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与贺子珍
母骷吨富釉保樾那闾堑囊饧峡业赝墙惶福舴⑺堑木跷颉2唤稣庋蠖棺叻昧艘恍┐遄髑笈┟穸院炀囊饧∷堑呐馈! ?br /> 1929年12月,毛泽东在福建上杭县古田村主持召开中共红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并作报告。会上,他重新当选为红四军前委书记。会议系统地解决了红军如何建设的根本性问题。图为古田会议旧址。1929年12月28日和29日,中共红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在上杭古田举行。这是红军发展史上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毛泽东在会上作了政治报告,朱德作了军事报告,陈毅传达了中共中央的指示。
由于事前做了大量思想工作,红四军党的第九次代表大会开得很成功。红军上下,团结一致。古田会议的决议,为党和军队的建设,确立了一条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路线。
会议经过热烈的讨论,一致通过毛泽东起草的八个决议,总称《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决议案》,也就是著名的古田会议决议案。大会选出毛泽东、朱德、陈毅、罗荣桓、林彪、伍中豪、谭震林等十一人为中共红四军前委委员,毛泽东重新当选为前委书记。
《古田会议决议》近3万字,总结了红四军成立以来在部队建设上的基本经验教训,确立了中国人民军队建设的基本原则。它规定了红军的性质、宗旨和任务,确立党对红军实行绝对领导的原则,规定了红军中政治机关和政治工作的地位,因而成为党的建设和人民军队建设史上的一份重要的历史文献。
第四卷 患难相随再进学堂(1)
贺子珍与毛泽东分别,走进上杭师范学校,再次当起了学生。 然而,她身在学堂,心里却惦记着毛泽东 。
古田会议召开后,红四军经过整顿,素质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全军上下团结一致,在赣南、闽西不断向敌人出击,根据地不断扩大。
当红四军要离开闽西的时候,闽西根据地领导人邓子恢忧心忡忡,找到毛泽东说:“敌人几万兵力包围过来,红四军一走,单靠闽西赤卫队,恐怕难以应付局面,能不能留下一个纵队,巩固闽西?”
毛泽东宽慰他:“不要看到三省‘会剿’,几万人来势汹汹,这是表面现象,其实,他们都怀鬼胎,各有戒心,拥兵自重,谁也不敢靠前同红军作战。过去的经验表明,他们都是跟着红军主力走,寻找红军主力决战的。这回,他们来了,发现红军主力转移江西,赣军金汉鼎部必定马上掉头回江西老窝防守;广东的敌人也就顺势往回走了。三省‘会剿’就会‘会而不剿’,很快散伙。”
邓子恢一听有理,心里有了底,变得从容安定了。
毛泽东把这个做法称为“离开闽西,巩固巩固”。他说:“其实闽西这几个县是最安全的地方。”
邓子恢诧异地问:“最安全? 何以见得?”
毛泽东说着:“战场主要在赣南,这是一;分田分得好,地方政权建立得好,这是二。所以,我还想拜托一件事。”
邓子恢忙说:“毛委员尽管吩咐。”
毛泽东根据情报判断,最近一年,蒋、阎、冯大战不可避免,蒋桂、粤桂军阀混战也不是一时可以了结的,正是红军大力发展工农割据的好时机,仗是少不了的,不是天天也是三五天有一大仗。因此,他决定让贺子珍找个机会学习一下。
他对邓子恢说:“子珍身体不好,又很想有个学习的机会,我想让她留在上杭,到上杭师范学校插班学习。”
邓子恢满口答应,说:“这不难办,可以住在可靠人家里,也有可靠人的关照。这个学校的老师,大都是进步的,有几个党员没公开身份。可以说,没有反共的。”又对贺子珍说:“子珍同志,你尽可安心读书。”
毛泽东听了很觉放心,说:“一切就仰仗子恢了。”
贺子珍这才明白,毛泽东要她去上学,因为她曾几次表示,希望有个学习的机会,不然,毛泽东同朱德、陈毅谈话,她常常听不懂。她看毛泽东一提,邓子恢满口应承,便笑着对邓子恢说道:“麻烦你了!”
