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部队和侵华战争





    “支那也好,印度也好,只有认可日本的军国主义,亚细亚的联合才有可能。然而,  日本要求把南满的租借权延长到九十九年,就对此愤愤不平,那我们岂不是一定要毁掉东洋吗?我们必须记住:  日本由于租借南满九十九年,就保证了九十九年的生命。”    
    就在《上海》出版单行本的两个月后,日本终于悍然发动了吞并“满洲”的“九·一八”事变。可见横光利一笔下的山口的这些露骨的军国主义言论,绝不是个别人的高谈阔论,而是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的。    
    再看阿部知二的《北京》。    
    《北京》的作者阿部知二(1903~1973)在1935年夏末到北京旅行,在北京逗留了一年多。在1952年东京河出书房出版的《阿部知二作品集》(全5卷)第一卷的“解说”中,阿部知二回忆说:“因为那是我初次到外国去旅行,所以对风物的印象特别新鲜。古都的魅力,很快把我吸引住了。然而,当时日本军国主义已经着手侵略活动了,不安的空气笼罩着那里。即便是迂腐的我也感觉到了。那忧郁的美的幻影,直到回国后还久久地留在脑海中。”他还声明,《北京》“不过是我的幻想的产物,我绝不是抱着观察和研究中国的意图来写作的。(中略)它只是从我过去的感伤的旅行中产生的幻影。”诚然,阿部知二也许并不是着意描写日本全面发动侵华战争前夕北京城的气氛,但是,《北京》从头到尾却透露出“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压抑紧张的空气。作者通过主人公大门勇和他的中国房东王世金一家人的接触,特别是他与王世金的儿子、北京某大学哲学系的教师王子明和王家的女家庭教师杨素清,以及和在京的日本人的交往,反映了1935年前后处于日本威胁之下的北京城的情景,——日本的飞机在北京低空盘旋,北京周围的紧张局势,北京学生的抗日活动,对日本在北京的傀儡政权的“弹劾”运动等等。作品的第四章,写到了大门勇和日本的一个名叫加茂的青年在王府井一家茶馆里交谈,加茂极力劝说大门勇到长城看看,因为——    
    “……只有长城,才是如今日本民族的一条新的、具有积极意义的生命线,您对这条生命线看都不看就要回国,真是太遗憾了!”加茂站了起来,用演说的语气大声说道,不时地用拳头敲击着桌子,使周围桌上的中国人都为之惊愕。    
    …………    
    加茂露出了得意洋洋的神情,继续说下去。内蒙方面的形势,还有以河北为中心发生的事态,——于学忠的辞职,第51军、第2师、第25师和保安队的撤退,国民党委员会的阻止,对于日本的进出,  以苏联为背景的共产势力的拼命抗争,红军由南方经四川迂回到达陕西方面,因而对北方增加了压力,等等。加茂眉飞色舞,滔滔不绝地讲着。    
    “总而言之,先生,现在,一场猛烈的暴风雨正在孕育中啊!”    
    “山雨欲来风满楼”。这里传达出的是全面侵华战争即将爆发的信号。


