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告诉你,我不配做你的兄弟





は缜酌堑牟撇冻隽瞬抑氐拇邸!   ?br />     几天以后我们回到现场,发现老乡的芝麻地并没有被烧到,大概是由于风向改变,仅仅烧掉了一大片荒草。    
    我在班上属于乖孩子,比王大毛他们乖得多,挨打次数低于我们几个人的平均数。而阿远则比我更守纪律一些,课上很少说话和搞小动作,找家长比我少很多,学习成绩比我好很多。阿远十分仗义,以替大家写作业为乐趣,班里几个落后生的作业都出自阿远一人的手笔,除此之外,最让人钦佩的是阿远弹球也是我们几个人里技术最好的!    
    我们那时弹球游戏的规则也有好多种,最常见的是“过黄河”和“吃烧鸡”。王大毛弹球最臭。    
    那天,我和阿远、王大毛在大院门口的土路上玩“过黄河”,我见识了王大毛的厉害……    
    与我们大院相邻的一个大院是一个叫前进化工厂的家属区,两个大院只隔一条土路,那条路土质松软,非常适合玩“过黄河”。    
    “过黄河”的游戏人数不限,每人持一个玻璃球。游戏的场地需要一字排开挖6个小坑,前四个和最后一个是普通的圆形小坑,而第五个则是一条狭长的小沟,我们称这条小沟为“黄河”。    
    游戏开始时所有人站在离第一个小坑5到6米远的一条线后面,大家依次把玻璃球向小坑扔,玻璃球离第一个小坑最近的人先开始,把玻璃球向小坑里弹,依次进过前面四个小坑,然后将玻璃球从“黄河”上面跃过,进入最后一个小坑,然后再跳进“黄河”,这样我们称之为“取刀”。这几个坑必须依次序进入,如果中间没有弹进,则要把球放在原地不动让别人开始弹球,如此一轮一轮直到“取到刀”为止。“取到刀”的人则掌握生杀大权,开始弹击别的玻璃球,被打中的玻璃球则归击球的一方所有。如果过程中不慎提前掉进“黄河”则需要在里面等待一轮。这个游戏非常有趣,我们每天放学一定要玩到吃饭才散伙,乐此不疲。    
    那天我们和前进厂的一个小胖孩一起玩“过黄河”,我们原来一起玩过,那个小胖子上3年级,比我们大一岁。那次王大毛照例玩得最臭,输了好几个玻璃球。阿远赢了不少,前进厂的小胖孩输了3个。    
    好像玩到第5圈的时候,阿远又是先“取到刀”。当时我的玻璃球离阿远的最近,阿远打我的球最有把握,但是阿远艺高人胆大,还是选择打小胖子的玻璃球。    
    阿远手腕稍稍抬起,保持右手悬空的状态,食指的指弯和大拇指夹住玻璃球,大拇指用力向外一拨,准确的击中了小胖子的球。    
    小胖子不干,开始耍赖,指着我说:“那不行,那不行,他离你那么近,你凭什么不打他的打我的?不算不算!”    
    阿远也说:“那不行我都打中了,你就得给我,我还说不行呢。你玩癞!”    
    “我不给,你先打我的就不算,你才玩癞呢。”    
    “你玩癞,玩不起别玩。”    
    两人争执不休,最后小胖子拗不过,气哼哼从兜里掏出一个玻璃球向旁边一座房子的墙上摔出去,一边说:“给你就给你!”    
    阿远捡起来一看,不是刚才打中的那个球,原来小胖子在裤兜里换了的一个掉了1/4的玻璃茬的破球扔给了阿远。阿远不干了,站起来就骂了一句。小胖子也开始还嘴,两人对骂,然后愈走愈近,鼻子顶到鼻子,脏话层出不穷。    
    我和王大毛刚开始不为所动,仍然在继续玩。王大毛输了好几个,一心想赢我的球,于是让我别看热闹,继续鏖战。    
    王大毛输到只剩最后一个玻璃球的时候,小胖子和阿远已经开始动武。    
    那时虽然经常看到高年级的孩子打架,可是我们自己却从来没打过,偶尔动起手来也是双方用肩膀互相撞。    
    那天阿远和小胖子也互相撞了起来。只见两个人侧着身子卯足力气用肩膀向对方撞去,咬牙切齿,随着每一下撞击,两人都要同时说一句“你怎么着?!”,“你怎么着?!”……以此示威,没完没了。    
    阿远的力气大一些,把小胖子撞得逐渐向后退却,却没有注意踢跑了地上王大毛的玻璃球,当时王大毛还差一点就能“取刀”,形式上很占优势。    
    王大毛赶忙对我说:“这不算,接着玩,接着玩。”说完跑过去把球捡回来放到原处,还对阿远和小胖子说:“你俩到边上打去”然后埋头继续玩。


