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异国星空下





兄行脑?0公里,马路两旁都是橡树林,看不到一棵杂树:橡胶树高高耸立,树干并不粗,距离地面约两三尺的树干上,系着一只小碗,是用来接收由树身流出的树胶用的。只见零零星星一些黑人穿梭树林之中,负责收集树胶。这就是美国在利比里亚开办的著名橡胶园。    
    我们正目不暇接地欣赏这美好的风光,汽车已经到达大使馆了。    
    大使馆原为利比里亚前总统罗伯兹的官邸,是美国设计建造的,具有西方高级别墅的风格。整个建筑占地约一公顷多,呈长方形,北面高南面低,主楼坐北朝南,是一座两层小楼,楼上是宿舍,楼下是客厅,门口有各种石雕艺术品,院落中间有一座小亭,全院最南面有两栋小楼,各具特色,给人以幽雅的感觉。最诱人的是满院的奇花异草,不少种类在国内闻所未闻,院落东南角一大片香蕉林,一串串香蕉将树干压弯别具异国风情。    
    第二天,由使馆人员陪同我和雪白参观蒙罗维亚市容。蒙罗维亚是非洲第一共和国首都,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也是全国最大的城市和海港。    
    早在15世纪时,葡萄牙殖民者就来此贩卖奴隶,随后荷、英、法、德等殖民者相继入侵。到1821年12月,美国殖民者为了在非洲获得一个立足点,由美国政府支持的〃美国殖民协会〃派人来到这里,选择了这块地盘,〃美国殖民协会〃同当地酋长谈判,最后用6支步枪、两桶烟叶、一瓶酒和几件小物品,价值仅仅相当于300美元,就购买了一块13平方公里的土地,建立起美国黑人的移民区,移民区的中心就是现在的蒙罗维亚。    
    1822年,第一批美国黑人来到这里定居,他们把定居地取名为〃克星斯托波里亚〃,意思是〃基督城〃。1824年,为纪念美国第五任总统詹姆斯·门罗,这座城市改名为蒙罗维亚。出身美国的黑奴罗伯兹,出任利比里亚总督。在罗伯兹的努力下,利比里亚终于在1847年宣布独立,成为非洲最早独立的黑人国家,罗伯兹当选为利比里亚独立后的首任总统。    
    蒙罗维亚沿大西洋由北向东延伸,形成一个长约16公里的城市区域,其北面有一个岬角,高高突出水面,是全城制高点。在这里最引人注目的是高大、豪华的杜科尔国际大厦,登上高高的八层大楼,可以鸟瞰绮丽的热带城市风光和碧波万顷的大西洋。    
    蒙罗维亚的街道是棋盘式的,纵横交错,井井有条,马路笔直宽阔,街道两旁由美国、印度和黎巴嫩经营的商店鳞次栉比,来自世界各地的商品琳琅满目。    
    由市中心南行,可以看到富人的住宅区,一座座优美的别墅掩映在奇树繁花之中。正东方向是国会山,最雄伟的三座建筑物都在这里。其中一座是总统府,也叫行政大厦,是一座新式的八层楼,由一家意大利建筑公司承建,拼图十分别致,用料也非常讲究,从外观看上去,稍嫌复杂,好像是一座最摩登的观光大饭店,总统的办公厅就在五楼,整个大厦都有冷气设备,红毯铺地,所有家具、器皿精美华丽,十分气派。总统府右边是国会大厦,有圆顶的议事厅,富丽堂皇。左边是司法大厦,门口有一座一手持天平一手持剑的女神雕像。这三座建筑鼎足而立,象征着利比里亚三权分立的民主政治制度。    
    再向东北方向前进,就是著名的罗伯兹机场,每天往返此处的中东、欧洲、美洲的飞机,就在这里起落。    
    港口伸进海中长达一英里多,远远望去,像两条坚固的铜墙铁壁屹立在港口区外围,抵御着大西洋的惊涛骇浪。两条防波堤与海岸之间形成一处水深大约12米,面积为4500多公顷的三角形开阔水面,其出人口就在两条防波堤之间。港区内共有8个码头和11个泊位,年吞吐量为1300多万吨,是西非的大港之一,利比里亚在世界海运业上居于特殊地位,世界上不少发达国家的船主为逃避本国的高税收和雇员的高工资,纷纷来利比里亚登记注册。虽然利比里亚本国的商船不多,现在却是个拥有15800多万吨载重量的商船大国,居世界第一位,有3000多艘悬挂利比里亚国旗的船只航行于世界各大洋,每天在蒙罗维亚港口,可以看到各国国旗在迎风飘扬,利比里亚也被称为〃出卖国旗的国家〃。    
    〃美国化〃的国家    
    利比里亚的教育落后,学龄儿童入学率不到55%,但上层人士都接受过美国教育,他们的子女自小便送到美国去读书,大学毕业后再回国工作,因此他们的生活方式多已美国化。利比里亚的国旗,也是和美国近似的星条旗,只不过是把50颗星改为一颗星而已。利比里亚的货币就是美元,本国只发行一种和美元等值的硬币。在利比里亚国内,除德国、英国经营几家企业外,其他大多由美国人经营、管理。其中最大的两家即橡胶公司和矿业公司。    
    利比里亚人平均月收入100美元,但贫富悬殊,富者有汽车别墅而贫者食不果腹。    
    在农村,村民居住的房子多是用芦草作房顶,大多没有窗户,中间放一张大床,床上有几块布片,家徒四壁。到了夜晚,家家户户都在房子的中间点燃火把,一家人围着火光聊天、唱歌和跳舞。跳舞是利比里亚人的最大乐趣,只要跳起舞来便如醉如痴,一直跳到疲劳不堪才会停下来。他们的食品更简单,一般每天只吃一顿饭,主要吃大米、木薯,不炒菜,只是在米饭或木薯中放些椰子油,举家围拢,用手抓食。有时肚子饿了也不用动烟火,只吃两个香蕉、一个椰子或一个木薯。有东西吃时,尽着肚子吃,没有东西吃时,一天不进食也经得起。


