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式家庭教育
失后,他才长长地出了口气,扬起小脸,自豪地告诉理查德:“我完成了,爸爸!”
理查德走过去,弯腰摸摸罗里的小脑袋,赞许道:“干得不错,罗里!”
“你会付我20美分吗,爸爸?这可是整理房间应得的报酬。”罗里期待地看着理查德。
真不愧是理查德•;阿瑟的儿子,这么小就有经济头脑!我被罗里的话吓了一跳。
“20美分?不,罗里!”理查德严肃地说道:“如果是平时,你会得到20美分,不过,你现在是在接受惩罚。我的小伙子,你要明白,做错事就要付出代价。而且,如果你下次再犯,我会罚你连着三天收拾房间,并且一个子儿你也别想得到!”
罗里懊丧地看了看被自己收拾得整洁的房间,不好意思地笑了。
“亲爱的珍尼弗,你还在伤心吗?”理查德问。
“现在不,爸爸。当罗里在我的书上乱涂乱画时,我确实十分气愤,但是,他已经接受惩罚了,而且还向我道了歉。所以,我现在什么事儿都没有了。爸爸处理得很公平,我很满意。当然,这本书的插图虽然弄脏了,但并不影响我阅读。如果影响了我阅读的话,我相信爸爸会罚罗里给我买一本新的。因为上次我弄坏了莱恩的一盒音乐带,爸爸就罚我重买了一盒赔给他。”珍尼弗很平静地表白道。但她那对父亲的信任与爱,还有语调的成熟味儿,如果不是我亲眼所见,我绝不会相信它出自一个9岁的女孩儿之口。
一场风波就这样平静地结束了,也让我陷入了深深的思索。
倘若这件事发生在北京的我和大伟的家,发生在明慧家,或者发生在千千万万的其他的中国家庭,又将是怎样的一个场面呢?
最平常、最多见的,莫过于由父母怒气冲天的大吼声、孩子撕心裂肺的哀号声、皮鞭或马掌与人肉亲密接触发出的令孩子心悸的“啪啪”声共同组成的一曲交响曲!当然,这种交响曲绝不会带给听者美的享受,它只会使父母与孩子两方都很受伤。
一边是不动一刀一枪,就成功地让小罗里承认了错误,心甘情愿地接受惩罚,也让被伤害的珍尼弗开开心心地得到了精神上的补偿;另一边是父母的声嘶力竭筋疲力尽,孩子的怨恨敌视或冷漠。
这断然不是“殊途同归”,而是“大相径庭”。
文化背景不同,思维意识便是两重天。
以棍棒来对待犯错的孩子,虽然也能打掉一些错误,但其负面作用却远远超过了我们的收获,因为它只会打掉孩子对父母的信任和爱。
解析
美国人不习惯打骂孩子。如果小孩子真犯了错,对孩子处罚的方式倒有多种多样。
常采用的是关禁闭。这对小孩来说是非常严厉的。禁闭期间,不能看电视、打游戏、出去玩,除吃饭外,必须待在自己房里。
其次是罚他做家务,或者是干点别的事情。譬如,弟弟偶尔朝他姐姐发脾气,父母则仅让弟弟向姐姐道歉,或是让他独自待一会儿。如果弟弟屡犯,为了让他吸取教训,父母会让姐姐选择让她的弟弟帮她做事,比如帮她打扫房间。这样做能让姐姐觉得自己不是只能在那受气。同时,这样也能让弟弟好好思考自己的行为。这样的事发生过几次之后,弟弟自然就不再朝姐姐发脾气了。
当孩子差不多能阅读、写字的时候,如果做错了事,父母一般会叫他们坐下来抄写百科全书或与道德、纪律、规矩等相关的书籍,需要抄多少页则由他们的过失大小决定。等抄写好了,孩子们还要告诉父母自己学到了什么。
点评
打骂孩子是中国父母的传统教育手段。其实,当孩子做错了事,对他的惩罚是多种多样的,并不只限于拙劣的打骂。对父母、对委屈者及惹祸小孩子都有益处的惩罚,毫无疑问是最高明的。
第三章学习,就是追逐自己的兴趣 2004。9。5(1)
这些日子,珍尼弗每天都是晚上六点以后才回到家。要知道,美国的学校往往不到下午3点就放学了,所以正常情况下,珍尼弗应该是在下午四点半钟就可以回到家,即便她周二、周五那两天要去加油站打几个小时的短工,回家也绝不会超过六点。
我曾经试着问她晚归的原因,她却只对我调皮地笑笑,说了句:“这是个秘密”。
这个小家伙到底在做什么呢?要是出了事可怎么办?珍尼弗的晚归让我忐忑不安起来。
于是,今天上午,当我发现梅尔达没有出门时,便赶紧迎上前去:“梅尔达太太,有件事我想我必须要跟你汇报一下。”
“哦,Ailin,什么事?”梅尔达停下来看着我。
“珍尼弗最近回来得总是很晚,我有些担心。”我迟疑了一下,接着说,“我问过她原因,但她只说是秘密。”
“不用担心,亲爱的。我想一定是珍尼弗发现了什么有趣的东西,她只是被吸引了。而且,她回来的并不是十分晚。”梅尔达微笑着,十分平静地说道。看起来,她似乎并没有把这件事放在心上。
世上竟有这样的母亲!女儿天天那么晚回来,做母亲的竟然一点也不担心!
