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四十





嚷视Ω酶咭恍┎攀牵导噬纤撬嫉谋嚷嗜醇 U绾芏嗳税压芙毯团按煳惶敢谎械娜说P奈⒆又该魉怯ψ叩牡缆坊嵯拗扑堑淖杂桑て鹚堑哪娣葱睦恚佣髦治侍猓率抵っ餍Ч∏∠喾矗庋牡P氖嵌嘤嗟摹?br />

第四部分:家庭生存技巧“家长越关心,孩子的症状越明显”

  其实,比起杀人和伤人来,孩子的“自闭症”这一精神问题更令人担忧。因为它极具普遍性,可能就发生在我们周围。要知道,少年杀人的案件每年才一百起左右,而有“自闭”症状的少年却高达三十万人,二者不可同日而语。    

  不过,“自闭症”的原因错综复杂,其处理方法不能一概而论。有的孩子只是不愿上学,一天到晚待在家里,而有的却有暴力倾向。如果说能举出一个衡量“自闭症”的严重性的     

    

判断标准的话,那就是孩子跟父母的沟通程度。只要父母和孩子之间还可以沟通,那么即便孩子多少有些“自闭”的倾向,问题也不会严重到哪里去。    

  就算是孩子带有暴力倾向,具体情形也可以分为两种,即完全不能进行语言交流的和可以进行一定程度的语言交流的。如果属于后者,尚可想办法通过对话来解决问题。    

  比方说,如果孩子说,“学校里有人欺负我,我无法适应集体生活”,那么你可以告诉他,“好的,如果你不愿意去可以不去。但你留在家里也要学习。如今在家里学习也可以考上大学,等你考上大学以后再考虑以后该怎么办”,为他今后的人生提出忠告。    

  但如果父母和孩子之间连这种沟通都无法进行的话,事情就有些棘手了。如果他成天把自己关在屋子里无所事事,家长略为规劝,就对家长大打出手的话,那他很可能已经出现了严重的身心障碍或是得了少儿分裂症,应该尽快地联系专家为他治疗或进行心理辅导。    

  很多家长认为孩子的心灵不健康都是父母的责任,应该在家庭内部解决。但虽说孩子是父母一手带大的,父母的能力范围毕竟有限。正像父母无法为自己的孩子治疗骨折和肺炎一样,有一些精神方面的问题同样超出父母的能力范围,需要向专家咨询。    

  在这种情形下,如果硬要自己解决的话,反而有可能把事情搞砸。很多家长想要自己解决,却找不到合适的方法,最后只能自己烦恼不安,弄得无法集中精力工作,连自己都得上了抑郁症。    

  此外,如果患了自闭症的孩子还有兄弟姐妹的话就尤其要注意。如果你长时间把注意力放在一个孩子身上,其他的孩子就会觉得自己被忽视了,这对他们的心理也会产生不良的影响。几年以前曾出过一起少年杀人案。究其原因就是他们家的长子有暴力倾向,经常对家里人大打出手,家长的精力全都放在了长子身上,却没有顾得上去抚慰经常莫名其妙就挨揍的老二的心灵,时间一长,老二的心理就出了问题,最后发展到了杀人的地步。当然,这是一个极端的事例,但据我所知,因为兄弟姐妹的“自闭症”而深受其害,导致自己的心灵也出现问题的孩子不在少数。    

  而且,如果不向专家咨询,一切都靠自己解决的话,很容易造成“越提醒,孩子的症状越明显”的恶性循环。森田疗法中曾多次提到,一个容易脸红的人如果对自己的这一毛病太在意的话,就会变得越来越严重。就是说,你越在意自己的某个症状,越难纠正。父母和子女的关系也是一样,如果父母过度提醒孩子不要“自闭”的话,孩子就会越来越觉得自己就是“自闭”,他所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最后越发不敢跟人交流,“自闭”的倾向也就越来越明显了。


第四部分:家庭生存技巧一家不行,就再换一家

  为了避免“问题子女”给其他的孩子也造成不良影响,还是应该向专家进行咨询。且不论治疗和心理咨询是否有效,只要能有人商量,父母的压力就会得到缓解,他们就能集中精力工作,也有余力关怀其他的孩子,此外,还不会造成“越提醒,症状越明显”的恶性循环。    

