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71-你最该知道的中国之文化艺术





晚年,曹雪芹搬到香山卧佛寺附近的一个山村里居住,过着十分贫困的生活。敦诚、敦敏的诗里说他和妻子、儿子一家三口常常喝粥。曹雪芹爱喝酒,却没钱买,于是便赊酒喝,待卖了画再还钱。但是,在这样艰辛的条件下,曹雪芹仍然坚持写作《红楼梦》。大约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的秋天,他的儿子因得痘疹死了。曹雪芹十分哀伤。不久,他自己也贫病交加,无钱医治,竟在除夕这一天悄然离开了人世。    
    《红楼梦》写了一个封建贵族大家庭从繁荣走向衰败的故事。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恋爱婚姻悲剧,是这个故事的中心。作者的高明在于,他没有表面地、简单地表现这个爱情悲剧,而是从人物思想性格的深处,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去挖掘这一爱情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充分地揭露了封建主义的残酷虚伪和封建统治阶级的腐朽罪恶。作品的主题也没有局限在个人爱情悲剧本身,而是围绕着中心事件,展开了许多错综复杂的矛盾斗争,描绘了一幅极其广阔的社会生活图画,说明了整个封建社会已是千疮百孔,摇摇欲坠。深刻尖锐地批判了封建社会制度、政治吏治、婚姻制度、伦理关系,满腔悲愤地控诉了封建主义的残酷无情和灭绝人性,大胆敏锐地预示了封建社会和封建统治阶级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在中国,《红楼梦》被评价为剖析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红楼梦》在艺术上的成就是巨大的,这首先体现在典型形象的塑造上。《三国演义》和《水浒》中写的大多是英雄人物,这些人物的斗争故事本身就具有激动人心的力量。《红楼梦》是探索到人物灵魂的深处,描写不同人物的精神面貌,塑造出不同的典型。另外,它还是以日常生活和爱情题材来塑造人物形象的。《红楼梦》中日常生活场景描写生动逼真,并巧妙地与刻划人物相结合;语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这些都对后代人的小说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红楼梦》在诗词、戏曲、绘画、建筑、园林等诸多方面都有很高的美学价值。


