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o的海军陆战队








第一章 机动作战今日之机动作战

    机动作战哲学是为规模较小、行动灵活、资源有限的部队量身裁制的,与当今的作战环境尤其相适应。如今,传统的战线已模糊不清,武器变得无比精准,因此,也极具杀伤力。通讯工具的进步使得战场上的信息流量急剧增加,乃至于时常引发信息爆炸。这造就了一种新的战争形式,即电子战。战争的速度加快,距离拉长,多国联合作战已是司空见惯。在诸如索马里、波斯尼亚、阿富汗等国家,各种敌对势力形式不定,越来越难以区分;战争形式单一;媒体严格受控;易造成平民伤亡,轰炸时难免投鼠忌器……这种情况下,一种全新的“低强度”战争应运而生。除了这些转变,还有无休止的人心惶惶、精疲力竭、混乱无序,以及一些外部因素,如无法预见的意外事件、难以预测的天气情况等。无可否认,及时做出正确的决定变得前所未有的重要和紧迫。    
    正如您亲身感受到的,在商场中,做出及时而正确的决定,也同样变得前所未有的重要和紧迫。为了帮助您提高在摩擦冲突、不确定性、波动性及混乱无序的情况下的决策力,为了告诉您在现代商业环境中该如何运用机动作战来领导您的企业,本书下文将就机动作战七大指导性原则以及领导力提升秘诀进行具体详尽的论述。    
    但首先,我们要在下一章中介绍1967年阿以战争作为后文的铺垫,在这一机动作战的经典教案中,一支资源严重不足的部队迎战规模远胜于自己的对手,却在极短的时间内以极小的人员伤亡赢取了巨大的决定性胜利。这并不是美国海军陆战队的故事,但可以确定的是,海军陆战队员们肯定全面地学习了以色列人在这一役中的致胜绝招,并且从中受益匪浅。我们希望您能发现这一点,这与第二章细述的以色列人的招数一样值得我们去学习。


第二章 协同作战:1967年阿以之战背景

    整个西奈半岛尽在我们掌握之中。    
    ——叶沙雅胡·加维什(Yashayahu Gavish)    
    将军,于战争开始后52小时    
    1967年6月5日上午8点15分,晴空万里、阳光普照,埃及空军正照常进行交接班,丝毫没有嗅到即将到来的危机。突然之间,250架战斗机从天而降,以色列空军(Israeli Air Force; IAF)几乎倾巢出动,他们先发制人,对11处埃及空军基地发动了猛烈的空袭,很快便完全掌握了制空权。    
    正当炮弹落在埃及飞机场上遍地开花之时,以色列国防军(Israeli Defense Force; IDF)将领们一声令下:“朝着敌人,进发!”以色列国防军发动了地面总攻,对西奈半岛三面包抄,突破了埃及的防御线,而埃及部队损失惨重、风雨飘摇。不过是短短的四天之内,无论是在人数还是在装备方面都远胜于以色列军队的埃及部队已几近一败涂地,不得不同意休战。    
    在1967年的春天到来之前,中东的紧张局势已经达到了白热化。在短短的不到20年间,以色列与其阿拉伯邻国之间已发生了两场战争,而第三场也迫在眉睫。西奈半岛将会成为这场战争的主要战场。这是一片贫瘠多石的大陆,它的一边是以色列本土和红海,另一边则是埃及的十万大军和一千辆坦克沿着以色列那条意欲扩张的国境线分布。埃及还在西奈半岛建立了空军基地,将轰炸机安置在距以色列首都仅数分钟航程的地方。    
    以色列人总有种担心,害怕自己国家的存在岌岌可危。哪怕动用全国所有的预备役力量,其所能召集的也不过是区区20万陆战部队、800辆坦克,外加262架战斗机。而由埃及、叙利亚、约旦三国兵力构成,并有沙特阿拉伯、黎巴嫩、伊拉克、科威特、阿尔及利亚和苏丹出兵相助的阿拉伯联合部队则总共约有46。5万军人、2880辆坦克和810架战斗机,对以色列边境虎视眈眈。埃及是阿拉伯联合空军部队的中坚力量,仅此一个国家便拥有超过400架战斗机。以色列不愿坐以待毙。为了保卫国土安全、在战斗中取得主动权,以色列制定出了一个倾巢出动、先发制人、对埃及发动攻击的计划。以色列领导人猜测,如果阿拉伯联合部队的首领——埃及——被打败了,其他成员国也会随之弃械投降。    
    叶沙雅胡·加维什(Yeshayahu Gavish)统领着驻扎在西奈半岛上的以色列陆战队。加维什将他的军队一分为三,分别听命于伊斯瑞·塔尔(Yisreal Tal)将军、阿里·沙龙将军(后成为以色列总理)和阿富拉罕·约非(Averaham Yoffe)将军。这四人都是经历过1956年阿以战争的老兵,在西奈半岛上可谓轻车熟路。塔尔麾下的部队自北发动攻击,沙龙则带队捣毁埃及设于西奈半岛中心的重重防线,而约非负责领兵驻守在沙龙与塔尔两支部队之间确保安全,以免防御警报响过后,从西奈半岛各处分批赶至的大量增援敌军利用这条通道攻击沙龙与塔尔两军侧翼。    
    


