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式家庭教育






    莱恩不再说话。    
    理查德说:“对不起,莱恩,我要去和你妈妈通个电话。”    
    说完,理查德竟然离开了大厅,留下莱恩一人孤单单地坐在那里。这个忧郁的小伙子变得更加像是一个雕像了,他似乎正痛苦地思考着什么重大问题。    
    半个钟头后,理查德出来了。    
    “莱恩,我刚才在电话里和你妈妈商量过了,我们可以先借给你5000美元,不过仅此一次。后面的困难只能靠你自己去解决。我还是那句话——当前面的路越走越艰难时,就请试着换一条路再走。”     
    莱恩沉思了片刻,抬起头,似乎下了很大决心似的,他坚定地看着理查德,说:“爸爸,我想过了,你说的对,我承认,我和丽萨现在都没有足够的知识和能力去解决当前遇到的难题。我也许该去学校,在那个该死的地方再呆几年!”    
    理查德闻听此言,兴奋地抱住儿子:“小伙子,这是真的吗?!上帝!祝贺你还没有完全失去理智。对你来说,真好比是一次新生!其实,我早就知道你会有此一举,只是怕伤了你的心,所以一直没说出来。莱恩,亲爱的,你所看到的那些退学创业的成功者实际上少之又少。大部分学生虽有创业的想法,但缺少创业的经验,所以失败的可能性非常大。要创办一家服饰设计研究室,需要巨大的精力投入,要冒巨大的风险。所以,如果要成功,我建议你和丽萨先把书读好。当然,如果是要学习创业的经验,你们完全可以利用假期的时间先去一间服装设计公司边打短工边学习。”    
    “谢谢你,爸爸!”莱恩的眼中噙满了泪水。    
    至此,我不得不佩服理查德的高明。    
    像莱恩这种思想前卫的家伙,他不可能接受一个惯于支配孩子的父母,更不会按照父母的意愿去生活。    
    而理查德,他高明地给了莱恩选择的主动权,却并没有放弃对莱恩的教育和指导,他巧妙地让莱恩自己去认识问题的症结所在,去权衡其中的利弊得失,最终使莱恩选择了一条最适合自己的路。    
    这是我真正佩服的所在!    
    解析    
    美国人很重视给孩子个人自主权,让孩子学会在社会允许的条件下自理、自主、自我选择并自己做决定。一旦孩子年满18周岁,父母更决不替孩子做什么事,最多从旁提醒、参谋和引导,即使孩子的决定是错误的。对此,美国人的解释是:“只有让孩子撞破了头的时候,他才会真实地感觉墙是硬的,否则,他永远摸不透墙的脾气。当然,在他撞墙之前,父母的职责是一定要提醒他墙是硬的,否则就是失职!”    
    点评    
    俗话说:温室里育不出万年松,庭院里养不出千里马。或许,让那些倔强的小老虎自个儿出去溜一小会儿也好。撞了南墙,就不怕他不回头。


