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宫廷政变纪要





    天命六年正月,太祖召集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等,祝告天地,焚香设誓:“吾子孙中纵有不善者,天可灭之,勿令刑伤,以开杀戮之端。如有残忍之人,不待天诛,遽兴操戈之念,天地岂不知之?若此者,亦当夺其算。昆弟中若有作乱者,明知之而不加害,俱怀礼仪之心,以化导其愚顽。”(《清太祖实录》)也许鉴于自己过去囚弟杀子的惨剧而有忏悔之言,所谓现身说法者是。然而权力毕竟比太祖高皇帝的训诫更富于魔力,天地神祇更是束手无策,还是《红楼梦》中林妹妹说得最巧妙:“但凡家庭之事,不是东风压了西风,就是西风压了东风。”(第八十二回)    
    


第一部分一代枭雄与世长辞 上

    天命六年(一六二一),清太祖自统大军,水陆并进,进攻明之沈阳卫,明军以万余人当数倍之众,展开血战,结果仍被歼灭。其所以能取得大捷,亦因事先派人潜入沈阳,联络城内的蒙古饥民以为内应之故。    
    沈阳攻陷后,太祖召集诸贝勒、大臣商议后又进攻辽东的首府辽阳。不久,辽阳也被攻陷。至此,辽河以东,已无明之完土。在追逐过程中,把汉民驱徙到河东,分给八旗官兵为奴,也即清代包衣的来源,属上三旗(指镶黄、正黄、正白)的隶于内务府。既附旗籍后,便不问其原来氏族。曹雪芹的先世就是包衣,隶正白旗。    
    沈、辽到手后,太祖又问诸贝勒、大臣今后应移居辽阳还是回到赫图阿拉(兴京)?大家以“还国”相答。太祖说“国之所重,在土地人民。今还师,则辽阳一城,敌且复至,据而固守,周遭百姓,必将逃匿山谷,不复为我有矣。舍已得之疆土而还,后必复顽征讨,非计之得也。且此地,乃明及朝鲜、蒙古接壤要害之区,天既与我,即宜居之。”见《清太祖实录》。众人都觉得很对,于是决定迁都。    
    《清太祖高皇帝实录》中的迁都之议,此次迁都与后来迁都沈阳都显示出努尔哈赤作为政治家与军事家的远见。    
    这时还是明代天启年间,太祖还不可能已有进窥关内,灭明称帝的意图,但也见得他在谋略上确有高出众人的卓见。    
    迁都之议决定后,诸福晋(夫人)在众贝勒迎接下来到辽阳,踏着芦席上铺设的红地毯,进入汗的衙门里。因为辽阳奋城年久倾颓,而东南有朝鲜,北有蒙古,都未宁贴,故须更筑坚城,分兵守御,乃下令降附之民筑城,筑于城东太子河畔,并兴建宫殿、城池、坛庙、衙署,称为东京。    
    当时的沈阳城只有辽阳城的一半,但太祖鉴于沈阳比辽阳更有发展前途,又想迁都沈阳。    
    在迁都辽阳时,诸贝勒、大臣本来不赞成,这次又以力役繁兴,民不堪虐为理由向太祖力谏,太祖举了迁沈的许多好处:其地四通八达,征明、征蒙古、征朝鲜皆便利。近处多河流,顺流而下又便于砍伐木材。出游打猎,山近兽多。最后,他责问道:“吾等虑已定,故欲迁都,汝等何故不从!”接着,他于初三日出东京,宿虎皮驿,初四日至沈阳。从两次迁都上,都表现出他的果敢专断的性格。    
    沈阳后来称为盛京,满文音译为穆克屯和屯。城中的大政殿和十王亭是宫殿的主体建筑,大政殿坐北朝南,台基上矗立朱红圆柱,形状为亭子式八角重檐建筑,顶铺黄琉璃瓦,殿的八脊顶端聚成尖状,上设相轮宝珠与八力士宝顶,表现了喇嘛教色彩,十王亭分列左右。保存到今天,也成为一座完整的清故宫。全部建筑占地六万多平方米,屋子三百余间,《盛京城阙图》。此图绘于康熙八年(1669)之前,以满文标注,标示出盛京城沈阳的整体布局。西路有戏台,储存《四库全书》的文溯阁即在西路。    
    这时的关外,明室尚驻有重兵,所以两方常在战斗。天命十年(一六二五),太祖得知明辽东经略易人经略,官名,权任极重,在总督之上。,新任经略高第怯弱惧战,主动放弃关外诸城,企图退守关内,只有宁前道袁崇焕拒不从命,坚守宁远(今辽宁兴城)孤城,太祖以为这是一个好机会,便于次年正月十四日,亲率六万大军进击。二十三日到达宁远,越城五里横截山海关大路驻营,企图割断关内外的联系。但他又知道袁崇焕颇有智谋,而清兵星夜疾驰,士马困疲,袁崇焕画像。所以不敢轻意攻城,乃先遣使诱降袁崇焕,却为崇焕拒绝。    
    宁远城为袁崇焕亲自督修,城脚以大石头砌成,袁营有兵四五万人,其中有善于用火器的闽卒,架设新从葡萄牙输入的红衣炮红衣炮,本名红夷炮,明代于正德年间输入,因清人讳“夷”字,乃改名。后皇太极招来明工匠仿制,名曰“天佑助威大将军”。。城西龙宫寺的囤粮也运入觉华岛,又命士兵凿冰十五里,以防清兵履冰入岛。袁崇焕本人刺臂写血书,烹体肉,激励守城军民,誓与孤城共存亡。    
    


