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1-走出华为





攀疲攀够茉?996年后迅速奠定了在中国通信制造业龙头老大的地位。    
      甚至,如果你对《华为公司基本法》有兴趣,你不妨去读读,我认为《华为公司基本法》中写得最好的就是有关人力资源政策的内容,因为它在描述规则,其他的内容则多在定义概念。    
      人力资源体系的主要组织和推进者还是孙亚芳。    
      不过,华为员工除了敬畏和钦佩之外,也有一些对她能力的微词,就我所知的非议中,我个人认为多数是对她不了解,以及她是女人的缘故。关于孙亚芳对华为的影响和作用我不想专门论述,在本章中我把自己亲身经历的几件事情说出来,希望能给你一个整体的直观印象。    
      ■ 故事一    
      1999年市场部召开常委会(华为实行委员会制,因为市场部的地位,几个常委都是公司级的副总裁),其中一个议题是讨论市场部干部问题。大家认为市场部的部分中层领导安于现状,缺乏斗志和狼性,关键原因是压力不足,缺乏忧患意识,于是常委们一致同意在市场部再来一次类似1996年的中层干部竞聘活动。现场的会议气氛甚至还有些激昂,同志们仿佛又置身于那个炮火纷飞的年代。会议决议由常委之一的干部部部长张建国向孙亚芳汇报。孙听完后,斩钉截铁地说,不同意!竞聘是我们那个时代的特殊做法,是我们无法准确地判断一个人的不得已行为,是小公司的做法。华为通过这几年人力资源体系的建设,评价系统已经比较完备,我们应该通过体系的运作来考察干部,压力不足是因为我们没有执行评价体系而不是因为没有发起竞聘。    
      我以为然。那么多年富力强的副总裁群策群力,不如孙亚芳片刻的思考,起码在这件事情上是这样的。    
      ■ 故事二    
      某年某月的某一天,市场部的高层们讨论市场策略以及人力资源的相关事宜,孙也在座。各位副总裁们正在讨论之中,突然任正非从外面走进来,不论三七二十一,站着就开始发表观点:你们市场部选拔干部应该选那些有狼性的干部,比如说×××(当时为办事处主任),我认为这样的干部就不能晋升。任正非话音刚落,孙亚芳就接着说:老板,×××不是你说得这样子的,你对他不了解,不能用这种眼光来看他。任正非竟一时语塞,好像在串门一样转身就往外走,喃喃地说:你们接着讨论吧。    
      后来,×××于2002年升任为华为的高级副总裁。    
      ■ 故事三    
      1998年,华为制订职能工资体系,其中的一个关键工作是把全公司的职位评出“职位等级”。在一次全公司确认“职位等级”的会议上,由于我的领导———干部部部长郑树生有事缺席,市场部由我参加,会上我把市场部的“职位等级”表拿给孙亚芳看,孙看了一眼后问我:郑树生看过了吗?我一怔说:应该看过吧。孙非常坚定严肃地说:不能是应该,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    
      几年来,每次我在使用“应该”时,我都在掂量其中的分量,很多时候,我都尽可能地不使用“应该”一词。    
      ■ 故事四    
      1999年,由我任组长的一行4人历尽千辛万苦写了一本《华为优秀客户经理模型》,这是一本既有理论又有华为实践,形象描绘华为销售人员素质模型的书。我本人认为,如果那本书能够公开出版,或许是一本畅销书。    
      一天,我收到了张建国转发孙亚芳写的一封电子邮件,写的是:市场部各位常委,我收到了市场干部部写的一本《华为优秀客户经理模型》,他们做了件非常有建设性的工作,以后市场部的领导要多抓这些建设性的工作,张建国,有空我要请这些同事们座谈。    
      近7年来,孙亚芳是我见到的真正把人力资源以战略相待的最彻底的一个人。很多人认为孙亚芳事无巨细,缺乏战略眼光,那是我们把战略神化了。能在浩瀚得似乎有些宏伟的人力资源工作中看出一本不起眼的小册子就是“建设性工作”,就是战略眼光。要知道进行神气活现的面试、组织一场人头攒动的培训是多么容易让人错会成“建设性的工作”啊!    
    


