离骚》是一篇具有深刻现实性的浪漫主义作品。他发展了我国古代人民口头创作——神话的浪漫主义,成为我国文学浪漫主义的直接源头。他的浪漫主义,最重要的特色还不是在于对种种自然的挚爱,最重要的是在诗人的笔锋之下,大量的神话传说、历史人物、日月风云、山川流沙等,构成一幅异常雄伟壮丽的完整图面。并借助神话传说和宇宙现象,来抒发他的悲愤。他在现实中失望了,就幻想到神界去漫游。作品里面错综复杂地写出诗人满腔悲愤心情,同时,又写得反复曲折,有抑扬顿挫之妙。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是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志士;屈原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他“可与日月争光”的巍巍人格;千百年来感召和哺育着无数中华儿女。
《文化艺术》 第一章、文人文学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与《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不单记载中国本土的事;也兼载国内少数民族和邻国的民族源流与历史发展;为史书开辟了“外国志”的道路;开辟了“学术史”的道路。由此可见史记于史学上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司马迁(前145或前135~前87),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人。出生于史学世家。他的先世是周朝的史官,其父司马谈在汉武帝前期官为太史令,著有《论六家要旨》,有志于著述汉史,临终嘱咐司马迁记汉事、修史书。
司马迁博通典籍、掌握史书,善于诗赋,精于散文。他20岁开始远行,到处调查访问,搜集资料,了解风俗,为修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太史公书》约于汉武帝太初元年至征和二年间(前104~前91年)撰成。这书后人通称它为《史记》,共130篇,为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分传记为本纪、世家、列传,以八书记制度沿革,立十表以通史事的脉络,为后世各史所沿用,成为二十六正史之传统体例。天汉二年(前99年),他的同僚李陵出征匈奴时被围,在矢尽粮绝的情况下投降匈奴。消息传到长安,武帝大怒。朝廷的文武百官,都大骂李陵投降可耻。司马迁不作声。武帝问他有什么意见,书生气十足的司马迁百言不讳地说:“李陵转战千里,矢尽道穷,古代名将也不过如此。他虽投降,尚属情有可原。臣以为只要他不死,他还是会效忠汉朝的。”盛怒中的汉武帝听了司马迁这番话,认为他是为李陵辩解,是在故意贬低当时正在打匈奴而又很不顺利的李广利,于是命令把司马迁判为死罪(以宫刑代替)经过6年的囚禁生活后,武帝任命他为中书令。从此他埋首奋发著述,终于完成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巨著──《史记》。
《史记》上迄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全面记叙中国上古至汉初3000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历史发展概貌。《史记》严谨求实,被认为是“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亦为后代史籍之楷模。郑樵所说“百代以下,史官不能易其法,学者不能舍其书”,实为至公之论。《史记》成三家之言气有着独特的思想高度。“是非颇缪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贱贫”,这种有悖儒学传统观念的强烈批判精神,为后代思想家所鲜有。
司马迁42岁那年,开始夜以继日地着手写作《史记》,几年以后,写出了《史记》的部分手稿。司马迁把它呈给武帝,武帝先是很高兴,但翻了一下,就皱起了眉头,接着是大发雷霆。因为司马迁在书稿中毫不避讳地举出了武帝的错误,便立即召集文武大臣,将《史记》手稿交给大臣们传阅,大家都不敢讲话。老丞相跪地为司马迁求情,御史大夫也站在丞相一边。武帝无奈之下,从轻发落,让司马迁修改《史记》。
司马迁得知让他修改《史记》,无比痛苦,肝肠寸断,一怒之下要去辞官,并说:“不求苟活于世,但求无愧我心。”但是,这时他又想起了在父亲灵前的誓言:“一定要完成老人家著史的遗愿”,于是,他决定修改手稿,并想出了一个巧妙的办法:将武帝的过错分散在诸多章节中,这样就不易被发现了。
不久,汉军北伐匈奴胜利而归,武帝吩咐司马迁将此事记入史书。司马迁本来只为卫青立传,但是他经过调查,发现李广威武无敌,战功显赫,却含恨而死,决定也为他立传。有人善意地提醒司马迁:“你这样做,只怕又会引来祸端。”而司马迁却一笑了之。
《史记》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地位,实为中国纪传文学之鼻祖。其人物描写极为成功,尤擅长于冲突中展示人物丰富、鲜明的性格,情感充沛。《史记》语言生动,极富感染力,堪称纪传文学之典范,对后世散文传奇、戏剧小说的创作有直接影响。鲁迅先生更是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文化艺术》 第一章、文人文学断代史巨著《汉书》
断代史巨著《汉书》
永平七年(64年),汉明帝诏令班固撰写当代国史,经过20多年的潜心积思,汉章帝建初年间,恢弘的皇朝史巨著《汉书》编撰完成。
班固(32~92年),东汉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他从小就很聪明,文采出众。他的父亲班彪死后,在回乡为父亲守孝期间,开始整理父亲的著作《史记后传》,有人向汉明帝告他“私藏国史”。汉明帝看了他的撰书后,很欣赏他的才能,同意他编撰《汉书》。后由于窦宪事件的牵连,班固于永元四年死于狱中。未完成部分为其妹班昭和同乡马续完成。
自班固迁为郎官后,更加得到皇帝的重视。章帝时期,班固看到京师大兴土木,而关中父老犹望朝廷西顾,于是就上“两都赋”,“盛称洛邑制度之美,以折西宾淫侈之论”,受到章帝肃宗的赞赏,因此也更得章帝的宠幸。他多次被章帝召入宫廷侍读。章帝出巡,班固常随侍左右,奉献他创作的赋颂。朝廷大事,班固也常奉命发表意见,与公卿大臣辩论。他先后参加对西域和匈奴政策的论议,成为章帝的侍从和顾问。章帝建初三年(78年),班固升为玄武司马。
和帝永元元年(89年),大将军窦宪远征匈奴,班固被任为中护军随行,参与谋议,主持笔墨之事。窦宪大败北单于,登上燕然山(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的杭爱山),由班固撰写了著名的燕然山铭文,刻石记功而还。班固与窦宪本来就有世交之谊,他进入窦宪幕府后,两人关系日渐近密。永平四年(92年),窦宪班师回朝后,在政争中失败,被迫自杀,班固也被免官。因为班固的门人得罪过洛阳令种兢,班固也被洛阳令罗织罪名,逮捕下狱,于同年死在狱中,终年61岁。
《汉书》的体例与《史记》相比,已经发生了变化。《史记》是一部通史,《汉书》则是一部断代史。《汉书》把《史记》的“本纪”省称“纪”,“列传”省称“传”,“书”改曰“志”,取消了“世家”,汉代勋臣世家一律编入传。这些变化,被后来的一些史书沿袭下来。从思想内容来看,《汉书》不如《史记》。班固曾批评司马迁“论是非颇谬于圣人”。这集中反映了两人的思想分歧。所谓“圣人”,就是孔子。司马迁不完全以孔子思想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正是值得肯定的。而班固的见识却不及司马迁。从司马迁到班固的这一变化,反映了东汉时期儒家思想作为封建正统思想,已在史学领域立稳了脚根。
《文化艺术》 第一章、文人文学唐诗泰斗李白
唐诗泰斗李白
李白的诗歌是盛唐气象的典型代表。诗人终其一生,都在以天真的赤子之心讴歌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