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默热红学–红学故事新勘、红学历史十讲 作者:土默热





住持、洪昇的老朋友拙和尚,也叫拙道人,确实具有僧道二重身份。“东鲁孔梅溪”的原型,是洪昇的老师、当时诗坛领袖王渔洋;“吴玉峰”的原型是洪昇的忘年交、著名西昆体诗人吴修龄;“棠村”的原型便是曾经为洪昇作品撰写过序言的当朝宰相、著名诗人梁清标!这一系列人物及其与洪昇的特殊关系,更加印证了洪昇的《红楼梦》作者地位!

  第二个解决的是关于《红楼梦》与南明小朝廷关系的问题。这个问题对于正确理解《红楼梦》作品的主题和宗旨,对于揭开《红楼梦》书中一直难以解释的“反满思想”谜团,是至关重要的!《红楼梦》书中隐约表现了强烈的“悼明反清”意识,这一点过去索隐红学看清了但找不到原因,考证红学因为说不清原因而采取因果倒置方法加以否定。我经过精心考证,证实洪昇是个具有强烈“遗民”思想的文学家,《红楼梦》创作初期,同《桃花扇》一样,是一部以南明时期“秦淮名妓”柳如是与江南才子陈子龙、钱谦益的三角爱情婚姻纠葛为主线,间接表达明清改朝换代兴亡感叹的作品。书中关于“甄贾宝玉”和“元妃”的奇怪描写,就是根据南明时期的“真假太子案”和“童妃案”创作的。书中黛玉的《葬花词》,描写的是柳如是在与陈子龙分手后,在西子湖畔漂泊无依时的痛苦心情。书中姐妹们所作的《菊花诗》、《海棠诗》,都是按照南明时期秦淮名妓董小宛、柳如是、李香君等人的原诗仿作的。《红楼梦》这个书名,直接来自陈子龙与柳如是同居时所作的一首表达快乐心情的诗《春日早起》。洪昇后来把《红楼梦》改写为以自己和姐妹们亲身经历为主要内容的小说,但原来描写改朝换代的内容未删除干净,客观造成《红楼梦》明写“家难”、暗写“国仇”的效果,比如书中元妃的判词,本来是仿照抗清少年英雄夏完淳的诗撰写的,但改编后判词未改,致使今天的读者难以理解。

  第三个解决的是关于《红楼梦》成书过程的问题。《红楼梦》确实是乾隆中叶从曹雪芹手中传抄出去的,但曹雪芹不是《红楼梦》的作者,确实如书中交代,只是个“披阅增删者”。曹雪芹同洪昇生活的时间相隔一个甲子左右,生活地点也相隔千里之外,二者之间还真的能够有什么密切关系么?经过我的不懈努力,终于用事实证明了这一点。洪昇与曹雪芹的祖父曹寅私交甚笃,在洪昇六十岁那年,应曹寅约请,带着《红楼梦》手稿“行卷”来到南京织造府,在这里“畅演”了三夜《长生殿》。曹寅看了洪昇的“行卷”后,大受感动,答应为老朋友的作品出版“问世”,有曹寅《赠洪昉思》诗为证。洪昇归途中酒醉落水而死,手稿从此落在曹家。曹寅没有完成老朋友的心愿也病死了,后来曹家被抄,举家返回北京。一个甲子后,曹雪芹翻出了洪昇的手稿,阅读之下感到与自己家事迹类似,产生心理共鸣,于是开始五次“披阅增删”,传抄问世。《红楼梦》开篇交代的作品作者、抄阅者、增删者,说的都是真实可信的。裕瑞《枣窗闲笔》的记载,也是客观真实的。以上考证研究,清楚地解释了《红楼梦》成书过程之谜,回答了以往《红楼梦》研究中的关键死结!

  我的《红楼梦》研究解决的“三个基本问题”和“三个关键问题”,构成了一个完全有别于传统红学的全新的红学体系,这个体系应该说是完整的、严密的,不仅三个基本问题是文学研究“三要素”的三位一体关系,三个关键问题也同三个基本问题构成了一个和谐融洽的整体,并从三个侧面进一步支持了洪昇的著作权。有的朋友戏称我这套全新的红学体系为“土默热红学”,其实这么称呼也是可以的,用独立研究者的名字为一个新的学说命名,乃学术界惯例,并非我好大喜功,有意夸耀自己。

  “土默热红学”体系并非对以往红学体系的修补,而是对《红楼梦》进行了全新的解读。根据这个新的学说,我们可以看出:《红楼梦》描写的是一场改朝换代时期的历史悲剧,是一场江山沦亡后的民族悲剧,是一场封建大家族凋零的天伦悲剧,是一场封建士大夫沉沦的人生悲剧,是一场知识女性毁灭的命运悲剧!什么是悲剧?悲剧就是把人生最美好的东西打碎了给你看,《红楼梦》正是这样一部伟大的悲剧!如此解读《红楼梦》的主旨,是否比当今主流红学的解读更正大,更干净,更辉煌?!

