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哲学的枕边书
两年里库德尔特找了4个大夫,他们都告诉他完全正常。找到第5个大夫时,库德尔特几乎都绝望了:“我自己的身体我自己清楚,我知道里面有什么不对的地方。”
“您要不信我的话,我就做个X光,让您看看我说的对不对。”大夫说。
果不其然,肿瘤在库德尔特脑袋里已弄成了一个眼球大小的空洞。手术以后,一个挺年轻的大夫站在他床边,踌躇片刻后说:
“要说也是件好事儿,您还是很聪明的。大多数人都死在这种瘤上了,因为我们不知道它在哪儿,等发现时已晚了。”
库德尔特知道自己并不聪明,而且在权威面前也表现得很驯服。在找头4个大夫看病时他就应敢于直言。当然,对某些完全肯定的观点能提出疑问还是相当困难的。:我们不应被行家之言所吓倒。当遇到我们确实熟知的领域,如我们的身体、我们的家庭、我们的住所,让我们听完行家们如何说后,自己再做主张吧。我们的推测或许和他们的差不多,有时可能还要比他们的强些。
人生哲学的枕边书 危难时敢于打破规则(上)138做事不必有始终
倘若信才写了一半,圆珠笔突然写不出字了,你是随手拿起另一支笔继续写下去呢?还是四处找一支颜色相同的笔,在寻找时思路又转到别的方面去了,而丢下没写完的信不理?或者,你是否被一本间谍小说迷住了,哪怕明天早上有一个重要会议,也要读到凌晨4点仍不释卷?
心理学家说,人们天生有一种办事有始有终的内驱力。可是,这种内驱力是因人而异的,有人喜欢拖延,有人非一口气把事做完不可。
请试画一个圆圈,在最后留下一个小缺口,现在请你再看它一眼,你的心思会倾向于要把这个圆完成。据心理学家的解释,这种“趋合”心理作用,是“如果起初不完美,到最后不免要导致完美的神经模式”的张力。
关于趋合心理,曾有过这样一段佳话:一位爱睡懒觉的大作曲家的妻子为使丈夫起床,便在钢琴上弹出一组乐句的头三个和弦。作曲家听了之后,辗转反侧,终于不得不爬起来,弹完最后一个和弦。趋合心理逼使他在钢琴上完成他在脑中早已完成的乐句。
1927年,心理学家蔡戈尼作了这样一个试验:她让138个儿童做一连串的工作,要求其中一半人把自己的事情做完,另一半则在中途停止。一小时后,她测试那些儿童,发现有110人对未做完的工作比对已完成的工作记得更清楚。其结论是:人们之所以会忘记已完成的工作,是因为欲完成的动机已经得到满足;如果工作尚未完成,这同一动机便使他对此留下深刻印象,这种心态叫蔡戈尼效应。
对大多数人来说,趋合心理和蔡戈尼效应的组合是流畅、和谐地发挥作用的。可是,有些人会走向两个极端:不是慢腾腾地永远不能完成一件工作,就是非得一口气把事做完不可。这些人都需要调整他们的完成内驱力。
一个从不把工作做完的人,至少能够扩展自己的生活,而且可能生活得丰富多采,可是一个非把每件事都做完不可的人,生活却可能不太有规律、太紧张、太狭窄。:非做完不可的人为了避免半途而废,很可能冒把自己封死在一份没有前途的工作上的危险。其实大可不必如此的,当一件看来迫切重要的工作由于某种原因不能完成时,不妨毫不犹豫地把它放在一边,在这种情况下,与其白费力气,不如让自己保持一分轻松的心情。记住:做事不一定总是有始有终。
人生哲学的枕边书 危难时敢于打破规则(上)139救命的13点
13在西方一向被认为是一个不吉祥的数字。然而,作为英国皇家卫队队长哈特菲尔德的墓志铭,却只有赫赫醒目的一个数字:13!
