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30-鲁迅其人:全面解读鲁迅
翻译出版了,风行一时。女主人公娜拉不愿做丈夫的傀儡,离家出走了。一般人都说走得好!鲁迅却提出“娜拉走后怎样”这个深刻的现实问题。他指出,在当时的社会里,像这样的“娜拉”,走后只有两条路,一是堕落,一是再回到丈夫这里来。为什么呢?原因就是妇女在经济上不独立,没有独立工作和独立生活的能力,只好依人为生。这样离家后到社会上去,是根本没有生路的。他说:“在目下的社会里,经济权就见得最要紧了。第一,在家应该先获得男女平均的分配;第二,在社会应该获得男女相等的势力。可惜我不知道这权柄如何取得,单知道仍然要战斗;或者也许比要求参政权更要用剧烈的战斗。”又说:“在现在的社会里,不但女人常作男人的傀儡,就是男人和男人,女人和女人,也相互地作傀儡,男人也常作女人的傀儡,这决不是几个女人取得经济权所能救的。但人不能饿着静候理想世界的到来,……就要这较为切近的经济权,一面再想别的法。”并且说:“如果经济制度竟改革了,那上文当然完全是废话。”
鲁迅在这里说得比较含蓄,但行文中已在暗示着“只有社会解放才是妇女解放的根本出路”这一层意思。当然,通过剧烈的暴力革命推翻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阶级社会,根本改变所有制(经济制度),创造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理想世界”,这是求得妇女彻底解放的长远的斗争目标,而本文强调的是“当前”必须从“较为切近”的目标作起,即首先要争取妇女在经济上的独立。
文章从“娜拉走后怎样”讲起,由近及远,由表及里,深入浅出地说明了这番道理。
这种从经济上找妇女受压迫的原因,进而找到妇女问题的社会根源,强调通过战斗求得解放的思想,是和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基本相合的。这种唯物主义的分析,戳穿了当时一些资产阶级政客玩弄的让少数统治阶级妇女“参政”作点缀的欺骗宣传,并且比一般知识分子空喊“男女平等”,追求“婚姻自由”的幻想切实得多。
两年后写的《伤逝》,再一次用小说的形式体现了《娜拉走后怎样》一文的思想。
《伤逝》中男女主人公倒是取得了反封建礼教的婚姻自由,两人同居了,但是由于女主人公子君没有从经济上争取自由,而是结合后就作了家庭妇女,天天忙于做饭喂鸡。到涓生被解雇失了业,他后悔“大半年来,只为了爱,——盲目的爱,——而将别的人生的要义全盘疏忽了。第一,便是生活。人必先活着,爱才有所附丽”。涓生觉得子君是他的累赘了,他说:“她早已什么书也不看,已不知道人的生活的第一着是求生,向着这求生的道路,是必须携手同行,或奋身孤往的了,倘使只知道捶着一个人的衣角,那便是虽战士也难于战斗,只得一同灭亡。我觉得新的希望就只在我们的分离;她应该决然舍去,——我也突然想到她的死……”但他终于狠心地向她说:“我已经不爱你了!”他们分离后,子君回到原来就反对她自由恋爱结婚的娘家,“在严威和冷眼中”死去。这就教育了当时“只是为了爱”的男女青年们,爱情不能凭空存在,必须有独立的生活和工作,在生活和工作的路上才能携手同行,才能维持长久的爱情,子君的悲剧就是由于她只是为了爱,盲目的爱,像长期关在笼子里的小鸟,失去了翅子扇动的能力,出了笼子,只有灭亡。当然,她和涓生不幸命运的真正根源还在于封建社会的压迫。是局长,是邻居“老东西”或“小东西”的告密,父亲、叔父,等等这些人所代表的封建势力,害死了子君。但是,为了从根本上推翻这个吃人的封建社会,为了战斗,就得从“较为切近”的争取生存,争取个人经济独立做起。
娜拉走后怎样呢?能比子君好多少?未结婚的女子,怎样才能不走娜拉和子君的道路?两篇的主题很有些相似的地方,同是用唯物的观点来看妇女问题。
下面谈谈《未有天才之前》一文的唯物论思想。
鲁迅说:“天才并不是自生自长在深林荒野里的怪物,是由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产生,长育出来的。所以没有这种民众,就没有天才。”“譬如想有乔木,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没有土,便没有花木了;所以土实在较花木还重要。”又说:“其实即使天才,在生下来的时候的第一声啼哭,也和平常的儿童的一样,决不会就是一首好诗。”鲁迅在50年前就这样驳斥了地主资产阶级的唯心论的天才论,从客观社会环境寻找所谓“天才”生长的根源,指出这根源就是“民众”,民众是“培养天才的泥土”。这是鲁迅在论天才这个问题上的唯物论思想,这种见解在当时的思想界、文化界是很突出的。