第二部分:日本对我国东北地区的移民侵略“大陆开拓文学”的背景

    “大陆开拓文学”是以日本在“满洲”(我国东北)的移民侵略活动为背景的。早在日俄战争以后,日本就在我国东北地区开始了移民侵略活动。特别是在“九·一八”事变以后,日本历届政府,都把向满洲移民看做是一项重要的基本“国策”,把它作为和俄国争夺在东北的霸权、长期侵占东北、并以东北为基地侵略整个中国内地的重要途径。满洲移民方案的始作俑者,是东宫铁男和加藤完治。早在1926年任奉天(即沈阳)独立守备队中队长的时候,东宫铁男就提出了向满洲移民的初步设想。“九·一八”事变以后,他任吉林铁道守备司令部顾问,来到长春,再次向关东军作战课长石原莞尔提出了移民方案,其要点是:让武装的农民(在乡军人,即复员军人)来北满洲定居,在从事农业的同时,主要是为日本关东军提供后援,维持当地治安,抵挡苏联的南进。和东宫铁男的“武装移民”方案相补充的,是所谓“农本主义”者加藤完治为代表的“农业移民”方案。其要点是通过向广阔的满洲地区大量移民,摆脱当时日本农村严重的经济萧条,解决日本国内的土地矛盾,把满洲建成日本的粮仓。他说:“我确信,把勤劳的日本农民移居到满蒙的天地,让他们开垦荒地,把匪贼横行的满蒙变成世界上的和平之乡,这是我们大和民族的使命。”“满蒙的原野,才是我们神州人民敢于进出的天赐的土地”。1932年,加藤完治通过石原莞尔的介绍和东宫铁男见面,两人向议会提出“满洲移民案”,并得到了日本政府的大力支持。这一年,日本内阁负责移第三章日本对我国东北地区的移民侵略及其“大陆开拓文学”民的“拓务省”提出的“第一次试验移民案”被临时议会通过,从9月1日开始,以日本东北地区的十一个县为主,招募在乡军人,经过短期训练后来到佳木斯。次年4月完成了向永丰镇的“入殖”(殖民定居)。这是日本第一次向满洲实施有组织的“武装移民”。殖民者把“永丰镇”的移民村称为“弥荣村”。这个“弥荣村”,作为日本在满洲的第一个移民村,成为稍后“大陆开拓文学”的重要描写对象。    
    此后数年,日本每年都向满洲输送成批的“武装移民”。1933年的第二次移民在离“弥荣村”40公里外的七虎力(千振乡),1934年的第三次移民在“北安省”王荣庙地区的北大沟(瑞穗图7大日向村的“开拓团”打着太阳旗,敲鼓吹笛,向满洲进发    
    村),1935年成立了移民事务的实施机关——“满洲拓殖株式会社”,并向“东安省”的城子河及哈达河进行了第四次移民。1936年的第五次移民在“东安省”的黑台等另外三个地方。继1936年冈田内阁倒台以后,广田宏毅内阁上台,加紧实施对东北的移民侵略。这一年成立了所谓“满洲移住协会”,向满洲的移民由“试验”阶段而走向大规模实施阶段,并把移民重点由“武装移民”转向所谓“农业移民”上。移民由以前的在乡军人,转到了一般农民。他们制订了一个庞大的计划,决定在二十年内分四个五年,以逐年递增的方式,分别向东北移民lO万户、20万户、30万户、40万户,以便二十年后,使日本的移民占那时的5000万人口的十分之一,即500万。在头一个五年中,由加藤完治主持,编成了所谓“满蒙开拓青少年义勇军”,并在日本内原设立了训练所。加藤自任所长,培养训练了一大批移民侵略的急先锋。为了实施移民侵略计划,1935年成立了“满洲拓殖株式会社”,1936年成立了“满洲移住协会”,1937年前后又在日本实行了所谓“分村”运动。所谓“分村”,是指将有关的村或乡分出一部分人,以家庭为单位,除继承家产的长子以外,都在移民范围之内。当时的日本军国主义政府为“分村”运动做了一系列的动员,组织成立了“街村青年团”,制订了《街村青年团满蒙开拓活动纲要》。1939年,又出台了《移民根本国策基本纲要》,进一步规定了移民侵略的目标,要求移民除了以“北满”为主要入侵地外,要迅速入住整个满洲的其他重要地区。接着,在此《纲要》的基础上,修订颁布了《满洲开拓政策基本纲要》(1939)。这个文件是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东北进行移民侵略的总方针。至此,日本对满洲的移民侵略完全制度化了。    
    到1945年8月日本投降时为止,日本在“满洲”的移民已达10万6千户,共318万多人。这些移民,按照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需要,入住在满洲的不同地区。日本当时把这些地区划分为三个地带。所谓“开拓第一线地带”,即与苏联交界地区,其主要目的是为关东军直接提供兵源,或充为兵站,这一地带的移民占总数的十分之四;“开拓第二线地带”,是指长白山、巴尔巴岭、老爷岭、大小兴安岭、松辽平原的外侧等东北抗日武装活跃的地区,目的是利用移民切断抗日武装和东北人民的联系,这一线的移民达二分之一;“开拓第三线地带”是指“满铁”沿线、重要河川沿岸的经济交通比较先进的地区,目的主要是进行殖民经济掠夺,移民人数达十分之一。但不管是哪个地区的日本移民,都有一个共同的、也是最高的目标,那就是使满洲日本化,使日本“开拓民”成为五族(即日、鲜、满、汉、蒙)中的领导者,把满洲建成日本人统治下的“五族协和”的“王道乐土”。    
    日本移民侵入我国东北地区后,首要的是对那里的人民进行土地掠夺。在1923年10月“满铁经济调查会”拟定的“选定及取得一段农耕地对策案”中,认为日本移民入住的土地,应该是治安、交通、农耕等各方面的条件都比较好的地方。而这样的地方大都已被中国人所占据,因此,必须强制征收过来。他们在伪满傀儡政权的协助下,先是以“处理”旧有官地为名占据了大量好地及林区。1936年又设立“地籍整理局”,颁布《土地审定法》以重新制定地籍、审核地权、确立土地制度等方式,大量侵占土地。还通过低价强行收买,强行“开垦”及商租的方法,大肆掠夺。被掠夺的土地,大都为中国人早已耕种过的熟地。    
    日本在对“满洲”进行移民侵略活动的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困难。首先,由于殖民者掠夺了东北人民的大量的财产和资源,剥夺了他们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家园和土地,理所当然地受到了东北人民的抵抗。自从日本移民踏上东北的第一天起,就不断遭到袭击。日本移民侵略者提心吊胆,但同时也更疯狂地对中国抗日军民进行报复和屠杀。他们把反抗的中国抗日军民统称为“土匪”,“马贼”。其次,由于日本移民不习惯“满洲”的高寒气候,尤其是“试验移民”阶段物资缺乏,条件恶劣,以至发生了移民的动摇和抵制事件。为此,东宫铁男处心积虑地推行了所谓“大陆的新娘”的方策,动员日本女青年远嫁满洲大陆,称作“大陆的新娘”。“大陆的新娘”在“女子拓务训练所”学习烹饪、裁缝、插花及农业技术,并以集体结婚的方式与男性“开拓民”结婚。东宫铁男还亲自作了一首题为《大陆的新娘》的歌曲,命人广为传唱。    
    上述满洲移民侵略活动的种种情况,构成了日本的“大陆开拓文学”的背景,并且在日本的“大陆开拓文学”中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反映。其中,“大陆开拓”的主要策划者东宫铁男,第一个移民村“弥荣村”,“分村运动”,“满洲开拓青少年义勇军”,乃至“大陆的新娘”等等,都是“大陆开拓文学”的重要题材。