  对我的以上研究,有些朋友担心,这是否旧瓶装新酒,是否仍旧走索隐红学的旧路?我不这样认为。看当年蔡元培与胡适的论战,对“索隐红学”的定义是,把一大堆互相之间决不相干的史料,同《红楼梦》作品去附会比较。我的研究所采用的史料,确实是一大堆,但互相之间决不是不相干,而是围绕作者洪昇,构成了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互相之间彼此印证,彼此衔接,彼此支持,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证据体系,与以往的红学索隐有着质的不同。更何况,对索隐方法也未可全盘否定,在我国的传统“朴学”中,索隐本身就是最常用的重要方法,无可厚非。在一定意义上说,索隐也是考证,考证也用索隐方法,胡适先生关于曹家“接驾四次”的研究,使用的如果不是索隐方法又是什么?

  从我研究《红楼梦》走过的“三大步”和“三小步”综合看,基本解决了当今红学界悬而未解的全部重大问题。这些问题的澄清,对于正确解读《红楼梦》一书的思想内容,清除以往对《红楼梦》与清宫秽史的附会,是有着现实意义的。对于重新编写中国文学史,正确判定中国古典文学的高峰,改变以往把“高峰”设定在乾隆中叶的别扭判断,是有着历史意义的。当然,本丛书的出版,还只是《红楼梦》研究万里长征迈出的第一步,红学待解决的问题还很多,本丛书中的许多问题还缺乏直接证据支持,需要进一步补充考证。但我相信,通过本丛书会引起全国更多的红学专家的群体研究,对于尽快破解《红楼梦》公案,把红学引向康庄坦途,会有一定的作用。最起码比我一个人踽踽独行、孤军奋战要好得多。

  书中错谬之处在所难免,诚恳欢迎红学专家和《红楼梦》爱好者批评指正。

  2005年8月于长春 
 
 
 
落红沁芳 天堂挽歌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谨以此文献给普天下痴情的而不是虚伪的、尊重原著而不是附会怪力乱神的《红楼梦》爱好者。

  本书不是小说,不是抒情散文诗,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本书的人物、时间、地点、事件、沿革,都有可靠的史料证实。

  ——土默热 
 
 
 
两块石头


  不知亲爱的读者注意否:《红楼梦》中的石头不是一块,而是两块:一块是“西方灵河岸上”的“三生石”,一块是“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的“补天石”。

  两块石头,属于不同的神话系统,各自代表着不同的深刻内涵:补天石代表的是“无才补天”者的“自怨自叹”, “三生石”代表的是“神瑛侍者”与“绛珠仙子”的“灌溉”、“还泪”之情。两块石头不应混为一谈!

  判断《红楼梦》的作品主旨和作者生平,大概最好的办法是从两块“石头”入手,看哪个人同“大荒山”和“西方灵河”同时发生关系,并与两块石头代表的创作意图同时发生共鸣。 
 
 
 
灵河岸边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杭州真是个人杰地灵的天堂!西湖的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灵隐的飞来仙峰、三生奇石,古往今来不知醉倒多少文人骚客。白乐天、苏东坡、岳武穆、于少保,都曾在杭州风流蕴籍、慷慨放歌。

  暖风熏得游人醉,柔山软水养美女。杭州的美女,不仅如花似玉,更聪明灵慧、婉转多情。奇优名妓,无出苏小小之右;回肠九转,无过白娘子之痴;哀婉伤心,无愈冯小青之悲。

  鲜花、醇酒、美人、才子,往往都是相伴产生的。杭州的美女身边,古往今来,绝不少风流才子陪伴。白乐天的《长恨歌》,吟咏了一千多年而不衰;洪稗畦的《长生殿》,搬演遍九州万国而不厌。 
 
 
 
三生石畔


  杭州奇,最奇在灵隐。灵鹫仙峰,相传是从西方极乐世界灵河岸边飞来,可见这里的吸引力超过佛祖西天。三生奇石,相传从唐朝时起就见证三生奇缘,足见这里对奇人逸士诱惑力之大。

