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官册





饰茫巧侠怼W入耷仔胁枚ㄊ嗽保云沸星宥耍砰嗌脑#髡胀庾挥Φ弥跋危患队谩!薄?br />     
      另外附着一张名单,第一名就是汤斌,他被授为陕西潼商道,或称潼关道。 
    
      道有“守道”、“巡道”之分,守道又有因地、因时制宜的兼管专职;潼商道是“兵备道”,而潼关是三秦门户,天下重险,皇帝特授汤斌为潼商兵备道,无形中便有付以镇守关中、照顾中原及河东重任的意味在内。 
    
      然而这是一个最苦的苦缺,也只有汤斌才能吃得下这分苦。他本来的打算是,想从京师一直南下,回睢州省视老父,再西经开封、洛阳,出函谷关到任;但计算赴任的限期,不容他如此做,只好打消了原来的计划。 
    
      照规矩,外官赴任,而且是像他这样的四品道员,可以到兵部领取牌票,沿路由驿站替他准备夫马食宿;这些费用,当然是摊派在老百姓头上。汤斌不肯这么做,他花官俸买了三头骡子;主仆二人各骑一头,还有一头驮行李,行李只是两副破旧被褥,一个竹子做的书箱,里面是几十本必不可少的书。 
    
      就这样像穷书生赶考似地,由京师往南到石家庄折而往西,出娘子关入山西省境;沿着大路往西南走,在风陵渡过河,到了潼关。 
    
      潼关在军事的部署上是“协”;协设副将,是次于总兵的二品武官。 
    
      汤斌一到潼关,把关的兵丁根本没有把他放在眼里、看他一主一仆,人畜俱瘦,行李萧然,料知没有“油水”可捞,倒也不曾难为他,放他入关。 
    
      汤斌久慕这函谷西来的隘口,北带洪流,南负峻壁,黄河如带,秦岭如砺的雄关,形胜壮绝,所以一进关门,命仆人暂且歇脚,自己跨着毛骡,加上一鞭,由马道直上,想到城头上先眺望一番。 
    
      “喂,喂!”有个把总大声在喊,“你这家伙在干什么?” 
      汤斌一想,不错,他守城有责,当然不能让人轻易上机要重地去窥探。这是自己没有做对,应该先把身分告诉他。 
    
      于是,他停了下来,等那把总走近了说:“我姓汤,新任的潼关道。想到城上去看一看。” 
    
      “你是个官?”那把总将他从头望到底,眨着眼,皱着眉,然后使劲摇头,“把你放到锅里去煮,也煮不出官味来!” 
    
      汤斌笑了,“莫道你这么说,我自己也觉得不像个官。”他问,“你们长官张副将在哪里?” 
    
      “副将在衙门里。你要见他?”这把总也还忠厚,“你真的是什么潼关道?不要开玩笑!不然害我吃军棍。” 
    
      “我跟你无冤无仇,害你做什么?而况,我若是冒充,岂不犯罪?” 
    
      “对!对!你的话有理。请你给我一张名帖,我带你去见副将。” 
    
      “好的,请你跟我来。” 
      回到城下,汤斌从竹箱里取出一张名帖交了过去。心里在想,自己这副行径装束,料那张副将也未见得相信自己的身分;因而顺手把吏部选官的凭文、兵部驰驿的牌票,都取了出来,带在身边。 
    
      果然,张副将接到名帖,虽开中门,以礼迎接,眼中却露出十分困惑的神色,“我不晓得汤副使到任,”他说,“不曾接到前站的‘滚单’。” 
    
      前一站通知后一站,将有哪位大官到达,以便后站预备供应的通知,名为“滚单”。汤斌不扰地方,自然就没有通知了。 
    
      “你没有‘滚单’,我有兵部的牌票。”汤斌把证明身分的文件,送给他看,“地方残破困苦如此!我不愿意再加重他们的负担。在这里也是一样,我不住驿馆,请派人领路,找个小客栈住下,接了事住进官舍,彼此两便!” 
    