要是我儿子小宝这样做,我不急死才怪!
我实在理解不了梅尔达为什么对孩子如此放任!
六点半的时候,珍尼弗回来了。跟前两天回来时的神采飞扬相比,小家伙今天看起来有些闷闷不乐,一张小嘴紧紧抿着,脸上一点表情也没有。
“Hello;珍尼弗。你身体不舒服吗?”梅尔达真是火眼金睛。
“妈妈,我这次考试砸了,只得了个C!”珍尼弗说。
这样的场景对于我来说太熟悉了,我儿子小宝偶尔也会时不时地给我来一个令我几乎要窒息的“抓狂”。眼前的这个小家伙知道自己成绩不好,还天天在外面呆那么长时间,这回一定会被母亲狠狠地K一顿的!
“为什么?”梅尔达果然很惊讶。
“那些课程太枯燥,太无趣。我不喜欢这些科目。”珍尼弗犹豫了一下,抬起头,大眼睛直直地盯着梅尔达。
这小妮子也特大胆了!
我暗暗为珍尼弗捏了一把汗。
“那么,你喜欢什么,珍尼弗?”梅尔达柔声问道。
“我喜欢做冰激凌,妈妈。”说到这个话题,珍尼弗的脸一下子变得生动起来,蓝汪汪的大眼睛里流动着渴望,“我想长大后开一个冰激凌店,让大家都能吃到我亲手做的冰激凌!”
什么?理查德•;阿瑟的女儿长大了只想做冰激凌,这也太不可思议了!梅尔达肯定得好好开导珍尼弗。看着珍尼弗那张光彩焕发的小脸,我感到又惊讶,又好笑。
“这个想法听起来很不错!”没想到梅尔达一点也不生气,反而笑盈盈地看着珍尼弗,“告诉我,关于冰激凌,你都知道些什么呢?”
“这两天放学后我常去鲍伯叔叔的冰激凌店,他给我讲了很多东西。”珍尼弗一脸兴奋,滔滔不绝地开始说起有关冰激凌的种种传闻,“鲍伯叔叔说,冰激凌在公元几千年前的喜马拉雅山冰雪地区就有了,那时的人常常把牛奶放在屋子外面冻结起来后再吃。还有罗马皇帝尼禄,希腊皇帝希肯德尔等,他们都喜欢吃冰激凌,但是,那时候的普通人都吃不到。当然,现在,我们每个人都能吃到可口的冰激凌了。”
“这听起来很有意思!珍尼弗,我相信你将来会成为一个做冰激凌的好手。”梅尔达微笑起来。
我是不是我眼睛花了,还是耳朵背了?我几乎不敢相信我自己了!
