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与贺子珍





      由于毛泽东喜欢书,所以每次红军打开一个县城,他都要嘱咐战士们除了收集报纸外,还要设法收集一批书。他从中挑出一部分有用的,带在身边。贺子珍保管的两个文件箱里,经常装着一批他爱看的书。    
      他以文会友,闲时爱同人谈诗论文。在井冈山,朱德、陈毅既是他的战友,又是他的诗友。他们谈论起喜欢的作品来,一坐几个钟头都不觉长。平时寡言少语的毛泽东,这时变得谈笑风生,兴致盎然。    
      井冈山冬天的夜晚是寒冷而漫长的。有时毛泽东写累了,便放下笔,同贺子珍海阔天空地谈论起来。谈论中,他们之间也会发生一些争论。有一次,贺子珍谈起她喜欢《三国演义》、《水浒》,不喜欢《红楼梦》。她说:“《红楼梦》里尽是谈情说爱,软绵绵的,没有意思。”    
    


第三卷 战地蜜月苦中作乐(2)

    毛泽东一听,认真起来,反驳她说:    
      “你这个评价不公正,这是一本难得的好书哩!《红楼梦》里写了两派,一派好,一派不好。贾母、王熙凤、贾政,这是一派,是不好的;贾宝玉、林黛玉、丫环,这是一派,是好的。《红楼梦》写了两派的斗争。我看你一定没有仔细读这本书,你要重读一遍。”    
         
      夫妻俩就这样谈着,争论着,有时还争得面红耳赤,接着是两个人的笑声。不知不觉,东方露出曙光,迎来了新的一天。    
    


第四卷 患难相随身怀六甲(1)

    圳下失利,林彪带头退出阵地。身怀六甲的贺子珍帮助毛泽东突围。朱德突围,夫人伍若兰却落入敌人之手遭害。    
      1928年11月,彭德怀、滕代远率领的红五军,在平江起义后,历尽艰险,来到井冈山,与红四军会合。    
         
