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30-鲁迅其人:全面解读鲁迅
⒄梗跹晒糯纳窕按捣⒄沟胶何旱穆家熘竟帧⒌教扑未妗⑺卧氨尽⒌矫髑逍∷担庹隼饭滔蚶疵挥腥讼低车匮芯抗B逞刚獗臼槌霭婧螅泄男∷挡庞辛恕笆贰钡姆⒄瓜咚骺裳啊4撕蟪霭娴母髦治难罚渲行∷挡糠忠捕嗖捎寐逞傅墓鄣愫筒牧稀W苤吨泄∷凳仿浴分两袢允且槐竞芎玫男∷凳贰! ?br /> 鲁迅生前曾计划过写一本文学史。但是他只留给我们一部《汉文学史纲要》(从古代文字起源始,到纪元后二三世纪西汉司马相如、司马迁止)。紧张、复杂、尖锐、残酷的对敌斗争,夺去了他的时间和生命,使他来不及完成写文学史的宏愿。鲁迅的早逝,使中国损失了一部用马列主义观点写的中国文学史。但他在杂文中则留给我们很多用马列主义评论古典作家作品的精辟论析和观点,是极可宝贵的文学遗产。
在上述著作外,现在还辑有鲁迅的《译文序跋集》、《辑录古籍序跋集》共约百余篇,现存书信1400百余封,也是中国人民的珍贵的文化财富。
毛泽东同志对鲁迅的杂文、《阿Q正传》等著作,都评价很高。应该说鲁迅的作品,属于中国文学史上光辉伟大的篇章,也是世界文学史和中国思想文化斗争史的划时代的名著。
《鲁迅其人》第一部分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2)
二、伟大的思想家鲁迅
鲁迅一生的主要活动开始于十月革命后马列主义传入中国的时候,为他成为伟大的思想家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但不是所有同时代的知识分子都能像鲁迅那样接受马列主义的影响,掌握马列主义武器的。鲁迅之所以成为伟大的思想家,是和他始终不离革命斗争实践,在革命实践中成为伟大的革命家不可分的。拯救中国,改造社会的斗争实践,不断地向他提出了新的课题,促使他不断地探索、学习,摄取新的精神食粮和斗争武器。斗争实践帮助他找到了人类最高智慧的结晶,颠扑不灭的真理——马列主义;斗争实践又帮助他消化、吸收马列主义,使他逐渐锻炼成为一个伟大的马列主义思想家。
鲁迅从什么时候开始接受马列主义影响的呢?我认为,这种影响至迟从1917年十月革命以后就开始了,这也正是他前期思想已有马列主义因素,有接近于马列主义的一般的唯物论和一般的阶级论的原因。
毛泽东同志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新青年》是当时介绍和传播马列主义最有影响的刊物,鲁迅在北京同《新青年》关系密切。他的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就是在《新青年》上发表的。鲁迅把这一时期的创作称为“遵命文学”,说他“所遵奉的、是那时革命的前驱者的命令”。他当时在北京接触马列主义思想的机会是较多的。后来在广州、上海,和地下党的党员来往更多了,学习马列主义的机会也更多了。这就影响了促进了鲁迅思想的不断进步,自觉改造,解剖自己,提高认识,克服思想局限,使他终于成了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家。
鲁迅从1906年离开学校走上社会,到1936年逝世,他的主要革命活动时间总共30年。可分为三个时期:
1907~1917年十月革命以前;
1917~1927年,五四前后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1927~1936年,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第一个十年我们姑且叫它“早期”;第二个十年叫它“前期”;第三个时期是九年,叫“后期”。
我想重点谈一下他的前期思想,也简单地谈谈他的早期思想和后期思想。
(一)鲁迅的早期思想
1907年以前他已有了强烈的反帝爱国思想,这在他1903年写的《中国地质略论》里已有表现。那时他对于帝国主义列强掠夺中国富饶的矿产资源,表示了极大的愤慨。“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自题小像》诗,更是他为祖国献身的终生誓言。
1907年,他写了四篇文章:《人之历史》,《科学史教篇》,《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
这四篇都是文言文,后来收在杂文集《坟》里。
《人之历史》宣传进化论思想,详细介绍了19世纪欧洲几个进化论学者的学说。表示鲁迅对进化论已有研究,受进化论的影响很早。