第一部分一代枭雄与世长辞 下

    太祖见劝降不成,便发动猛攻,城上明军即以红衣炮轰击。清军前锋攻城兵,身披铁铠二重,号为“铁头子”,推动双轮战车进逼。战车用槐榆二木做成,厚八寸,上覆生牛皮,内藏勇士(敢死队)数人,靠城墙时勇士在内凿城。明军则制成护城的木柜,半边卡在城堞之内,半边伸出墙外,柜中甲士俯下射箭,但仍无法击退“铁头子”,而城墙下半截已有数十处被凿损,百姓大    
    《满洲实录》中进攻宁远图。努尔哈赤自25岁兴兵以来,攻无不克,惟在宁远城战败,悻悻而去。    
    《满洲实录》中进攻觉华岛图。图绘后金军奋力冲杀,明守军丢弃战车,落荒而逃之状。    
    为惊慌,袁崇焕身先士卒,命令以柴草浇上油,再加火药,用铁绳系至城下,然后以柴、棉等掺硝磺、松脂焚烧。清兵战车起火,铁头子只好退下,明军乘机发炮猛轰,清太祖突然中炮受伤,八旗兵于是退至龙宫寺结集。    
    后来清兵一度踏上觉华岛,占领了东山、西山,屠杀了明方的军民,烧毁岛上的粮草。但想到明朝援军四面逼来,太祖又在重伤中,便迅即撤离至兴水县的白塔峪扎营。太祖也深为懊悔,二月初九日回到沈阳。    
    这一战役,就死伤人数说,明方大于清方,仅觉华岛便达三万余人。以孤城而奋战如此惨烈,无论汉满,士兵的战斗力还是表现得十分勇猛的,并说明火力已在战争中占了重要地位;而清太祖的失败,轻敌是主要的原因。    
    太祖败归养伤后,仍然亲自督师出战。这一次的敌人是蒙古巴林部的囊奴克,最后被皇太极(即清太宗)放箭落马,包围了囊奴克营寨,将牲畜、财物全部夺过来,蒙古的科尔沁诸贝勒大首领鄂巴台吉遂前来通好朝拜台吉,借自蒙古语,蒙语又出自汉语“太子”一词,这里意为王子。,便将鄂巴招为女    
    《满洲实录·清太宗皇太极射杀囊奴克图》。    
    婿。但这些其实是在夸耀太宗皇太极的武功。    
    太祖在宁远之役后,虽然又曾出征蒙古,并且获得胜利,但百战老将,受此败绩,对方却是四十岁的初作战的文臣。他身上的创伤又未曾完全治愈,这对他心灵上自必很震动。儿子那么多,都在战争中立过功,自己已到六十八岁,将来应当由谁来嗣位,能不能像他那样英明精悍?他谆谆劝导诸子要互相和睦,不得偏私,这与民间一般的家训绝不相同,实际是深怀隐忧。太祖后期的作战,多半得力于父子兵,而在父子兵的壮大过程中,却随时萌含着家庭之变的因素,也即为政变提供条件。谁都是汗父之子,谁都可以恃功而坐南面。他曾经想以褚英嗣位,可是最后却成为他的对头,甚至要诅咒他死亡,那么,还有谁可以信任的呢。他的同母弟舒尔哈齐曾给他幽禁而死,人到暮年,清夜扪心,能不负疚吗?《清太祖实录》三月三日,曾记有这样一段话:    
    吾思虑之事甚多,意者朕心倦惰而不留心于治道欤?国势安危、民情甘苦而不省察欤?功勋正直之人有所颠倒欤?吾虑子嗣中果有效吾尽心为国者否?大臣等果俱勤谨于政事否?    
    也许还有些不能记载或未曾宣泄的内心活动。这一切使他在有限的岁月中,有着极其沉重的心理负荷,被痛苦、悔恨和焦急磨耗着。    
    天命十一年七月间,病势加重,往清河温泉疗养,二贝勒阿敏为他杀牛祭神,但并无效果,便乘船顺太子河而下,并传谕大福晋阿巴亥前来迎接,会于浑河。大福晋到达后,又溯流至叆鸡堡(距沈阳城四十里)。这说明对大福晋是很宠爱的。八月十一日,因背疽突发,这一代枭雄终于与世长辞。    
    


