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架的凤凰
盛传》记载,他是西汉名将李广的16世裔孙。他的先祖在汉初奉命到陇西讨伐叛乱的羌人,战死沙场,葬于陇西,儿孙前来奔丧,并将全家迁到这里守墓。从汉到晋,渐成大族。祖父李 在前凉张轨的手下做到将军、封侯爵。父亲李昶也很有名气,只是死得早,李 是他的遗腹子。后其母带着他改嫁宋家,又生下异父同母的弟弟宋繇,兄弟俩志趣相投,都喜欢结交名士,宋繇后来成了他的左臂右膀。
李 聪明好学,年纪轻轻,就文武双全,又抱负远大。史书称他“性沉敏宽和,美器度,通涉经史,尤善文学。及长,颇习武艺,诵孙吴兵法”。河西名士都一致看好他会有一番作为,一些衣冠之士都来投靠他。他经常和郭 、宋繇一起同吃同住,共同商讨天下大事。
段业、沮渠蒙逊起兵背叛后凉的时候,敦煌太守孟敏投降段业,被任命为沙州刺史。李 也与宋繇、郭 等人在家乡响应。段业便任命李 担任沙州治下的效谷(今甘肃敦煌东北)县令。在任职期间,办事公平认真,“温毅有惠政”,受到敦煌士绅及百姓的拥戴。不到一年,敦煌太守孟敏去世,在敦煌地方势力敦煌护军郭谦、沙州治中索仙的拥戴下,段业准备任命李 为宁朔将军、敦煌太守。
可是得宠于段业的右卫将军索嗣却从中阻挠,虽然他和李 为刎颈之交,但他很忌惮李 ,又觊觎敦煌是军事重镇,便妄图取而代之,乘机在段业面前构陷李 。“李 是陇西名族,声振河西,不可据实职,如果他据敦煌,恐怕此地非主上所有了。”段业书生性格,向无定见,便听信了索嗣之言,改任他为敦煌太守。索嗣自然高兴,亲率轻骑五百乘,昼夜兼程,从张掖赶往敦煌就任。索嗣春风得意,在离城20里处,给李 捎信,让他前来迎接。
李 接到诏书之后,惊疑异常,难以决断,正欲前往,被夫人尹氏、宋繇和新任效谷令张邈劝止。宋繇出谋划策说:“兄长被众人推举为敦煌太守,岂可轻易拱手送人?让天下英雄耻笑!何况段业懦弱无能,必不成大器。兄长为一代英杰,有霸主之风,现今天下扰攘,正是英豪有为之时。怎能屈尊于人下呢?”郭谦、索仙、伊建兴等敦煌地方官宦和大族,也纷纷劝告。李 早有野心,只是担心自己虽系陇西大族,毕竟不是敦煌当地人,吃不准敦煌名门大户的态度,如今得到敦煌士绅领袖的明确支持,顿时信心大增,便决意不受诏命。他对众人说:“玄盛(李 字玄盛)向无叱咤风云之志,纵横天下之才,只是受了委派来此为官,没想到竟得到大家的厚爱,实在感激涕零。刚才准备出迎,也是因为不知道诸君的心意啊!”
夫人尹氏献计,假借出迎,将计就计。遂派精兵出其不意,打了个索嗣措手不及。索嗣逃回张掖,李 又上表,历数索嗣的罪状。沮渠蒙逊兄弟也因为索嗣跋扈,其实他们自己就很跋扈,跋扈对跋扈,就像一个槽上拴不下两叫驴一样,乘机怂恿段业除掉索嗣。段业昏暗不明,以忠为奸,只好杀了索嗣以安抚李 。而且还专门派使臣到敦煌向他表示慰问,还分敦煌的凉兴、乌泽和晋昌(今甘肃安西县东南)的宜禾三县为凉兴郡,晋封他为使持节、镇西将军、领护西夷校尉、都督凉兴以西诸军事。一时李 势力大盛,前来效忠和依附者络绎于途。
而段业自己却危机四伏,不久,晋昌太守唐瑶背叛段业转投李 ,并传檄敦煌、酒泉、凉兴、建康、祁连和晋昌等六郡,公推他为大都督、冠军大将军、凉公,领秦、凉二州牧。他遂在敦煌建立西凉国,下令大赦境内,并建元庚子。初定都于敦煌,公元405年又迁都于酒泉。疆域东自建康(今甘肃高台县),西至善鄯。建立起一个类似前凉的汉人政权,由于在凉州之西,故史称西凉。就在这年冬天,段业被沮渠蒙逊所杀,北凉政权易姓。
李尹政权
李 之所以那么快的就建立了西凉国,并且在群雄争霸中,使西凉保持了十多年的安定繁荣局面,与他夫人尹氏的远见卓识不无关系。或许有人会问,既然夫人那么有智慧,西凉国何以在他死后很快就土崩瓦解了呢?这就是女人要行风,男人得给她创造行风的条件,她才能呼风唤雨。否则,门儿都没有。
