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式家庭教育





    于是,他们继续忙着自己的娱乐,甚至老威廉也对菲比的摔跤视而不见。    
    女佣泰勒拎着一份报纸走过来并递给了老威廉,于是,老威廉戴上老花眼镜,一门心思研究起了报纸。    
    我有些见怪不怪地扫视着这一切,心中却琢磨道:“要是在中国,阿瑟家族的这种作法,非得让人戳破脊梁骨不可!”    
    幸亏这是在美国!    
    说来也奇怪,小菲比躺在原地,哇哇的大哭慢慢地转变成了嘤嘤的哼唧。她朝四周张望了一会儿,看见确实没有人理她,便连哼唧的声音都渐渐地没有了。几分钟后,她爬了起来,晃悠悠地走到了湖边那片小白沙滩上,一边咯叽咯叽地踩着那些被太阳晒透了的沙子,一边继续唱起了她的儿歌。    
    这小家伙好象完全忘记了自己刚才的“痛苦经历”,虽然她的小手似乎已经摔红了一大块!    
    就这样,整个下午,小菲比连着摔了好几回,但阿瑟家族中却没有任何一个人会上前去安慰她。而且,菲比任何一次摔倒后的哭声都丝毫打扰不了这家人的兴趣。他们自得其乐地喝着他们的咖啡,谈笑着一些有趣的事情。    
    “美国鬼子教育孩子,还真有一套。”我不真感叹万分。    
    大人们的麻木,造成的结果就是:菲比在最后一次摔倒时,她甚至根本没哭,只是立即爬了起来,继续唱她的儿歌。    
    “哎呀,Ailin,你们中国孩子都这样吗?”老威廉晃着报纸,冲我大叫,“家长喂饭竟追到校门口,不可思议,绝对地不可思议!”    
    我急忙奔过去,发现不过是纽约时报亚洲版上一篇报道惹的祸。    
    这篇文章大意如下:    
    中国海口市一名老年妇女正在喂对面坐着的一名小男孩吃包子。她用筷子夹起包子,送到小男孩的嘴边。小男孩两只手放在腿上,只张着嘴等待食物送过来,一副心安理得的样子。时而叫一声“奶奶,我要喝一口水”。他的奶奶从书包里抽出一瓶矿泉水,拧开盖子,把水送到孙子嘴里。等孙子喝完后,再把水瓶盖拧好,把矿泉水放回书包。    
    记者问男孩的奶奶说:“他这么大了,为什么不让他自己吃?”    
    他的奶奶回答:“小孩子太贪玩。让他自己吃他总是只顾玩,怕他吃不饱。在家里吃饭都由大人喂。”    
    一会儿,小男孩儿说他吃饱了。他的奶奶帮这名已经上小学二年级的8岁男孩提着书包,一直把他送到学校里。    
    而在海口市龙华路一家食店里,记者也发现了同样的一幕。一名身材瘦小的老年妇女在喂一名背书包的男孩子吃面。她耐心地用筷子把面夹到汤匙中,然后把汤匙送到男孩子嘴里。男孩子个子与喂饭人差不多高,居然也心安理得地张嘴“迎接”送来的食物。他只是在整理书包带的时候,才把双手伸出来。    
    我吁了一口气,对老威廉说:“其实,在中国,这不过是普遍现象而已。而且这根本不算什么,有的孩子都上大学了,父母还要跟着去‘陪读’,帮忙洗衣打饭呢。”    
    老威廉长叹一声:“父母对于子女过于溺爱,总是舍不得放手,做什么事都大包大揽。这样下去,孩子根本就长不大,前边等待孩子的只有死路一条。如果一整个民簇都是这样做,那么,我敢断定,这个民簇的灭亡也就指日可待了!”    
    我一下子面红耳赤,我似乎觉得,老威廉是在教育我,当然,他是无心的。    
    “爷爷,我知道,为什么我们美国人能成为世界的NO。1,”珍尼弗说,“因为我们美国的孩子不需要外缓。”    
    “Don’t take it to heart(别介意),Ailin!”理查德先生或许已经看出了我的尴尬,便安慰我说。    
    我挺直了身板,回答道:“That’s all right!”    
    当然,我之所以挺直身板,是因为不想让人看出我的脆弱。“中国的孩子是在抱中长大的,美国的孩子是在爬中长大的。”我忽然想起了这一句话。


第一章孩子,请自己保重 2004。4。17(2)

