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71-你最该知道的中国之文化艺术
囟穑咚嗜朐疲硐殖鲆恢稚衿孀趁赖钠省=ㄖ聘竦饕匀惆嗣嫖氐悖饕ㄖ萦稀鞍素晕逍小敝涮氐阄嫣亍O执坪茁ヒ郧逋温ノ沃匦律杓疲ノ纸罨炷练履窘峁梗?2根大柱拨地而起,60个翘角层层凌空,琉璃黄瓦富丽堂皇,五层飞檐斗拱潇洒大方。
《文化艺术》 第六章、建筑艺术江南名楼——岳阳楼
江南名楼——岳阳楼
湖南岳阳市著名古建筑,它屹立在洞庭湖畔,是我国古建筑中的瑰宝,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誉。前身是三国时(215年),吴国鲁肃练水兵士构筑的阅兵台。唐开元四年(716年)中书令谪守岳州,在此修楼,正式定名为“岳阳楼”。宋庆历五年(1045年),滕子京守巴陵郡时重修,并请范仲淹撰《岳阳楼记》,于是名声更大,成为我国南方一大名胜。现存建筑为清同治六年(1867年)再建,保持宋代建筑的艺术风格。
岳阳楼还流传着许多有趣的神话传说,其中以体现岳阳楼风情的《吕洞宾三醉岳阳楼》最为又名。仙人吕洞宾望气得知岳阳郡中将有神仙得到度化,便来到岳阳楼,以一锭墨换酒喝,醉后便睡。楼下有一千年老柳树已成精,杜康庙前有一株白梅花也已成精。梅精在岳阳楼上作祟,柳精前往巡查,唯恐梅精伤人。吕洞宾遇到柳精,劝他出家修道,但柳精苦于自己土木形骸未得人身,不能成道。吕洞宾让他投胎楼下卖茶人家为男,梅精则投胎为女,即为郭马儿与贺腊梅,30年后再来度化。二人长大后结为夫妻,在岳阳楼下开茶坊。吕洞宾两次前来度化,郭马儿并不醒悟。吕洞宾第三次来到岳阳楼,郭马儿已改为卖酒,吕洞宾喝了他的酒,给他一把剑,让他杀妻出家。郭马儿并不舍得杀妻,但带剑回家后,贺腊梅的头颅忽然掉落,郭马儿便将吕洞宾告到官府。吕洞宾却说贺腊梅未死,一唤之后,她果然来了。问官要判郭马儿诬告罪,郭马儿急忙向吕洞宾求救,这时才发现问官原来是另一仙人汉钟离。郭马儿自悟到前生是一株老柳,贺腊梅前生则是一株梅花,二人跟随吕洞宾入道成仙。
岳阳楼雄踞在洞庭湖畔,巍峨壮丽,气势雄浑,下瞰八百里洞庭,烟波帆影,风景如画。岳阳楼全为纯木结构,未用一铆一钉,造型古朴,与武昌黄鹤楼、南昌滕王阁并称“江南三大名楼”。唐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曾先后游岳阳楼并留下许多为后人传诵的诗篇,杜甫的“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李白的“楼观岳阳尽,川回洞庭开”,白居易的“岳阳楼下水漫漫,独上危楼凭曲栏”,李商隐的“欲为平生一散愁,洞庭湖上岳阳楼”,均各有特色。
岳阳楼的建筑很有特色。主楼3层,楼高15米,以4根楠木大柱承负全楼重量,再用12根圆木柱子支撑2楼,外以12根梓木檐柱,顶起飞檐。彼此牵制,结为整体,全楼梁、柱、檩、椽全靠榫头衔接,相互咬合,稳如磐石。其建筑的另一特色,是楼顶的形状酷似一顶将军头盔,既雄伟又不同于一般。岳阳楼侧旁有仙梅亭、三醉亭、怀甫亭等建筑。在岳阳楼下的沙滩上,有三具枷锁形状的铁制物品,重达1500斤,也吸引不少游人观看。其用途为何,至今说法不一。
岳阳楼享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盛誉,是江南三大名楼中唯一保持原址原貌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流传千古,其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佳句脍炙人口。“白银盘里一青螺”之君山,耸立七十二峰,掩映在碧波浩瀚之中,其迷人景致,一直为古今中外游人所倾倒,岛上古迹尚存虞帝二妃墓、柳毅井、传书亭、飞来钟、龙涎井、酒香亭、朗吟亭、封山印、猴子洞等。君山还出产异竹,如斑竹、罗汉竹、方竹等十余种,均为世之罕有。文桥乡的培风塔、云溪乡坪田的贞节牌坊、市区内的慈氏塔、宋式文庙等,气势古朴,艺术鉴赏价值高。