第三章菲比偏食了 2004。12。4

    能够与亿万富豪理查德作配偶的女人,当然也是个极聪明的女人!    
    最近一段时间,困扰理查德夫妇心情的事是:小女儿菲比的吃饭问题”。尤其是这两天,菲比挑食的毛病越来越严重,甚至出现了厌食症状!虽然梅尔达慢声细气地劝慰了一番,但并不管用。    
    表面上看起来,珍尼弗和菲比似乎都很不听话,但实际上这也很正常。要知道,要让3岁的孩子了解父母亲的想法是不可能的。    
    所以,前天,我就发现梅尔达太太坐在客厅里发愣。    
    我走向前,说道:“梅尔达,请不要难过。不论什么样的小孩子偏食厌食,结果总是不治而愈的。你不必为这事过于烦恼。”    
    “为什么说是‘不治而愈’?”梅尔达问。    
    “这很简单。孩子饿急了,他自然什么都肯吃。不饿或者食物的选择性太多,他就会挑着吃。”    
    梅尔达摇摇头:“你是说顺其自然?不不,这太不负责任。”    
    我只好学着女佣泰勒的样子耸了耸肩膀。    
    突然,梅尔达饶有兴趣地问道:“Ailin,你们中国人是怎样对待孩子偏食的?”    
    我说道:“这得分人。性格不同,态度就不一样。溺爱孩子的会千方百计地‘逼’着孩子吃,他们认为孩子还小,大人务必要尽心做孩子们喜欢的食物,孩子们不喜欢吃的坚决不做,总之是要换着花样讨孩子们欢心!如果孩子们还是不想吃,大人就撵着送,追着喂!好话说一箩筐,甚至实行奖励制,吃多少食物,给多少钱;如果不吃,则一个子都没有!”    
    梅尔达笑叉了气:“有意思,想不到中国人这么幽默。”    
    我说:“不,这一点都不幽默,这是现实,而且,在中国很普遍。”    
    梅尔达又问:“Ailin,你刚才说的是溺爱孩子的中国父母,那么,不溺爱孩子的中国父母又是怎样的?”    
    “爱吃不吃。如果遇着暴躁的家长,揍一顿是没行商量的事儿!遇见阔气一点的父母,或许会给孩子一些钱,想吃什么买什么,省得麻烦!”    
    梅尔达说道:“这不好,这太不负责了!”    
    我无语。确实,有时候,连我都觉得中国父母做事确实太极端。    
    “那么,Ailin,你有什么更好的主意么?”    
    我摇摇头。    
    于是,梅尔达又限入了沉思当中,甚至一边开琢磨一边自言自语:“孩子到底渴望什么呢?如何才能使我们母女的想法一致呢?”    
    昨天上午,梅尔达为菲比买了一辆十分漂亮的小三轮车。还别说,小菲比骑上去,不大不小正合适。小家伙喜欢的不得了。小菲比高兴地骑着它到到处游玩,甚至骑到离家二、三百米外的邻居家的花园里。    
    临近中午时,菲比眼泪汪汪地跑来对我说:“本抢了我的车!”    
    本是邻居家5岁的调皮的小男孩。于是,我陪着菲比去找本。本正开心地骑着菲比的车在路上晃来晃去,见菲比领着我来了,立即乖乖地下来,冲着菲比挥了挥拳头,就远远地跑掉了。    
    下午,菲比再一次号啕大哭着来找我,原来,她的车又被本抢跑了。我只得再次去找本并要回菲比的小车。    
    被抢之后,菲比总是哭着回到梅尔达或是我的身边——如此三番五次之后,小菲比终于十分生气地对梅尔达说:“妈妈,我恨本!”    
    不必问一些心理学家,我便可以知道,小家伙的自尊、愤怒以及被轻视交织成的强烈决心是:“我迟早要教训那个专门欺负人的家伙!”    
    “如果你从现在起不再挑食,把泰勒给你准备的食物都吃了!那么,过不了多久,我相信你的身体一定会比本更棒!到那时候,他一定不敢欺侮你了!”此时,梅尔达趁机说了这名话。    
    当菲比骑着车子远去时,梅尔达得意地朝我眨了眨眼睛。    
    我会意地微笑了,这个可爱的母亲实在狡猾!    
    今天下午,罗里从学校学校回来后,突然对菲比的小车子发现了兴趣。罗里骑在上面,对一个6岁的男孩子来说,车子虽然显得车有些小,但罗里蹬的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也许是这两天太累了,加上菲比本来就没有多少气力,相形之下,菲比的速度就逊色的多。 每次小菲比骑不动,以致车子在原地打转时。罗里就会跑过去抢过车子骑起来,并且一边骑一边说:“哦,菲比,别以为家里是停车场。你停车的时间也太长了!”    
    每次车被抢之后,菲比总是沮丧地回到我身边,甚至于看到哥哥骑着小车子像一匹小马驹一样地开心奔跑时,小菲比不由哭了,而且声音越来越大!    
    我轻轻地把可怜得小菲比拥如怀中,替她擦干满脸泪痕:“如果你和罗里一样健壮,你就不用担心现在的问题了!”    
    晚餐的时候,小菲比吃下了半个月以来的第一块大面包,并且吃了不少牛肉和蔬菜。    
    等泰勒领着孩子们离开餐厅去洗澡后,我听见理查德在问梅尔达:“你太神奇了!你是怎么让小菲比改掉她顽疾的?”    
    梅尔达夸张地做了一个表情,洋洋自得地说:“噢,连我都没想到,我竟然会这么伟大!一个难倒了美国众多医生的问题,竟然被我轻而易举地解决了!就一辆童车,一辆童车就解决了!它胜过所有的药!”    
    “这么说,有关本抢菲比的车,还有罗里的骑术超过菲比,这些事,都是你一手安排的罗?你真是聪明!”    
    “不不,”梅尔达连忙摆手:“不是我,是上帝有意安排的。我原本只是考虑到菲比偏食和厌食的病因在于她平时活动量太小,所以,就买了一辆童车送给她。是的,我只是想增大菲比的运动量,没想到,围绕着童车的,竟然还能有这么多故事和收获,这是我在买童车之前,绝对没有考虑到的。”    
    理查德夫妇有说有笑,并将这件事的成功完全归结于巧合。    
    但是,我却觉得,梅尔达的聪明才智在其中起了决定性作用。正因为她的冷静和责任感,才使她最终寻到了孩子与父母愿望的共同点。    
    解析    
    大多数美国青少年吃饭时都偏食,有的男孩中午就吃肉和可乐,女孩子就吃蔬菜沙拉,还有的居然就只吃冰激凌。美国目前有2/3的两岁幼儿偏食薯条和香肠。    
    为了解决孩子的偏食问题,美国父母在这方面绞尽了脑汁,当然,也有了很多值得借鉴的方式方法。    
    美国父母认为,坚持与孩子共同进餐不仅可以增进大人小孩的食欲,还可以有机会向孩子推荐一些他从未尝试过的新食品。     
    对于偏食的孩子,美国父母也有他们自己的办法:不给挑剔食物的孩子另做饭菜,如果他这顿饭不吃,在下顿饭之前,就坚决不给他吃任何吃的东西;父母也不当着孩子的面,对自己所不喜欢的菜肴说三道四。     
    还有的父母不停地引导孩子劳动,尤其是引诱孩子去厨房准备餐厅食物。当孩子亲手将美味可口的食物端出来后,出一骄傲心理,即使他平时很讨厌的食物,此时也会小心地品尝一些。    
    点评    
    在孩子偏食这件事情上,大多数平素严格的中国家长往往会突然来个大撒把,不再提“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而向来提倡自由的美国父母,却开始在细节上深入关注。    
    这确实很有趣。    
    中国父母对孩子的希望和重心究竟落在什么地方,此时很值得品味。