话说尹氏自小就聪明伶俐,天资过人。父母发现她的思想及想象力远远超出了正常儿童,非常自豪,就常对拜访的客人开玩笑说:“我们尹家以后或许就指望此女吃饭了。”因此,专门延师教导。随着知识的增长,尹氏也常以汉之班昭、晋之左芬自比。成了陇西一带有名的美女加才女,非公侯不嫁。可惜世道纷乱,到处都是草头王,今日在势今日有威,明日失势瞬间就身首异地。权衡之下,还是选择与名士结亲比较妥当。
因此,她在成年后,就与陇西望族马腾之后马元正式结成了伉俪。小夫妻情投意合,你侬我卿,恩爱非常。只可惜婚后不久,马元正就得急病死了。如花似玉的妙人儿,竟凄凄守了空房。可巧,陇西世族狄道(今甘肃临洮南)人李 也在那一段时间死了妻子辛氏。尹、李两家的丧事很快都传到了对方耳中。两家都是陇西望族,门当户对,他早闻尹氏芳名,就找热心人从中撮合,玉成其事。尹、李都是二婚,谁也挑拣不了谁,不久就把铺盖往一起一搬,合卺了。
尹氏自小接受中国
传统文化教育,儒家思想影响至深至巨,不说三从四德、从一而终吧!她起码感到先夫坟土未干,自己就匆匆再醮,实在有失节之嫌,深心不安,就决心为死鬼先夫守志三年,就把李
晾在一边。所以,她和李 结婚的前三年,不但拒绝与他同房,而且始终不发一语。下人们都在背后说她是哑巴
新娘,她听到了只当没有听到。在这三年之内,任凭李 怎样对她开导、取笑、嬉闹,她都冷若冰霜。但三年守志期已过,尹氏仿佛成了另外一个人,对李 倍加呵护,举案齐眉,礼无不周。她不时向他讲述对当前时局的分析,劝李 抓住时机,及早建立称雄河西的大业。深刻的见解和准确的预测,常使他茅塞顿开。他对她开玩笑说:“我不止是得一西施王嫱,我得一诸葛耳!”尹氏对他前妻辛氏的孩子,恩过己出;常向他们讲解儒家经典,教他们如何为人处事。阖府上下又都称颂她的贤德。
抛开尹氏女流身分不说,她的知识修养,也是当时很多优秀的男子所不及。李 自是对妻子的胆识佩服不已,言听计从。遇有疑惑不决的事情,常向她讨教,让她帮着拿主意,他才会作最后的决断。当他在庚子元年(400年),建立西凉政权后,他所作的第一件事,就是立尹氏为王后,共同参与朝政。就像他的八世裔孙李治和武则天一样,宫中号为“二圣”。所以当时谚云:“李尹王敦煌”,时人尊敬的称她为尹夫人。
尹夫人儒学深厚,向往大一统。李 也是一个胸怀大志的政治家,对国家的分裂痛心疾首。两人志趣相投,治国理念一致。尹夫人劝他奉偏安江左的东晋王朝为正统,奉表称臣,这也正是李 所愿。因此,李 多次上书东晋朝廷,表达他为恢复晋室的决心。他曾做《述志赋》,明其心志。篇中他以清新温厚的笔调,抒发了自己希望隐居,不慕荣华的志趣;同时,又以诚挚热烈的感情,表达了自己愿在东晋朝廷的领导下有所建树的抱负和决心。
尹夫人对李 说:“我们虽与中原王朝阻隔而偏居西陲,但与中原文化和思想意识是紧密联系的、承继相向的。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弘扬汉族文化。”她因此提出了许多积极的措施,而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兴儒重农”的富国强兵的国策。比如要李 广开言路,在敦煌南门外修筑厅堂,名曰“靖堂”,作为议论朝政、检阅武事、听取收集各方意见的地方。堂内“图赞自古圣帝明王、帝臣孝子、烈士贞女。玄盛亲为序颂,以明鉴诫之义”(《晋书?凉武昭王李玄盛传》)。同时,还在敦煌修建泮宫,设立县学、州学和医学,广招学生500余人。并在各郡设置五经博士,负责传授经学。为弘扬汉族文化,传播汉族思想意识,可谓不遗余力,致使当时敦煌地区学风大盛。他又知人善任,虚衿下士,中原流士纷纷西来,一时间西凉境内聚集了大批文人名流,如史地学家阚 、经学家宋繇、教育学家刘 、天文学家赵 等。敦煌一时成为中国西陲边疆传播汉文化和儒学思想的中心,为汉族文化的保存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李 也成了当时西凉的政治文化领袖,尹夫人至功厥伟。