  杭州美,最美在西湖。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就是到了深秋,还可留得残荷听雨声。湖畔逶迤的山麓,每到三秋,桂花就漫山遍野吐出浓郁的芬芳,熏得月中的吴刚,也不由得停下砍伐月桂的斧头,捧出一杯沁人心脾的桂花酒。难怪人们把牡丹称为国色,却把天香美誉赠给了桂树。 
 
 
 
天然图画


  西湖美,但西湖的山水却是人工雕凿而成的,杭州还有个兼具西湖山水之美,但天然少雕饰的副西湖——西溪。如果说西湖是风姿绰约的少妇,西溪便是素净淡雅的村姑,这里更幽静,这里更自然,这里更野趣,这里更芬芳。

  小桥流水,迤逦十里,连绵群山,云中雾中。一叶扁舟荡入西溪,但见两岸桂树,夹河红梅,海棠桃花,片片点点,扬花柳絮,缕缕飞飞,更有水中红菱,迎船摇曳,楚楚多情。

  这里四季有不尽美景,春来梅花先放,夏至海棠争开,秋凉芦花如雪,寒冬老梅凌霜。西溪最奇处在秋雪庵,春夏落红如雪,三秋芦花如雪,寒冬红梅傲雪。

  现在的西溪美,古西溪更美,史载,这里曾有十里梅花,百顷芦荡,千点白鹭,万竿翠竹,从南宋到清初,这里一直是文人墨客游历题咏的好去处,诗词佳作,史不绝书。 
 
 
 
西溪留下


  西溪有留下镇,奇镇奇名。何以取如此名称,说来话长。当年宋康王泥马渡江,来到西溪,见这里如画美景,本拟于此建都。后来把皇宫建于凤凰山麓,又不舍这里的好山好水,遂颁发御旨:“西溪且留下”。于是乎,这里就有了“留下”奇名。

  留下镇有一条古街,名尚书坊。史载,这里是明朝成化年间太子太保、兵部尚书洪钟,在退休以后由皇帝赐建的府邸。府邸绵延四五里,把大半条街都占了。府后有家庭花园,名称就叫洪园。

  尚书的府邸园林今已不存,但残迹尚在。尚书的墓地在东墓坞,残碑断石犹存。碑石上有明朝成化皇帝的御题,有著名儒学大师、兵部尚书王阳明的题刻,弥足珍贵。 
 
 
 
五常探源


  留下镇的紧邻,是五常乡。两地本为临安所属的西溪一地,后来分为一乡一镇,分别命名。

  五常这个名字,代表当地出过五个尚书级的大官僚。古代“常”、“尚”通假,“五常”的意思就是“五尚书”。 “尚书”一职,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中央的正部长,一个乡出了五个中央级部长,乡望可谓盛矣。

  这五个尚书出在谁家呢?洪钟家族旧日祠堂门口的楹联是:“宋朝父子公侯三宰相,明季祖孙太保五尚书。”洪钟的父亲祖父,被皇帝追赠为尚书;洪钟的儿子孙子,也担任过朝廷尚书,一门五尚书,并非浪得虚名。

  洪钟的祖宗,是宋朝出使金国、威武不屈、归国后被封为“魏国忠宣公”的洪皓。洪皓的三个儿子洪遵、洪适、洪迈,不仅是著名文人,还都担任过宰相一级的官职。正所谓“父子公侯三宰相”,洪家府邸园林,也正是皇帝赐建的 “国公府”。 
 
 
 
茫茫大地


  从明朝成化年间起,洪家在当地赫赫扬扬,过了一百多年的豪族生活,可谓“百年望族”。洪家是在什么时候败落,终成茫茫白地的呢?时在大清康熙年间。

  明朝被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推翻,清军乘机入关,建立了大清王朝。洪家作为旧日的官僚,由于改朝换代,失去了世袭前程,又放不下昔日的臭架子,三百多口人嗷嗷待哺,入清后便如“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嗣后,又由于家族内部矛盾重重,窝里争斗,频发“家难”,造成子孙流散,后继无人。内忧外患,纷至沓来,最后被朝廷抄家充军,从此一蹶不振。 
 
 
 
“花王”临凡


  顺治二年(1645),清兵下江南,杭州居民惨遭涂炭。兵荒马乱中,洪家后人洪起鲛携妻子黄氏,前往郊外逃难。 妻子身怀六甲,将次临盆。就在这个难堪的时候,妻子黄氏的肚子一阵阵疼得紧,分娩在即。

  在一个费姓农妇那四面透风的茅棚里,这个苦命的孩子降临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