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3、[历史小说] 楚汉争鼎 作者:寂寞剑客(起点vip2012.12.27完结)
总而言之,这些大将的兵权是该解除的时候了。
通过编户齐民律,江东的宗族势力已经遭到了重挫,通过士农工商课跟新田赋法,江东士族、世家的影响力也大为削弱,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已经大大加强,现在,是时候削弱军中宿将的影响力,收拢兵权了。
项庄相信,高初、庞钰绝对不会有什么意见。
桓楚、季布心中难免会有想法,不过也一定会顾全大局,项庄唯一担心的,就是大司马兼九江郡守周殷的态度,周殷原本就曾叛楚归汉,一旦他不愿意交出手中兵权,那就极可能再次背弃大楚,若如此,则难免又要兴兵讨伐了。
项庄正来回踱步时,晋襄忽然进来禀报道:“大王,江北急报!”
说着,晋襄便递上了一封书信,项庄接过,却是骁骑将军蒙殛送来的,信中说周殷、周桓父子已经离开六县动身前往吴中,临行之前,周殷还将九江郡的军政事务全部托付给了蒙殛,甚至连调兵的兵符也没有留下。
看完书信,项庄不禁暗暗点头。
现在看来,自己的担心是多余了,周殷未必就是忠臣,否则当初也不会叛楚归汉,不过周殷绝对是个识事务之人,所以当初会果断叛楚归汉,现在也会果断地放弃九江兵权,这便好,只要周殷识事务便好,自己也断然不会亏待了他。
##########
三天之后,周殷、周桓父子最后抵达吴中。
当天晚上,项庄在王宫正殿摆下奢华夜筵,盛情款待桓楚、季布、周殷、高初、庞钰等五员统兵大将,亚父范增、令尹项他、上将军项佗、上大夫武涉、军师百里贤、副军师毕书以及另外几位宿将钟离昧、虞子期、田横、萧开等尽皆列席作陪。
酒过三巡,项庄问庞钰道:“子昂,东瓯那边的情形怎么样了?”
庞钰跪坐起身,拱手作揖:“大王,东瓯县的政局已经完全平稳,原本隐入山中的东瓯百姓也已经纷纷返回城中定居,现在,既便没有臣的五千大军,只凭东瓯县尉治下的数百名差役,差不多也能维护当地治安了。”
“好。”项庄欣然点头,微笑着道,“那你就不必再在东瓯呆着了,即刻将五千驻军带往山阴,跟会稽郡尉丁固交割好,然后回吴中来吧。”
“喏!”庞钰轰然应诺,项庄再一摆手,庞钰才坐回了席上。
项庄又问高初道:“始之(高初表字),庐江那边的情形呢?”
高初赶紧跪坐起身,拱手作揖道:“大王,庐江的情形也还不错,在庚望的游说下,庐江南部的赣县、南野、雩都诸县以及西陲的安平、庐陵、宜春数县都已经纳入大楚治下,大王委任的县令、县尉也基本掌控了各县的政局。”
“好好好。”项庄连声道,“那你也回来吧,听说渔娘已经有了身孕,你也应该抽点时间好好陪陪她了,呵呵。”
“喏!”高初轰然应诺,又坐回了席上。
项庄的目光再转向桓楚、季布时,却又是另一番说词了:“老桓、老季,听说那六万乌合之众已经让你们两个给练成了精兵,不仅走队列有模有样,甚至还练成了骑射?这可真是不容易,得空寡人得去瞧瞧。”
桓楚、季布相视一笑,眉宇不禁略有得意之色。
桓楚甚至还略带挑衅地瞄了眼坐在对面的高初,一直以来,不管是先王还是大王,都觉得他老桓空有一身蛮力、只会冲锋陷阵,事实证明,他老桓也能带兵,更能训练精兵,并不是只有高初、庞钰这两个小娃娃会练兵、带兵,哼!
“行了。”项庄点了点头,又道,“既然六万精兵已经练成,你们也不必再呆在丹阳、曲阿了,也回吴中来吧,至于那六万精兵,就交给丹阳郡尉桓度、吴郡郡尉季心吧。”
桓度是桓楚族弟,季心则是季布胞弟,两人也是军中悍将,不过声望相比桓楚、季布那就差远了,桓楚、季布领兵有可能形成尾大不掉之势,桓度、季心却没有这个本事,若是没有项庄的支持,桓度、季心根本掌控不了局面。
“啊?这……”桓楚、季布闻言顿时满脸愕然。
“怎么?”项庄转了转手中酒觞,淡淡地道,“你们不愿意交出兵权?”
