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71-你最该知道的中国之文化艺术





信件找了几位官场上的朋友,可是他们都表示:国子监规制严格,无法借出《永乐大典》中有关收录《西游记》版本的零本。    
    无奈之下,只有花钱请国子监里读书的太学生们抄录了。而且这还多亏得到国子监里那位沈伯生友人的关照。吴承恩借宿的朱祠曹家距离国子监所在地的成贤街还有几里路。吴承恩每天下午就赶到国子监大门外耐心等候,拿到抄录好的书稿如获至宝,惟恐失落了一页。回住处就翻阅潜心研究。抄书稿的费用都是朱祠曹垫付的。因为吴承恩乃是山阳一饱学寒士,根本拿不出那笔钱。    
    这次历时月余的南京之行,对于吴承恩创作《西游记》至关重要。他在自己的一篇文章里称“南都之行”是“觅宝而得宝”。南京人文荟萃,书肆很多,也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做了多年充分准备和资料积累后,吴承恩于71岁那年才动笔创作。呕心沥血惨淡经营,历时7年左右才完成了这部堪称世界文学瑰宝的《西游记》。    
    《西游记》主要描写的是孙悟空保唐僧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的故事。唐僧取经是历史上一件真实的事情。大约距今1300多年,即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年仅25岁的青年和尚玄奘离开京城长安,只身到天竺(印度)游学。他从长安出发后,途经阿富汗、巴基斯坦等地,历尽艰难险阻,最后到达印度。他在那里学习了两年多,并在一次大型佛教经学辩论会任主讲,受到了赞誉。贞观十九年(645年)玄奘回到了长安,带回佛经657部。他这次西天取经,前后19年,行程几万里,是一次传奇式的万里长征,轰动一时。    
    《西游记》的艺术成就非常高,它应用神性、人性和物性(自然性)三者合一的方式来塑造人物。孙悟空的形象在中国文学史上更是独具特色,有神的威力却闪现着现实社会中人与动物的习性,在古代同类小说中十分罕见。小说通过丰富大胆的艺术想像,创造了一个充满神奇色彩的神话世界,故事情节曲折生动,精彩紧凑,充满了浓厚的艺术魅力。小说的语言是在口语的基础上加工提炼而成,生动而流畅,极富表现力。人物语言个性鲜明,有很强的生活气息,具有幽默诙谐性。在结构上,小说以取经人物的活动为主线,逐次展开情节,枝干分明,颇具匠心。