《科学史教篇》认为人类自然科学的发展不是由于少数科学家的天才创造,而是由于人民勤劳和工商业的需要;认为科学与工商业是彼此促进、相互作用的。此外还谈到对文化遗产应作历史主义的分析、评价。这些见解都包含了一般的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与马列主义关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的理论和奴隶们创造历史的观点基本相似。这在当时实在是很难得的。
《文化偏至论》批判了“重物质、轻精神”“重众数、轻个人”的思想;所谓“重众数”是指资产阶级议会政治:说这种政治是用“千万无赖之尤”去代替一个独夫皇帝专政,对百姓的压迫剥削将比一个皇帝更甚,“民不堪命”。这在当时也是很难得的。
鲁迅在十月革命前十年的1907年就能一眼看穿资产阶级议会民主的实质,这眼光在当时实在是很了不起的。那时中国政治思想界正在争论“君主立宪”还是“民主共和”的问题,鲁迅当时却能有比一般资产阶级政治家更清醒的头脑,表现了他的思想家的水平。
在同一篇文章里,鲁迅还批判了表现为“重物质、轻精神”的工业救国论,唯武器论,主张大力从事对人民的启蒙工作,唤醒人民觉悟。他把这叫做建立“人国”,认为建立了“人国”,中国才能富强起来,“屹然独见于天下”。这思想也是他当时弃医学文的原因。这种对于人与物的关系的见解,表现了某种朴素的辩证观点,也符合客观需要。
《摩罗诗力学》用两万多字详细介绍了19世纪欧洲8个积极浪漫主义的爱国诗人及其作品(有英国的拜伦、雪莱;俄国的普希金、莱蒙托夫;波兰的密兹凯维支等3人;匈牙利的裴多菲),介绍了他们反封建、反对外族统治、要求民主解放的思想。鲁迅在1908年写的《破恶声论》里,主张帮助世界上的弱小国家反抗战斗,使帝国主义丧失剥削的对象。
1912年,写文言小说《怀旧》,着力讽刺了一位封建腐儒,开始表现了幽默讽刺的才能。
1913年,作《拟播布美术意见书》,认为美术是经过美术家的头脑改造了和美化了的客观事物,即“用思理以美化天物之谓”,这种见解近似唯物论的反映论。是唯物论的美学思想。
综上所述,鲁迅的早期思想,在当时就是很杰出的。他站在当时思想界的高峰,比一般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一般反侵略的爱国主义者,一般政治、学术、文艺思想家(例如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王国维等等)都前进了一大步。这为他以后接受马列主义影响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假使早期没有这些比较突出的进步思想,那么,他在十月革命以后接受马列主义影响不会那么快,不会那么自觉地迅速行动起来,投入了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英勇战斗。
(二)鲁迅的前期思想
进化论的进化发展观点是鲁迅一生战斗的思想武器之一,无论早期、前期、后期都有;不像有人说的“到后期他很后悔过去有进化论思想了”。这里只介绍他的前期思想中除进化论外的其他思想。1。一般的阶级观点和马克思主义因素
十月革命给在无边黑暗中的中国人民带来了新的希望,鲁迅很快就看出它是“新世纪的曙光”(《热风·〈随感录五十九·圣武〉》),表现了他的社会主义思想的萌芽。
前面已经说过,1918年5月,当十月革命的炮声刚刚传来六个多月的时候,鲁迅就在《新青年》上发表了向旧世界挑战的《狂人日记》。这是中国新文化运动反封建的第一篇宣言书,它指出,几千年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是人吃人的历史:表面上写的是“仁义道德”,字缝里可以看出两个字来——“吃人”。换句话说,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就是压迫者和被压迫者的历史,是把人分为不同阶级的历史。
当大多数知识分子还停留在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反对封建迷信,要求婚姻自由这种水平的时候,鲁迅大声疾呼要推翻人吃人的封建社会。这虽然不是阶级斗争学说,是有阶级观点的。
到1925年写的《灯下漫笔》,又再一次提出,中国的历史可以分为两个时代:人民暂时作稳了奴隶的时代和人民想作奴隶而不得的时代。换句话说,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就是少数人压迫、剥削大多数人,让大多数人当奴隶的历史。鲁迅高呼“扫荡这些食人者”,“掀掉”这人吃人的“筵席”,“毁坏”制造这筵席的“厨房”——吃人的阶级社会。
