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3、[历史小说] 楚汉争鼎 作者:寂寞剑客(起点vip2012.12.27完结)
不过现在,萧何却还要赶去东宫给太子授课。
一想到太子刘盈,萧何便禁不住的摇头叹息,太子刘盈虽说是汉王嫡子,可性子的确是暗弱了些,若是群雄俱灭,汉室已经一统,刘盈倒也不失是个守成之君,可现在的天下仍是群雄并立、列国争雄之局,汉室若是没个雄主,的确前途堪忧。
也难怪大王几次提及,要废黜刘盈改立戚夫人之子刘如意为太子。
相比太子刘盈,刘如意的确要聪慧许多,不过,萧何并不认为刘如意就有雄主之姿,真要论雄主之姿,则不管是刘盈、刘如意,还是刘肥,都远远不及大王之侄刘濞,刘濞英武果毅、鹰视狼顾,倒是颇有枭雄气度,可惜并非大王嫡子。
##########
再说那白衣秀士白墨,在咸阳城内闲诳了半日,临近中午时才近了一家酒肆,早有个风韵犹存的半老徐娘扭着肥臀迎出门来,媚笑道:“公子,里边请。”
白墨微微一笑,在酒娘的引领下进了酒肆,坐在了靠窗的酒案前。
白墨刚刚坐下,酒肆门外忽然又来了个人,白墨闻声抬头,却是早上帮他解了围的那个萧国相,当下起身相迎,拱手作揖道:“晚辈见过萧国相。”
“白小哥不必多礼。”萧何摆了摆手,笑道,“本相正想派人去找白小哥呢,不想竟在这里偶然相遇了,呵呵呵,这可真是相请不如偶遇,古人诚不我欺耶。”
那酒娘见两人认识,便将萧何领到了跟白墨相对的酒桌,两人相对落座。
不一会,酒娘便着人端来了两大罐水酒以及数碟荤素熟食,白墨往酒觞里倒满了水酒,先遥敬萧何,然而掩起衣袖一饮而尽,喝完了酒,白墨又放下酒觞叹道:“这关中的水酒相比楚地烧酒,劲道可是差了不少了呢。”
旁边那半老徐娘一听这话立时便撅起了小嘴。
萧何闻言也有些纳罕,道:“白小哥,丽娘的酒可是关中最上等的好酒了,便是我家大王也是赞不绝口呢,竟还比不得楚地米酒?”
白墨道:“国相莫非不知道,新近江东出了两样奇物?”
“两样奇物?”萧何还真不知道,当下问道,“什么?”
白墨道:“一曰公输纸,二曰烧酒,此二物可谓天下奇珍,晚辈在梁国游历时,曾有幸亲眼目睹公输纸,并且又亲口品尝烧酒,那江东的烧酒的确是名不虚传,口感醇厚,劲道却是奇大,寻常酒客只半觞便已烂醉如泥了。”
“公输纸,烧酒?!”萧何闻言心头凛然。
自从汉军回师关中之后,大王便一直在陇西苦练骑兵,周勃、郦商等几位将军也在各郡屯兵苦练,他萧何更是苦心孤诣、每日忙于处理纷繁政务,对关东各国就有些疏忽了,尤其是那楚国,由于山高水远更是消息完全闭塞,看来,很有必要建立一支谍报队深入关东各国尤其是楚国去刺探消息。
萧何却不知道,项庄早已先行一步建立谍报组织了。
白墨又从衣袖里取出一册《尉缭子》递给萧何,道:“国相请看,这册尉缭子,便是由公输纸印刷、装订而成,相比以前的竹简、木简不知道轻便了多少倍,同时价格也远比丝帛要便宜,此,诚乃我辈读书人之恩物哪。”
从白墨手中接过书册,萧何的心情却变得越发沉重起来。
白墨却再次举起了酒觞,遥敬萧何道:“萧国相,请了。”
萧何却恍若未闻,似有意似无意地道:“楚地奇人奇物迭出,竟有风生水起之势,我王也需励精图治了,励精图治了呀……”
白墨道:“萧国相多虑了,公输纸、烧酒虽乃天下奇珍,可对天下大势的影响却也着实有限,倒是楚王最近推行的国考,实乃盘皇开天以来头一回,其对天下士子的吸引力不可谓不大,汉王若等闲视之,则恐天下英才尽归楚王矣。”
“国考么?”萧何闻言凛然,这个他倒是知道的。
三川郡守吕泽每隔十日便会向咸阳发送一道公文,简单介绍关东各国的动向,不过吕泽的消息来源同样极为有限,因而并不知道楚地已出现了公输纸、烧酒这两样奇物,不过楚国正在举进国考,这事吕泽却是提起过的。
当下萧何又道:“白小哥以为我王应该效法楚王,推行国考?”