第三章让孩子大胆触摸“药” 2004。12。6(1)

    都是秋千惹的祸!    
    罗里从秋千上摔下来了!    
    我惊慌地抱起罗里——还好,也就膝盖上擦破点皮,同时流出了少量的血!幸亏罗里不是一个爱哭的家伙,但一见鲜红的血从腿上流下来,他的脸色一下子就发白了。    
    我将他放在沙发上,然后迅速跑去取药箱,正好,梅尔达从楼上下来了。    
    “Ailin,怎么回事?噢!我的小伙子,流血了!”梅尔达并没有我想像中的那么慌忙。    
    “妈妈,是他自己荡的太快了!”珍尼弗替我说道。    
    我道了声“sorry”;匆忙地将急救箱打开,嘿,里边的药品还真齐全!     
    “我们一起来吧。”梅尔达说。    
    她从我手中接过一只小镊子,温柔地说:“罗里,妈妈要给你止血,很快,你就会好的。罗里,你们看看,这棉花多神奇,它能把你的血吸收掉。”    
    罗里睁大了眼睛盯着梅尔达。    
    梅尔达用镊子夹起一块灭菌棉球,将罗里腿上的血一一吸干净。    
    “上次爸爸带我去医院时,我看见护士小姐就是这样对待病人的。”珍尼弗说。    
    “珍尼弗说的很对。现在,我必须帮罗里消消毒!罗里,你只要稍微的忍耐一会,马上就可以恢复活力了!不过,当酒精碰着你的时候,你会觉得像有一只小虫子咬了一下。相信妈妈!”     
    梅尔达夹起另一个新的棉球,在酒精里蘸了一下,然后轻轻地擦试着罗里的伤口。罗里皱起了眉头:“妈妈,为什么一定要用这该死的酒精?”    
    “你的皮肤破了,一些细菌容易附着在你的伤口处,这很有可能引起感染。而酒精可杀消灭大部分细菌。你是一个勇敢的小伙子,这点痛不算什么,而且很快就会过去。”梅尔达鼓励道。    
    “什么叫细菌?”罗里问。    
    “笨蛋。就是一些人眼看不见的极微小的微生物。”珍尼弗不屑地抢着回答。    
    梅尔达拿出药箱里的一支小药瓶,摇晃了两下:“这种药物名叫‘生肌止痛液’,它有助于伤口快速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