      井冈山红军的给养本来困难,现在人多了,困难更大了。    
      国民党反动派了解到这两支红军在井冈山会合,非常害怕,立即调集二十一个团的兵力,共两万多人,进攻井冈山。    
      1929年1月4日,毛泽东在宁冈的柏露,召开前委、特委、军委和地方党组织联席会议,讨论对策。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柏露会议。    
      这次会议决定,留下红五军和袁文才、王佐领导的三十二团坚守井冈山,红四军下山到外线去打击敌人,开辟新的根据地。    
      1929年1月14日,红四军主力从小行洲出发,向赣南方向前进。    
      要离开和告别生活一年多的井冈山,贺子珍心里真还有点难受,有些依依难舍。    
      在这里,她得到了成长,成为了一名名副其实的革命战士,而且得到了对于一个女人来说最重要的东西,这就是爱情。    
      毛泽东很快觉察到她的这种留恋心情,一面帮她整理文件、行装,一面满怀深情地说:    
      “自珍,我和你一样,永远忘不了在井冈山的这段生活。我相信,井冈山上的红旗是不会倒的。井冈山的旗帜,不但表现了共产党的力量,而且说明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失败。它在全国、全世界都有重要意义。”    
      贺子珍和毛泽东怀着对井冈山无限眷恋的心情, 踏上了向赣南进军的征途。    
      这是一次异常艰苦的行军。    
      有人认为南方的冬天是温暖的。可毛泽东知道,南方的冬天比北方的冬天有时更难过。北方下了一场雪,落地结成冰坨子,等来年春天才化开,它是干冷的。而南方却不同,下过一场雪后,很快就融化了,是湿冷湿冷的。人们知道,在冬天,下雪不冷化雪冷。    
      红军队伍一下山,天空中就下起鹅毛大雪。赣南的一带是山区,一座山连着一座山。山顶上盖着一层厚厚的积雪,雪花夹着雨水,落到身上,很快融化了,浑身上下全是湿漉漉的。    
      雪花夹着雨水,落到地面上,结成一层冰凌,战士们从上面走过,冰凌发出碎裂的响声。队伍过得多了,道路变得非常泥泞,又滑又冷。许多战士穿着单薄的衣衫,有的连鞋子都没有,赤着脚,行进在冰冷的烂泥路上。在有的山谷里,积雪把他们的脚踝都埋住了,许多同志的脚被冻裂,渗出的血水把白雪染红了。    
      吃的更加困难。他们下山前,为了给留守的红五军多准备些粮食,把收集到的粮食大部分留下了。他们在出发前,前委发动全军又一次挑粮上山,下山的同志只带很少一点干粮。    
      干粮很快就吃完了。原来,前委以为,部队下山后很快能补充到给养,没有料到赣南山区比较偏僻,居住的人也不多,有时队伍走了两三天,都找不到一个村子。而且,这一带的群众,对红军不了解,队伍还没进村,老百姓早就逃到山上了。他们买不到粮食,找不到向导,了解不到情况,宿营、侦察都很困难。    
      有时候,一天都搞不到东西吃,只得饿看肚子行军。    
      更为严重的是,敌人已经觉察到一部分红军下山的动向,他们除了调集重兵进攻井冈山外,又派出军队尾随红四军而来,迫使红军不得不在极其困难、极其不利的条件下作战。    
      当时,贺子珍已经怀孕了。领导上为了照顾她的身体,拨给她一匹棕色的马,军队用马,一般都不喜欢白色的,因为目标明显,不易隐蔽。贺子珍虽然有马,但她骑马的时间不多。    
      部队下山不久,就同敌人遭遇了。为了避开敌人,他们就让开大路,专走小路,昼伏夜行。崎岖的山路非常狭窄,有时一个人走都困难,马更是没有发挥作用的余地了。在这种时候,贺子珍就自己牵着马往前走。    
      连绵不断的雨雪使她浑身湿透,冷得发抖。找不到地方买粮,队伍断了炊,又使她饥肠辘辘。在这饥寒交迫的时刻,贺子珍没有喊过一声苦,没有说过一句埋怨的话。    
      她知道,红四军正面临困难的时刻,带领大家进行这场战斗的毛泽东,担子已经很重,不能再增加他任何一点精神负担。红四军有时一天急行军八十里,她都坚持下来,没有掉队。    
      1月23日,红四军主力攻下大余县。大余是江西省南部同广东省交界的地方,是个比较富裕的县。这里街道整齐,铺子很多。前委决定在这里筹粮、筹款。    
      队伍进入大余县后,贺子珍同政工干部一起,来到大街上,从街的一头开始,一家铺子、一家铺子地派款。那时候,来不及详细调查每个商户资金、资产情况,他们只能根据哪家铺子店面大,货物多,就多派,哪家铺子小,就少派。    
      贺子珍和同志们一面筹粮筹款,一面向群众宣传红军保护工商业的政策,教育他们安居乐业,支援红军。    
      筹粮筹款的工作正在顺利进行,不料,第二天傍晚,大余城外突然响起了枪声。国民党金汉鼎部和李文彬部了解到红军主力攻占了大余,就直奔大余而来,包围了红军。    
      红四军下山的队伍,只有两个团:二十八团和三十一团;还有两个营:特务营和独立营。由于红四军进驻大余刚有一天的时间,群众还没有组织起来,红军的耳目不太灵通;加上事前没有估计到敌人会这么快发起突然袭击,军队一下子无法集中起来。虽然,红四军开进大余后,军队曾布置二十八团担任新城、赣州方向的警戒,但是,二十八团团长林彪思想麻痹了,没有认真警戒,直到敌人来到跟前,才仓促应战。当枪声传到军部时,他们发现,敌人已经完成了对大余的包围,统一进行战斗部署已经来不及安排了。    
    


第四卷 患难相随身怀六甲(2)

    这时,贺子珍正在毛泽东的身边。毛泽东听到枪声是从二十八团驻地响起的,估计这里首先同敌人接上了火。他立即把军部的工作交给朱德,决定亲自赶到二十八团去。他说:“我想实地看看战斗的情况,摸一摸敌人究竟来了多少。”    
      贺子珍担心毛泽东的安全,不愿意离开他身边,就说:“我同你一起去。”    
         