第二章 协同作战:1967年阿以之战空袭与战争的开端

    以色列首先找出了自身最薄弱的环节所在——他们在埃及的空袭下将不堪一击。基于此,他们决定首先要解决埃及空军这一心腹大患。经过缜密的考虑,以色列认定:取得制空权不仅对于捍卫国土意义重大,更关系到能否保存实力,获得陆战胜利。以色列国防军的地面部队不如对方强大,所以必须在确保无被对方空袭的后顾之忧的情况下发动一场横扫西奈半岛的闪电突袭战。以色列将趁阿拉伯联合共和国毫无防备之时,倾巢出动几乎国内所有战机突袭埃及,只留下12架驻守。采取如此大胆的行动,使得以色列本土处于近乎毫无空中防御能力的境地,稍有不慎,便可招致灭顶之灾。但如果行动成功,则可能一举捣毁地面基地上的埃及空军力量。为此,冒再大的风险也值得。    
    以色列发动这场袭击,其决胜关键全在于“出其不意”。以色列没有像埃及曾经估计的那样,将发动攻击的时间定在拂晓时分,而是经过了精心策划后定在上午8点(按照埃及军队的日常时间表这正是他们平日吃早餐和休息的时间段)。为了保证不会被埃及的雷达通讯系统侦测到,以色列飞行员偷偷降至低空飞行极限,并且严禁使用无线电。除此以外,不同批次的以色列战机起飞间隔时间也经过了严格的计算,确保其在同一时间抵达目的地、向目标发起攻击。如此一来,埃及空军基地之间便无法相互预警。更有甚者,在过去的两年中,每个早晨这个时间,以色列都会进行飞行演练,这种重复性麻痹了埃及,误导了其对雷达上的信号做出的判断。当6月5日那天埃及雷达检测到有一批数量大得不同寻常的以色列飞机自基地起飞时,空军防御将领们错把它当成了寻常的军事演习——只是在规模上大一些罢了,对此并没有引起警惕。    
    以色列人清楚埃及空军训练他们的飞行员一旦敌机在雷达上出现便立即登机为战斗做好准备,于是便针对这一点加以利用。在接近了攻击目标之后,以色列空军飞行员突然提升飞行高度,“出现”在埃及雷达屏幕上。这一蓄意的预警其实是一个精心设置的陷阱:当埃及飞行员们竞相登机之时,以色列已处于攻击的优势地位,正好一石二鸟,将埃及战机连同其机组人员一举歼灭。    
    这场突袭造成了毁灭性后果。直到大约300架战斗机——占埃及空军力量二分之一以上——被歼灭,三分之一的飞行员阵亡,埃及人才真正意识到袭击的到来。截至当天早晨10点30分,一位埃及高级将领发出如此悲鸣:“埃及空军已不复存在。”埃及空军一直被视为对以色列本土的最大威胁,经此一役,以色列空军彻底拔除了这颗眼中钉,也为以色列国防军陆军部队毫无后顾之忧地对西奈半岛发动总攻铺平了道路。    
    


