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默热红学–红学故事新勘、红学历史十讲 作者:土默热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未若锦囊收艳骨,一净土掩风流”。黛玉虽然寄人篱下,但有外祖母的宠爱,宝玉哥哥的呵护,凤姐等人的关心,丫头们的尊敬,无论如何也不会产生“风刀霜剑”的感觉,更不会产生洁身自好而死,胜于落入污秽沟渠的感觉。
从《葬花词》中我们可以推测,《红楼梦》中黛玉这个人物的原型,进入大观园前,曾经与心爱的情人组成过一个“香巢”,后来由于“燕子无情”,结果“人去巢空”了。离开“香巢”后,过着一种漂泊无依的生活。由于社会上的黑恶势力逼迫,使她产生一种“风刀霜剑严相逼”的感觉。由于年龄渐大,没有归属,“美人迟暮”的心情越来越严重,以致于产生何处“净土掩风流”的悲怆感。
《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原型究竟是谁?我劝朋友们认真阅读一下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撰写的《柳如是别传》。林黛玉在《葬花词》中表达的心情,绝对就是秦淮八艳之首柳如是在离别情人陈子龙后,漂泊在杭州西湖西溪时心境的真实写照!
此前,柳如是曾与陈子龙在“小红楼”构筑了“香巢”,过了一段双飞双栖的幸福生活。后来由于陈家家庭的干预,柳如是不得已离开“小红楼”,造成了“人去巢空”的悲剧结局,为此连续以《望江南》词牌写了二十首题为“人去也”的艳词。柳如是带着对情人的无尽思念,在江南各地凄苦漂泊,受尽了谢三宾等恶势力“风刀霜剑”的逼迫。在西湖西溪漂泊时的柳如是,大概是二十二岁,美人迟暮的心情十分沉重,在她此时的诗词中每每流露。《红楼梦》中的《葬花词》,应该是作者根据柳如是的这段人生经历,按照柳如是在杭州时的心情创作的。
柳如是一生有很多雅号,例如“杨柳”、“蘼芜君”、“潇湘妃子”、“柳儒士”、“女史”、“河东君”、“美人”、“桃花”等等。多数都被《红楼梦》作者原封不动用到了宝钗、黛玉身上。宝钗的号是“蘅芜君”,“蘅芜”就是“蘼芜”;河东既是柳姓的郡望,也是薛姓的郡望。“桃花”、“潇湘”同是黛玉与柳如是的象征。《红楼梦》书中,表现黛玉总是面带潮红,鲜艳压倒桃花,并说黛玉病由此起。生活中的柳如是,确实是经常艳如桃花,据说妓女为了保持面部鲜艳,经常服用一种类似砒霜一类的药品,服用时间久了,往往引起内脏的病变,而导致吐血;柳如是就是因此而“多愁善病”,在小红楼和绛云楼生活期间都曾经吐过血。今天的读者往往根据现代医学,推断黛玉得了什么肺结核,其实《红楼梦》作者是根据柳如是的真实生活描写的,他判断黛玉的病根源在于“面如桃花”,说的是当时妓女美容方法,并非什么肺结核。
《红楼梦》故事的主线是“木石前盟”和“金玉良缘”,这正是根据柳如是的“三角恋爱”经历创作的。柳如是自然是“阆苑仙葩”,是绛珠仙子;陈子龙就是“美玉无瑕”,是神瑛侍者。为什么这么推断,因为陈子龙确有“无瑕词客”的别号,并曾用这个别号署名,与柳如是多次酬唱。“无瑕”就是玉,就是瑛,就是“赤瑕宫神瑛侍者”。陈柳后来无奈分手了,“心事终虚化”,但旧情不断,两地相思之情更加浓烈,见两人的诗作。这种分手后的相思,不正是《红楼梦》中的“木石前盟”么?而柳如是在分手后所抛洒的无尽泪水,不正是《红楼梦》中的“绛珠还泪”么?
第五节 金玉良缘
《红楼梦》中“金玉良缘”的故事,应该是取材于柳如是同钱谦益的婚姻生活。陈柳分手后,柳如是在“风刀霜剑”的逼迫下,无奈嫁给了江南老名士钱谦益。钱柳二人虽然年龄相差很大,但由于对知识的共同爱好,夫妻之间酬唱切磋,感情还是很好的,时人也很艳慕,誉之为“金玉良缘”。钱谦益家中正堂名为“荣木堂”,《红楼梦》中是“荣禧堂”;钱谦益为了迎娶柳如是,特意修建了“绛云楼”,《红楼梦》中表现为“绛云轩”;钱柳二人后期,曾长期生活在“红豆庄”,庄中确实有一棵江淮一带难得一见的红豆树,夫妻二人以红豆为题做了很多诗,《红楼梦》中的宝玉就大唱其“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这么多的雷同之处,用偶合是不能解释的。合理的解释只能是,《红楼梦》的爱情生活,取材于柳如是亲身经历的“木石前盟”和“金玉良缘”!