第四部分:利比里亚篇中 利美好的岁月

    利比里亚1977年2月与台湾断绝〃外交关系〃,同我国建立了大使级外交关系。利与我国建交虽较晚,但两国关系发展比较顺利,建交的第二年,托尔伯特总统便率领30多人的政府代表团访华。他对北京之行十分满意,回国后即在总统府举行盛大招待会,在招待会上发表了盛赞中国的热情友好的讲话,并为每位访华代表团的成员颁发一枚〃先驱者〃勋章,以作纪念,托尔伯特还将他访华和回国后的讲话编印成册,在非统会议上散发。    
    值得一提的是,托尔伯特在访华前夕,曾率领全体内阁部长到中国大使馆作过客,利比里亚建国130多年,历届总统没有一人到任何使馆作过客,这一空前举动在使团中引起轰动,一时间成为外交界的热门话题。    
    中利建交后,我国同意帮助利比里亚建造一座体育馆,托尔伯特高兴极了,他对我首任大使王人三说:他就任总统时,曾向全国青年许愿,修建一座像样的体育馆,但因得不到外援,这一愿望一直未能兑现,中国答应修建体育馆,我们的愿望终于可以实现了。    
    当时利副总统正在科特迪瓦访问,从广播中听到这一消息,兴奋不已,回国时从机场直奔中国大使馆,向我大使表示热烈的祝贺和感谢,首都青年得知这一消息,立即走上街头载歌载舞,表示祝贺。    
    修建体育馆,这在利比里亚是一项大工程,体育馆高高耸立在东郊平坦而宽广的地带,远远看去宏伟雄壮,在整个施工过程中,利比里亚不论是青年人还是老年人,也不论是妇女还是小孩,都把工地作为一大景观,从全国各地专程前来参观。整个工程历时三年多才竣工。双方举行交接仪式这一天像盛大的节日,利各界人士从全国各地前来参加这一活动。体育馆约有十万人,彩旗飘扬,人头攒动,移交仪式结束后,利比里亚和塞内加尔足球队进行比赛,天上的直升机如风驰电掣般飞来飞去,地上的呐喊声一浪高过一浪,球赛结束后,有些青年人迟迟不肯离去,在探照灯的照射下载歌载舞,欢呼体育馆的建成。    
    中国帮助利比里亚建成体育馆,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声望,过去利比里亚人对远在东方的中国十分陌生,现在每一个利比里亚人不论大人小孩都知道中国,而且每提到中国,都要附加一句:你们帮助我们建立了体育馆。