鲁迅前期这种着眼于社会制度,彻底地反封建的思想,与一般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文化革命者截然不同,他不但要扫荡一切封建文化,而且要从根本上摧毁产生这种封建文化的“吃人社会”。任何没有接受马列主义影响的资产阶级思想家,都是不可能达到这个思想深度的。
俄国19世纪那些著名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车尔尼雪夫斯基、果戈里等人,他们在当时思想界也算先进人物了,但和鲁迅相比,就很不相同。
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小说《怎么办?》,表现的不过是空想社会主义,而鲁迅的《阿Q正传》,则描写了中国广大贫苦农民不但有革命的可能性,而且阿Q觉得自己是因为要做革命党而被捕被杀头的。“中国倘不革命,阿Q便不做,既然革命,就会做的”《华盖集续编·〈阿Q正传〉的成因》。。这表现了中国的贫雇农的革命性本质。《阿Q正传》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所表现的思想,比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怎么办?》表现的社会主义空想要切实深刻得多了。
果戈里的小说《狂人日记》,写的是一个九等文官小书记,一心想向上爬,想升官发财,爱部长的小姐,幻想当将军,当皇帝,终于被关进疯人院。小说也暴露了沙皇统治的官场黑暗,但并没有要求推翻这个社会。主人公临死时并不觉悟,只发出:“妈呀,救救你可怜的孩子吧”的无力声音。和鲁迅的《狂人日记》相比,果戈里的《狂人日记》思想低得多了。鲁迅也说,他的《狂人日记》“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却比果戈里的忧愤深广,也不如尼采的超人的渺茫”(鲁迅认为尼采的超人是不可能实现的)。
为什么前期的鲁迅已经比车尔尼雪夫斯基深刻切实,比果戈里忧愤深广?这只能用鲁迅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有一些马克思主义因素来解释。马克思主义对于一个人的影响,并不一定表现在他写的文章中有多少马克思主义的词句,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有时是间接流露出来的。马克思主义对于鲁迅前期作品也有这种影响,《阿Q正传》和《狂人日记》都是很好的例子。
和鲁迅同时代的那些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教授、学者、文人,大多数人把共产党视为洪水猛兽,轻则说一点风凉话,重则讽刺谩骂。鲁迅恰恰相反,他一生对于十月革命,对马克思主义,对列宁、斯大林、毛泽东同志,对中国共产党,从心眼里始终是拥护,歌颂。如果没有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单靠五四时期接受西方资产阶级的“科学和民主”精神,那么鲁迅不是要和胡适、周作人、刘半农、钱玄同这些人一样了吗?“五四”初期这些人也曾在一定程度上和鲁迅一道反封建,然而他们不肯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有的甚至反对马克思主义,所以在当时他们反封建就不彻底,到后来有的落后了(刘、钱),有的反动了(胡、周)。鲁迅却始终能跟上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潮流,就是他自觉地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不断地用马克思主义改造自己世界观的结果。
2一般的唯物观点
鲁迅前期思想中有一般的唯物论,突出的表现是他看社会问题或文艺问题,往往从经济方面或社会方面找原因,找解决办法。
我想用他1923年写的《娜拉走后怎样》和1924年写的《未有天才之前》作为例子来说明这一点。
《娜拉走后怎样》,是鲁迅对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讲演稿。那是在“五四”以后,“男女平等”、“婚姻自由”的呼声很高,易卜生的《傀儡家庭》翻译出版了,风行一时。女主人公娜拉不愿做丈夫的傀儡,离家出走了。一般人都说走得好!鲁迅却提出“娜拉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