“呃?不不不,当然不是。”桓楚、季布如梦方醒,赶紧跪坐起身向项庄告罪道,“臣等绝无此意,既然大王已经下诏,臣等自当领命,自当领命。”
项庄的目光最后才落到了周殷身上,然而不等项庄发话,周殷已经跪坐起身,道:“大王,臣近年常感身体不适,已经不堪繁重的军务,所以恳请大王另择贤良担任九江郡守暨大司马之职,然后让臣留在大王身边逸养天年。”
项庄微微动容,喟然道:“大司马深明大义,寡人感佩五内。”
说罢,项庄又回头向侍立身侧的项期道:“项期,宣读诏书。”
项期上前两步从袖中取出一封帛书念道:“上谕:册封周殷为舒乡侯,食两千石;桓楚为黟乡侯,食一千五百石;季布为娄乡侯,食一千五百石;高初为番乡侯,食一千石,庞钰为鄞乡侯,食一千石。”
第294章 十年生聚
第294章 十年生聚
秭陵,王宫。
一大清早,项庄就起来了,正在曹夫人的服侍下穿戴冠冕。
早在数年前,秭陵城就已经建成,城池呈长方形,东西长八里,南北长五里,城墙高四丈,底宽逾四丈,城池四周的壕沟深三丈,宽四丈许,引乌江水倒灌而成护城河,整座城池皆以大青石砌成,可谓固若金汤。
秭陵城建成之后,项庄便将国都迁到了这里。
秭陵城内东西向两条长街,南北向三条大街,将整个城区分隔成十二块区域,最中央的两块区块连为一体,便是王宫,王宫西侧为官衙,东侧为官员富绅士族的聚居区,其余区块有生活区、工业区以及商业区,可谓是秩序井然。
给项庄穿好了礼服,曹夫人又命宫女拿过铜镜,给项庄绾发。
望着镜子里的面孔,项庄不禁有些恍惚,时光荏然,一转眼十年就过去了!
自己已经三十六岁,即楚王位也已经快十二年了,亚父范增早在八年前就已作故,长子项政、次子项治已经十二岁,三子项权、四子项术也已经十一岁了,在顶权、项术后,这十年间,他又生养了三个儿子,六个女儿。
现在他项庄已有七子六女,这方面却是完胜刘邦了。
环佩叮当声中,身穿盛装的魏悦已经款步走进了项庄寝宫。
五年前,项庄已经正式册封魏悦为王后,继项政、项治、项权之后,魏悦又给项庄生了长女项玉英以及第七子项擎,她在楚国的地位可谓稳如磐石,既便是现在最得宠的曹姬,也根本无法威胁到魏悦的地位。
魏悦今年二十八岁,正是女人一生中风情最盛的时候。
尽管已经生了四胎,可魏悦的身材却没有丝毫的走样,身上的肌肤还是那样的白嫩,如花的娇靥还是那般精致,该细的地方还是那样细,该凸的地方还是那样凸,该翘的地方还是那样翘,只有该大的地方却比以前更大了!
项庄忍不住多看了两眼,他就喜欢这样的熟妇风情。
“大王,姐妹们、孩子们都到齐了。”魏悦向着项庄裣衽施礼道。
“知道了,寡人这便好了。”项庄说话间,曹姬已经给他绾好了发髻。
魏悦又亲自给项庄戴上了九旒冠,然后冲项庄嫣然一笑,又伸出了纤纤玉手,项庄当下挽住魏悦小手,两人联袂走出了寝宫。
寝宫外,诸妃、七子、六女已经到齐,襁褓中的项擎也被抱了来。
今天是新年初一(项庄已经改了历法,将每年的一月定为首月),按照礼法,项庄要带着王后、姬妾、子女去秭陵城外祭祀祖庙。
“大王安好。”
“父王安好。”
看到项庄,除了襁褓中的项擎,诸妃子女纷纷上前见礼。
“都平身吧。”项庄摆了摆手,目光首先落在了项政身上,问道,“政儿,听说你已经读完了太公兵法跟尉缭子四十二篇,现在正在读孙子兵法?”
项政拱了拱手,恭声回答道:“回禀父王,孩儿的确在读孙子兵法。”
项庄不易察觉地蹙了蹙眉头,道:“尉缭子四十二篇,你已经读透了?”