“妈妈,你还记得我上次你带我去的亚利桑那州玛丽阿姨家度假时,我们在一家冷饮连锁店吃冰激凌时见到的那个高个子叔叔吗?他就是鲍伯,是那家冷饮连锁店的老板。
“前些天,鲍伯告诉我,他从小的梦想就是长大后自己开个冰激凌店,让大家都能吃到他亲手制作的美味的冰激凌。后来,他长大了,甚至为当一个工程师而修了个硕士学位。但是,他始终忘不了小时侯那个开冰激凌店的梦想。
“最后,他终于去了美国最炎热的“沙漠火地”——亚利桑那州,开了一个配方独特的冰激凌店,实现了他的梦想。经过几年的奋斗,他的店从一个变成了两个,又从两个变成了三个,最后发展成为连锁店,生意红火得不行!他现在把分店都开到西雅图来了。”
“珍尼弗,你要像鲍伯一样学会努力,学会坚持,我想你也能实现自己梦想的。”梅尔达听完故事后,动情地说。
“我会努力的,我相信我能实现这个梦想。”珍尼弗点点头,一扫刚回到家时的郁闷,小脸像盛开的月季般娇艳明媚。
“妈妈,我现在就会做香草冰激凌了。放学后我在鲍伯叔叔的冰激凌店一直呆到现在,鲍伯教了我三个小时,我终于学会了!” 珍尼弗接着说,那张光洁的小脸闪动着骄傲的神情。
“太棒了,我的宝贝!”梅尔达在珍尼弗额头上开心地一吻,“你现在能试着做一盒冰激凌给我们大家吗!”
“当然,这真是个很棒的主意!我正打算这么做。”珍尼弗兴奋地一口答应,拉着梅尔达蹦蹦跳跳地向厨房走去。
第三章学习,就是追逐自己的兴趣 2004。9。5(2)
“泰勒,你们美国人对孩子的学习成绩一点也不放在心上,反而还鼓励孩子搞一些莫名其妙的兴趣爱好。这真让我不明白!要知道,孩子如果不愿意接受教育,将来怎么办?”晚餐后,我悄悄地问泰勒。
“Why!”泰勒耸耸肩,“亲爱的,我不明白你说的教育范畴。你是专指在学校的教育、专指孩子的课堂考分吗?哦,天呀,你这个概念太狭隘了!太封闭了!你要知道,书本只是孩子们千千万万种学习方式中的一种。只要孩子愿意,他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地点接受教育,譬如工地、厂房、餐馆、田野和大海、酒吧和咖啡屋,甚至冰激凌店。”
“是的,泰勒,我明白你的意思,你是说,社会就是孩子的一所大学校。”我说,“可是,你想过没有,孩子连书上的东西都看不懂,他怎么能进入社会?”
“哦,天呀! You’re impossible(你真不可救药)!”泰勒说,“你怎么会有这样愚蠢的想法?!从实践到理论,从理论到实践,上帝从来没有说过这两者有先后之分。为什么你非得要认为孩子必须先看懂了书本上的东西,才能动手呢?而且,你应该知道,世界首富理比尔•;盖茨先生就是一个抛开书本,专心实践的英雄人物。The world makes way for the man who knows where he is going(世界会给知道自己要去哪里的人让路的)!”
我想了想,说道:“泰勒,你说的道理固然行得通。可是,比尔•;盖茨先生毕竟不是凡人,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和他相提并论的。”
“I’m not going to put up with this!(我再也受不了啦)!”泰勒的脸涨得通红,很严肃地说道:“珍尼弗,我必须要告诉你,每一个孩子都是天才,你不能蔑视任何一个孩子的智能。而且,孩子们有权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去学习。”
我一看她要急眼了,急忙说道:“Sorry,我不过是跟你开个玩笑而已,never mind(请勿介意)。”然后匆忙地溜走了。
写到这里,我还在怀疑,泰勒太太在我走之后,是否还会冲着我的背影骂一声“What a stupid idiot”(真是白痴一个)!
但是,泰勒太太,其实我也是很冤的。
中国的社会中向来流行以贵贱高低来划分各种职业,而文凭又是进入各种高贵职业大门的必备用品。美国人找工作可以不用文凭,但在中国行不通啊。
虽然口头上大家都嚷嚷着“平等”,但其实,人人心里都门槛儿清楚。由此,在中国,做父母的必须制造这么一个教育误区:学校里的学习成绩要第一,文凭要第一。父母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而冰激凌师傅、清洁工、售货员等是不入流的,显然不属于“龙”和“凤”的范畴。如果孩子心存此种念头,必然要遭到父母一句“没出息”的当头棒喝。
作为一个有着研究生学历的人,我当然知道——兴趣才是孩子成才的最佳引导者,它能够化懒惰为勤劳,化腐朽为神奇。小心地呵护孩子的兴趣,为孩子们千奇百怪的思想、千奇百怪的志向尽可能地提供发展的环境,这些都是父母应该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