第3篇 华为:中国最优秀的企业篇首语:乔装打扮的中国企业

      · 长期占领电子百强显赫位置的某通信集团,人们有所不知,它实际上就是在做贸易和代理    
      · 国内企业太注重宣传自己了,哈佛以后不找中国的企业来做案例了    
      中国也有不少人在搞高科技,可它们是CKD、OEM的高科技,把别人的东西拿来贴个牌子      
    就说是自己的高科技。长期占领电子百强显赫位置的某通信高科技集团,人们有所不知,它实际上就是在做贸易和代理。    
      传统行业也不能说就不是高科技,可口可乐、沃尔玛、宝马我也认为它们就是“高科技”。问题是我们的传统行业在做别人的补充,在做低层次的竞争。看看所谓的空调大国,国产的空调便宜到何种程度!帅康进入空调业时发布的行业发展白皮书中,列举了中国空调业的10大罪状,总裁邹国营在《商界名家》节目中面对全国观众依然毫不避讳地称国外的产品比中国好。说明什么?说明空调差到令最希望掩人耳目的企业家都不忍心说谎!    
      今天我去买一把椅子,服务员告诉我某张椅子好因为那是“hanpi”做的,我很咤异,难道还有热皮、寒皮,她告诉我是韩国的皮。我大惊失色,韩国的皮就比咱中国的皮好?    
      话说回来。    
      我认为中国的这些企业应当受到我们的尊敬,因为他们的起点低,发展时间短,外部环境也不够好,他们能做到如此天地,实在是可歌可泣!    
      但是,我们千万要冷静地看待,不妨把掌声鼓得吝啬一点。    
      国内一位著名企业家在哈佛演讲在国内引起强烈反响,各种颂扬铺天盖地。实际情况是,哈佛也的确邀请了我们这位企业家,大家也应该知道,哈佛选择企业做教学案例是很普通的事情,成功和失败的案例他们都需要。退一步说,请中国人去哈佛讲课也的确算是荣誉,但如何对待和正视它就完全是另外一回事了。    
      校方的组织者是我好朋友的好朋友,中国留学到哈佛的博士生,他反复申明,这仅仅是一堂教学课,不能录像用来宣传,可企业家的随行人员不顾组织者的强烈反对,硬是把全过程录制下来。大家都是中国人,碍于面子,也就没有再采取进一步的措施,我好朋友的好朋友说,这件事让他很恼火,国内企业太注重宣传自己了,以后不找中国的企业来做案例了。    
      ……    
      现在,还是来说华为。    
    


第3篇 华为:中国最优秀的企业我给中国企业分类

     · 我们在乎政府对我们的定位,不去想发展的本质,于是就有风靡一时的《深圳,你被谁抛弃》    
      · 如果中国只是世界的制造中心,那么中国就将被边缘化,中国经济将成为强国经济的附庸    
         