《文化艺术》 第一章、文人文学蒲松龄与《聊斋志异》

    蒲松龄与《聊斋志异》    
    《聊斋志异》内容丰富多彩,形象栩栩如生,故事新奇,结构巧妙,千姿百态。作者将古代小说中“志怪”、“传奇”和“人情”的精华特色揉为一体,艺术造诣在历代文言小说之上,是17世纪后半期,话本、拟话本小说已过花红时节结出的硕果,也是我国微型小说从低级到高级发展过程中的分水岭。    
    蒲松龄(1640~1715),清代文学家。字留仙,山东淄川(今属淄博市)人。他出身于一个没落的地主家庭,一生刻苦好学,在科举场中却很不得意,满腹才学,屡试不第,到了71岁,才援例成为贡生。在艰难时世中,他逐渐认识到像他这样出身的人难有出头之日,于是把满腔愤气和一生心血寄托在《聊斋志异》的创作中。    
    蒲松龄一生位卑家贫。他25岁前后与兄弟分居,只分得几亩薄田和三间农场老屋。他志在考取功名,锐意攻读,喜与同辈研讨制艺,一起吟诗作对,无暇顾及家小,子女接连降生,生活就更加艰窘。31岁时,曾应聘南游作幕,到做江苏宝应县令的同乡孙蕙的衙门里帮办文牍。他很不甘心长期屈沉下僚,只一年便辞幕回家。此后几年,他辗转于本县缙绅之家,或做童蒙师,或代抄文稿,以养家糊口。康熙十八年(1679年),他进入本县西铺村毕家坐馆。70岁才回家。    
    大文学家王士祯对《聊斋志异》的赏识,算得上是蒲松龄人生的重要事件。王士祯,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新城人,官至刑部尚书,他创立“神韵说”,是清初一代文宗。王士祯丁忧期间到西铺探望从姑母,即毕际有的夫人,因此和蒲松龄相识。    
    王士祯对《聊斋志异》很感兴趣,向蒲松龄借阅后,写下36条评语,说《张诚》是“一本绝妙传奇”,说《连城》“雅是情种,不意《牡丹亭》后复有此人”。他还写下一首诗《戏题蒲生〈聊斋志异〉卷后》:“姑妄言之姑听之,豆棚瓜架雨如丝。料应厌作人间语,爱听秋坟鬼唱时。”这首诗称赞《聊斋志异》的传奇性与趣味性。有趣的是,当年蒲松龄希望通过王士祯写序来提高《聊斋志异》的知名度,而现在王士祯的《渔洋山人精华录》这部煌煌巨著里知名度最高的诗歌,竟然就是那首《戏题蒲生〈聊斋志异〉卷后》。    
    《聊斋志异》自问世以来,很快风行天下,脍炙人口,经久不衰。在名作如林、异彩纷呈的古典小说领域里,还没有一部作品能像《聊斋志异》那样,用文言写作,而又拥有如此众多的读者,不仅为士林所看重,也因为它题材广泛,花样繁多,故成为一部民间文学,雅俗共赏,老少咸宜。    
    《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共有短篇小说431篇。其内容大致有四部分:①怀着对现实社会的愤懑情绪,揭露、嘲讽贪官污吏、恶霸豪绅贪婪狠毒的嘴脸,笔锋刺向封建政治制度。这类作品以《促织》、《席方平》、《商三官》、《向杲》等篇最有代表性。②蒲松龄对腐朽的科举制度有切身的体会,通过《司文郎》、《考弊司》、《书痴》等篇,无情地揭开了科举制度的黑幕,勾画出考官们昏庸贪婪的面目,剖析了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灵魂的禁锢与腐蚀,谴责了考场中营私舞弊的风气。③对人间坚贞、纯洁的爱情及为了这种爱情而努力抗争的底层妇女、穷书生予以衷心的赞美。代表作品有《鸦头》、《细侯》等。《聊斋志异》中还有相当多狐鬼精灵与人的恋爱故事,颇具浪漫情调。在这些故事里,塑造了很多容貌美丽、心灵纯洁的女性形象,如红玉、婴宁、香玉、青凤、娇娜、莲香等。④有些短篇是阐释伦理道德的寓意故事,具有教育意义,如《画皮》、《崂山道士》等。    
    《聊斋志异》充满了浪漫主义精神和惊人的想象力,这主要表现在对正面人物的塑造上,特别是表现在由花妖狐魅变来的女性形象上。另外,作者善于运用梦境和上天入地、虚无变幻的手法营造情节,冲破现实的束缚,表现自己的理想和愿望。


《文化艺术》 第一章、文人文学讽刺文学的典范《儒林外史》

    讽刺文学的典范《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吴敬梓对生活在封建末世和科举制度下的封建文人群像的成功塑造,以及对吃人的科举、礼教和腐败事态的生动描绘,使他成为我国文学史上批判现实主义的杰出作家之一。《儒林外史》不仅直接影响了近代谴责小说,而且对现代讽刺文学也有深刻的启发。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清代安徽全椒人,因家有“文木山房”,所以晚年自称“文木老人”,又因自家乡安徽老家移至江苏南京秦淮河畔,故又称“秦淮寓客”。他出身于仕宦名门,小时候受到良好教育,对文学创作表现出特别的天赋,及至成年,因为随父亲到各处做官而有机会获得包括官场内幕的大量见识。吴敬梓22岁时,父亲去逝,家族内部因为财产和权力而展开了激烈的争斗。经历了这场变故,吴敬梓既无心做官,对虚伪的人际关系又深感厌恶,无意进取功名。    
    吴敬梓33岁迁居南京,家境已很困难,但仍爱好宾客交游,在和那批官僚、绅士、名流、清客的长期周旋中,也逐渐看透了他们卑污的灵魂,特别是由富到贫的生活变化,使他饱尝了世态炎凉,对现实有比较清醒的认识,从而厌弃功名富贵。36岁时,安徽巡抚赵国麟荐举他应博学鸿词考试,他以病辞,从此也不再参加科举考试。    
    此后,吴敬梓的生计更为艰难,靠卖书和朋友的接济生活。在冬夜无火御寒时,常邀朋友绕城堞数十里而归,谓之“暖足”。在经历了这段艰苦生活之后,他一面更加鄙视那形形色色的名利场中的人物,一面向往儒家的礼治,在他40岁时,为了倡捐修复泰伯祠,甚至卖掉最后一点财产——全椒老屋。    
    但很可惜的是,这位才华横溢的文豪却被穷困潦倒的生活过早地夺去了他的生命。乾隆十九年(175年),他在完成《儒林外史》大作后不久,就病死了,仅活了53岁。    
    《儒林外史》是一面封建社会的照妖镜。穷形尽相地描绘了儒林群丑的恶言丑行,绘声绘色地刻画了众多市民官绅的面貌情态,无情地揭露了腐朽的八股文取士的科举制度和它所造成了的社会危害,歌颂了敢于冲击封建礼法和自食其力、洁身自好的传奇人物,尖锐地批判了程朱理学的虚妄,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封建制度的没落衰朽。    
    《儒林外史》全书56章,由许多个生动的故事联起来,这些故事都是以真人真事为原型塑造的。全书的中心内容,就是抨击僵化的考试制度和由此带来的严重社会问题。他笔下的读书人,有的被科举残杀,有的投机钻营考试之道,有的做官后忘本变质,残害百姓。封建文化人的形象被揭露得淋漓尽致。吴敬梓用他那犀利的目光、深刻的见解宣告了封建八股制度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    
    现在,《儒林外史》已被译成英、法、德、俄、日等多种文字,成为一部世界性的文学名著。有的外国学者认为:这是一部讽刺迂腐与卖弄的作品,然而却可称为世界上一部最不引经据典、最饶诗意的散文叙述体之典范。它可与意大利薄伽丘、西班牙塞万提斯、法国巴尔扎克等人的作品相抗衡。    
    


