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酒斩三国
华雄当即明白过来,不过心中却开始有些忐忑,要把袁绍加曹操合共近三十万大军大败,当真是谈何容易,会这样等待消息简单地就做到吗?
不过看看郭嘉和陈宫的样子,华雄心中又有些放心,曹操身边的首席谋士郭嘉在自己这边,不止一次败过曹操地陈宫也在,袁绍身边还有千古毒士贾诩当间谍,自己的兵力虽不多,却也是近二十万,要打点胜仗也并不是痴人说梦。
两日后,袁绍地书信传到华雄的面前,表示经他证明,汉献帝的确没死,希望华雄能废帝,以正皇统。
而同一时间内,贾诩的消息也传来,事实正如陈宫所料,曹操打算与袁绍的援军同时进入雍州,贾诩本想破坏双方的联盟,可不晓得那献帝到底给袁绍说了些什么,使得袁绍拒谈此事。
这样一来,事情就变得有点棘手,华雄这边就想着如何使袁绍提前命令曹操过来,三日后,袁绍正在自己帐中处理着军务,忽然贾诩联同审配入得帐来,说道:“启禀主公,华雄有回信!”
袁绍当即惊讶了一下,放下手里的事,说道:“呈上来。”
贾诩将手中的羊皮卷递上,袁绍展开一看,起先还有些眉开眼笑,赞许般地颌首不已,可继续看下去,眉头却有些皱了起来。
华雄的回信中言辞倒是十分恳切,表示既然袁绍确认了,那他华雄也只有相信,目前正在商议废帝迎皇之事,并将安排他的新皇刘平晋见献帝。
随即一番恭维,表示献帝生还是天下大事,既然事情牵涉到他和袁曹,那这迎帝送帝之事,自然一个也少不了,希望袁绍能和曹操同领大军至长安,之后再紧紧团结在皇帝周围,鼎定大汉江山。
言下之意,对大汉朝的忠心那真是忠肝赤胆,并且信誓旦旦地表示,这种皇帝死里逃生的事实在是天下之幸,袁绍和曹操自然都得到场,自那之后四海升平,大家也不用再争夺土地,只要大家团结,把那些不太忠于大汉朝的叛逆全干掉,然后一殿为臣。
当然大将军的位置,华雄是表示只有袁绍才能担当,至于他华雄只希望天下安定,他宁可去安邑做个小县令,过过寻常生活。
言辞恳切都是表面工夫,不过这张羊皮卷最大的作用就是告诉袁绍,要他华雄认献帝,得袁曹二公亲自送献帝去长安重登宝座,不然要是袁绍把皇帝带回自己老家,那华雄只能把他们想象成董卓一类的人。
华雄开玩笑性地说出这样的话来,语气用词虽不重,可话里的含意却是在说,谁要是不忠于大汉朝,他华雄就跟谁过不去。
袁绍虽不怕华雄,却也不愿意背上一个恶名,这就使得他十分为难了,看到这里他才想起自己听曹操的逼华雄废帝是一件多么愚蠢的事,至少要把献帝带回家了再通知华雄废帝。
现在人在这里,华雄又轻易地同意废帝,那他照常理就该就近送到长安去,然后遵天子之命是从,把献帝拉到远在千里之外的自己老家去,那于理不合,华雄站出来呼一声,随时可以说自己挟天子以令诸侯。正是当婊子还想立牌坊,袁绍现在的思虑就是如此。
第四卷
第二百一十四章 不尊天子
绍看完华雄的书信后,就将消息递给贾诩等人看,说同意废帝,但要求我等送皇上回长安,自此在长安奉帝,你们有何异议?”
贾诩和审配看完消息,审配并不言语,只是看着贾诩,贾诩却也反问道:“看审先生样子,似有所言语,还是先请审先生说吧!”
审配略显鄙视地看了贾诩一眼,在贾诩面前吃过不少哑巴亏的他现在对贾诩都快有成见了,只差来上一句是贾诩的我就坚决反对。
不过说到正事,审配还是说道:“主公,此事一时半刻也难以分明,不过华雄所言也非无道理,只是这般轻易,似乎有些草率。至于我们入长安的话,依审某看,并无坏处,只是需做好防范才是。”
袁绍点了点头,转而看向贾诩,问道:“文和先生你看呢?你在华雄身边待过,其人如此轻易就做此决定,是否合理?”
贾诩说道:“这并不奇怪,华雄此人虽文武全才,但其最大毛病便是重民,他最希望的是不动刀兵而令天下百姓幸福安康,想法极其可笑!”