      中国的企业在我眼里可以分为几种类型,当然并不是说这些类型是绝对的,或者在哪个地区的企业一定就是哪个类型,我只是想通过地缘特征说明这些企业的特征:    
      (1) 东北型。以国有资本为主体的大型制造企业,在国家大量的投资下,这些乘着“国字号”的大船乘风破浪,已经成长为中国巨无霸的制造企业的楷模。代表企业有长春一汽、上海宝钢等。    
      (2) 北京型。大型贸易、服务等国有企业,他们利用国家赋予的关系资源以及战略资源的垄断经营在中国长久不衰,甚至代表中国光荣进入世界500强。代表企业有中石化、4大国有银行、中国电信等。    
      (3) 上海型。依托上海东方明珠、远东第一大城市的威名,作为中国政府大力建设的中国经济、金融中心,国际财团纷纷入驻,仿佛唯有如此才能打开中国的窗口。代表企业有汇丰银行、沃尔玛等。    
      (4) 江苏型。中国有竞争力的劳动力、中国人民和政府的热情好客甚至可以免费使用的土地吸引了大批来华的投资客。代表企业有台积电、上海通用等。    
      (5) 浙江型。浙江人的勤劳、务实和精明,让他们能把一根拉练、一只打火机、一双皮鞋做成世界第一。以浙江人为代表的企业可以在一个不为人知的传统领域迅速积累财富,他们是资本运作的高手,他们是中国企业的财富名人。代表企业有万向、希望集团等等。    
      (6) 山东型。山东离北京、上海不近不远,是中国改革的中原地带,因此山东地域特点的企业从最初就带有国资或者集体资产背景,然后开始国有民营、独立发展,他们依靠中国劳动力等自有优势,在一些传统行业里和国际大企业从拼价格开始,最终占领市场,并且在全球化分工的大潮流下,进攻国际巨头放弃的产品或地盘,他们是中国最为世界知晓的企业。代表企业是海尔、联想等。    
      (7) 深圳型。作为中国改革开放最早的前沿阵地,深圳建立了和国际接轨的市场经济体系,他们从一开始接触的就是国际化竞争,代表着世界经济发展先进力量的产业方向、人才队伍、企业治理结构,他们是中国追赶世界直至和世界同步的最坚实力量。代表企业有华为、招商银行、搜狐、万科等。    
      在中国,我们把太多的目光投向了前6个类型的企业,我们太关注财富百强,我们太关注世界500强。    
      我们太在乎政府对我们的定位,不去想发展的本质,于是就有了风靡一时的《深圳,你被谁抛弃》;我们讲究资本运作,少数人甚至利用政策漏洞去炒作,我们心中的偶像是翻云覆雨的金融大鳄,于是又有了风靡一时的《富爸爸、穷爸爸》。    
      我最推崇的一句话是成功的人自有成功的自由。因此对这7个类型中成功的企业,我都对它们投以尊敬的目光。只是,请允许我还要多说几句:    
      (1) 中国大型资源型的企业具有一些先天垄断的性质,本身无可厚非,但是如果未来还是依靠政府以及垄断,不能形成自我成长的机制,不管现在有多大,最终肯定要退出企业竞争的历史舞台。    
      (2) 外商投资企业的兴隆更多的是因为它母公司的成功,他们的最大动机是到中国来利用更便宜的劳动力和就近渔利中国庞大的市场。    
      (3) 如果中国只是世界的制造中心,那么中国就将被边缘化,中国经济将成为强国经济的附庸。    
      (4) 中国财富100强是个人财富的100强,大多数不是企业的100强。比尔·盖茨成为首富那是因为微软也是电子业的翘楚,可中国多数的财富名人是因为自己居垄断地位的股份而致富的。如果他们不改变思路,一定长不大,因为财富不分享。没有分享怎么会有人才有团队呢?独食不肥嘛!    
      不久前,我在从广州回杭州的火车上认识了几位浙江人(不要误会,坐火车的不一定没钱。我不一样,失业在家,省点),一路上聊得甚为投机,聊起来才发现我是何等的肤浅。一位给我港资企业董事名片的女士告诉我,某某政府准备修一条省道,拟引资招标,听起来很市场化吧,但政府有个条件,只允许有外资背景的企业参与竞标,因为这样就可以增加政府引进外资的政绩,不得已,她把本来是彻头彻尾的中资企业又转道到香港去注册公司(香港就是外资?不懂)。    
      我们对外资的渴求到了何种地步!    
      还有,大家一说起高科技就想起泡沫,这本是经济发展的周期使然,而不是高科技本身有什么问题,美国如果没有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科技革命,就不会有美国繁荣的今天;日本如果赶上了这一波的科技浪潮,就不会有今天挣扎的日本。即便如此,我在前不久的电视上看到小泉宴请西方诸国首脑的第一件事,就是展示刚刚研制出来的机器人,我大为震动。前几年,中国领导人在国外推荐国产彩电的确值得骄傲,但我们还要更多地向世人展示我们的机器人、我们的高科技。    
    


第3篇 华为:中国最优秀的企业中国企业最优秀的人才基地

     4。 天才、传奇、领袖    
      · 杨元庆25岁才毕业进入联想。在他这个年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