《文化艺术》 第一章、文人文学文学奇葩《红楼梦》

    文学奇葩《红楼梦》    
    《红楼梦》是一部中国长篇小说,写成于清朝乾隆帝中期。清乾隆帝四十九年梦觉主人序本正式题为《红楼梦》,在此之前,此书一般都题为《石头记》。此后《红楼梦》便取代《石头记》而成为通行的书名。《红楼梦》被评为中国最具文学成就的古典小说及章回小说的巅峰之作,被认为是“中国四大名著”之首。在现代产生了一门以研究红楼梦为主题的学科“红学”。    
    曹雪芹(约1715~1763),清代小说家,《红楼梦》的作者。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祖籍辽阳。祖先原为汉人,后入旗籍,为正白旗“包衣”。    
    曹雪芹生活在一个“百年望族”的大官僚地主家庭,从曾祖父起三代世袭江宁织造达60年之久。祖父曹寅当过康熙的“侍读”,曾祖母又是康熙的乳母,曹家与皇室的关系非常密切。少年时代,他“锦衣纨绔”、“饫甘餍肥”,过了一段豪门公子的奢侈生活。雍正五年(1727年),他父亲曹钜蚴率艿街炅桓镏俺摇4哟耍易宓娜ㄊ坪筒撇忌ナТ K募彝ゾ哟β徘ǎ罴话捕ǎ惺鄙踔敛坏貌煌肚卓坑眩晕稚睿钩3J艿狡缡雍土枞琛>擞山跻掠袷车健熬偌沂持唷钡钠睹癜傩盏牟咨V洌顾苑饨ㄍ持谓准兜拿宦涿擞辛饲猩砀惺埽陨缁嵘系暮诎岛妥锒裼辛巳娑羁痰娜鲜丁!   ?br />     有了这样一个认识生活、理解生活的基础,再加上他进步的思想意识,良好的艺术修养,才使他有可能创作出《红楼梦》这部公认为中国古典小说创作高峰的杰作。    
    据说大约在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时候,他应两江总督尹继善邀请到南京去了一趟,重访故居。那时的江宁织造府已成乾隆皇帝的行宫,不准入内;有的宅院也成为别家的园林,曹雪芹感慨万分。他还到处寻访江宁织造府里的旧人。在秦淮市井之间,访到他少年熟识的一个小丫头,过着孤苦伶仃的生活。曹雪芹很同情她的遭遇,就聘为续娶夫人,并给她取名为“芳卿”。芳卿精于工艺美术,能自编自绘织锦图样。曹雪芹曾和她共同研究织锦工艺,写成书稿。尹继善同曹家是世交,对曹雪芹很看重,请他在总督衙门做文书。这种师爷生活自然与他的性格不合。第二年,他就带了芳卿辞职回京,仍然在西山过着贫困的日子。    
    曹雪芹才华出众,家族没落后,在一所贵族子弟学校任职。在这里他结识了敦诚、敦敏兄弟,成了终生的好友。晚年,曹雪芹搬到香山卧佛寺附近的一个山村里居住,过着十分贫困的生活。敦诚、敦敏的诗里说他和妻子、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