自从与陈子龙分手后,影怜梦魂牵挂着昔日小红楼的知己。女为悦己者容,影怜总是按照自己在小红楼热恋时的形象打扮自己,蛮腰弓鞋,柔媚中透出一股英气,粉面黛眉,成熟中显得那么年轻。惹得江南文人学子,无不投以艳慕的目光,引来了无数赞美的诗篇。文人们有的把她喻为芙蓉,形容其美貌;有的把她譬为蘅芜,形容其馨香;有的把她称为仙子,形容其飘逸;有的把她赞为精灵,形容其聪敏。无论如何赞誉,大家对她一个共同的通俗称呼,就是“美人”。有几年,影怜自己也以美人为号。
由于美人身边没有英雄相守,免不得招致社会上一些豪强无赖的欺凌,“美人”急需找到一个风流倜傥而又有共同语言的宽阔肩膀来依靠,几经周折,一个人进入了她的视野。这个人就是江南人望、东林党领袖、雄踞诗坛盟主地位五十年的当朝“宗伯”(礼部尚书)钱谦益!
钱谦益字受之,号牧斋,苏州常熟人。生于明万历十年(1582),逝世于清康熙三年(1664),享年八十三岁。在明末清初,钱谦益可是个声名显赫、也臭名昭著的大人物!他自幼聪敏好学,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中进士,在朝廷党争中屡次挫败,但作为东林党的领袖,才学出众,向孚众望,故吏门生满天下。从社会地位上看,钱谦益足以依靠;从学识知识上看,钱谦益堪为良师,虽然钱杨二人年龄相差三十六岁,但杨影怜还是在内心接纳了钱谦益。
几经周折,崇祯十四年(1641)六月初七,钱谦益用迎娶嫡夫人的礼仪,凤冠霞帔迎娶了杨影怜!须知,在那个时代,钱谦益的陈夫人和其他姬妾尚在,用嫡夫人礼仪迎娶一个风尘女子,钱谦益也是要付出极大的勇气的!
事实证明,杨影怜的选择是正确的。钱谦益真心实意地爱上了影怜,以一个丈夫和父亲的双重角色,呵护着可怜的影怜。迎娶之前,钱谦益建议杨影怜改姓柳,名是,字如是,号河东君。因为钱谦益自号东涧老人,柳姓是河东郡望,所以如此取名号。又因为二人都有出尘思想,按佛家“如是我闻”的说法,为河东君取字,同时,又在常熟自己家中,新筑一我闻室,供柳如是居住,可谓周虑万全。
钱谦益不愧为一代宗师,在他的精心教导下,柳如是不论是历史还是文学知识都突飞猛进,更令世人刮目相看。夫妻二人在我闻室频繁酬唱,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著名诗篇。柳如是也不愧一代才女,要不了多久,她的诗才就与丈夫相伯仲,令钱谦益在酬答时颇费脑筋。时人评论,钱柳之诗,要论厚重深沉,当推丈夫;如讲轻灵飘逸,还让妻子,可谓各有所长。
为了方便夫妻二人的日常生活和学术研究,钱谦益在并不富裕的情况下,筹措资金,在家中半野堂后,另筑一座美奂美伦的三层楼房。新楼取名“绛云楼”,这个名字是柳如是自己取的,并亲自手书镌匾的。为什么如此取名?当然有传说中“绛云仙姥”的意思,但大家不要忘记,柳如是的原名是杨云娟,与陈子龙同居地是小红楼,从自己名字中取一个“云”字,从小红楼化出一个“绛”字,合起来正是“绛云”,以示不忘自己在小红楼中的美好爱情。柳如是的字写得很好,“绛云楼”匾额,便是她的手书。
绛云楼二三层楼做藏书楼,藏储了一万多卷极为珍贵的孤本秘籍;一楼做夫妻的起居室。钱谦益此时正致力修明史,柳如是成了丈夫最好的助手。她不仅与丈夫切磋,为丈夫抄写,更多的是为丈夫查阅资料文献。由于她博闻强记,即使绛云楼中卷帙如山,她也能随口说出某个典故在某书某卷,某书某卷在某架某层,“牙签”随手拈来,从不出错。钱谦益佩服之至,戏称妻子是“柳儒士”。世人对钱柳的旖旎生活羡慕不已,称为“金玉良缘”。钱姓金旁,美人如玉,一语双关,可谓恰当。
崇祯十七年(1644年,甲申),三月十九日,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攻破北京,崇祯皇帝在煤山吊死,延续276年的大明王朝灰飞烟灭了!但此时以南京为留都的半壁河山还在,国家还不能算彻底灭亡。钱谦益此时迅速从家乡常熟赶往南京,加入了南明小朝廷的队伍,被封为礼部尚书。柳如是随后也随同丈夫来到南京,成了偌大尚书府里惟一的女主人。陈子龙此时也来到南京,被任命为兵科给事中。
“乱纷纷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南明小朝廷极其昏庸腐朽,皇帝昏聩无能,朝廷党争激烈。忠义之士纷纷被罢斥或诛杀。陈子龙看到朝政无望,当年八月便辞职回到家乡;而钱谦益却在弘光元年(顺治二年,1645)五月十四日,在清军兵临城下,皇帝和将军纷纷逃跑,城中已无将士防守的情况下,与一群南明大臣,冒着瓢泼大雨,向清军统帅跪献了降书顺表!