第二部分:日本对我国东北地区的移民侵略“大陆开拓文学”的团体组织(1)

    对于日本在我国东北地区的“大陆开拓移民”的侵略活动,文学界表现出了积极配合的姿态。早在日本向满洲移民开始的时候,不少作家就对此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自发地到满洲旅行和采访。1939年1月,作家荒木巍、福田清人、近藤春雄三人,在“拓务省”和“满铁”的支持下,成立了“大陆开拓文艺恳话会”,推老作家岸田国士为会长,委员除了上述三人外,还有田村次太郎、春山行夫、汤浅克卫,会员有伊藤整、高见顺、丰田三郎、新田润、井上友一郎等人。据福田清人在《昭和文坛私史》中的回忆,福田通过好友荒木巍和荒木中学时代的同学近藤春雄相识,想请近藤春雄的叔父、拓务大臣八田嘉明帮忙,为他们的满洲旅行提供方便。为了带动更多的人参加,就发起了“大陆开拓文艺恳话会”。据1940年出版的《文艺年鉴》记载,“恳话会”的目的是,“把关心大陆开拓的文学家集合起来,在有关当局的密切的联系提携下,对国家事业的完成提供协助,以文章报效国家”。“大陆开拓文艺恳话会”设立了“大陆开拓文艺恳话会奖”,对“有关大陆开拓的优秀文艺作品的推荐和授奖”提供资金。同时,“恳话会”还决定对“大陆开拓事业的视察和参观提供方便”,也就是对作家们去满洲提供方便,对有关大陆开拓的文艺研究会、座谈会、演讲会的召开等也提供支持。除了作家个人的作品外,“恳话会”还决定出版创作集《开拓地带》,创办《开拓文艺丛书》等。    
    和日本的“大陆开拓”活动密切相关的,还有一个文学团体,那就是“农民文学恳话会”,这个“恳话会”几乎和“大陆开拓文艺恳话会”同时成立。和“大陆开拓文艺恳话会”一样有着官方的背景,一样有着强烈的“国策”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