《文化艺术》 第一章、文人文学纪昀与《四库全书》

    纪昀与《四库全书》    
    《四库全书》是我国历史上乃至世界历史上规模最为宏大的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大丛书,它基本上囊括了乾隆以前中国古代的重要著作,许多珍本秘籍因《四库全书》的编修才得以保存下来,这是一项极为浩繁的工程,素有“千古巨制文化渊薮”的美称。    
    纪昀(1724~1805)字晓岚,一字春帆,晚号石云,观弈道人。又因其北京虎坊桥寓所有一巨大太湖石,故又称孤石老人。清直隶河间府献县(今河北省沧州市沧县崔尔庄)人。    
    纪晓岚24岁时参加了顺天乡试,以超群的才华赢得了第一名。这一段时期,他潜心研究考证学,博览群书,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乾隆十九年(1754年)三月,中进士。按照大清科举制度规定,新选进土除一甲三名授修撰及编修外,另外再选一部分有文学书法特长的进士入翰林院庶常馆学习,称为翰林院庶吉士。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纪晓岚庶吉士学习期满,成绩优异留馆授编修。    
    一次纪晓岚应邀去参加兵部尚书王杰的宴会,有位陈御史也来了,他比纪晓岚大几岁,也是一位生性诙谐、爱好滑稽的人,与王杰、纪晓岚都是莫逆之交,而且气味相投,相互戏谑成习,无所顾忌。在他们推杯换盏、酒酣耳热之时,厅外有一只家犬徘徊,等候觅食残肴。陈御史一看到狗,触动了灵机,故意向厅外一指,佯问纪晓岚:“是郎是狗?”纪晓岚一听,知道御史在骂他“侍郎是狗”,他也装糊涂随口答道:“是狗。”王尚书插嘴问:“你何以知道是狗?”“狼与狗尾巴有别。”纪晓岚慢条斯理地解释,“下垂为狼,上竖(尚书)是狗!”此语一出,满堂哄然大笑,王尚书被骂得面红耳赤,无词以对。陈御史笑得连喝进嘴里的酒也喷出来了,一边还指着王尚书说:“你倒是捡了便宜,我本来问是狼(侍郎)是狗?却原来尾巴上竖(尚书)是狗。”说完大笑不止。“狼狗之别,尚有其二,”大家的笑声稍歇,纪晓岚又接着说,“即看它吃的东西来分辨。大家都知道,狼是非肉不食。狗却不同,狗是遇肉吃肉,遇屎(御史)吃屎!”纪晓岚的话,使刚刚低落下来的笑声,一下子又爆响起来,这一回轮到陈御史面红耳赤了。    
    天有不测风云。这一年发生了两淮盐引案,这是乾隆年间的大案之一。其中牵扯到盐运使卢见曾,他勾结盐商,收取贿赂,侵吞公款且数额巨大。在查办过程中,发现卢见曾事先得知了消息,把资财藏匿起来,于是乾隆帝严令追查走漏消息之人,负责此案的正是刘统勋。刘统勋是纪晓岚顺天乡试时的副考官,性情刚直,因赏识纪晓岚的才华,使之成为第一名并上奏给乾隆皇帝。他与纪晓岚师生情意甚浓。但他并不因此而徇私情,经查正是纪晓岚走漏了风声。    
    原来纪家与卢家是亲戚,纪晓岚的女儿嫁给了卢见曾的孙子。纪晓岚因泄密报信一事在乌鲁木齐渡过了两年多的谪戍生涯。这件事对他的思想、性格、处世态度影响很大。回到京师后,他的内心充满了矛盾,深感世态炎凉,仕途险恶,但他又不想隐身出世。所以他终日以书为伴,苦心研读。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乾隆帝降旨,购访民间遗书,提倡对古籍进行整理和考据。派军机大臣为总裁,挑选翰林等官,选定员数,详定条规,专司查校,编纂《四库全书》。由刘统勋全力推荐,纪晓岚担任了总纂官。纪晓岚非常敬佩这位恩师、严师,他尽心尽职,招揽了当时许多著名的学者参加编修,深得乾隆帝的赏识。十一月,纪晓岚被补为翰林院侍读。    
    《四库全书》是我国最大的一部丛书,这部丛书共收录图书3503种、7.9万多卷、3.6万多册,分为经、史、子、集四部。其中经部分为易、书、诗、礼、春秋等10类;史部分为正史、编年、纪事本末、别史等15类;子部分为儒家、兵家、法家、农家等14类;集部分为楚辞、别集、总集等5类,共计44类。所收之书来源于朝廷藏书和征献的民间藏书。为了妥善保存这批经典文献,朝廷从全国征集了3800多名文人学士集聚京城,又花了10年的时间,用工整的楷书抄录了七部,分藏于北京、沈阳、承德、扬州、镇江和杭州。《四库全书》堪称中华传统文化最丰富最完备的集成之作。它历经两百多年,到现在还完整地保存了四部。