项政摇了摇头,老实回答道:“不敢欺瞒父王,太公兵法跟尉缭子四十二篇中,有不少内容孩儿并不太懂,百里先生、毕先生讲解过多次,孩儿也还是不太懂,所以两位先生建议孩儿转读孙子兵法,也许会有意外收获。”
项庄心里便叹了口气,这个长子的资质真的很一般。
项庄勉励了项政几句,又将目光转向了站在项政身边的项治。
然而,不等项庄发话,项治便已经抢先说道:“叔王,你可别逼孩儿读书,孩儿最讨厌的就是这些蝌蚪般的文字,一看到它们孩儿的脑袋便一个比两个大。”
项庄闻言直蹙眉头,政治自幼便过继给了项羽,所以平时由虞姬扶养,虞姬对这个宝贝儿子却是娇纵得不像话,所以自幼便养成了骄横跋扈的性格,甚至连他这个叔王的话也不大听得进去,项治打小便不喜欢读书,只喜欢舞刀弄剑。
碍于虞姬也在场,项庄只能不痛不痒地训了项治几句。
遂即项庄又将目光转向了项权,问道:“权儿,你最近在读什么书?”
项权浓眉大眼,长相最像项庄,答道:“父王,孩儿最近在读商君书。”
“哦,你在读商君书?能背一段给父王听么?”项庄闻言略略有些愕然,商君书是卫鞅以及后学汇编的法学著作,内容极为枯燥乏味,像项权这样十岁出头的孩子,喜欢的都应该是兵书、历史这样的科目,他怎么会去读法学著作呢?
“喏!”项权恭应一声,当下以稚嫩的童音背颂起商君书来。
清了清嗓子,项权一口气背颂了《垦令》《勒令》《境内》三篇。
对于商君书,项庄也是反复读过的,虽说不上倒背如流,可大体上的内容却还记得,结果一对照之下却惊讶地发现项权背得竟大体不差。
“好小子,不错。”项庄摸了摸项权的小脑袋,又走到了项术面前。
在所有已经启蒙的子女中间,项术绝对是最为聪慧的一个,甚至连太子傅毕书、百里贤也毫不掩饰对项术的欣赏,项术小小年纪就已经读完了《尚书》《论语》《墨子》《太公兵法》《尉缭子四十二篇》《孙子兵法》等各家科目。
百里贤、毕书这两位太子傅在跟项庄闲谈时甚至笑称,最多再过三年,他们两人就没什么可教项术的了。
对于项术,项庄已经没有考较的心思了,只是勉励道:“术儿,两位太子傅都说你聪慧过人,过目即能成颂,不过你千万不能骄傲,一定要保持谦恭的心,虚心向两位太子傅以及江东名士请教,且不可目中无人。”
项术应道:“孩儿谨记父王教诲。”
不远处,望着项庄、项术父子俩,赢贞内心却是无比的复杂,如果没有后来的项望,赢贞会很欢喜,可在生下项望之后,赢贞对项术的感情就变得微妙起来,不管怎么说,项术都不是她亲生,继子跟亲子相比较,终究还是隔了一层。
勉励完了项术,项庄直接从剩下的几个儿子面前走了过去。
因为剩下的几个子女中间,年龄最大的项望才刚刚入学启蒙,年龄最小的项擎,则还在襁褓中呢,根本就没什么可考较的。
片刻后,一家十几口人登上马车直奔宫城外而来。
从宫城出来,沿途所经的大街上,车水马龙、熙熙攘攘,随行护卫的禁军费了老鼻子劲才终于肃清街道,项庄透过马车窗帘往外面看去,只见大街两侧的商铺、酒肆、茶楼、客栈等建筑鳞次栉比,一派繁荣景象。
相比变法伊始的十年前,如今江东的商业氛围早已天差地别了。
十年前,江东的商业规模还很小,除了公输纸、书藉以及烧酒,在市面上广为流通的货物品种极少,所贡献的税收也是很少,然而现在,江东的商业贸易已经极其繁荣了,在秭陵的市面之上,几乎没有买不到的东西。
随着商业的繁荣,商业税收也是大幅增长。
十年前,江东的商业税收折算成米粮不过三万余石,然而现在,江东的商业税收折算成米粮早已经超过了五十万石,虽然还不及田赋的一半,然而田赋增长缓慢,商业税收却是增长迅速,最多五年,商业税就将超过田赋成为国库收入的主要来源。
当然了,楚国的商业税收征收的不是米粮,而是五铢钱跟金币!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257 258 259 260 261 262 263 264 265 266 267 268 269 270 271 272 273 274 275 276 277 278 279 280 281 282 283 284 285 286 287 288 289 290 291 292 293 294 295 296 297 298 299 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