      吏部、兵部的大印,朱紫烂然,这是不能假的;同时张副将也知道皇帝亲简的十八名道员,都是清廉检朴的读书人,所以这下才相信他确是新任的潼关道。 
    
      等到相信了,不能不敬重,要留他住下。汤斌自然不肯,最后只好依从,为他找了个极简陋的客栈住下。 
    
      哪知这一来是害了那客栈,因为潼关的地方官,得知消息,纷纷前来拜候;门前车马喧阗,以致小本营生的负贩行商,望而生畏,不敢再到这家牌号“盛兴”的小客栈来住宿了。 
    
      “这样子不是事!”汤斌跟他的仆人汤本说,“一到潼关,还没有替百姓做事,倒先叫人受累!” 
    
      真是“有其主必有其仆”,汤本也是个性情耿直,而宁愿自己吃苦,待人宽厚的人,听得汤斌这样说,便即答道:“我明天一早出去找庙。” 
    
      汤斌到哪里都是住庙,而且只住古庙、小庙、破庙;所以仆人这样建议,主人亦欣然依从。 
    
      第二天黎明,汤本上街转了一圈,在东城找到一所道观,名为“玉皇观”,还是宋朝所建,残破不堪,而地方甚大,里面有个老道、年纪已经七十多岁;汤本跟他商量,要租两间房暂住几天,老道一口答应,但不愿收取租金。 
    
      “你不肯收租金,那就谈不成了。”汤本说道,“我家主人从不白住人家的房。我看这样,最多住半个月,我送你二两银子。” 
    
      “随便!”那老道是倔脾气,说话不中听:“你家主人钱多得用不完,就分两个我用。” 
    
      汤本笑笑不响,给了二两银子,动手收拾;等打扫干净,借了观里的破旧家具,略略安设停当,回客栈去搬行李。 
    
      于是汤斌把“盛兴”店的店主找了来,和颜悦色地问道:“掌柜的,你这店钱怎么算?” 
    
      “回大人的话,店钱不用你费心;自有驿站来算。” 
      “不!我自己给。”汤斌指着捆扎好的行李说:“我要搬到玉皇观去了。” 
    
      店主一听,大惊失色,双膝一弯,跪倒在地:“大人,是哪里得罪了你老?大人不记小人过,你老宽宏大量,千万请别生气。” 
    
      “不是,不是!”汤斌赶紧扶他起来;接着说明了要搬的原因。 
    
      店主听得将信将疑,世上哪里有这等体谅人的官!所以谈到店钱,死也不肯要。汤斌一路而来,也晓得行情,店钱有限,倒是昨天吃了他一顿晚饭,在这米如珠、面如银的时世,要多给他几个。 
    
      “你拿一两银子给他!” 
      店主还待辞谢,汤本有些忍不住了,“没有见过你这样子愚拙的人!”他气得骂人,“住店吃饭不要钱,你当我家老爷什么人?是贪官还是强盗?” 
    
      “汤本,”汤斌喝阻,“跟他好好说!” 
      好说无用,反倒是汤本一顿骂,才把店主骂得相信了;世上真有这样的官!店主感激得掉了眼泪。 
    
      玉皇观住不到几天,汤斌就接印接事,搬到衙门里去住了。 
      这是他第一次出来做地方官。潼关道兼着陕西布政使司“左参政”的职衔,等于半个巡抚,在这一带地方,无所不管;汤斌有茫然无所措手之苦。 
    
      “老爷!”汤本替他出了个主意,“听说同州府的马知府是位好官,不妨跟他请教一下看。” 
    
      “不错!原该不耻下问。”汤斌立即叫汤本拿着名帖去请马知府。 
    
      同州知府名叫马呈祥,原籍辽东,是汉军旗人,举人出身,分发到陕西来当华阴知县,因为劳绩升任本府的同州知府。为人精明强干,官声甚好。这一次因为新任潼关道到任,特地从府治所在地的大荔县到潼关来禀见;正有许多民生疾苦要向汤斌陈报,恰好汤本来请,正符所愿。 
    