三国鲁肃墓、小乔墓常令人发思古之幽情。山青水秀、碧波万顷的风景区南湖,保留大自然风貌,将建成一座美丽的水上公园。汨罗江是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投江殉国的地方,留有屈子祠,“骚坛”等遗迹,它是中国龙舟文化的发祥地。平江起义旧址和任弼时故居,也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岳阳集名山、名水、名楼、名人于一体,以洞庭水乡和龙舟文化为特色的旅游在全国独树一帜,1979年被国务院列为对外开放的甲级旅游城市,1979年经国务院批准成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文化艺术》 第六章、建筑艺术岭南第一胜览——镇海楼
岭南第一胜览——镇海楼
镇海楼是广州标志性建筑之一,位于广州越秀山上,属广东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全楼高25米,呈长方形,阔31米,深16米。下面两层围墙用红砂岩条石砌造,三层以上为砖墙,外墙逐层收减,有复檐5层,绿琉璃瓦覆盖,饰有石湾彩釉鳌鱼花脊,朱墙绿瓦,巍峨壮观,被誉为“岭南第一胜览”。镇海楼气宇非凡,古今曾以“镇海层楼”、“越秀远眺”和“越秀层楼”先后列为“羊城八景”之一。镇海楼顶层正面高悬“镇海楼”横匾。镇海楼两侧对联:“千万劫,危楼尚存,问谁摘斗摩霄,目空今古;五百年,故侯安在,使我倚栏看剑,泪洒英雄!”。镇海楼气宇非凡,古今曾以“镇海层楼”、“越秀远眺”和“越秀层楼”先后列为“羊城八景”之一。
镇海楼的建造海由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镇海楼于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亮祖创建。朱亮祖原是元朝时的一位大将,兵败后向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投降,并为朱元璋打江山出过不少力,最后被封为永嘉侯,镇守广东。有一天,朱亮祖登临越秀山游览,登山一望,但见江流如带,沃野争碧。那时有位风水先生说越秀山有“帝王之气”,暗示说这“气”一旦上升,朱家天下就会完蛋,于是朱亮祖就下令在越秀山盖起这座镇海楼。
镇海楼形状奇特,“楼成塔状,塔似楼形”,通体绛红,这些都有特殊的寓意。镇海楼建于越秀山上,越秀山为白云山的“余脉”,是“生气融结”的所在,建楼者认为压住此“脉”便压住了南方的“霸气”。楼高五层,外观红色,是“火生土,土克水”的寓意。“五楼”在五行中属土;红色属火。五行中土能制水。建五层楼就能起到“镇海”的作用。这些“压龙脉”,“土克水”的观念,在今天看来是不可理喻的,但在古代,统治者对这一套是深信不疑的。
中国三大镇海楼福州屏山之巅的镇海楼被海外闽籍侨胞视为风水楼与广州越秀山和杭州吴山的镇海楼齐名为“中国三大镇海楼”。
《文化艺术》 第六章、建筑艺术中国第一塔——嵩岳寺塔
中国第一塔——嵩岳寺塔
嵩岳寺塔,在登封县城西北6公里太室山南麓嵩岳寺内。嵩岳寺原名闲居寺,早先是北魏皇室的一座离宫,后改建为佛寺。此寺的建造年代在北魏永平元年至正光元年(508~520年)之间,最少也有1450多年的历史。
嵩岳寺塔,高大挺拔,雄伟壮观。因没塔棚木梯,游人走进塔去,却登不上塔顶,塔棚和木梯哪里去了呢?传说是寺里的和尚放火烧掉了。
