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部队和侵华战争
馕读蕉溆;ā接阎琛罚推挠写硇裕骸 ?br /> 你和我是两朵樱花,
在土堆的背面绽开花朵,
既然是花,就免不了凋谢,
不如壮丽地散落,
为了皇国。
(第二、三节略)
你和我是两朵樱花,
早晚都要凋落,
不如到那花的王国靖国神社,
在那春日的枝头,
永久会合。
在鼓吹战争、煽动战争狂热的诗歌中,很多是为侵华军人唱赞歌的,《肉弹三勇士》、《爆弹三勇士》之类的诗歌,被谱成歌曲,广为传唱。如所谓“肉弹三勇士”,指的是“一·二八”事变中抱着爆破筒炸开中国军队设置的铁丝网的三名日本士兵。日本人把这种以肉体作枪弹的献身行为叫做“肉弹”,把那三个士兵誉为“肉弹三勇士”。歌颂“肉弹三勇士”的诗歌一时大为流行,如下列的两首和歌(括号内是作者名):
以身为弹炸敌人,可歌可泣动人心。(斋藤浏)
动天地,泣鬼神,英雄赞歌遍乾坤。(冈山严)
描写征兵、参军和送行的和歌,集中地反映了当时日本国民的战争狂热;有的诗歌虽然对当兵打仗透出一丝无奈,但极少见有抗拒情绪者——
只要看到士兵,就高喊万岁;群众,就像疯了一般。(中田清次)
哥哥也应征,弟弟也应征,明天马也得应征。(奥川梦郎)
支那事变形势险,镇上后备老兵又应招。(小松已巳生)
出征士兵排成列,眼含热泪唱军歌。(安田章生)
妇女冒雨摇小旗,送走亲人上前线。 (小笠原信夫)
数量较多是描写战场情景、抒发战争体验、宣泄战争狂热的篇章,即所谓“战地咏”。如描写日军作战的和歌:
射击射击再射击,枪筒打红了,放在雪上降降温,接着再射击。(今村宪)
排山倒海气如虹,穷追猛打中国兵。 (铃木清太郎)
穷追不舍到江岸,敌兵跳到江里边,是死和活看不见(三田泠人)
生命今日就可舍,对准敌人只管射。(仲定之)
第四部分:日本的侵华诗歌侵华诗歌中的战争喧嚣(2)
这些和歌显然都出自侵华士兵之手。在“战地咏”中,还有不少诗歌反映了日军如何在中国烧杀抢掠。如炫耀屠杀中国军民的和歌:
今天杀人未过百,磨快刀剑待明日。(中勘助)
在支那几千人被杀,在我家庭院绽开了秋海棠花。(铃木四郎)
拔出刺刀来,从敌兵胃囊中带出的是小米粒。(香川进)
躲在树底下,伏击一敌兵,一枪打出去,敌人丧了命。(茂木忠雄)
扔出颗颗手榴弹,敌兵个个倒在前。(菰渊正雄)
反映放火的俳句:
匪贼就在此处藏,村落麦田都烧光。(长庐叶愁)
土民尚未逃光,放火烧光民房,屠宰生猪真忙。(伊东佑雄)
反映日军抢占民房、抢割中国农民的小麦、抢夺并屠宰中国农民的家畜的和歌:
支那的房屋真凄凉,士兵点着油灯话家常。(甘利英男)
士兵到城外,枪林弹雨下,慌忙割小麦。(小泉疲 ?br /> 士兵饥肠响,屠宰活家畜,权且当军粮。 (俵一郎)
也有反映日军“扫荡”的和歌,如:
白灰写的“扫荡济”三字在门边,行军途中随处见。(柴田达雄)
“扫荡济”,意思是“扫荡完毕”。可见日军扫荡过后,要在各户门上写上这三个字,表示此处已扫荡干净。扫荡完毕后,中国居民或死或逃,日军破门入室,俨然家主。如高泽圭一的一首诗:
我踢开门搜索房间,
书桌上
有墨,有笔,还有纸笺,
我拿起笔来看,
以前主人的手温尚存,
纸上的字飘出一股阴气。(下略)
有些诗歌是在日军攻占中国重要城市的时候写的。如诗人佐佐木信纲写了一首题为《南京陷落》的新体诗:
