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盗墓





始终是一个谜。
  1981年12月和1982年5月地质学家利用现代仪器对地宫进行两次测试。这两次测试证明,地宫内有强烈的汞异常反应,面积达1。2万平方米,略呈几何形分布。汞分布为东南、西南强,东北、西北弱。这证实了司马迁所说“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的正确性。秦始皇以水银为江河大海的目的,不单是营造恢宏的自然景观,在地宫中弥漫的汞气体还可使入葬的尸体和随葬品长久不腐烂。而且汞是剧毒物质,大量吸入可导致死亡,因此地宫中的水银还可毒死盗墓者。


历史上最大的盗墓头儿:项羽盗秦始皇陵(4)


  谜团四:装有自动防盗器?
  秦始皇在防止盗墓方面也苦费心机。《史记》记载:秦陵地宫“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进者辄射之。”指的是这里安装着一套自动发射的暗弩。如果记载属实的话,秦陵中的暗器乃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自动防盗器。
  秦代曾生产过连发三箭的弓弩,但是安放在地宫的暗弩应该是一套自动发射的弓弩,当外界物体碰到弓便会自动发射。2200多年前的秦代何以生产出如此高超的自动发射器也是一大谜。类似的传说在中国历史上也不少,传说当年项羽盗秦陵就是因为碰上了自动防盗墓所放的万把流矢,才不得不带兵撤退的。
  除此之外,据说地宫还有一道设计精巧的“防水大坝”。除了宫墙,研究人员发现在秦陵周围地下存在规模巨大的阻排水渠。长约千米的阻排水渠其实是堵墙,底部由厚达17米的防水性强的清膏泥夯成,上部由84米宽的黄土夯成,规模之大让人难以想象。阻排水渠设计相当巧妙,秦始皇陵园地势东南高西北低,落差达85米,而阻排水渠正好挡住了地下水由高向低渗透,有效保护了墓室不遭水浸。总之,这座神奇的地宫如同他的主人一样,有着许许多多的谜团让后人去化解。
  秦陵文物
  根据我们现代的考古发现,秦始皇陵的文物极为丰富,历年的考古发掘,出土的文物已超过10万件,除现已发掘出的兵马俑及彩绘铜车马外,陵墓周围到处堆积着秦砖、秦瓦,不但数量多,而且形式多样。有些砖瓦上还有流利大方的图案花纹和“左司高瓦”、“左司渭瓦”、“登宫水”等字样,说明始皇陵地面建筑所用的砖瓦都是由当时的专门机构烧制而成的,并由专门官吏掌管。
  错金银铜乐府钟,1976年秦始皇陵官遗址出土。通高13。3厘米,铣间7。2厘米,鼓间5。8厘米。青铜质,鼻形纽,钲和鼓部饰错金蟠纹,篆间饰错金流云纹。钟带饰错银云纹,舞部铸满纤细的云雷纹。钟壁内侧饰纤细的云纹,每一面有花纹十二朵。纽上刻有“乐府”二字。壁内侧有调音带四条。该钟属C调。它的出土证明秦代就设有乐府。
  1999年3—4月,在秦始皇帝陵园东南部内外城垣间发现了一座面积近800平方米的陪葬坑,经过试掘,出土了一批半裸体彩绘陶俑。并在陶俑上部发现一件青铜巨鼎,一段铜扁条,四只青铜马蹄,一段石马缰,一件陶俑手臂,一些陶盆残片及铜镞、铁矛、鼓形石质文物等。这些彩绘俑面部和身体肌肤裸露部分均为浅粉红色,所有陶俑只穿着陶塑彩绘厚短裙,其它部位裸露,裙下都有各种纹饰,其中以菱格纹为主。
  除此之外,秦始皇陵还出土了很多让世人惊异的文物:
  圆环形金饰件,出土于秦始皇陵封土西侧车马坑中。为车的零部件,金质。内径4。6厘米,外径4。9厘米,重33克。有46个圆孔,并有两耳。制作精巧。