第一部分烟盒、后山、王大毛的大嘴巴(3)

    王大毛取到刀,正伸手到“黄河”里捡球准备打我的球。小胖子被阿远撞了一个趔趄,一脚踩在王大毛捡球的手上。    
    王大毛疼的一下子骂出来:“我x你妈呀!”然后“忽”地站起来向小胖子走去。    
    “你他妈找死啊?”这是王大毛跟高年级学生学的“打架前奏曲”,当时几乎所有打架都是以这句话为开场白,我们已经耳熟能详,只是像我们这么大的孩子还没有人用过。    
    小胖子看到王大毛咄咄逼人的气势,吓得矮了半截,喏喏的不敢说话。    
    王大毛轮起手抽了一个大嘴巴过去。    
    真的是个标准的大嘴巴,多年以后我和阿远仍然一致公认王大毛的这个大嘴巴是对我俩关于打架的启蒙教育,影响深远——原来架是这样打的!    
    我一下惊呆了:王大毛敢打大孩儿!(我们称比自己高年级的学生为大孩儿。)    
    小胖子也愣住了,手捂着脸站在那里,眼里含着眼泪。    
    王大毛走过去双手把小胖子推了个大屁墩,然后双手叉腰站在小胖子前面,脸绷地紧紧的,胸口一起一伏,直喘粗气。    
    小胖子坐在地上放声大哭,高声嚎叫:“妈呀,妈,你快出来,有人打我!!!”    
    哭声刚起,我们三人早已消失的无影无踪,因为我们对周围环境极为熟悉——我们大院的铁栅栏被人弯出了一个大洞,以我们的身材刚好可以钻进去。这个洞平时被满墙的牵牛花覆盖,不易被人发现。    
    小胖子哭了一声愣住了,突然发现眼前空无一人,于是揉揉眼睛惊讶的四处寻找,怀疑自己是不是在梦里。小胖子愣了一会儿明白过来,正准备继续大哭,突然阿远又出现在自己面前。    
    还没等小胖子反应过来,阿远一下子把小胖子按倒在地,用膝盖压住他的腿,伸手到小胖子的裤兜里掏出了刚才被自己打中的那个玻璃球。阿远还一边忙活一边说:“这个才是刚才那个。”说完撒腿就跑,又消失在空气中。    
    小胖子又惊又怒,愣了半天,终于嘹亮的大哭起来,声音高亢洪亮,足以把他妈妈火速招来。    
    我们三人躲在铁栅栏后面观望,只见一个胖胖的系着围裙的中年妇女一路小跑从前进大院里出来,双手扎煞着分开,手上白白的全是面粉,大概刚才正在家里做饭。    
    我们一看大人出来赶忙逃跑,向家的方向跑去,身背后传来小胖子又提高了几个分贝的嚎叫声。随后哭声渐停,又响起了女人尖声的呵斥和叫骂,不过我们已经越跑越远,从大院另一侧的旁门溜了出去,骂声渐渐听不到了。    
    我们跑到了认为比较安全的一个土堆后面,三人躺在上面喘了一会儿,然后我和阿远对王大毛的英勇赞不绝口,钦佩之情溢于言表。    
    王大毛谦虚的说:“我也是刚学会的,真的。”    
    我问:“你跟谁学的?是跟你哥学的吧?”王大毛有个哥哥,上六年级。那时有哥是很神气的一件事,因为有哥哥的孩子很少受人欺负,同年级的孩子要欺负别人之前总要先打听打听对方有没有哥,如果有就没人敢动他。我想王大毛一定是跟他哥学的打人家耳光。    
    “不是。”王大毛不好意思的说:“前两天我偷了我爸的钱,被我爸发现了,他要打我,我没跑掉被他抓住了,他打了我一个大嘴巴,我跟我爸学的。”    
    我们恍然大悟,仍然对王大毛敬仰不已。从那以后,王大毛成了我们几个人的精神领袖。    
    过了几天,前进的小胖子好了伤疤忘了疼,又和我们玩在了一起。    
    多年以后一次搬家,我翻出了一个铁皮储物箱,表哥7岁的儿子壮壮好像发现了宝藏一样欣喜若狂。他把小箱子搬到他的小椅子旁边,神秘兮兮地打开,原来里面放了一箱子小人书——那是我小时候的至宝。    
    壮壮随手挑了几本看得津津有味。小人书的纸已经发黄了,好多书后面的页码早已经脱落不全了,只有封面上的岳云、游击队战士和孙悟空仍然神采奕奕,英姿飒爽。    
    壮壮翻了两本得出结论:“小哲叔叔的书没有我的好。”说完把书丢到一旁,把他崭新的童话书塞到我手里说道:“叔叔你的书不好看,没有颜色,你看我的吧!”然后又在我的小箱子里翻找起来。    
    壮壮的书是一本精美的铜板纸印刷的童话书,色彩鲜艳装帧精美;漂亮的小美人鱼栩栩如生。我正翻着;壮壮又在一旁兴高采烈的叫起来:“叔叔,叔叔你看,玻璃球!”    
    他红红白白的小手心里托着几个晶莹剔透的玻璃球,壮壮又圆又亮的大眼睛也同样的晶莹剔透,流露着惊喜的光彩。    
    当年,我和我的伙伴们也都应该有这样一双眼睛吧。    
    我和阿远只在一起读到小学4年级,童年的欢乐随着岁月的流逝有许多已经变得模糊了不清了,只记得我和阿远短暂的友谊只维持到我家搬到南郊(我们市的另外一个城区),从此再无消息。    
    一直到初中2年级,随着父母单位的迁址到南郊,我们又有了一个新的大院,许多几年不见的朋友又陆续搬到一起,但我不知道阿远是不是也搬了过来。