邓子恢喜滋滋地:“学习是好事,应当做的,不必客气。”
毛泽东看了看,问道:“你来的时候似乎心中犹豫。”
邓子恢笑了:“如今经毛委员一指点,胸有成竹了。”
贺子珍担心没有衣服,想做两套学生的衣服,总不能穿军装吧!
毛泽东还要她改个名字。
贺子珍想了想,说:“我妈妈叫杜秀,就叫杜小秀吧!”
第二天,贺子珍在大屋前的路旁,同毛泽东话别。
毛泽东同邓子恢握手,说:“既要会打圈,又要会打仗,还是十六字诀。”
邓子恢表示回去之后,就向特委传达毛委员的布置和要求。
毛泽东同贺子珍握手道别:“过些日子,我是要检查你的功课的,学习可不许偷懒啊!”
贺子珍答道:“放心吧!”又叮嘱说:“天太冷,晚上看书写东西,要披上红毛毯。”
贺子珍和邓子恢站在一起,看着毛泽东骑马走在大队中间,走在苍松翠竹之间,目送他渐渐地远去。
于是,贺子珍到上杭,成了上杭师范学校的一名女生。
上杭三面环水,西边靠山地,城墙高厚,城门坚固,北、东、南环水的三个城门被过去占领上杭的敌人封闭,至今也没有打开,只有西门供人马来往。
贺子珍住在一座小楼里。小楼前门临巷,后门有小竹林子,通向一个小山包,这是过去的地下交通站。楼下住着一位三十多岁的王大嫂和她上小学的儿子。她是地下交通,为人忠实可靠,邓子恢安排她照顾贺子珍的食宿,又叫她的妹妹淑华来同贺子珍作伴,一起上学,同班同桌。
淑华是个十七八岁的姑娘,小眼睛,笑眯眯的。
于是,上杭师范学校来了个插班生“杜小秀”。
每天,钟声响之前,她总是准时进入教室,她名义上是淑华的表姐,父母外出经商,来这里插班的。
这里的学生大多是贫寒人家子弟,勤勉好学。男学生有穿唐装的,多数穿中山装。女学生则一律阴丹士林蓝布紧身大襟衫,黑裙子,脚穿黑色女扣绊布鞋,有梳辫子的,个别有梳男式西装头的,多数是齐耳短发。
贺子珍穿着蓝布女衫、黑裙子、黑布鞋,短发齐耳,俨然是一个女学生。
然而,过惯了戎马生涯的贺子珍,一下到教室里安下心来听课,还不适应。有时,坐在教室里听课,她恍恍惚惚,好像这才是做梦。她好久都无法适应学生生活。不过她还是很珍惜这个难得的学习机会。上课之外,她还可以在晚上看好多没看过的书,都是邓子恢托人替她找的白话小说和名家散文。
贺子珍努力学习着。她认真复习功课,总是把要背诵的文章背得烂熟。一天,贺子珍正在小楼上背诵《滕王阁序》。王大嫂进来了:“小秀,老邓来了。”
第四卷 患难相随再进学堂(2)
邓子恢进来,上前握手:“子……呵,小秀,背书?好学生呵!”
贺子珍待王大嫂去沏茶了,忙问:“润之他们有什么消息?”
邓子恢简单地说了红四军的行踪。红军从古田经宁化、清流一带回江西,攻克宁都、于都几个县,如今在吉安一带活动。他说:“红四军离开闽西到赣南,江西敌人金汉鼎慌了,
怕老巢有失,马上从长汀往回撒;福建的军阀为了争夺省主席的交椅,自家打起仗来;广东敌人不敢孤军深入,退回广东去了。果然,就像毛委员算的一样,他们‘会’不成,也‘剿’不成。”
贺子珍听了,欣然而笑。
邓子恢询问她生活上有什么困难, 还需要什么帮助。
贺子珍由于平日打仗惯了,上学听课背书,很不习惯。以前同大家一起,现在周围就一个大嫂,一个淑华,她常常有掉队迷路的感觉。她说:“现在好多了。你带来他们的消息,我就觉得心里踏实了。”又问:“如果我们的赤卫队从这里撤走了,敌人进了上杭城,我去不去上课?”