  立式圉人俑,高1。86米。头戴长冠,身穿交领右衽长衣,腰束带,下穿长裤,足蹬方口齐头翘尖履。双手拢于袖内。
  跽坐圉人俑,跪地成坐姿。伴出有铁镰及陶灯、陶罐等物。
  随着考古的推进,在7号陪葬坑中新出土了15件姿态奇异的陶俑和27件青铜水禽等罕见文物。专家认为,这对丰富和评价秦始皇陵的文化内涵,具有重大学术价值。此次出土的27件青铜水禽,主要是青铜天鹅10件、青铜鸿雁16件和青铜仙鹤1件。其中青铜天鹅站立在长方形的青铜踏板上,隔着由陪葬坑底部形成的奥槽边上,两两相对,或伸颈欲鸣,或弯曲回首,姿态各异。而青铜仙鹤则俯首啄着一只青铜虫,准确地表现出了仙鹤从水中取食的瞬间形态。
  众所周知,文化和艺术的发展是有传承性的。秦代的文化艺术继承了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传统,而且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它整合了中国由石器时代开始的文化艺术,以及由殷周发展到春秋战国的文化艺术,形成了一代新的文化和艺术。秦俑和秦陵铜车马的雕塑艺术,对前代有继承,如一些图案的花纹,卷云纹、纹、谷纹。但在艺术表现上,却将写实艺术发展到了一个高峰。
  所出土的秦俑、铜车马中的人物及马的雕塑,在写实上连一个细节也不放过,它们不但是写实艺术的高峰,而且也为秦以后的写实艺术开了先河。秦陵出土的瓦当、方砖、空心砖,继承和发展了青铜器上的纹饰,又融合了秦人的独创,形成了云纹、叶纹、几何纹、夔纹、龙纹、凤纹等,形制多样,图案美丽,历来为中外艺术家所珍爱,成为研究中国文化艺术的宝贵实物资料。在秦陵出土的砖、瓦片、陶俑上面的文字,有秦小篆,也有秦隶。这种文字,正是中国古代文字史上的重要表征。它既继承了由甲骨文到金文大篆的减省,更完成了由小篆到隶书的形成,成为中国文字史上承上启下的重要时代。
  相关文字描述
  白居易《草茫茫》诗有“一朝盗掘坟陵破,龙椁神堂三月火”句,鲍溶《经秦皇墓》诗也写道:“白昼盗开墓,玄冬火焚树。哀哉送死厚,乃为弃身具。”都说秦始皇陵在秦末动乱中被盗掘。而“三月火”一句,暗示“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史事,与《史记》关于项羽“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相应,说组织盗掘的是项羽。最早说到项羽发掘秦始皇陵的,是楚汉两军对峙广武时,刘邦列举项羽十大罪状,其中第四条就是“(项羽)烧秦宫室,掘始皇帝冢,私收其物”。
  对于项羽“掘始皇帝冢”的谴责,后来虽然沸沸扬扬,千年不息,却并没有确定的实证。《汉书·楚文王传》这样记载:“郦山之作未成,而周章(周文)百万之师至其下矣。项籍燔其宫室营宇,往者咸见发掘。”说到秦始皇陵遭到盗掘,但是发起者与主持者似乎并不是项羽。《论衡》说,“秦始皇葬于郦山,二世末,天下盗贼掘其墓。”《太平御览》卷八一二引《皇览》也写道:“关东贼发始皇墓,中有水银。”《纲鉴易知录》云:“羽引兵西,屠咸阳”,“烧宫室”,“掘始皇帝家”。
  看来,秦始皇陵可能只是遭到局部破坏,而发掘秦始皇陵的,是起义部众,也就是所谓“天下盗贼”、“关东贼”。“天下盗贼”在王朝破灭的时代发掘帝王将相陵墓,是历史上惯见的情形。
  王莽败亡,赤眉军入关中,就曾经大规模“发掘诸陵,取其宝货”,由于当时尸体保存技术的优越,可能入葬一二百年之后体貌仍一如生前。