      毛泽东犹豫了一下,点点头。陈毅也同他们一起离开军部。来到二十八团的团部,他们没有停留,径直向前沿阵地走去。    
      这是毛泽东1936年在陕北同参加井冈山斗争的部分同志的合影。前排左起:罗荣桓、谭希林、陈光、杨立三、陈士架、宋裕和、林彪;后排左一赵尔陆、左五孙开楚、左六毛泽东、左八谢今古。    
      在枪林弹雨中,毛泽东发现,二十八团并没有组织认真的抵抗,已经在节节后退了。他立即让警卫员把二十八团的团长林彪找了来,说:    
      “你一定要组织力量顶住敌人,要主动向敌人出击,否则军队要转移都很困难。”    
      林彪当着毛泽东的面答应了。可是他回到阵地,看到二十八团的队伍一个劲地向后撤,害怕了,连组织抵抗的命令都没有下,带着队伍向后跑起来。毛泽东正想返回军部,忽然看到一支部队从身边一冲而过,往后飞奔。贺子珍眼尖,一眼看到林彪在队伍里,立即说:    
      “林彪带头逃跑!”    
      站在毛泽东身边的陈毅,也看到了这个情形,赶忙大声地招呼:    
      “林彪,你怎么自己往后跑了?毛委员还在这里呢,你还不赶快组织抵抗?”    
      林彪没有理睬陈毅,装作没听见,头也不回,一直跑到他认为安全的地带才停下来。    
      失去指挥的二十八团,队伍顿时大乱,不断向后撤退。毛泽东和陈毅都有暴露在敌人的面前,被敌人追击的危险。    
      贺子珍紧张极了,拔出手枪,一步也不离毛泽东的左右,生怕他发生意外。她看到毛泽东紧闭着嘴唇,表情沉着、刚毅,像钢铸铁打的一般。    
      在这危急的时刻,红四军大多数官兵并没有畏惧,三十一团在缺乏统一指挥的情况下,人自为战,奋力抗击敌人。独立营和特务营的同志们也是这样,虽然是寡不敌众,仍然尽最大的努力,杀伤敌人。独立营的营长张威,就是为了掩护军部的同志,在这次战斗中英勇牺牲的。    
      毛泽东的身边只剩下一些警卫战士了。他果断地把这些同志组织起来,试图突围。第一次失败了。他重新选择突破口,又组织第二次突围。毛泽东的好战友陈毅,始终跟随在他的身边,保护着他向外突围。    
      激战从傍晚进行到深夜,又到了第二天的傍晚,他们才撤出了战斗。在军部指挥战斗的朱德也安全脱险了。    
      陆续突围出来的战士,在距大余四十里的杨眉集合起来。    
      整顿队伍时毛泽东发现,二十八团的党代表何挺颖负了重伤。他立即指示林彪,要把他抬着走。可是后来发现,林彪并没有这样做,他只顾自己逃命,竟把何挺颖抛弃在路旁,何挺颖牺牲了。    
      当时为了尽快甩掉敌人,毛泽东和朱德决定,连夜出发。他们不顾激战后的疲劳,立即上路。他们摸黑走了二三十里山路,来到一个山沟沟,队伍就在这个山沟里宿营。    
      在混战中,贺子珍那匹小棕马丢失了。她同大家一样,步行来到宿营地。直到这时,她那极度紧张的神经才松弛下来,只觉得两腿发软,全身无力,连动都不想动一动了。    
      那天晚上,为了不暴露目标,红军没有点火做饭。他们已经一天多水米未沾了,大家都知道这是不得已的,谁都没有做声。没有人喊饿。贺子珍和几个女同志一起,靠在一棵大树下休息,饿着肚子,等待天明。    
      毛泽东同军部的同志还不能休息。他们要了解突围出来多少人,伤亡多少,失散多少。另外,初战失利,队伍思想混乱,有许多工作要做。特别是怎样应付眼前的敌人,扭转被动的局面,都急待着拿出办法。    
      因此,队伍宿营后,毛泽东异常忙碌,无暇顾及贺子珍。一直等到事情都安排妥当,天已经蒙蒙亮了,他才抽出空来看看贺子珍。他见到她平安无事,点点头,没说上几句话,又急急忙忙回军部了。    
      在迷蒙的晨曦中,队伍以急行军的速度出发了。一口气跑了九十里,傍晚他们来到广东省南雄县的一个地方。为了不打搅老百姓,队伍没有进村,就在野外宿营。    
      贺子珍饱饱地吃了一顿饭,同几个女同志找了点稻草铺在地上,正要躺下,侦察兵来报告说,敌人追来了,她和几个女同志赶紧收拾,又随队伍出发。为了不让敌人了解到红四军的行踪,队伍出发时,不吹号,不做声。他们连夜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