当然鲁迅那时所说的“泥土”——培养天才的“民众”,主要还不是指一般人民群众,而是指知识分子。鲁迅说:“天才究竟有没有?”“倘使据了见闻,就可以说没有;不但天才,还有使天才得以生长的民众”也没有。如果是指一般人民群众,什么时候没有人民群众呢?他认为“现在社会上的论调和趋势,一面固然要求天才,一面却要他灭亡,连预备的土也想扫尽。”举出几样来说:“其一就是‘整理国故’。”“其一是‘崇拜创作’。”“排斥异流,抬上国粹,哪里会有天才产生?即使产生了,也是活不下去的。”“还有一样是恶意的批评。”“恶意的批评家在嫩苗的地上驰马,那当然是十分快意的事;然而遭殃的是嫩苗”。整理国故,崇拜创作,恶意的批评,都是知识分子搞的,影响所及也是知识分子,所以本文所说的妨碍培养天才的泥土是知识分子中存在的“论调”和“趋势”。最后鲁迅说:如果做培养天才的泥土,就“要扩大了精神,就是收纳新潮,脱离旧套,能够容纳,了解那将来产生的天才”。又说:“泥土和天才比,当然是不足齿数的,然而不是艰苦卓绝者,也怕不容易做;不过事在人为,比空等天赋的天才有把握。”这都是说文化界要做培养天才的泥土必须具备的要求,可见泥土不是指一般人民群众。但是鲁迅从社会环境去找天才产生的条件,这是一般的唯物论思想。
(三)鲁迅的后期思想
鲁迅后期是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马克思主义者。这在鲁迅研究界是没有争论的。我这里只谈谈世界观转变的时间问题。
由前期到后期,由革命民主主义者到无产阶级的共产主义战士,有一个世界观的转变过程,这种转变何时完成?这个问题目前看法不一,有人说:“鲁迅世界观的根本转变,1928年下半年业已完成”;又有人说,鲁迅1927年甚至1926年就是马克思主义者了。我认为1927,1928,1929这三年还是过渡时期。在这三年,他的一般的阶级观点、唯物观点和进化论思想,逐渐被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所代替。这种过渡和代替,我看是一九二九年底才完成。《二心集》(1930~1931年的杂文集)是世界观转变完成以后的第一部杂文集。当然这不是说,这以前他没有马列主义思想,或没有一篇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写的文章。
十月革命以后他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1924年开始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这是目前有人根据鲁迅日记和其他方面一些材料考察确定的(不过我想,说1924年是不是太晚了一些?《共产党宣言》1920年就翻译成中文了,译者陈望道还把书寄给了鲁迅)。到1928年,为“革命文学”问题同创造社、太阳社论争,他开始系统的大量攻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他自己曾说,创造社“挤”他看了一些马克思主义的书。当时创造社有一些人在“左”倾教条主义思想影响下,说鲁迅是封建余孽,是法西斯蒂,是资产阶级走狗等等。鲁迅说过,我那时就很希望有一个能操马克思主义批评的枪法的人来狙击我,学习马克思主义著作,也是想用来煮自己的肉的,尝尝究竟是什么味道:自己解剖自己。他解剖自己并不比解剖别人留情面。这样,1928年和1929年他在文艺战线上两种思想的斗争中大量地攻读马列主义著作。这样认真的理论学习在他世界观的转变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任何人学习和掌握马列主义,总要有一个消化、吸收、实践、运用的过程,世界观的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鲁迅的基础和他主观的努力都比一般人好,所以他的过渡时期比较短些。我觉得1927,1928,1929这三年他既有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也还有前期的一些思想。
