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与贺子珍
从这个时候起,直到1933年,她一直做这个工作。在井冈山时期,她为前委、湘赣边界特委管理机要文件,到了中央苏区,她又为苏维埃中央政府管理文件。同时,她又兼做毛泽东的生活秘书。
当然,对于她这种牺牲自己,默默无闻地把青春贡献给平凡而又琐碎工作的革命情操,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理解的。不时地有人说一些闲言碎语,把她看作是一个赋闲的人,无所事事的人。
对此,贺子珍是有过痛苦的,如果她不是处在如此特殊的地位,具有如此特殊的身份,她何尝不能成为一个叱咤风云的女指挥员?
从她早期在永新的革命活动,不是可以看到她是一个多么有胆有识、有组织能力的女子,巾帼并不亚于须眉。多年来她是多么向往这种独立的、能充分发挥自己才能的战斗生活啊!
在井冈山时期,贺子珍用她全部的心血和全部的热情,完成了党交给的平凡工作。
井冈山上消息闭塞,中央的指示、文件,来得不及时。毛泽东要了解国内外的大事和形势,主要通过报纸。他能够从国民党报纸上那些不知夸大了多少倍的、大量掺假的报道中,分析到国民党的动向和意图,当前的形势和发展趋势,由此为红军的战略决策和策略制定提供参考。
毛泽东喜欢看报纸。这就像人离不开空气和水一样,他一时一刻都离不开报纸。这种心情就是在他给中央的报告中也不自觉地流露出来.
1928年11月25日,他代表井冈山前委给中央写的报告中,就这样反映:“我们已能随时得到报纸,高兴多了,惟仍望你们随时将政治情况分析见告。”
1929年4月5日,他代表红四军前委写给中共中央的报告中说:“在湘赣边界时,因敌人封锁,曾两三个月看不到报纸。去年九月以来,可以到吉安、长沙买报了,然得到亦很难,到赣南闽西以来,因邮路极便,天天可以看到南京、上海、福州、厦门、漳州、南昌、赣州的报纸,到瑞金县可看到何键的机关报,长沙民国日报。真是拨云路(雾)见青天,快乐真不可名状。”
在井冈山,要看到报纸的确很不容易。国民党对井冈山实行封锁,报纸不许通过封锁线。红军每次下山打土豪,筹粮筹款,还要加上一个任务,就是到国民党的机关,或到邮政局里搜罗一批报纸,带上山来。有一次,毛泽东又有一阵子没看到报纸了,他非常需要了解国内外的情况。于是,他专门派了三十一团的一个营,去打大军阀谭延辏У募蚁绺呗ぃ章蘖艘慌ㄖ缴仙健H欢А⑼梁啦豢赡芴焯齑颍炀膊豢赡芴焯煜律剑ㄖ街荒苁倍鲜毙乜矗馐姑蠖芸嗄铡! ?br /> 贺子珍担任秘书工作后,想方设法地多收集报纸给毛泽东阅读。
当时,常常有些小商小贩为了谋利,偷偷越过敌人的封锁线,带进一些食盐、布匹和工业品,卖给山上的老百姓。贺子珍设法同这些小商贩联系上,请他们下次来时,带些报纸来。她嘱咐小贩们说:
“各种报纸都可以,要是带来《申报》、《大公报》,价钱更高些。”
贺子珍所以要挑这两种报纸,主要是在当时这两种报纸比起国民党的其他报纸来,客观一些,参考价值大一些。不过,这个要求不易办到,带上山来的,经常是南昌、赣州等地方报纸。小商贩为了通过封锁线,拿报纸作包装纸,才躲过敌人的耳目。贺子珍通过这些渠道,艰难地建立起几条购买报纸的渠道。
然而,费尽周折带上山的报纸,都是过期的旧报纸,新闻变成了旧闻。而且日期也连不起来,当时报纸纸张本来粗劣,再加上包过东西,皱皱巴巴的,像一堆废纸。
虽然如此,每一张送到山上来的报纸,都被当成珍贵的宝贝一样,在红军的干部中传阅。每当毛泽东拿到报纸,脸上常常显露出异样的光彩,总是急切地把报纸接过来,迅速打开阅读。要是从报纸上看到有用的东西,他会高兴得一边看一边说:
“真是拨开云雾见青天,天下大事尽收眼底呀!”