    晚上八点半,该是孩子们睡觉的时候了。    
    我给菲比好好地洗了个澡,并顺便仔细地“检查”了这个“苦命的孩子”,看看有没有摔坏什么地方。还好,小菲比的胳膊和小腿上只是有些红肿的印记,没什么大问题。但看着那些小伤,我照样心疼了好半天。    
    我将小菲比抱到她的床上,并给给她掖紧被子。别看这小鬼才3岁,可她单独睡一间屋子,已经颇有时日了。据说,在美国,这种现象十分普遍。    
    我不由自主地吻了她一下,并叫道:“小宝贝。”    
    不想此举竟然遭到小菲比的反击。她瞪着我:“不要叫我小宝贝!”    
    我愣住了,不知自己错在什么地方。    
    “是的,Ailin小姐。在美国,你最好不要叫孩子‘小宝贝’,孩子会感到羞耻的。美国的习惯是,自立能力差的孩子,要被小朋友看不起。孩子们从小就喜欢别人夸奖自己的独立和自信,而不是依赖。”是理查德先生的声音。    
    我的脸“唰”地红到了耳根。    
    理查德先生弯下腰,给了菲比一个甜甜的亲吻:“我的天使,祝你做个好梦!爸爸爱你!”    
    我识趣地退了出去,并站在房门口不远的地方,以便小菲比有事唤我时,能听得更真切。    
    “爸爸,你可以和我再待一会吗?”我听见了小菲比委屈的声音。    
    是的,在阿瑟家中的这些日子里,我发现大人们从来不会和孩子睡在同一个房间。当然,我知道,美国人崇尚自由和独立,即便是婴儿,家长也会给他安排一个单独的房间!    
    “好的,菲比,不过我只可以待5分钟哦!”这位父亲说。    
    “嗨,宝贝,让米奇和你在一起吧!我相信,它需要你的照顾!”我猜理查德准是从旁边的玩具堆里找出了一个布绒米奇,而且一定是放在了菲比的怀里。“米奇告诉我说,小菲比非常棒,她是所有这些玩具们的优秀领导人哦!”    
    接着,便传出了菲比的笑声。    
    这位父亲安哄和宽慰了一番后,对女儿说道:“好了宝贝,祝你好梦,我爱你!”    
    “也祝你好梦,爸爸。”是菲比的声音。    
    “我帮你把灯拉灭。”理查德说。“喀哒”一声响后,菲比房间的灯光消失了。理查德先生拉开门走了出来。    
    “不,爸爸,我害怕。”小菲比又叫了起来。    
    理查德先生只得重返回女儿的房间。“哦,对不起,亲爱的,我忘了帮你把地灯打开。”    
    很快,房间里便幽幽地射出一片功率很低的灯光。    
    “爸爸,你答应给我买只小狗,让它陪我过夜的,是吗?”是小菲比的声音。    
    美国父母向来有给小孩买宠物狗的习惯,以求它陪伴并减轻小孩孤夜长眠的害怕。    
    “当然,当然,我这周就给你买去,我保证。”理查德答道。    
    “爸爸,罗里今天到约翰•克立兹家去sleeping over了。我能不能也去sleeping over?”    
    sleeping over(几个小朋友自愿商定集中到一位小朋友家去睡觉)是美国的五、六岁孩子们非常感兴趣做的一种游戏式的睡觉。参加sleeping over的小朋友们分别带好自己的睡袋、洗漱用品,集中到一位小朋友家,晚上可以尽情地玩,然后在同一间屋子的地毯上就寝。家长们要提供的只是他们玩和睡的空间,其他如睡前的洗漱和就寝就由小孩子们自主去完成。今天住你家,过几天去他家,孩子感到其乐无穷。    
    但显然,3岁的菲比稍小了一些,她可能照顾不了自己。因此,理查德的声音里开始有了些为难:“这个——亲爱的菲比,你当然可以参加。但是,我想,你必须改掉一个毛病,那就是,你以后不要再尿床。要不,你会把人家的地毯弄脏的,别的小朋友会不高兴,知道吗?”    
    “好的,爸爸。我保证不再尿床。”是菲比的声音。她这个保证,仅我听到的次数,就不下于二十遍。    
    父女两个再次互道晚安,理查德先生终于走了出来。    
    二十分钟后,我去巡查菲比的房间。推开门,发现小家伙抱着米奇已安然入睡,金色的卷发粘在她微汗的前额。或许是做了一个什么好梦吧,她的小脸上露出了一丝甜甜的笑。    