“若能聚集天下英才,汉王又何必以效法楚王为耻?”白墨顿了顿,又道,“不过,以晚辈看来,无论是楚国还是汉国,当务之急其实并非推行国考、吸聚天下英才,而应该推行变革、积攒财力、物力、国力以备战。”
萧何心头暗喜,今天特意来这丽娘酒肆,目的就是为了探探这个白墨的底细,看看他究竟有没有真才实学,究竟值不值得大王招揽,现在他自己打开了话匣子,那是再好不过了,当下肃手说道:“愿闻高见。”
白墨又道:“方今天下,汉王虽德高望重,威压各路诸侯,然而由于楚国未灭,且成僵持之势,因而重回‘数雄并存、列国争雄’时代已然成为定局,不过这样的格局应该不会持续太久,短则二十年、长则五十年,天下仍将一统!”
萧何轻轻颔首,白墨的这番见解倒是与他不谋而合。
顿了顿,白墨又道:“晚辈从关东一路游历而来,发现赵国、齐国、梁国、楚国都在锐意变革图强,甚至连北疆的燕国也在推行变法,关东各国其志不小,汉王若是固步自封,则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反退,早晚为关东各国所灭。”
白墨这话就说得极为不客气了,若是换了周勃、郦商这样的武将在场,只怕当场就要拔剑而起了,萧何听了却是暗暗心折,这个白墨不仅胆识过人,其见解更有独到之处,单以胆识、见解而论,此人就堪称是个人才了。
而且,这个白墨的见识应该远不止此,他既然敢大言不惭提及汉室也需要变革,那就说明,他心中应该已经有了完整的变革腹案,却不知道又是个什么样的变革之法?是单纯的仿效秦法呢,还是另有高见?
第276章 均瑶役、平算赋
第276章 均瑶役、平算赋
当下萧何问道:“白小哥以为,大汉该怎么推行变革呢?”
白墨并没有立即回答萧何的问题,而是反问萧何道:“萧国相以为,大汉国现在最匮乏的又是什么呢?”
萧何沉吟片刻后道:“白小哥是个明白人,本相也就不必虚言相欺了,大汉国目前缺钱缺粮更缺壮丁,不过归根结底,缺的还是人口!只要人口充足,钱粮税赋自然就会充足,可供征募入伍的壮丁也就不缺了。”
白墨轻轻击节道:“萧国相一语中的!”顿了顿,白墨又道:“所以,要想国富民强,诸如推行编户齐民律、田赋法那都是治标之举,只有奖励生育、积蓄人口那才是治本之道,大汉国若欲推行变革,当以此为突破口!”
萧何沉吟着道:“奖励生育,积蓄人口?”
“对,奖励生育,积蓄人口。”白墨说罢举起酒觞掩袖饮尽,又道,“不过,以今时之局势,大汉国要想真正做到这些,并不容易。”
萧何轻轻颔首,说道:“愿闻其详。”
白墨放下酒觞,又道:“今时之关中,土地田产大多掌握在世家、士族手中,数量庞大的黎庶百姓很多都是世家、士族的佃农,真正拥有自家耕地的自耕农其实并不多,而且所拥有的耕地也极为有限,可这些佃农、自耕农却承担着全部的瑶役、算赋以及田赋。”
萧何默默点头,白墨说的都是事实,关中沃野千里,良田上百万顷,至少有一半多掌握在各大世家以及大大小小的士族手中,只有不到一半的耕地属于自耕农,而这些只拥有不到一半耕地的自耕农却承担了大汉国全部的田赋!
还有那些租种世家、士族耕地的佃户和雇农,除了承担高额田租外,还要承担国家摊派的瑶役、更卒以及算赋(人头税),负担不可谓不重。
白墨扳着手指着细数道:“萧国相你看,自耕农以面积很小的耕地,除了要养活妻儿老小,还要缴纳田赋,算赋,还要服瑶役,还有更卒之累,这样的情形下,既便国相你奖励生育,可他们敢生么,需知多生一口,就要多缴一份算赋哪!”