皇纪二千五百九十七年,
十二月十三日午后十一时二十分
大本营陆军报道部发表了公报:
“十三日傍晚,敌人的首都南京
被完全攻克”。
十四日早晨,我手里捧着这份公报,激动地颤抖,
泪流不止,沾湿了面颊。
我大日本帝国靠神明的庇护,
靠大元帅陛下的皇威,
终使敌人首都南京陷落,
我皇军将士忠勇义烈,
多少将士付出了宝贵的鲜血、宝贵的生命,(下略)
第四部分:日本的侵华诗歌侵华诗歌中的战争喧嚣(3)
侵华士兵写的攻占徐州和武汉的和歌:
脚踏将要收割的麦田,千军万马进攻徐州。(山田耕二)
南北大军攻徐州,徐州街巷军人满。(竹村丰)
今日军靴踏上去,古色古香黄鹤楼。(浅见幸三)
还有不少反映日军在战场上的困窘状况的诗歌,如写行军苦状和歌:
昨晚战斗一夜,士兵精疲力竭,躺在战壕歇一歇。(坂垣家子夫)
躺在战壕中,粮食已吃光,数着打剩的子弹,渐渐入梦乡。(稻盆良善)
敌兵尸体浮河面,早晨我还要取河水淘米做饭。(浜田初广)
断粮已数天,通信也中断。(堀川静夫)
粮食已吃光,藜叶也当粮,伤病员身体更够呛。(小泉疲 ?br /> 站在船舷解小便,敌前登陆抢时间。 (坂本登希夫)
作战已数天,黎明小睡时,精液遗在裤裆里。(福田二三男)
写思乡的诗歌也不少,如:
呵口气暖一下冻住的钢笔,今夜写信给家乡的妻子。(曾我部由安)
想到家里还有父母妻子,不由生起悔恨之情。(渡边年应)
千万敌人不足惧,只怕妻子生病时。(住谷三郎)
图22“奉公袋”、“千人针”
除了“战地咏”之外,描写支援前线、慰问士兵,送亲人入伍等内容的诗歌也相当多。其中最大的是描写所谓“千人针”、“奉公袋”、“慰问袋”的诗歌。当时,日本人接到入伍通知后,其家属就走到街头,手拿围腰子,让众多的女性缝上“武运长久”之类字样或老虎之类的吉祥图案,即所谓“千人针”。据说士兵围上这种“千人针”,在战场上可消灾保平安,女性也以缝“千人针”为荣;“慰问袋”是后方的日本人自发赠给前线士兵的白色布袋,里边装有食品、书刊、慰问信等物。下面是几首有关“千人针”、“慰问袋”和歌。如:
抢先去缝千人针,千人当中我第一。 (若山喜志子)
匆忙赴征途,车站争缝千人针。(山村玉女)
腰上缠着千人针,心里想着众女子。(堀川静夫)
孩儿们拿来牛奶糖,寒夜缝入慰问袋。 (香坂幽香)
轻轻打开慰问袋,泪水簌簌滚下来。(鸟上三平)
后方女子不仅以“慰问袋”、“千人针”鼓励前方日军,而且还发生了女子为战死的日军殉情的事情。日本人战争狂热到了何种地步,由此可见一斑。如一个名叫井上美子的女人,因未婚夫战死而殉死自杀。她的行为被当时的媒体大加宣传,她写的和歌也被收集成册出版,其中有歌云:
君已舍我长离别,我在此世难苟活。
第四部分:日本的侵华诗歌侵华诗歌中的中国(1)
日本的侵华诗歌,不少是以中国为题材的,或者写到了中国。其中,有的诗歌是对中国进行宣传渗透的,如著名诗人高村光太郎的新体诗《沉思吧,蒋〔介石〕先生》:
(前略)
先生太忙,
一个人要照顾到四面八方,
目前的事情的处理时间也不大长。
美英的民主主义在左侧,
莫斯科的共产主义在右方,
华侨的势力在后边,
日本的炮火逼近你的胸膛,
先生你一人如何承当?
先生你何去何从,
还请仔细思量。
(中略)
我也承认先生的伟大,
但有一件事你做得不当:
你从何处产生了抗日的念想?