袁绍不由面露笑容,这一点基本是说到他的心里去了,对于华雄的爱民他是又爱又恨,作为一方之将,不致力于征战四方,却总是抱着那么一块死地,那一点爱民如子的名声,实在让人弄不明白。
尤其是华雄对其治下的民众太好,好得让袁绍想不通这样哪来的钱打仗地,最大地问题是在袁绍看来。对那些低下的民众好根本是愚不可及。要立身于世,那就只有征战四方才是最直接的。
贾诩说道:“华雄做此决定实际上亦是毫无办法,其一,主公势大,他也能料到后果,面对主公和曹操的合攻,任他有多大能耐。也难挡数十万大军,将军难免阵前亡,那是出于无奈。明知死路一条。华雄必不会走下去。其二,汉献帝是死是活,纵是主公未曾见之时。也有所怀疑,曹操所奉是否为真,华雄没见过而有所怀疑也属当然,不过既是主公确认,华雄自不用再怀疑。将皇位重交于皇上也是理所当然。”
袁绍连连颌首不已,这些话语无疑是在夸赞他。而且听上去一点也不像是马屁,正所谓千穿万穿,马屁不穿,袁绍只能继续听下去,一旁的审配很鄙夷地看着贾诩那一副德行,这种马屁他是非常不屑的。
贾诩瞥眼看了审配一眼,将审配的鄙夷尽收眼底,暗道:“正是要你不屑,我方能离间你等!”
微微一顿后,贾诩续道:“所谓皇上,乃大汉天子,天下也只能有一位,华雄既不敢和主公争这第一功臣,也就只能这么办,是以他毫无办法,不过他却留有后计!”
袁绍当即疑惑道:“此话怎讲?”
贾诩说道:“主公可曾听说过陈宫此人?”
袁绍摇头道:“不曾听闻。”
贾诩说道:“说到这陈宫,还得从当年曹操刺杀董卓失败说起,曹操离开长安后即逃往老家,打算举义旗号召天下英雄讨逆,事实也是这样做地,可是在他逃亡的过程中,却在中牟县被衙差抓获。而陈宫就是这中牟县的县令,好在这陈宫识得大体,权衡之后舍官而随曹操走,本就欲从此为曹操效命地,曹操对其也极是看重,只可惜他最终却做了华雄地大谋。”
“这是何故?他既能随曹操走,曹操又器重之,这曹操素来爱才,如何会——”袁绍问道。
贾诩说道:“诩在华雄帐下待过,是以知道此事,这陈宫对曹操的评价乃奸雄也,也就是说他觉得曹操不会善待百姓,而他这个观念也深入华雄之心。华雄要主公尽早会同曹操一起送皇上回长安,所为者正是曹操。”
贾诩瞥眼看向审配,见审配微微沉思起来,便继续说下去:“实际上,主公原本是想将皇上迎回主公之属地,此事华雄知道,曹操想必也是知道的,可曹操早不送来皇上,晚不送来皇上,却正好趁主公还在雍州时送来皇上,其心可虑也!主公不得已而要将皇上送入长安,而非迎回属地,这也正是诩当初并不赞同此事之原因,不管其用意为何,目地为何,至少是不欲给主公夺得好处。”
袁绍不由说道:“这个我倒是一时没想到,经文和先生一说,曹孟德倒似乎确有些狡猾。可华雄所计
呢?”
贾诩说道:“华雄之要求,合情合理,却硬是要在时间上给主公一个说法,望主公尽快会同曹操前往,这明显是一个破绽,我们先将此搁置一旁,稍后再说,单说华雄所思。华雄对主公并没有太大意见,主公奉得皇上回京,自是天下共喜,然则在华雄来看,还有曹操在外为患,不错,主公若与华雄联手,确实天下无可匹敌之人,可曹操既被他们称为奸雄,自有其独到之处,是以在华雄来看,有主公为大将军,纵使要他去作一小县令亦可,但前提是要除掉曹操。此乃华雄所思。”
贾诩说到这,见袁绍又面带微笑起来,随即话锋一转,说道:“况且在华雄来看,只要华雄真心依附主公,与主公一同扬大汉天威,保天下安宁,主公必不会亏待于他。”
“那是那是,我袁绍虽不敢说是天下英豪,但谁人忠心于我,我也必不亏待于谁。”
“再来说这时间之破绽,这破绽以曹操来看,十分容易生出疑惑,怀疑华雄有所图谋,其必不愿与主公提前送皇上至长安,届时华雄就有了借口,可与主公同兴兵伐他一个不尊大汉天子之罪,如此便除了曹操。而若是万一曹操如期而至,华雄也定会劝主公将曹操留在长安,不放其外出,这便是华雄所计。”
贾诩的一番道理似是而非,仔细听来似乎合情合理,更将袁绍多番捧得比天高,好象是不停地在提醒袁绍说“你是最强大的,他们都只敢互相算计,不敢算计你的,你啥都不用怕”。
这个恭维也许是这番话的致命伤,可这也正是袁绍地致命伤,一旁审配似乎想说什么,他虽然没怀疑贾诩的话,却对贾诩推出地这番道理有点感觉哪里不一样,可要说个明白,一时间却也说不出来,再想想之前在贾诩手里吃的亏,索性就闭上了嘴,省得又被贾诩倒打一耙,说他不相信袁绍的强大,那就哑巴吃黄莲了。
袁绍略微思虑一番,说道:“如此这般说,文和先生之意是觉得这长安之行并无坏处,而所虑者是曹操与华雄都想借我军而除却对方?”