邓子恢答道:“照旧读你的书。现在,你只做一件事: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贺子珍愉快地笑了,好像现在才吃下一颗定心丸。
除了国文课外,贺子珍也喜欢上历史课和音乐课,因为在井冈山时毛泽东就让她看历史书,慢慢地就被丰富多彩的历史所吸引。上历史课的是一位年轻老师,最近讲美国的南北战争,讲林肯和解放黑奴。她不太喜欢数学和物理,因为她学起来比较吃力。幸好淑华的功课很好,全班头名,晚上总来帮她复习。
转眼间,暑假到了。贺子珍与毛泽东又相会了。
分别了近半年之久,两人见面自然激动和高兴。
毛泽东问:“杜小秀同志,上杭师范的高才生,这一半年收获很大吧?”
贺子珍白了毛泽东一眼:“哎呀,不要挖苦我了,什么高才生,与你相比,还相差十万八千里吧。”
毛泽东面带笑容,说:“今天晚上,夜色好,风也凉爽,我来检查你这个学生学得怎么样。我问你,国文第一课学什么?”
贺子珍说道:“《滕王阁序》。”
毛泽东问道:“这篇文章应当背得烂熟,你背出来了?”
贺子珍得意地摆摆身子:“差不多吧!”
毛泽东想了一下:“我不要你背全篇,我说上句,你接下句,不许错了,错了打手心。”
贺子珍撇着嘴:“你说吧!”
毛泽东说:“层峦耸翠,”
贺子珍答:“上出重霄;”
毛泽东说:“飞阁流丹,”
贺子珍答:“下临无地。”
毛泽东说:“落霞与孤鹜齐飞,”
贺子珍答:“秋水共长天一色。”
……
毛泽东表示很满意:“好,可见你用心学了。”又问:“还学了谁的文章?”
贺子珍一一数来:孟子、司马迁、李白、杜牧,还有鲁迅、周作人的诗文,苏东坡的几首词。
贺子珍说完,问毛泽东这一半年来的情况。
毛泽东简单地谈了他离开古田后的经历,同红五军彭德怀会师赣南,分兵发动群众,在富田消灭敌人几个旅,粉碎了他们的“三省会剿”,然后分别到赣南、闽西,巩固与扩大根据地,“分兵以发动群众,集中以对付敌人。”他说:“这次我们又到了寻邬。”
贺子珍马上想到去年圳下一仗,耳目不灵,打得太艰难,想到了伍若兰被捕的惨剧。
毛泽东讲了寻邬的变化。好多区乡打土豪,分田地,建立了政权,耳目就灵了。他说:“我又见了古柏和曾碧漪,他们都向你问好。”
贺子珍又想到他们去年送信及时,不然,红四军差点被敌人围在罗福嶂了。当她听到不久将把古柏、曾碧漪调到前委来时,她高兴得要跳起来。她希望同曾碧漪一起作伴。
毛泽东特别提到他在寻邬搞了一个调查。他很重视这个调查,要贺子珍尽快抄出来,发出去,让大家明白:谁没有调查研究,谁就没有发言权。他找出这份调查草稿,对贺子珍说:“子珍,你一定喜欢这篇文字。文章开门见山,这样写的: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闭着眼睛瞎说,这是共产党员的耻辱。一切结论产生于调查情况的末尾,而不是在它的前头。”念到这里,他放下这份调查草稿,说:“子珍呵!我们吃那些天使的苦还吃得少吗?”
贺子珍也叹了口气:“人家说你做的事,书本上没这么写过。”
毛泽东翻着文章,拿到贺子珍面前,说:“所以,第一节专门谈到反对本本主义,就是这一节。马克思的本本是要学的,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
第二天一早起来,贺子珍就埋头抄写《寻邬调查》。紧赶慢赶,抄好文稿,又帮助政治部的同志刻好,印好,装订好。不出三天,便把装订好的油印本《寻邬调查》送到毛泽东跟前。
毛泽东翻了一遍,说:“好,他们马上发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