原来,在上世纪英国维多利亚女王时期的一个13号星期五晚上,白金汉宫的卫兵哈特菲尔德被指控在夜间值勤时睡着了。几经渲染,这就成了一个不严惩不足以振军纪的大问题。不然,据说女王的安全就将受到威胁。就这样,哈特菲尔德被军事法庭判了死刑。
就在处决的前夕,哈特菲尔德终于想起了一个细节:“我那天夜里没有睡觉,我听见议会大厦的钟声在午夜响了13下!”这实在是一个足以轰动朝野以确定能否定罪的证据。于是,法官决定暂缓执行,并命令进行一次补充调查。调查发现,那天夜里确实有不少人听见议会大厦的钟声在深夜响了13下。而且,他们都表示愿意出庭作证。一位专家检查了议会大厦的钟后确信,那天夜里,钟里的一根发条出现过异常,表示凌晨1点的那下钟声确实是在子夜刚敲过12下以后就立即响了起来,所以听者无疑就会认为是钟声响了13下。
哈特菲尔德重新被带进了军事法庭。这一次,他被宣布无罪释放。
不久以后,哈特菲尔德成了皇家卫队队长,而且一直活到了100岁。按照他的遗嘱,人们在他的墓碑上刻下了一个醒目的数字:13!:正是生活中的一个个细节让一个人走向成功或得到失败的。关键时的一个细节,足以挽救一个人的一生,也足以成为奠定一番轰轰烈烈事业的基础。
人生哲学的枕边书 危难时敢于打破规则(上)140细微之处见精神
许多成功人士极其注重小事和琐事,并且特别喜好在细节上练功夫。在约翰·肯尼迪总统眼里,似乎任何细枝末节都肯定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在其就职典礼的检阅仪式中,肯尼迪注意到海岸警卫队士官生中没有一个黑人,便当场派人进行调查;他在就任总统后的第一个春天发现白宫的草坪上长出了蟋蟀草,便亲自告诉园丁把它除掉;他发现美国陆军特种部队取消了绿色贝雷帽,便下达命令予以恢复;尤其使人感到意外的是,肯尼迪在就任总统后不久举行的一次记者招待会上,竟然胸有成竹地回答了关于美国从古巴进口1200万美元糖的问题,而这件事只是在此前有关部门一份报告的末尾部分才第一次提到过。
身为总统,肯尼迪巨细都抓的风格非但没有被美国人指责,反倒更加丰满了自己的形象。
同肯尼迪相比,美国的许多位总统似乎都不逊色。其中,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是凭借惊人的记忆力来记住诸多细枝末节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有一条船在苏格兰附近突然沉没,沉没的原因是鱼雷袭击还是触礁,一直没有结论。罗斯福则认为触礁的可能性更大,为了支持这种立论,他滔滔不绝地背诵出当地海岸涨潮的具体高度以及礁石在水下的确切深度和位置。这一手令许多人暗中折服。罗斯福更拿手的绝活是进行这样一种表演:他叫客人在一张只有符号标志而没有说明文字的美国地图上随意划一条线,他都能够按顺序说出这条线上有哪几个县。
林顿·约翰逊总统也曾在细枝末节上做过出色的表演。有一次,约翰逊刚刚在国会参议两院联席会上致完辞,一位参议员便跑上去向他表示祝贺。约翰逊说:“对,大家鼓了80次掌。”这位参议员立刻跑去核对。会议记录,竟然查实总统丝毫没有说错。显然,约翰逊在讲演的同时,必定在仔细数着会场上鼓掌的次数。
关注细枝末节的现象,为什么偏偏屡次在总统身上发生?这其中显然同总统对自身形象的精雕细琢有关:总统连全国每个县的县名和地理位置、不为人知的建议乃至白宫草坪上的蟋蟀都注意到了,还会有什么东西落在总统的视野之外呢?:见人之所不见,才能为人之所不能为,关注细节对一个人的发展是非常必要的。记住:细微之处见精神!
人生哲学的枕边书 危难时敢于打破规则(上)141真理常常就在你的身边
有一句著名的格言:“真理诞生于100个问号之后。”这句格言本身,就是一条真理。在科学史上,有很多事例证明了这句格言。它说明科学并不神秘,只要你见微知著,那么,当你解答了100个问号之后,必能发现真理。
就拿洗澡来说,可谓一件非常普通的事情。洗完澡,把浴缸的塞子一拔,水哗哗地流走,谁也不会去注意它。然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的系主任谢皮罗教授,却敏锐地注意到:每次放洗澡水时,水的漩涡总是向左旋的,也就是逆时针的!