第一部分见一次打你丫一次(1)

    我们这个城市的南郊中学很多。那时我们小学升初中还要经过一次象征性的考试,考试后还要煞有介事的颁发一张鲜红的小学毕业证书,就好像是给许多不准备继续深造的学生颁发终生的最高学历。    
    当时初中选择生源除了依据就近的原则以外还要相应的考察学生的考试成绩。我的命苦,由于家庭住址和我不堪回首的考试成绩,我理所当然的又被分到一个臭名昭著的中学,那是南郊某个管理局的子弟学校,简称“局中”。初一刚开学一个礼拜之后,我又认识了一群让老师头疼的问题学生。    
    第一天报到,所有人都早早来到教室里等着老师做开学前的欢迎词。上课玲响了10分钟,老师正在贯彻校规和纪律,突然门被“忽”的一声推开,借着穿堂风,门把手被重重的撞在后面的墙上。    
    老师吓了一跳,转身一看,门口站着一个男孩,斜靠着门框站着,嘴里嚼着泡泡糖,胸前挂着一块当时很流行的跑步计时用的秒表。他见老师看他,懒洋洋地喊了一句:“报告。”然后自言自语说:“怎么这么大的风。”    
    老师的表情非常愤怒,翻着花名册问道:“上学第一天就迟到,你叫什么名字?”    
    男孩还没等回答,就被人从后面撞了一个趔趄,一下冲到老师面前,男孩气愤的回头嚷:“妈的,谁呀!”    
    只见门口又冒出3个人来,为首的一个大声说:“报告,老师对不起,我们刚才没找着咱们班。”    
    老师脸色铁青,让他们一个个靠墙站着,然后报名。原来第一个迟到的男孩叫长雷,后来三个里面带头说话的叫安涛,剩下两个是崔新宇和韩越。    
    由于刚刚开学,老师正想杀一儆百,于是让他们四个站着听讲。长雷表情满不在乎,安涛满脸委屈,剩下两个则一脸茫然。    
    我在地下偷偷发笑,对他们很有好感。果然,一周之后我们便混在了一起。    
    我上初中以后觉得自己一下子长大了许多,开始注意自己的发型和衣着,对我妈给买的童装非常不满。我还曾经用了一个下午的时间和将近半盒的发蜡试图把自己乱糟糟硬如钢针的头发梳成分头,然后油头粉面的骑上破车出去找长雷他们玩。我的自我感觉良好,老妈则把我的行为讽刺为:驴粪蛋儿表面光——代沟之深可见一斑。    
    流行风向来难以预料,初一上半年突然流行白袜子黑布鞋,而且鞋面是灯芯绒、鞋底是      
    棕红色的才是正宗。于是所有人脱掉小学时的白网鞋和足球鞋,清一色的换成俗称“片儿鞋”的黑布鞋。每天中午,学校门口等待开门的男生都是一样的打扮——脖子上吊着“军挎”,(军用挎包。)书包带放到最长,衬衫的前三个钮扣打开,脚下一片黑白分明。    
    几个月后又流行带手链,学校附近的小摊上各色廉价的金属手链的款式便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