“主公英明!正是如此,欲先除哪一方,还请主公定夺。”
袁绍心中暗自思忖,华雄和他虽然交情很浅,可华雄名声在外,相对来说比较忠义可信,也比较好对付一些,而曹操的话,和他交情深厚,却计算于自己,不使自己迎帝回家,未免有些可气。
当下袁绍便说道:“好,既是如此,那便速速派人持我书信通知曹操,着他即刻领兵前来会合,我必于信中言明他之计算,若他不来,我便只能与华雄以不尊天子之罪伐之。”
贾诩心头大喜,可面上却严肃地领命,说道:“是!”
审配在一旁动了动,想说要袁绍不要冲动,可最终还是没说什么,三方势力之战总是要上演的,如今能多一个帮手也不是坏事,只是他总觉得其中有些什么是忽略掉的。
当华雄收到贾诩的消息时,当即大喜过望,迅速招来陈宫与郭嘉商议调兵的事情,事情能如预想地发展下去,一多半都是贾诩的功劳,他在袁绍身边的进言可以去除袁绍的一切担忧,使袁绍失去许多的思考能力。
当然其中另外也有郭嘉陈宫的功劳,毕竟他们定下的这个计划从表面上是找不出破绽的。
“不过这曹操是否会照做可真有点说不准!”
在与陈宫和郭嘉庆祝消息的时候,华雄不禁说出了他的担心,袁绍的四十万大军若是汇合,那真不是什么好对付的事,说不得到时华雄又得搬回安邑搞地下工作,要是一个不小心,直接被袁绍灭了的可能性也是有的。
“主公,不论曹操是否照做,至不济我们达到结袁绍以灭曹操之目的,这便是一大胜利,至于之后的事,以及其中的风险,那都是应当之事,就如主公所言,慈不掌兵,若非主公爱民,以宫二人来看,便是牺牲整个长安之民来换取一胜,那也不失为上上之策。”
华雄感叹道:“没办法,世界和平要天下人共同努力啊!光一方人这样想可不行,好了,接下来就看曹操的动静了。”
第四卷
第二百一十五章 普天同庆
操收到袁绍的消息时,对目前发生的一切感到不可置雄立了新皇,他就觉得华雄是把自己朝正统之名上靠着,及至献帝投靠于他,他才知道华雄原来是众多疑点所在,虽然很多的疑点看上去有着十分不合理的问题存在。
其中最耐人寻味的是两道密诏是谁所发,而西凉军没有杀了献帝。
不过这在起初对他并没有什么影响,他只是把皇上迎回了自己的属地,与华雄的朝廷分庭抗礼。
可是时日让他明白一个事实,那就是名声代表一切,更多的人相信华雄的朝廷,而不相信他所侍奉的是过去的献帝,况且在常人心里来说,献帝不过是董卓作为傀儡立出来的,而华雄这边却是华雄和王允作为皇统立出来的。
两个朝廷的结果,曹操占不到多大优势,于是曹操便决定舍弃皇上,换取重创华雄的结果,这便把皇帝送给了还在雍州境内讨逆的袁绍。
其用意自然是要一起对付华雄,可他万万不会想到华雄居然毫不犹豫地同意废帝,在旁人看来,似乎就是他华雄怕了袁绍一般。
至于袁绍的指责,说曹操有心算计于他,倒是让曹操颇为欣赏,这是袁绍在向他施压,若非如此,曹操并不打算听华雄的班师长安,因为那代表着他将永久地失去自由。
可现在他必须得考虑一二了,要和华雄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