    确实,此刻的我很钦佩小菲比的勇敢。想想我的儿子,他都9岁了,但如果没有大人陪伴的话,他宁愿一夜不睡并整夜嚎哭。老实说,中国的父母喜欢把孩子当成心肝宝贝,放在手上怕摔,含在嘴里怕化。在家长面面俱到的呵护下长大的孩子,就象水晶玻璃,透明而易碎!     
    而眼前这个从未享受过中国孩子那样“无微不至的关怀”小菲比,倒并没有感觉到父母对她的狠和硬。相反,她还挺开心。甚至,我清楚地感觉到,小菲比身上,有我儿子早已丧失贻尽的一些生命本质。    
    我的心情,一下子就变得如同窗外飘落在湖中的雨滴,开始涟漪不断!    
    解析    
    竞争充满着美国整个社会乃至每一个家庭。人人凭本事吃饭,没有人身依附。所以,美国父母虽然都很爱孩子,但为了让孩子长大后能够适应激烈竞争的社会并成为强者,几乎每一位家长都不溺爱儿女,从幼儿起就培养他们独立生存的能力。    
    美国很多孩子从婴儿时期就独居一室,无父母陪护。孩子长到三四岁,有了害怕的心理,家长就给买一种很小很暗的灯,彻夜亮着,以驱逐孩子对黑夜的恐怖。晚上睡觉前父母到孩子房间给孩子一个吻,说句“孩子,我爱你!晚安!做个好梦!”就回自己的卧室了。孩子就抱个布狗熊、布娃娃之类的玩具安然入梦。    
    父母常常让孩子直接面对困难,让孩子经受锻炼。还不到周岁的孩子,父母们就开始让他们自己抓饭吃(因不会用餐具,就用手抓),即使吃得满脸、满身,也要让他们自己吃。所以美国孩子一般到周岁时,已能自己吃得很像样了。    
    在美国,无论在哪里,都可看到蹒跚学步的孩子。如果孩子跌倒了,父母一般不会主动跑上前去,弯腰伸手扶起孩子,而只是叫一声“起来”,小孩看到没有大人扶,就只好自己站起来,除非摔得个头破血流。无论在公园里,还是在街头抑或是飞机的过道上,都可以看到小孩在前面摇摇晃晃地走,父母在后跟着跑的惊险镜头。    
    吃饭、行走、睡觉,当孩子初临这人生几件事的时候,西方人随意而顽强地锻炼孩子自主、独立、坚强的性格,敢于让孩子面对困难。    
    点评    
    我们从电视台的美国家庭滑稽录像节目中可以看到许多好笑镜头:一个小婴儿自己吃饭吃得满面狼籍,一个小家伙自己在坐便器上把厕纸拽得老长老长……这是非常外国化的镜头,因为没有中国父母会“愿意”搞成这个样子。美国孩子自己穿衣服洗脸,上厕所,自己吃饭。而且常常会把衣服穿反、小便拉到裙子上,吃的饭不如掉到地上的多。可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美国妈妈们一致认为:“我们把脏成一团的孩子洗干净,要比重新树立起他们做事的积极性和勇气容易多了。”     
    几乎没有父母会有意识地损伤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我们中国父母在生活中由于过分保护造成的无意识的伤害比比皆是。    
    孩子们最需要的是智慧的引导,绝不是无原则的溺爱。引导孩子面对并解决问题的方法吧,而不要总是替孩子解决困难。


第二章当孩子摔破了牛奶罐 2004。4。20

    相对于亚洲人种来说,高大的美国佬粗犷而豪放。但其实,这只不过是表面现象而已。很多情况下,他们比我们的情感甚至更加细腻。    
    今天上午,我正在大厅里扡地,猛然听见厨房里“乒乓”一声,似乎是什么东西摔在地上了。    
    我迅速地奔向厨房,只见高大的冰箱前面已是一片“牛奶汪洋”!3岁的小菲比正对着横躺在地上的牛奶罐发呆。    
    天啊!一定是这个小家伙摔倒了牛奶罐。我必须立即把它打扫得干干净净!我赶紧去找拖把和抹布。    
    “哦,等等,Ailin。这儿发生了什么?”我差一点和闻声迎面而来的理查德先生撞个满怀。    
    糟糕,我被责备的命运一定是躲不过了!    
    “对不起,是我没看住菲比。”我小心地说道。    
    “哇;我从来没有见过如此壮观得牛奶海洋!难道是有头奶牛来我们家,挤完牛奶就跑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