城破之前,柳如是十分镇定,她亲手做了一席好酒菜,恭敬地举起酒杯,劝丈夫投水自杀殉国,留下一个青史好名声。但钱谦益贪生怕死,以自小怕水为由,不肯投湖。柳如是激愤之下,撩起衣裙,自己向湖中投去,但又被仆人湿淋淋打捞上来,欲死不能。一个风尘女子,能在国破家亡时自杀殉国,比起西方的《羊脂球》来,不知要高尚多少!
南明小朝廷覆亡后,几社领袖陈子龙,在嘉兴的水月庵托身为僧人,暗中开始了反清复明活动,被隆武政权封为兵部尚书,节制七省漕运,总督江南义军。顺治四年五月十三日,陈子龙不幸被俘,经历严刑拷打始终威武不屈,在押解南京的途中,乘守军不备,跃起投水,自尽殉国,成为一名著名的民族英雄。
柳如是病倒了。她过去就有咳嗽发烧的病根,那年在杭州无地容身的困窘中,她曾经病得九死一生,几次吐血,在汪然明的精心照料下,方才脱离险境。这次,她吞咽下了自己亲手酿下的苦酒,如何能不病。昔日的“木石前盟”,虽然没有为她带来名誉和地位,但她为情人陈子龙的大义凛然、杀身成仁而骄傲自豪;而在国破家亡时,“金玉良缘”带给她的却是屈辱、是良心的折磨、是人生大节的丧失!
钱谦益降清后,被带往北京。顺治三年(1646)正月,被清廷封为礼部侍郎管秘书院事,充修明史副总裁。作为降臣,他的日子很不好过,外部的屈辱和内心的自责时时折磨着他,当年六月,他便名为请假,实为辞职,回到了家乡常熟。柳如是看到丈夫的民族正义感尚未完全泯灭,就用冷嘲热讽来规劝丈夫,希望他重新做人,投入反清复明大业。钱谦益也幡然悔悟,以花甲之年,暗中开始了与各地义军的联络和筹划。
顺治四年(1647)三月,由于一次起义失败,钱谦益被叛徒供了出来,被官府缉拿下狱,解往南京。正在病榻上的柳如是,蹶然而起,陪着披枷戴锁的丈夫,迈着两只三寸金莲,徒步前往南京。她立誓要把丈夫营救出来,如果不成,她可以代丈夫赴死,最起码,也要和丈夫一起去死。她巧妙地周旋于当时江南总督洪承畴和兵部尚书梁清标的母亲吴太夫人面前,终于取得他们的帮助,将钱谦益无罪开释。
钱柳夫妻终于又回到了家乡的绛云楼,重新开始了编撰《列朝诗集》的旧日生活。有柳如是的帮助,诗集的编撰顺利快捷。诗集中有一卷名为“香奁”,收集的是有明一代女才子的文学作品。柳如是对这一卷情有独钟,亲自担负起了采集和评论工作,她不仅收录了很多大家闺秀、淑女贤媛的诗作,也收集了大批风尘女子的酬唱诗篇。
在《香奁集》中,柳如是以客观、公允、精到的眼光,来采集、批评这些女性文人的作品。她的评语有理有据,入情入理,直言不讳,侃侃道来,充分显示了她不仅具有女诗人的卓越才华,还具有女文学批评家的独到才能。
顺治七年(1650)年十月初二日,一场突发灾难降临了。与钱柳夫妻相依为命的文学乐园——绛云楼,不慎被一场大火完全烧毁了!那雕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