病态的盗墓嗜好:广川王刘去盗墓(1)


  作案时间:西汉宣帝年间
  作案地点:在今河北武邑县、景县以南,南宫县、故城县以北,滏阳河西岸以东,
   山东德州市以西区域内的所有古墓
  受害人:魏襄王、晋灵公等
  作案人:广川王刘去
  作案手段:刘去聚集一些无聊少年发掘古墓
  作案后果:国内冢藏,一皆发掘,取墓中宝物归为己有
  盗墓性质:不法贵族官僚的一种游戏
  可信程度:《太平广记》中有相关记载
  引子
  春秋战国时代,诸国割据,群雄争霸,弱肉强食。经历几番征战,在华北一带就分布有燕、齐、晋、魏、赵等诸国,这些诸侯国的王公将相死后都建有墓地,至今仍能在华北一带发现春秋战国时期的古墓群。这些古墓埋藏了很多的奇珍异宝,成了几千年来盗墓贼觊觎的对象,广川王刘去就是其中的一个。
  广川原为信都国,辖有今河北武邑县、景县以南,南宫县、故城县以北,滏阳河西岸以东,山东德州市以西,都于信都,在今河北冀县。广川王族在汉朝皇室中,也是最差的一支,其名声之劣,不在江都王族之下。
  广川王刘去所盗诸墓
  在广川王刘去的封地内有很多春秋战国时期的古墓群。刘去平时喜好聚集一些无聊少年游玩打猎,做事放荡无羁,没有节制。封国内的古墓,无一例外,全都被他挖掘过。据说广川王挖掘的古墓多得无法统计,其中墓葬丰富奇异的,他给刘向列举了十多件,被刘向记录如下。
  魏襄王墓是刘去盗窃的古墓中规模很大的一个。据《太平广记》的记载,魏襄王墓是用带纹理的石料做成的外椁,高八尺,宽窄能容纳三十人,用手触摸,光滑如新。外椁中间有石床,石屏风,刘去看到的时候,依然摆放周正。但是棺柩和陪葬的珍宝全部不见踪影,只是床上还有一个玉痰盂,两把铜剑,几件日常应用的金器像新的一样。广川王便把其中的一把铜剑拿起来带在自己的身上。
  襄王墓的挖掘很让刘去费了点功夫,不知是出于防盗的目的还是为了显示自己的气派,襄王墓上面是用铁水灌注的,刘去带人整整开凿了三天才打开。开凿后,从墓穴里冒出的又苦又辣的黄色气体浓得像雾一样,强烈地刺激人们的眼睛和鼻子,使人无法进入。刘去别无他法,只好暂时用兵把守,等七天气出净才又来继续自己的恶行。
  初进襄王墓时,刘去遇到一个门,门上没锁。里面的石床长宽四尺,上面有石几,左右各有三个石人站立侍奉,都是武士装扮,身佩刀剑。再入一室,石门上有锁。推开门就看到了棺材,黑亮亮的可以照人。用刀砍不进去,用锯截开,才知道棺材是用生漆杂以犀牛皮做成的,有好几寸厚,摞了十多层。由于当时的力量不是很够,刘去他们没有办法打开,只好作罢。随后又进一室,也有石门,打开锁,看到一张六尺见方的石床。有石屏风,装饰铜叶的帐幔一具。铜叶有的散落在床上,有的掉在地上,显然是因为帐子腐烂了,所以铜叶坠落到地上。床上还有一个石枕,旁边很厚一层黑乎乎的灰尘,好像是衣服腐烂后形成的。床的左右各有二十个站立的侍女,有的是拿着面巾、梳子、镜子的形象,有的是端着盘子送饭的姿态。没有其它的器物,只有铁镜数百面。广川王刘去收罗了里面所有值钱的东西并且把这些归为己有。
  刘去盗墓并不总能满载而归,有时候也是收获甚小。不过他只在乎盗墓游戏的过程,结果怎样他并不怎么放在心上。
  非常不幸的是,晋灵公这位伟大君主的墓竟然也位于刘去的封国境内。晋灵公在如今山西绛县城东12公里的磨里乡南刘家村。墓冢如馒头状,长50米,宽40米,高30余米,五花土堆成。
  据刘去所说,晋灵公墓内非常瑰丽壮观。四角都放置用石头雕刻成的鹰犬。男女石人四十多个,捧着灯烛站立在周围。棺椁已经朽烂不成原形,但尸体还没有坏,九窍之中都放入金玉。墓穴内其它的器物全都朽烂得无法辩认,唯有一个拳头大的玉蟾蜍,腹中是空的,可盛水,光洁润滑,像新的一样。广川王刘去就把这个玉蟾蜍掠走,用作储水磨墨用的水盂。
  刘去虽然热衷于盗墓这种可耻的行当,并能从中体会到不少乐趣,但是在盗墓过程中,也有让他感到恐怖甚至让他心惊胆战,寝食难安。
  《太平广记》载,刘去在盗魏王的儿子且渠的墓时,发现墓既浅又窄也没有棺材,只有一张石床。石床宽六尺,长一丈,除此之外还有一面石屏风。床下全都是云母。床上有两具尸体,一男一女,全都二十来岁。两具尸体头朝东裸身躺卧,没有盖被和穿衣服。他们皮肤的颜色像活人一样,鬓发、牙齿和手指也看不出同活人有什么差异。广川王非常恐惧,不敢触动他们,慌忙退了出去,并按当初的模样将墓穴掩盖。
  刘去在挖掘幽公的墓时发现,幽公的墓很高大。墓道的门打开以后,再下去一尺左右里面全是白垩土。将白垩土铲除一丈多深以后,见到云母,再下去一尺左右就是一百多具尸体,横七竖八相互枕压,都没有朽烂。奇怪的是,这些人当中,只有一个是男子,其余全是女子。有的坐着,有的躺卧,也有站着的。衣服的形色同活人一样。
  更为神奇的是广川王在栾书墓里的遭遇。栾书墓棺椁和器物全都朽烂了。墓穴中有一只白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