每逢这时,站在一旁的贺子珍,便不由得甜甜地笑起来。
毛泽东的高兴,是对她辛勤劳动得到了最好的报偿。
由于毛泽东的感染,贺子珍也喜欢上了报纸。见到从山外包东西带进来的一张或半张报纸,她都如获至宝,小心地把它展平,留待毛泽东阅读。
毛泽东看报看得很仔细。对有参考价值的材料,他常常在上面打个记号。贺子珍等山上的同志传阅过了,就按照毛泽东作的记号,剪下来,贴到本子上,分类收藏起来,以备随时翻阅。
有时候,毛泽东特别忙,或者有事外出了,没有看报,贺子珍就把新到的报纸仔细看一遍,把那些她认为重要的圈出来,在重要的句子下面打上红杠,供毛泽东阅读时参考。从这个时候开始,贺子珍养成了读报的习惯,而且一面读,一面把重要的地方圈出来。
纸张在井冈山是稀罕的东西,剪过资料的旧报纸,还要派很多用场。贺子珍把没有字的报纸边裁下,作为写字用纸,其他作为抽烟的卷烟纸。井冈山上许多同志,包括毛泽东,抽烟都是用旧报纸卷的。
第三卷 战地蜜月不安心当秘书(3)
在茅坪,毛泽东忙着为即将召开的湘赣边界党的第二次代表大会起草一个决议。在决议里,他总结了井冈山和九陇山两个革命根据地,在全国白色恐怖的形势下站住脚跟,并不断壮大的经验。这个决议的一部分,后来以《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为题,公开发表。
谈起毛泽东写文章,贺子珍后来曾兴奋地说:
“毛泽东写文章,喜欢一面写一面改。他为了写好湘赣边界党代表大会的决议,大改了几次。他每改一次,我都用毛笔正楷誊清一遍。有时,我刚抄完,他有了新的见解,又大改一稿,我再替他抄一遍。
毛泽东写诗和写文章不同。他写诗比较快,改动不是很大。这可能是因为他写诗是有感而发,脑子里早已酝酿成熟了,才提起笔来。另外,诗是抒发感情的东西,怎么表达关系不大。文件就不同了,是要指导工作的,表达得不准确,就要出毛病,在打仗时那是要死人的。所以,他写文件、起草讲话稿,特别慎重,总是改来改去。
“他写文章,喜欢一面写一面读给别人听。写出一部分,就拿出来征求大家的意见,有时还特地把老乡请来,念给他们听,问大家这样写对不对?好不好?能不能听懂?然后根据大家的意见进行修改。也许是因为这个缘故吧,他的文章除了见解深刻、文采飞扬以外,还有一个很大的特色,就是通俗易懂,口语化。”
贺子珍经常是毛泽东的文章的第一个读者和第一个听众。毛泽东有晚上工作的习惯,常常伏在案头写东西到深夜,以至天明。这时,贺子珍就坐在一旁,陪伴着他,看书、工作。有时,毛泽东写着写着,凝神思索一阵,放下笔来,说:“子珍,你来听听这段写得怎么样?”
贺子珍常常听不完毛泽东的朗读,便连声称赞起来:“好文章,好文章,你说得对!”