尹夫人是一个贤内助,李 当然也不是一个窝囊废。相反,他是一位通经史,知兵法,文武兼备的政治家,在位18年颇有政绩。当然,尹夫人从建立西凉政权始,就对国家战略的制定产生着重要影响,凡建策,都符合天下大势,很少有失误的地方。所以史书上对她多有赞语:“及创业时,多所赞助,故时有李尹王敦煌之传”《晋书?列女传》。
对外,他和好于东晋,接受东晋的封号,借以争取中原汉族人民的支持。晋安帝义熙元年(公元405后),李 派舍人黄始、梁兴等人带着他给东晋皇帝的表章,出使建康(今江苏江宁县南),用窦融、张轨治理河西、威镇关西的故事,表示他对晋王朝的忠诚,以求得晋王朝对他所建西凉政权的承认,敦促晋王朝北伐西征。因东晋朝廷忙于内斗,没有给他明确答复。遂于第二年又派遣法全和尚为使者,再入建康奉表以求,以“忘寝与食、思济黎庶、以崇国宪、全制一方”的情感,进一步表达他的心愿。与此同时,他又采取远交近攻的策略,结好南凉对抗北凉。
对内,他注意兴修水利,大力发展农业生产。鉴于境内数经战乱,州郡地广人稀,急需补充人力,恢复生产。尹夫人敦促他设置武威、武兴、张掖三个侨置郡,安置江淮和中州的流民。他召集外逃的百姓,返回故里,从事农桑。他亲自深入到农村劝导农民种好庄稼,使“百姓蒙赖”。他又把军队开到阳关、玉门关一带屯田,采取“寓兵于农”的措施,“广田积谷,为东伐之资”。积极为统一河西走廊作物质准备。以至在他统治西凉的18年里,西凉“年谷频登,百姓乐业”。敦煌出现了少有的繁荣安定的局面,成为河西走廊西部割据政权的政治中心之一,势力远及西域,他也因此被奉为兴圣皇帝。
李 虽有大志,但辖境毕竟地广人稀,受条件所限,他的步骑兵合计也仅有三万多人,军事力量较虚弱,不但不能如愿,且时为北凉所逼。
但沮渠蒙逊对付马权、段业等人绰绰有余,要立刻消灭李 的力量,却不是那么容易,因为尹夫人为西凉制定的“兴儒重农”策略,早已大见成效,西凉与北凉之间的人心导向并不全在他这边,因此他不但奈何不了李 ,反而在李 的策反下,酒泉、凉宁两郡守将,叛北凉而依附西凉。由此可见,国家推广软实力的重要,是有远见的。
晋安帝义熙元年(公元405年),李 为了从根本上抗御北凉,采纳了尹夫人的建议,向东迁都酒泉。敦煌则由他的三子李让镇守,并派他的同母弟宋繇辅佐。李 临行时劝诫李让:“此郡世笃忠厚,人物敦雅,天下全盛时,海内犹称之,况复今日。”要求李让以“惠政”来弥补战乱给敦煌百姓带来的征战和徭役。
李 迁都酒泉后,积极整军备武,励精图治。修筑了敦煌旧塞东西二围,以防北虏,同时为了防止北凉沮渠蒙逊的骚扰和进攻,修筑了西南二围。从而使北凉虽数次用兵,企图消灭西凉,均未得逞。义熙二年(406),北凉沮渠蒙逊侵略西凉,攻入建康郡(今甘肃高台县骆驼镇),掠走了3000余户人家。李 得知后非常气愤,立即率兵追至弥安(今酒泉县东),大败沮渠蒙逊,截回了掠走的全部人家。双方只得于义熙六年(公元410年),订立盟约,宣布停战罢兵。其后,数年无事。自此,西凉国势日益强盛,百姓乐业,商贾富足,出现了暂时的升平盛世景象。
尹夫人以她的智慧,在如此危险复杂的情况下,协助李 重武功,抓文治,把西凉国治理得“兵无血刃,坐定千里”,确实不简单。所以时人把西凉政权称为“李尹政权”,的确不是妄言,是历史的实情,也是对尹夫人的由衷赞美。在敦煌发现的唐人写本《敦煌廿咏》里,就有歌颂李尹政权治理凉州的史实:
昔时兴圣帝,遗庙在敦煌。
叱咤雄千古,英威镇一方。
牧童歌冢上,狐兔穴坟旁。
晋史传韬略,留名播五凉。
夫死国灭
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