第二章 协同作战:1967年阿以之战地面总攻

    埃及的陆军布阵为三道固若金汤的防线,并且装备了强劲密集的火力。这种构造是依照苏联的“纵深防御”(defense in depth)原则设立的,确实难以攻克。但以色列的高级将领们吸取了过去数场战争的经验,经过了数年的绞尽脑汁冥思苦想(这是以色列克尽职守的方式),终于找出了埃及的致命缺陷:其决策系统高度中央集权化,反应迟钝效率低下,与一线战事和即时信息严重脱节。    
    在埃及的指挥控制系统中,命令决策全都来自中央高层,且极具刚性、面面俱到,毫无回旋余地,这就使得前线将领无法根据实时变幻的战争局势及时做出应对策略。没有上级的批准,埃及的前线士兵无权开火,也无权做出任何决定。而从一线士兵到决策制定当局,又须经过层层上报,中间辗转无数级军官。以色列人知道埃及有这些缺陷,也很清楚突然发现被困于沙漠战争之中时产生的恐惧足以让人手足无措,这一切使他们确信,只要赶在埃及人组织起有效的反击之前迅速突破前方防线、深入人烟稀少的腹地,然后在系统地分散兵力,就能彻底对敌军各个击破,令对方一败涂地。    
    塔尔将军最先出发,虽然他所负责攻占的地域面积最小,但其任务却是最为艰巨骇人的:在他的前方,驻扎着四支埃及部队,每一支都装备精良火力强劲,沿着位于以色列边界与苏伊士运河之间的最北路线密集分布。他没有正面与实力远比自己强大的对手展开全面对峙,而是集中兵力有选择地对埃及防线中的几个关键点进行攻击。有几次,他下令麾下三个旅将所有坦克集中到一起,形成装甲重拳出击。其火力之巨大,足以击穿埃及防线,在突破防线后,他才分散兵力,对几个关键目标各个击破。    
    塔尔的战略大获成功,在第一天的战斗结束时,他的部队已经越过坎尤尼斯(Khan Yunis),长驱直入到达了阿里什(Al Arish)镇,远远超出了他自己原定在第二天完成的进攻计划。当他抵达阿里什时,那里的埃及士兵们既无法与其后援部队取得联系,又被切断了同上级部门的联络,军心涣散混乱不堪,逐渐开始逃离自己的岗位。    
    与此同时,在南线战场,沙龙的目标是突破第一道防线,驻守在安卡特夫(Umm Qatef),然后与约非会师,一同袭击位于加保利比尼(Jabal Libni)的第二道防线。为了增加获胜的几率,沙龙使用了一个障眼法,向南派遣了一些装甲部队,使其对手误以为袭击来自那个方向,并将埃及兵力引向库赛马(Al Qusayma)和昆地拉(Kuntilla)。    
    陆军上校阿维汉·曼德勒(Averham Mendler)的任务是带队南下昆地拉上演这场声东击西的好戏,却没有接到对敌作战的命令。然而当他看见眼前的景象时,立即意识到埃及军方正在向北往安卡特夫派遣援兵。他没有坐等沙龙下达具体命令,而是运用了沙龙的授权,自己做出了决定,在昆地拉大败埃军。这个表面上看来不值一提的战略胜利后来被证实对沙龙在安卡特夫的全面获胜功不可没。    
    沙龙的部队穿越沙尘暴与敌军的密集炮火,最终突破了边防线,对早已晕头转向的埃及军队来了个四面包抄,准备全力以赴背水一战。原本,并非所有以色列部队都能及时赶来作战,重重的雷区难免耽搁一些突袭部队前进的步伐。但沙龙的部下利用夜晚行军,在清晨到来之前,都已深入埃及那迷宫般重重叠叠排布的防线之中。以军的坦克在天色破晓前冲过遍布地雷的路线前往安卡特夫,与埃及坦克部队展开了一场近距离鏖战。就在这整场战争爆发的第二天清晨到来之前,沙龙的部队攻克了安卡特夫。    
    战争开始后24小时,埃及大军已然分崩瓦解。这全归功于以色列人,他们动作迅速、声东击西、制造混乱。    
    正当沙龙的部队占得上风之时,约非深入西奈半岛西部,切断了公路命脉。为了完成这一艰巨任务,约非决定穿越哈瑞丁旱谷(Wadi Haridin)。那是一片危险的沙质地带,在此以前一直被人们认为是“只有骆驼才能穿越”的地方。他大胆地下令其部下的一个旅卸去坦克中的一切“多余分量”——几乎是所有的食物、水和机械备件——终于通过了哈瑞丁旱谷。    
    第二天一大早,塔尔将其部下分散派遣至各区,以确保西奈半岛北部以及加沙地带的安全。沙龙的部队在扫平了安卡特夫的残余反抗力量后,向库赛马进发。此时,约非的部队已经在靠近比拉凡(Bir Lahfan)的一场坦克战中将埃军打得团团转了。混乱和迷惑笼罩了埃军指挥部,而大多数前线部队已经自最初的岗位上落荒而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