  可能有些家长对于找精神科的医生咨询和让孩子接受心理辅导一事抱有抵触心理,因为     

    

平日里都不会接触到这些领域,所以总觉得不好意思去,因为这毕竟跟孩子感冒了带他到医院看病不一样。不过,事实上现在很多医院都增设了精神病的窗口,很多小儿精神科的医生都很主动热情,所以做家长的根本不必担心。    

  想必有读者会对心理疗法是否真的有效抱有疑问。事实上,以前的确发生过一些事情,导致大家对心理治疗充满了不信任。曾有一位父亲在盛怒之下用一根金属棒打死了自己有暴力倾向的儿子。据说,那位父亲是就儿子的问题接受了心理咨询的。当时他咨询的那位专家告诉他,当儿子对家人滥用暴力时不要抵抗,要答应他所有的要求,那位父亲听从了他的意见,但是儿子的情况非但不见一丝好转,反而愈演愈烈,做父亲的实在忍受不了了,最后就发生了前面所说的那幕惨剧。    

  我不否认的确有这样的情况存在,只不过有一点想要提醒大家注意,那就是即便针对同一种病症,不同的医生所开出的处方很可能是不一样的,不同医生的治疗方案之间存在着较大的个体差异,有的意见甚至可能截然相反。就拿上边那个案例来说,有的医生就很可能会给出“不能由着他的性子来,一定要将其拧过来”的提示。没有一个领域像心理疗法一样存在这么多的流派。    

  可能有人就会说了,“正因为如此,所以才让人无法相信嘛”。但在我看来,恰恰相反,我们应该换个角度来看这件事,即“正因为如此,我们才很有可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案”。正如没有一件衣服可以适合所有人一样,一种心理疗法也不可能对所有人都有效。    

  有的人在接受了以弗洛伊德的理论为指导的治疗后症状有所缓解,而有的人的治疗过程却证明了荣格的理论或是科夫特的理论的有效性。到底哪种治疗方法适用于自己只能通过实践才有可能知道,此外别无他法。当你接受一种疗法的治疗几个月后都不见病情好转,甚至开始恶化的话,再换个其他派别的医生治疗好了。记住,你是消费者,付费接受治疗,无效自然有权更换医生,没有什么不好意思的。


第四部分:家庭生存技巧电休克治疗衰老初期的抑郁症

  除了孩子的心理问题以外,还有一些问题不能光靠个人的力量来解决,而应该求助于专家,比如照顾老人的问题。如果不顾自身的情况,硬要自己扛下来的话,对双方都是负担。    

  一谈到老人的赡养问题,每个人首先想到的都是看护的问题。但实际上,要等我们到了五十多岁以后,父母才需要我们看护。在现在这个年龄,很多人的父母身体都还硬朗,不需要有专人看护,这时候需要我们操心的与其说是父母的健康问题,不如说是他们的抑郁症。    

    

    

  我们的新闻媒体对衰老初期的抑郁症不像对老年人的瘫痪问题以及痴呆问题报道得那么多,但实际情况是我们这个年龄层有很多人都在为此烦恼着。特别是女方患了抑郁症的话,情况就更加令人担忧。    

  很多人都以为退休以后一下子变得无所事事的男方更容易得抑郁症,但实际上患抑郁症的女方居多。最麻烦的是,平时都是女的在操持家务,女的一旦病倒,男的自己就不知道该怎么生活了。患了抑郁症后的妻子意志消沉,通常无法再像以前一样洗衣服做饭,操持家务。但是做丈夫的既不会做饭,也不懂得用洗衣机,结果只能在那里原地打转,别提照顾患病的妻子了,连自己的生活都料理不好。    

  这样一来,做子女的就不能置之不理,只好由女儿或是儿媳过来帮助他们操持家务,这样一来就会给她们造成负担,而且即便能够照顾他们的生活,也治不好老人的抑郁症。即根本的问题得不到解决。    

  但是很多人天真地以为自己是能够治好老人的抑郁症的,因为跟内源性的抑郁症相比,衰老初期的抑郁症通常有个明显的原因,不需要精神病学方面的专业知识似乎也猜得到。比如“因为退休以后无事可做所以意志消沉”啦,或是“老伴过世了,感到寂寞”啦什么的。因此,衰老初期的抑郁症在很多人看来都不是病,总以为只要对他们好一些,多关心他们一些,不让他们感到寂寞,就会慢慢地好起来。    