1927~1929年的《而已集》和《三闲集》,虽然表现了一些马克思主义思想,但像1930~1931年的《二心集》中的《“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非革命的急进革命论者》、《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黑暗中国文艺界的现状》、《上海文艺之一瞥》、《“民族主义文学”的任务和运命》、《“友邦惊诧”论》等等这样的篇章,放射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光辉,体现了作者高度的阶级斗争的觉悟,在对敌人的斗争中表现了彻底的战斗精神,并且洋溢着和前期截然不同的革命乐观主义,这在《而已集》和《三闲集》中还不易找到。鲁迅也说过自己的杂文“以《二心集》较为尖锐”,不是没有原因的。
当然,《三闲集》仍然属于“后期”范围,从“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以后;鲁迅的世界观有不小的变化,像1924~1926年写的《野草》中的一部分思想感情(空虚、暗淡、黑暗势力的重压、希望与绝望的矛盾,等等),几乎没有了。但就在1927年9月写的《答有恒先生》里,一面开始感觉到“进化论”行不通,说他过去“以为压迫,杀戮青年的,大概是老人。……现在我知道不然了,杀戮青年的,似乎倒大概是青年”。开始“轰毁”了他的进化论;一面对于民众的落后不觉悟还存在着像前期似的不全面的看法。从1930年起就没有这种看法了。
因此,我觉得《三闲集》和《二心集》有些思想距离;而《二心集》和它以后的几本杂文集很少这种距离。《三闲集》写于后期世界观正在转变的“过渡时期”,所以也还存留着前期的一些思想的痕迹;到《二心集》则有明显的突变。有人说,从十月革命后受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思想中逐渐增加了马克思主义因素或成分,因此,1918~1926年是过渡时期。我觉得这样的过渡时期是不是太长太早了一些?这可以说是量变或渐变时期,由量变到质变,由渐变到突变,中间只能有一个较短的过渡时期。自然,思想、世界观的变化是很复杂的,很难从某年某月或某一篇作品来划界线,也不能从他对某一问题的先后不同看法来划界线,要从他的世界观的全面主导倾向来看。
有人说,从《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所表现的彻底革命精神看,鲁迅1926年就已经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我觉得,不能孤立地从一两篇文章或文章中的几句话来作判断。本来我们认为鲁迅前期思想有马克思主义因素,这个因素当然要表现出来;但是能否因此就断定这一时期的文章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作品呢?当然不能。同样的理由:不能因为1927年4月10日的《庆祝沪宁克复的那一边》中引了列宁的几句话,就说鲁迅的世界观已经完成转变,是马列主义的了。
《鲁迅其人》第一部分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3)
三、伟大的革命家鲁迅
鲁迅作为伟大的文学家和伟大的思想家,是和他参加实际的革命斗争分不开的。一个人如果没有革命斗争的实践,那么在自己的思想改造与写作的关系上,在自己的作品与现实斗争的关系上,肯定都是配合不好的。鲁迅不是那种关门写文章、书本上的“革命家”,而是不断地参加革命实践活动的。以下大略介绍一些他的革命活动:
1904年他在日本参加中国革命团体“光复会”(有人说是1908年,这里不作辨证)。
1911年,杭州光复后,他率领绍兴中学学生“武装演说队”上街宣传革命。这是要有些勇气的,可能遭镇压,但鲁迅说:“我们手里拿着这个东西(棍棒)是干什么用的?!”
1919年,参加“五四”反帝反封建的斗争。
1925年,在北京支援女师大学生的爱国斗争,参加校务维持会,为委员。这次斗争充分表现了鲁迅有大无畏的反抗精神。校方的后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