那些害怕东亚强大的人,
要把先生的国家埋葬,
要把我们日本的力量消耗光。
想想那异色人种的苦肉计,
他们是要我们兄弟阋墙。
在应该抵御外侮的时候,
你却蛊惑民心,举起了抗日的刀枪。
只要有抗日思想,
东亚和平就没有指望。
先生难道不喜欢东亚的和平与共荣吗?
那又为什么和异色人种结成盟邦?
我想知道先生的真意,
你心里到底是何主张?
(下略)
高村光太郎的这首诗宣扬的完全是日本的“大东亚主义”以及“东亚共存共荣”的法西斯主义,代表了日本侵华诗歌中的一个基本的主题。
有的诗歌诬蔑和丑化中国军队。如田中喜四郎在题为《支那的军队》的新体诗中写道:
(前略)
对妇女施暴者,
处以死刑,
不是明明写着吗?
而这种事情,
支那人不是天天都在干吗?
盗窃民间的财物,
处以死刑,
不是也写着吗?
(后略)
第四部分:日本的侵华诗歌侵华诗歌中的中国(2)
此诗是作者的诗集《政治诗集·战争的诸神》中的一篇,作者曾作为侵华士兵到中国来过。他在《战争的诸神》中,把侵华日军写成“神”,却把中国的抗日军队写成了无恶不作的恶魔。作者把自己的这些诗说成是“政治诗”,可见他对中国军队的歪曲描写完全是在迎合日本军国主义的“政治”需要。
也有不少诗歌有意无意地反映了中国军民英勇的抗日的情景,特别是“娘子军”、“学生军”,给日军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许多和歌写到了他们,如:
最后负隅顽抗者,竟是敌人的娘子军。(波多野土芝)
水上抓到的娘子军,都是十八九岁的小姑娘。(小泉疲 ?br /> 河南学生义勇军,坚守战壕到最后。(小泉疲 ?br /> 拿着手榴弹,哭着冲上来,一下倒在地,再也没起来。(小泉疲 ?br /> 长发少年擦掉泪,奋不顾身来反击,都是广西学生军。(渡边直己)
龙胆花开遍山野,敌兵尸体少年多。(永井隆)
在一些炫耀屠杀和战果的诗歌中,也反映出我军抗战的某些侧面,如:
上等兵谈论支那兵的暴勇,声音虽小我也听得清。(金子健)
捉了一个精悍的俘虏,俘虏当夜自杀。(野村熏)
打死一批又一批,红枪匪(手持红缨枪的中国农民抗日武装——引者注)口念咒语再次来袭击。(堀川静夫)
《抗日建国纲领》,放在〔中国〕营长办公桌上。(堀川静夫)
敌人逃得急,南瓜饭还冒热气,来不及装进饭盒里。(菰渊正雄)
墙上写着“彻底抗日”,村里没有一个人影。(坂本义夫)
抗日标语写在墙,一路行军一路有。(三国一声)
我拿着墨汁和笔,涂掉学校墙上的抗日文字。(浅见幸三)
有的写到“敌兵”的和歌,反映了我抗日军队作出的牺牲:
支那兵额骨中枪弹,双手抓土苦不堪。 (儿玉柴门)
喇嘛塔影映水中,敌尸塔影两相映。(行方晃)
雨野行军山路上,脚踩敌尸默默行。(庭山良一)
战壕中敌人伤兵在呻吟,我踏着他们向前进。(堀江坚)
有些诗歌反映了沦陷区人民的某些情况,如沦陷区人民的悲惨生活,强制性的招募中国人作苦力和劳工,对沦陷区进行殖民主义奴化教育,等等。
拂晓占领小村庄,村中百姓全逃光,只有一个患麻风病的小姑娘。(藤田楫一郎)
此国土民, 冒着流弹割小麦。(三国一声)
劳工排队鱼贯来,手印按在白纸上。(竹内六郎)
道路旁,土民抬来开水,打着仓促作成的太阳旗。(笠原实鹤)
我看见在太平小学校,有日语发音字母表。(下田武夫)
从以上列举出的这些侵华诗歌,我们足可以看到战争期间日本诗歌的大体面目了。当时,日本文坛有人曾预言:“这次的事变(指七七事变——引者注)会促使伟大作品的产生,其中最伟大的作品,要出自和歌的世界。”(《圣战短歌集·序言》,书物展望社编,1938年)岂料,这些企图以“伟大”名世的诗歌,倒成了日本军国主义侵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