  但事情发展到最后往往是非但症状没有缓解,反而越来越严重了。抑郁症患者容易自责,儿女频繁过来照顾他们反而会加重他们的心理负担,觉得“自己不但给老伴添了麻烦,还给孩子们的家庭加重了负担”,这么一想,他们的症状就越来越明显了。    

  因此,当父母出现衰老初期的抑郁症症状时,应该及早向医生咨询,接受治疗,以免给彼此造成负担。衰老初期的抑郁症是一种病,而并不仅仅是“意志消沉”的问题,必须慎重对待。    

  药物治疗是衰老初期抑郁症患者的首选。但是药物治疗通常见效比较慢,而且有的老人服用以后还会出现副作用。因此,现在在美国,普遍认为电休克治疗法既安全又有效。说到“电击”,很多人都会觉得可怕,因此产生抵触心理,事实上一点都不可怕。在施术之前,会对病人进行全身麻醉并注射肌肉松弛剂,这样患者在接受电休克治疗时不会出现痉挛,对大脑也没有任何损伤。    

  衰老初期抑郁症根据其症状的不同可分为多种类型,有成天说自己不舒服的疑病型,有悲观厌世型,还有一种比较特别,叫做精神亢奋型。它虽然也属于抑郁症的一种,但却表现得坐立不安,一天要给人打好几次电话。我所说的电休克治疗法对这几种类型的抑郁症都是疗效显著,读者朋友们不妨记下来,作为一个参考。不过,电休克治疗法需要专门的设备,并不是所有医院都能做的。如果是大学的附属医院的话,倒是多数都能做。说起来,大学附属医院里的多数器材对患者是一点用都没有,唯独在能提供电休克治疗法这一点上却能真正造福于百姓。二者的对比如此明显,让我忍不住要在这里讽刺一下。


第四部分:家庭生存技巧老人不愿给孩子多添负担

  不管怎么说,如今的四十多岁的人跟以前可是大不相同了。他们没有那么多的兄弟姐妹,而且光是自己的事就够自己焦头烂额的了,因此在照顾老人的问题上,应该采取“凡是能求助于医生和老年人设施的,就绝不自己逞能”的态度。如果父母的年龄在六十五岁以上,即便是患了抑郁症,也属于看护保险承担的范围,可以请专人到家里照料。作为父母,他们的真实想法是宁愿请人来照顾,也不愿麻烦家里人。    

    

    

  照顾瘫痪的老人和已经老年痴呆的老人也是如此。有些人无论如何也无法接受将老人送进老年人公寓的想法,觉得那样做显得太没有人情味了,一定要把老人留在家里照顾,以此来偿还老人的养育之恩。这种想法不是不可以理解,但是实行起来有相当的难度。如果是过去,兄弟姊妹多的话还好商量,假设夫妻双方都是独生子的话,主妇就要承担四个老人的看护任务,这根本就是不现实的,只有有效地利用老年人设施,才能更好地照顾老人。    

  兄弟姊妹多了也麻烦。在我从事老人医疗方面的工作的过程中,看到了好几起这方面的纠纷。当跟老人同住,承担起老人的看护任务的人提出要把老人送到老年人公寓去时,他的哥哥姐姐们就会跳出来反对,指责他说,“真没人情味,还是我来照顾吧”,便把老人接到自己家里去,但照顾了没多久,才发现事情不像自己想像的那么简单,于是提出,“不行,我照顾不了,还是你来吧”,再把老人塞给其他的兄弟姐妹,或是再送回到第一家去。如此反复折腾跟把老人直接送进老年人公寓相比,到底哪一个更没有人情味呢?大家是不是应该站在老人的立场上为他们想一想呢?    

  事实上,那些被送进老年人公寓的老人们有的刚开始还有些怨言,但只要儿子和女儿频繁前来看望,他们的不满也就烟消云散了。正如很多抑郁症患者一样,他们都不愿意为孩子多添负担。如果得了老年痴呆症没有了思想倒也罢了,如果要他头脑清醒地躺在床上接受儿女的照料,他们的负疚感就会很深,甚至会说出“我真想早点死了算了”的话来,如此一来,双方都会感到有负担,还不如在老年人公寓里安心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