第一部分大福晋殉葬疑案 上

    日本稻叶君山《清朝全史》第十二章云:“然太祖之柩未冷,宫庭之间,又演出惨剧。”这惨剧,首先表现在对一个妇女身上,即太祖的妃子。大福晋殉葬疑案大福晋殉葬疑案    
    太祖的孝慈皇后是叶赫部的首领杨吉砮幼女杨吉砮后来被明将李成梁所杀,儿子纳林布禄继为贝勒,也为成梁袭破,而太祖年轻时又曾被成梁抚养。孝慈后病重时,想见一见她的母亲,太祖遣使臣往迎,纳林布禄不允许。这是因为仇恨李成梁而迁怒于太祖。,姓纳喇氏,名孟古姐姐,十四岁嫁太祖,这就是后来继位的清太宗皇太极的母亲。后又娶另一纳喇氏阿巴亥,年才十二岁,少于太祖三十岁。她是乌拉部首领布占泰的侄女,而布占泰却是太祖女婿。阿巴亥生下三个儿子:阿济格、多尔衮、多铎。她长得很漂亮很伶俐,孝慈后死后,即立为大妃(皇后)。    
    可是《满洲老档秘录·大福晋获罪大归》中却有这样一段戏剧性的记载:    
    太祖另一个妃子泰察氏,先已向太祖举告宫婢纳札与人私通事。到天命五年(一六二〇)三月,又向太祖告发,大福晋(指阿巴亥)给了大贝勒两次酒食,大贝勒都接受了,给了四贝勒一次酒食,四贝勒受而未食,而且曾二三次遣人到大贝勒家,还曾深夜出宫二三次。太祖闻言,便命侍卫彻查,得悉泰察并非诬告。    
    代善是元妃佟佳氏所生儿子。佟佳氏是最早归太祖的一个妻子,代善之兄为褚英,因褚英被太祖处死,代善便当作长子,故称大贝勒。四贝勒指皇太极,皇太极为太祖第八子,他在“四大贝勒”中为第四名,故称四贝勒。    
    太祖起先说过,他若逝世,即将大    
    清太祖努尔哈赤晚年朝服像。由于宁远之败,这位常胜英雄带着他未能实现的跨越辽西、进军关内的梦想,离开了人世。福晋及她所生诸子托付大贝勒,所以大福晋倾心于大贝勒。每值赐宴会议之际,必艳妆往来大贝勒之侧。众贝勒、大臣虽微有所知,只是私自腹非,不敢直告太祖,生怕冒犯大福晋和大贝勒。    
    太祖不想以此暧昧事加罪大贝勒,便借口大福晋窃藏金帛,派人查抄,查抄的官吏至界凡界凡,原为太祖攻明时一个重镇,在迁往辽阳前,他就驻在界凡。,大福晋急以金帛三包,送至侍卫扈尔汉所居山上,后为扈尔汉发觉,告诉太祖。太祖立即派人往山上查察,果然属实,便将扈尔汉家中收容财物的奴婢杀死。蒙古福晋又告小阿哥家也藏有彩帛三百端,大福晋娘家也抄出银钱满箱。大福晋还以朝服私给参将之妻,以财物私给村民。太祖大怒,便以大福晋罪状告知众人。这时大福晋遗留宫中的衣物,已经不多了。    
    大福晋个人有这么多财物,正见得太祖平日掳掠之多,她可以随意分送别人,又见得大胆专擅,而这自然因为向来恃宠的缘故。    
    太祖因皇妃泰察不避嫌怨,首先举发,故而宠爱,命她侍膳。对大福晋的处置,“实属罪无可逭,惟念三子一女,遽失所恃,不免心中悲痛。姑宽其死,遣令大归”。这是说,大福晋的罪状全由于私藏金帛,擅自授受,最后则以驱逐了之,想必为了家丑不可外扬之故,对大贝勒代善故也未加处分。    
    不仅如此,大福晋后来又回到太祖身边。天命六年四月,“汗(指太祖)之大福晋来辽东时,放在皮箱里之假发等零碎什物失落了。居沈阳城东伊边屯一名叫袁丰明者于四月十六日前来告称:(此物)为别的汉人拾得了。汗曰:即为我所恩养之人前来禀报,赏银五两。”假发是因为满族妇女须笼大髻之故,可见大福晋的“大归”只有一年光景。她嫁太祖时,孝慈后还在世,两个夫人之间的对立是不难想像的。孝慈后一死,她便立为大妃。当时太祖的福晋很多,为什么偏偏看中她,可见她自有为太祖喜爱之处,皇太极对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