《文化艺术》 第一章、文人文学魏源与《海国图志》

    魏源与《海国图志》    
    日本明治维新变革的先行者是吉田松阴。启迪他的书就是中国大学者魏源的《海国图志》。口号是魏源呼喊的“师夷长技以制夷”。而魏源的《海国图志》在中国被束之高阁。    
    魏源(1794~1857)名远达,字良图,号默深。湖南邵阳人,是我国著名学者和近代启蒙思想家。1794年(乾隆五十九年)出生于地主官僚家庭,10岁时家乡遭灾,家庭从此没落。由于家境贫寒,魏源读不起书,只好到私塾里借书,在母亲的织布机旁苦读了《四书》、《五经》。由于他刻苦勤奋,15岁便考中秀才,29岁时考中举人。他热心研究中国现实问题,喜欢议论时政,成为鸦片战争时期著名的思想家。    
    魏源9岁时去赴县城参加“童子试”。开考时,考官拿着一个茶杯给大家看,原来上面画着一幅“太极图”。考官这才慢吞吞地出了考试的题目:对对子。上联就是“杯中含太极”。魏源刚好怀中藏着两个麦饼,那是魏源的母亲怕他饿肚子,在他临行之前塞给他的。魏源看看考官的上联,又摸摸麦饼,灵机一动就想出了下联“腹内孕乾坤”。考官大为惊异。    
    1840年9月的一天,占领定海的英军,为了筹划进攻中国内地的作战计划,派出人员刺探军情,一名叫安突德的炮兵军官偷偷地到定海附近测绘地图,被当地的百姓抓获,送交给宁波知府衙门。魏源听到这个消息,非常高兴,立即赶到宁波,亲自审讯安突德。安突德向魏源交待了英国的历史、地理、经济、政治等自然情况,同时也详谈了英军的作战意图和武器情况。事后,魏源根据安突德的交待材料,写成了《英吉利小记》,向中国人介绍了英国的历史、地理等基本情况,供人参考。    
    1841年8月的一天黄昏,魏源在镇江遇见了即将发配新疆伊犁的林则徐。两位忧国忧民,力主抗英的爱国志士相见,不由百感交集,慨叹不已。在魏源的住处,林则徐小心翼翼地打开一个布包,指着布包内的一大捆书报说:“这是我在广东时组织译员从香港、澳门的书籍和报纸上翻译的译文材料。如今我发配新疆伊犁,路途遥远,不知何年何月才能返回。我想把这些东西交给你,希望你能在这些材料的基础上,编写一种介绍海外各国情况的书,改变国人对世界的无知状态。”    
    魏源从林则徐手里接过沉甸甸的布包,会意地点了点头,他决心在林则徐已有的基础上,搜集天下有关世界各国的地理、历史资料,编写一部集大成的世界史地著作。    
    他在林则徐《四洲志》的基础上,又根据历代史书记载及新搜集的外国图文资料,夜以继日地奋笔疾书。到1843年初魏源终于写完了《海国图志》。它是鸦片战争失败后中国先进分子了解和认识西方的第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宝贵典籍。    
    《海国图志》先后征引了历代史志14种,中外古今各家著述70多种,还有各种奏折10多件和魏源的一些亲身经历。《海国图志》全书分六个部分,每一部分侧重各有不同。如《世界地图及各国分地图》篇,向人们提供了近百幅全新的世界各国地图;《世界各国史地》篇中,魏源通过征引《地球图说》、《外国史略》和《瀛环志略》等书中的材料,详细地介绍了美国的民主政治,涉及到美国的联邦制度、选举制度、议会制度等。可以说,《海国图志》涵盖了当时西方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历史、地理、文化等方方面面的内容。    
    魏源这部关于世界各国地理、历史概况和社会现状的巨著,开阔了中国人的视野,迈出了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对后来的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魏源的改革思想中,虽然有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微弱呼声,有称赞资产阶级政体的某些词句,但脚步却始终没有跨出封建主义的门槛。他幻想清王朝能改弦更张,通过学习西方某些富国强兵之道,以重振国威。正是这个政治立场,驱使魏源在1853年任江苏高邮知州时,组织地主团练武装,以对抗太平天国农民起义。


《文化艺术》 第一章、文人文学文坛斗士鲁迅

    文坛斗士鲁迅    
    五四运动前夕,由于辛亥革命半途而废,革命的一些基本问题并没有根本解决,反而暴露得更加明显了。广大的农民依然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封建阶级依然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特别是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使社会的各种矛盾更加复杂尖锐。在这种形势下,鲁迅以他敏锐的思想和犀利的笔触,对封建制度及其上层建筑表示了彻底的反抗。他的小说《狂人日记》是投向封建礼教的一颗重磅炸弹,也是向世人提供的一副清醒剂。    
    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原名周树人,字樟寿,号豫才;“鲁迅”是其投身五四运动后使用的一个笔名,因为影响日甚,所以人们习惯称之为鲁迅。    
    鲁迅,1882年9月25日出生于绍兴都昌坊口一个封建士大夫家庭,7岁启蒙,12岁就读于三味书屋,勤学好问,博闻强记,课余喜读野史笔记及民间文学书籍,对绘画艺术产生浓厚兴趣,自此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他不囿于四书五经,多方寻求课外读物,努力掌握历史文化知识。绍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特别是众多越中先贤的道德文章,给鲁迅的思想以很大的熏陶和影响。鲁迅母亲鲁瑞,农民的女儿,品格高尚,对鲁迅影响很大。    
    1904年夏,鲁迅进入日本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习。选择学医,一方面如他自己所说:“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更重要的是,鲁迅认为日本的维新既然大半发端于西方医学,那么医学也就能够促进中国的革命。他学医学的很认真,也取得了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