谢皮罗紧紧抓住这个问号不放。他设计了一个碟形容器,里面灌满水,每当拔掉碟底的塞子,碟里的水也总是形成逆时针旋转的漩涡。这证明放洗澡水时漩涡朝左,并非偶然,而是一种有规律的现象。
1962年,谢皮罗发表论文,认为这漩涡与地球自转有关。如果地球停止自转的话,拔掉澡盆的塞子,水不会产生漩涡。由于地球是自西向东不停地旋转,而美国又处于北半球,所以洗澡水总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
谢皮罗由此推导出,北半球的台风,同样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的,其道理与洗澡水的漩涡是一样的。他断言,如果在南半球,则恰好相反,洗澡水将按顺时针形成漩涡;在赤道,则不会形成漩涡。
谢皮罗的论文发表之后,引起各国科学家的莫大兴趣,纷纷在各地进行实验,结果证明谢皮罗的论断完全正确。
多年前,一位名叫密卡尔逊的生物学家,调查蚯蚓在地球上的分布情况,发现美国东海岸有一种蚯蚓,欧洲西海岸同纬度地区也有这种蚯蚓,但在美国西海岸却没有这种蚯蚓,他无法回答,这究竟是为什么?
密卡尔逊提出的这个问题,引起了德国地质学家魏格纳的注意。当时,魏格纳正在研究大陆和海洋的起源问题。他认为,那小小的蚯蚓,活动能量很有限,无法横跨大洋,它的这种分布情况揭示了这样一个秘密:欧洲大陆与美洲大陆本来是连在一起的,后来才裂开分为两个洲。他把蚯蚓的地理分布作为例证之一,写进了他的名著《大陆和海洋的起源》一书。
魏格纳从蚯蚓的分布,推论地球上大陆和海洋的形成,也正说明他的成功在于从问号中寻求真理。:人们都很尊敬发现真理的人。其实,真理常常就在你的身边,看你有没有一双敏锐的眼睛,有没有一个善于思索的头脑,有没有敢于坚持真理的勇气。
人生哲学的枕边书 危难时敢于打破规则(上)142一家日本餐馆的秘密
19世纪中叶,英国资本主义工业发展很快,棉纺就是其中之一。当时的布拉泽公司的生产蒸蒸日上,纺织品涌向全世界各地。这引起了日本同行的注意。
布拉泽公司位于英国某地一条热闹的大街旁。每到中午,公司的职员和工人们都到对面的一家馆子吃午饭。因为这是那条街上唯一的一家餐馆,所以尽管价格高昂,但每天还是顾客盈门,热闹非凡。
不久,在这家餐馆的附近又新开了一家餐馆,那里上至经理,下至堂倌都是清一色的日本人。这家餐馆一经开业,就十分惹人注意。它不仅价格比英国馆子便宜,而且味道鲜美,服务态度极佳。时间一长,那些惯于守旧的英国人谁也经不起这些特色的引诱,于是情不自禁,渐渐把就餐重心移向这家日本人开的餐馆。最后,甚至连一些高级工程师也慕名前来。有时,某些职员或工人没带钱,在那里可以先赊帐,并同样受到热情的招待。久而久之,搞得人缘极好,生意兴隆。
几年后的一天,这家餐馆突然倒闭,理由是由于出售饭菜价格低廉,成本高而引起亏损。它使英国这家公司的职员和工人们都为之深感惋惜。与此同时,这家餐馆的经理和堂倌扬言“无钱回国”,并且通过各种渠道,尤其是常来光顾的吃客——一些工程师及高级职员,请他们说情,协助谋求职业,以便筹集路费,返回家园。
由于这些高级职员平时受到日本堂倌的“特殊照顾”,对于他们也格外同情,因此都极力向公司推荐。起初,公司也相当谨慎,但到底经不住高级职员们屡次的担保,最后,不得不松口了。但是,公司里规定,所有进厂工作的日本人不许进车间,只许在车间外面做做粗装工,如推筒管、运袋皮、装纱等,只要一到车间门口,就由英国人接替。
经过一个时期的紧张观察,公司管理人员发现这些日本人忠实可靠,干活卖力,并无任何可疑之处,再加上往日的“交情”,警戒慢慢就消除了。过了一段时间,这些日本人不仅能自由地进入各车间,而且有些日本人还被安排在技术部门工作。
可是,公司里的上上下下做梦也没有想到,这家日本餐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