第四部分:利比里亚篇多伊发动军事政变

    多伊是当地克兰族人,出生于利比里亚南部大吉德州的图宗镇,小学毕业后到大吉德州的州府所在地读中学,毕业后投笔从戎。1970年被派往设在蒙罗维亚的电讯学校学习。1975年进入兵营联合学校进修,并提任为第三营的营副,1979午1月入美国驻利比里亚军事训练小组,接受美国的训练课和先进的步兵训练。    
    1980年4月12日凌晨12时,他带领17名士兵冲进总统卧室,将总统托尔伯特当场击毙,占领了广播电台和电视台,宣告托尔伯特政权已被推翻,并成立以多伊为首的临时政府。首都蒙罗维亚实行戒严,罗伯兹国际机场遭封锁,禁止任何外国飞机入境,并通令前政府部长限期到总统府报到。各部部长及高级官员主动去投诚。十天之后,多伊下令将前托尔伯特政权的13名高级官员判处死刑,临刑前将他们双手反绑,押至海滩,一个个捆在椰子树上,全部处决。    
    这13名前高级官员包括众议院议长理查德·亨利斯、参议院临时议长弗兰克·托尔伯特、最高法院首席法官詹姆斯·皮切、外交部长查尔斯·塞西尔·丹尼斯、司法部长约瑟夫·切森和前执政党真正独立党全国主席雷金纳德·汤森等。    
    对处决这些人的现场情况电视台连续播放,其惨状目不忍睹。    
    在军事政变的一段时间里,蒙罗维亚处于一片混乱,大街小巷枪声不断,所有商场的各种物品都被军队掠夺,不法之徒也趁火打劫,大发战争之财,整个蒙罗维亚被洗劫一空。有些大使馆也难逃厄运,政变军队随意持枪进入使馆,谁也不敢阻拦。    
    这次军事政变是由1979年〃四一四〃大米事件后国内政治危机不断加深而引起的。1979年4月14日,反对党为抗议政府提高大米价格,在蒙罗维亚发动数千群众上街游行示威,遭到托尔伯特政府的镇压,死伤500多人,〃四一四〃事件后,罢工浪潮此起彼伏,国内局势一直动荡不安。    
    第二年3月,群众集会要求托尔伯特政府辞职,并号召举行全国罢工,又一次遭到镇压。前政府以〃叛国罪〃逮捕了一些人,并准备在〃四一四〃大米事件一周年时,对被捕的人进行审判,政府的这一举措,进一步激化了矛盾。多伊就是在这样的政治形势下发动政变的。政变的第二天多伊宣布成立新政府,自己任国家元首。    
    4月25日,新政府宣布全国军事管制,成立军事法庭,宣布将军人的工资提高一倍。    
    多伊的政权能够站住脚,并使利比里亚的局势稳定下来,主要是因为得到了军队的支持。    
    从此,这位土著黑人后裔,年仅28岁的多伊便集军政大权于一身,成为利比里亚自建国以来第一个通过政变上台的最高统治者。


第四部分:利比里亚篇奎翁巴发动未遂政变

    当我国进入冬季时,正是利比里亚的旱季,天气酷热,白天只能靠空调度日,只有到晚上,才略感凉爽。1989年11月12日,这是我终生难忘的日子,我忙完一天的工作,安枕入睡,因白天不能好好休息,全靠晚上这一觉,我往往是一觉到天亮。这天夜里,我正在梦中,突然枪炮声打破夜晚的宁静,把我从梦中惊醒,凭着我的感觉,利比里亚出事了利比里亚发生了政变。前总参谋长奎翁巴在电台宣布接管政权。    
    于是全馆忙起来。第二天上午8:30召开全馆紧急会议,对全馆人员作了安排,要求大家注意安全,从各方面了解政变情况。    
    从电视里看到总统府已被包围,电台和电视台均被占领。政变首领奎翁巴手持冲锋枪,满脸笑容在电视中出现,摄像机紧紧追随着他,他不论走到哪里,人们都向他鼓掌欢呼。    
    蒙罗维亚的群众得知现任总统多伊被推翻,万人空巷,全城欢呼,游行队伍挤满各街道。多伊政府的商业部长等人被游行队伍从家里拉出,扒光衣服游街,人们像过节一样庆祝这一胜利。    
    到中午时,农村的游行队伍也进城了,浩浩荡荡的人群从我们大使馆门口经过,他们边欢呼,边向我们说:〃多伊是暴君,我们要剥他的皮,吃他的肉,从今以后我们就要过好日子了。〃    
    多伊当政以后,大搞独裁统治,贪污腐败,人们怨声载道,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奎翁巴从塞拉利昂潜入利境,发动了政变。    
    奎翁巴原是多伊的同党,共同策划推翻了前总统托尔伯特,事成之后,这位军官因没有得到多伊的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