贺子珍在井冈山地区长大,对这一带的情况比较了解。她常常成为毛泽东作调查的一个对象。毛泽东写文章时,觉得有什么地方还不够清楚,就抬起头来,问贺子珍一两个问题.或核实他了解的情况。贺子珍知道的,就回答了,有些闹不太准确的,就记下来,以后找熟悉情况的同志了解清楚。
第三卷 战地蜜月苦中作乐(1)
井冈山的生活是艰苦的,井冈山冬天的夜晚是寒冷而漫长的。有时毛泽东办公累了,便同贺子珍海阔天空地谈论起来。他们谈《三国演义》、《水浒》、红楼梦》。他们谈着,争论着,有时还争得面红耳赤,接着是两个人的笑声。
井冈山上,由于敌人的封锁,供给发生困难,因此红军指战员们的生活是很艰苦的。
红军在山上的给养,主要是靠打土豪来筹集粮款。开始打土豪时,筹到的粮款较多,日子比较好过,每个士兵和军官每月都能发到一点钱,军官发得多些。
后来,土豪打得差不多了,部队的给养出现困难,就实行官兵一致,士兵和军官都拿一样多的钱。再过一段时间,连这种状况也维持不下去了,每人每天只有五分伙食钱,油盐酱醋都在内,每月大家只能分到一些伙食尾子。有的时候,连每人五分钱菜金都保证不了。
由于敌人封锁,吃的也很困难,粮食不足,盐更缺乏。
有时打土豪筹到款,也买不到粮食。井冈山的战士爱唱的一首歌中有“红米饭,南瓜汤”的歌词,当时有这两样东西吃就已经是好的了。红米饭没有时,南瓜成了主食。到南瓜也供应不上时,还要掺着野菜吃。没有油又没有盐的南瓜野菜汤,是很难下咽的。而最困难的时候,连这样的伙食,一天也只能吃一两顿。
贺子珍和毛泽东同所有战士一样,分一点伙食尾子,吃一样的饭。毛泽东酷爱吃辣椒,贺子珍有时为他从老乡那里买到一点辣椒,这就是奢侈品了。
在井冈山时期,红军没有统一的军服,因为搞不到布匹。只有三十一团穿灰色的服装,比较整齐,其他各团,有穿黄军装的,也有穿老百姓衣服的,他们都是上山时穿什么,就一直穿什么。
红军大都只有身上的一套衣服,脏了,要洗一洗,都没有替换的。有的同志是在晚上睡觉前把衣服脱下来,洗干净,晾到风口处,等第二天干了再穿上。有的人则挑个好天气,到河边把衣服洗了,晒在矮树上,自己则猫在树丛中,等衣服干了穿上再出来。
冬天降临到井冈山。大雪封山,北风呼啸,山上的温度比山下要低得多,大部分红军没有御寒的冬衣,只能穿着单衣过冬。红军打土豪,或同国民党军队作战,除了缴获对方的枪支弹药补充自己外,敌军的衣服、布匹、被褥也是重要的物资,全部收缴。
有的战士打死了国民党的军官,马上把他的大衣剥下来穿上。直到1928年底,打土豪缴获了布匹和棉花,红军才成立被服厂,制作了一批棉衣。
入冬以后,袁文才见毛泽东和贺子珍夫妇衣衫单薄,便让妻子谢梅香设法给他们各做了一套棉衣。毛泽东不肯穿,推辞说:
“战士中许多人没有穿上棉衣,我怎么好先穿呢?”
可是,袁文才硬是把棉衣留下了。第二天,毛泽东在山上散步,看到有个老年人冷得难熬,就把棉衣送给了这位老人。
一天,毛泽东来到宿营地,看见战士们忍饥受冻,心中好难过。他发现有个战士没有被褥,铺的盖的都是稻草,立刻让贺子珍把他们的被褥拿来,送给了这个战士。杯水车薪虽然解决不了什么问题,但他们同战士们的心是紧贴在一起的。
这样,在他们夫妻的床上,没有被子,没有褥子,床上垫的是稻草,盖的只有一条缴获来的灰毛毯了。
夜晚,毛泽东坐在冰冷的桌子前办公。他双手冻得发僵,笔都拿不住,不得不停下笔来搓一搓手,呵口气取暖。
那位接受了毛泽东棉衣的老人,给他们送来一篓木炭。
贺子珍把炭盆生着,放在毛泽东的脚旁,又把那条惟一的灰毛毯披在他的身上。
毛泽东是个特别喜欢读书的人。在井冈山的艰苦生活中,读书成为他最大的乐趣了。他的口袋里常常装着一本书,有点闲暇时间,就拿书出来看。所以,后勤部门为他做服装,都根据他的意思,把衣服的两个口袋做得大大的,好往里面装书。
毛泽东博览群书,什么书都爱看。他读过几年私塾,进过湖南第一师范,又在图书馆里读过不少书,根底很深,也喜欢中国的古典文学作品。《唐诗三百首》,他大多能背上来。他特别爱好李白、陆游等人的诗词,不但熟悉他们的作品,而且喜欢逐篇进行评价。
在中国的古典小说中,毛泽东最喜欢《红楼梦》、《水浒》和《三国演义》,每种都看过几遍。他的记忆力很好,看过的书都记得很清楚,而且善于汲取有用的东西,加以应用。
由于毛泽东喜欢书,所以每次红军打开一个县城,他都要嘱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