相传在很早以前,寺中和尚们住在一起,种菜、煮饭等事情都分工明确,那个最小的和尚专门负责清扫塔房,他每天把那儿打扫得干干净净。有一天,小和尚正在扫地时,突然感到自己的两只脚慢慢离开了地面升到了空中,然后又徐徐落到地上。以后,他每次去塔房清扫都要升空一次,而且一次比一次升得高。小和尚心花怒放,以为自己已修成正果,成为得到西天古佛超度的出家人。因此,他每次腾空时都双手合十,低首敛眉,默默感谢佛祖的恩典。当小和尚快升到最高一层塔棚的时候,他心想:我从小进寺,师父待我最好。现在我比他先升天,应当跟他说一声啊。于是找到师父把情况告诉了他。老和尚一听,觉得挺蹊跷,便说:“你在这儿升一下给我看看。”小和尚在师父面前又振臂又踮脚的,可就怎么也飞不起来,他只好说:“这儿不行。您若不信,明早跟我到塔房去看看好啦。”老和尚更觉奇怪,第二天他早早来到塔房,不一会儿,果然见小和尚两脚慢慢离地,身体越升越高。小和尚开心得大叫:“师傅,快看!”老和尚却没吭声,只是留神四处观察。当小和尚就快升到最高一层时,老和尚顺眼一瞧,不禁大吃一惊。原来塔棚口上,一条巨蟒正张开血盆大口,把小和尚往肚子里吸呢!他大喝一声:“黑蟒!”黑蟒受惊,一下子缩了头,小和尚“扑通”一声落在了地上。老和尚把吓瘫的小和尚往肩上一扛,背出塔房,回身急忙把塔门锁上。老和尚招来众和尚,把情况一说明,当下一合计,决定用火烧来除掉巨蟒以绝后患。大伙说干就干,不到半天工夫就到山里砍了许多柴来。他们打开塔门把柴火堆得老高,熊熊大火烧死了黑蟒,也烧掉了塔棚和木梯,从此嵩岳寺中便只剩下一座没有塔棚和木梯的空塔了。
嵩岳寺塔的建筑设计艺术,堪称“古塔一绝”。嵩岳寺为单层密檐式砖塔,是此类砖塔的鼻祖。为十二边形,也是全国古塔中的一个孤例。砖塔由基台、塔身、密檐和塔刹几部分构成,高约40米。基台随塔身砌作十二边形,台高85厘米,宽160厘米。塔前砌长方形月台,塔后砌南道,与基台同高。
基台以上为塔身,塔身中部砌一周腰檐,把它分为上下两段。下段为素壁,各边长为281厘米,四向有门。上部为全塔最好装饰,也是最重要的部位。东、西、南、北四面与腰檐以下通为券门,门额做双伏双券尖拱形,拱尖饰三个莲瓣,券角饰有对称的外券旋纹;拱尖左右的壁面上各嵌入石铭一方。十二转角处,各砌出半隐半露的倚柱,外露部分呈六角形。柱头饰火焰宝珠与覆莲,柱下砌出平台及覆盆式柱础。除壁门的四面外,其余八面倚柱之间各造佛龛一个。呈单层方塔状,略突出于塔壁之外。龛身正面上部嵌石一块。龛有券门,龛室内平面呈长方形。龛内外,有彩画痕迹。龛下部有基座,正面两个并列的壶门内各雕一蹲狮,全塔共雕16个狮子,有立有卧,正侧各异,造型雄健。
塔身之上,是15层叠涩檐,每两檐间相距很近,故称密檐。檐间砌矮壁,其上砌出拱形门与棂窗,除几个小门是真的外,绝大多数是雕饰的假门和假窗。密檐之上,即为塔刹,自上向下由宝珠、七重和轮、宝装莲花式覆钵等组成,高约3.5米。全塔外部,原来都敷以白灰皮。塔室内空,由四面券门可至。塔室上层以叠涩内檐分为10层,最下一层内壁仍作十二边形,二层以上,则通改为八角形。这种富于创造与变化的做法,表现出我国人民的高度建筑才能。嵩岳塔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座多边砖塔,它屹立在太室山之阳,衬以绿树红墙,巍峨壮丽,煞是好看。
《文化艺术》 第六章、建筑艺术宝塔之冠——龙华塔
宝塔之冠——龙华塔
龙华塔被誉为申城的“宝塔之冠”,位于徐汇区龙华镇北、龙华寺前。相传始建于三国吴赤乌年间(238~250年),由吴孙权建,赐额“龙华”,用藏西竺康居僧会所请得的五色佛舍利。今存之塔建筑结构及造型乃宋代太平兴国三年(977年)所建,塔的砖身是北宋原物。昔人称赞龙华塔“规制秀丽,诸方所无”,有译者谓其“工巧得中”。当年登上这座塔,可以饱览黄浦江风帆,江村阡陌,极为辽阔。
造型优美的龙华塔还流传着一段感人的传说。相传有个小孩生下来就被警告不能见水,将来必定成为天才。于是,他的母亲时刻看着他。但是有一天母亲外出,孩子偶尔见到家附近的一条大河,突然变成一条龙随风而去。此后,他每年三月十五回来与母相会。因为他已成龙,每次都会带来洪水,母亲要求他下次来不要将水带到龙华。于是,他在龙华建了一座塔,塔顶放置望娘牌,通过这块牌子就可以显示龙来了。如今望娘牌虽然不见了,但是那座塔依然还在,这就是龙华塔。
龙华塔较为细高,塔刹更挺然高举,体型清丽玲珑,秀美可爱,和江南风物非常和谐。其他江南各塔,也大都具有这种特点,是江南艺术地方风格的体现。龙华塔被列为中国建筑艺术最优秀作品。现存之塔为楼阁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