萧何闻言默然,这种情形之下,黎庶百姓的确不敢多生,因为他们根本养不起。
白墨舒了口气,又道:“世人只知道战争是造成人口损失的一大诱因,孰不知繁重的瑶役、算赋以及田赋才是制约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顿了顿,白墨又道,“所以,大汉国要想获取更多的人口,更多的税源、兵源,就必须均瑶役、平算赋!”
“均瑶役、平算赋?!”萧何霍然色变,沉声道,“愿闻其详。”
白墨说道:“所谓均瑶役,就是将壮丁每年的瑶役折算成定额的银钱,这样一来,汉国壮丁就可以只缴纳定额的银钱,再不必有瑶役之苦了,国家如果需要大量壮丁用工时,则可以支付银钱从民间招募劳动力。”
“均瑶役如此,那么平算赋呢?”
“所谓平算赋,则就是废除算赋(人头税)。”
“算赋乃是国库最大的税源,如果骤尔废除,岂不令国库拮据?”
“诚然如此。”白墨点了点头,又道,“敢问国相,如今关中计有多少口?”
萧何不假思索地道:“如今关中四郡外加巴、蜀二郡,计有三百余万丁口。”
“好。”白墨伸出右手又竖起五根手指,道,“那就以五百万口做一个定额,然后将这五百万口应缴的算赋折算成银钱,连同瑶役一并折算进田赋之中,并重新量定田赋额度,同时规定无论世家士族,举凡耕地皆需纳赋,如此,大事遂矣。”
萧何悚然动容,道:“你是说,将瑶役、算赋都折算进田赋之中?”
白墨重重点头,道:“对,将瑶役、算赋折算进田赋之中,大汉国境内有多少田地,便有多少税源,国库收入多寡从此只跟田地多少有关,与人口多少却是再没有什么关联了,这样一来,制约人口增长的因素也就不存在了。”
“制约人口增长的因素一旦去除,再加上国家鼓励,黎庶百姓就敢放心生养了,人口一多,则必然要开垦更多的耕田以养活家人,如此一来,大汉国的耕地面积就会更多,大汉国的税源也会更多,这就进入了一个良性循环了。”
萧何得承认,白墨所描绘的前景的确很诱人。
方今天下,一个普遍的现实就是,广大黎庶百姓只拥有少量耕地,却承担了大部份的苛捐杂税,少数世家、士族拥有大量耕,却几乎不承担任何税赋,正因为此,黎庶百姓才不敢多生、不敢多养,因为他们生养不起。
如果白墨所说的均瑶役、平算赋能够顺利推行,则绝大部份税赋负担就会转嫁到少数世家、士族身上,广大黎庶百姓的负担就会大大减轻,再加上再不用缴纳算赋(人头税),若再有国家奖励,他们也就敢放心生、放心养了。
完全可以预见,届时大汉国的人口将会爆炸式增长!
伴随着人口的激增,大汉国的耕地面积也将会激增,如此一来,大汉国的税源、兵源也会激增,则最多五十年,大汉国的综合国力就能将关东各国远远地甩在身后,而这,可是连当初的强秦都未能做到的。
不过,要想均瑶役、平算赋,并不容易。
萧何道:“可是,要清丈全国耕地是一个相当艰巨的任务。”
顿了顿,萧何又道:“还有,想要世家、士族纳赋,也是千难万难,一旦强行变革,势必会招致各方激烈反弹,岂不令国本动摇?”
萧何的担心也并非杞人忧天,早在春秋时期,不少学者大能就探讨了均瑶役、平算赋的可能性,不过此后两千多年都没有任何人能做到,直到明代张居正当政,才终于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均瑶役,那也就是一条鞭法。
至于平算赋,更是到了满清雍正年间才最终实现。
而华夏族的人口,也是在雍正年间才实现了爆炸式的增长,此前人口的高峰值出现在明末万历年间,当时华夏族的总人口也不过一亿多人,可到了满清乾隆年间,华夏族的人口却骤然暴增到了三亿之多,主要诱因就是人头税的废除。
人头税直到满清雍正年间才真正废除,可见要想废除有多艰难。
尤其是现在还处于秦末的大动乱时期,汉王刘邦急需关中世家、士族的鼎力支持,一旦这个时候强行变革,将税负转嫁到各世家、士族头上,则很可能引起关中动荡,搞不好刘邦都有可能被关中的世家、士族给干倒。
所以,萧何的顾虑是很有道理的。
白墨却似成竹在胸,淡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257 258 259 260 261 262 263 264 265 266 267 268 269 270 271 272 273 274 275 276 277 278 279 280 281 282 283 284 285 286 287 288 289 290 291 292 293 294 295 296 297 298 299 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