      这是他们第二次见面。汤斌虽是上司,但年纪比马呈祥来得轻,所以在称呼上很客气;称他“老哥”,请教做地方官该当特别注意的地方。 
    
      马呈祥看他方面海口,眉目清疏,脸上道气盎然,便知道这位上司是方正君子;但看样子又像书呆,怕他不知轻重,所以说话相当留心,把一位守道应有的职掌讲了一遍,接着便提到“清狱”和“兵差”两件大事。 
    
      由于心存顾忌,马呈祥语焉不详,只说他自己的苦恼:“应讼本来是县官的事,官里承上启下,不过照转而已。如果上头体谅,该驳该准,毫无积滞,府里就快活如神仙了。无奈这年把的案子,总是‘提审’的多。一道札子下来,传人起解,忙个不了。所以这清狱上头,总要求大人体谅。” 
    
      “谈不到体谅,这也是我该做的事。”汤斌问道:“就算体谅吧,要怎么样,才算是体谅府县和老百姓?” 
    
      这里面牵涉到道署的一个不法吏;都是他在从中捣鬼,历任潼关道都拿他没办法。马呈祥晓得他许多劣迹,但不敢在汤斌面前“告状”;怕的是治不倒那不法吏,反结了冤家,以后自己在公事上就更加棘手了。 
    
      因此,他只笑笑答道:“大人细阅积案,自然明白。” 
      听见这话,汤斌就无须再问。“那么,兵差呢?”他问,“但望老哥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是!”马呈祥蹙眉答道,“潼关害在是天下要隘;于今平西王吴镇守汉中,四川正在用兵,人马调拨,过境频繁,光是‘马料’一项就不得了。如果光是分内的摊派,犹有可说;分外有分,老百姓就苦了。” 
    
      “所谓‘分外有分’,是不是正额以外,另有附加?” 
      “附加为公,倒也无话可说。” 
      这就很明显了,分外之分,是落入私人腰包,“这你请放心!”汤斌立即表示,“在我手里,绝不会有分外之分。” 
    
      马呈祥站起来很尊敬地请了个安,“大人如此体恤,我替同州的百姓叩谢。不过,”他起身说道:“光是大人一清如水,是不够的!” 
    
      “我知道了!”汤斌很郑重地保证,“若有人敢舞弊,我一定严办。除了我自己密查以外,贵府倘有所闻,请随时见告。” 
    
      “是!”马呈祥答应着又说:“兵差除了分外之分,再有一层难处,那就是原来只需两天的供应,结果搞到第四天、第五天,大兵还没有开拔。这件事,无论如何,要请大人作主。” 
    
      “那就奇怪了,为何两天不够,要到四天、五天。” 
      “其中原因当然很多。”马呈祥考虑了一下,“想来总有人不愿大军早走吧!” 
    
      “是不是趁此机会,可以假借名义,向民间需索?” 
      马呈祥不置可否,只说了句:“大人明见万里。” 
      这是官场中一句相当含蓄的话,可以解释为同意,也可以解释为不置可否,总之,内有隐情,需要仔细体察。 
    
      汤斌体会得这层意思。便不肯强人所难,去追问马呈祥。送走了客,天已将黑,一个人坐在暮霭四合的廊下,默默思量,恨不得生两颗心、四只手,可以同时料理清狱和兵差两件大事。 
    
      无奈这是不可能的,眼前还得阅卷,先从了解案情开始。于是草草吃过一顿粗粝的晚饭,把京里带来的茶叶末子抓了一把,沏成一壶浓茶,倒在粗磁碗里,颜色黄浊,就像马溺,但却能消食提神;汤斌喝了两碗这种只觉苦涩,毫无香味的茶,在油灯下披阅刑名案卷。 
    
      才看了上十件卷,就已约略明了马呈祥的话;照案情来看,其中至少有一半是用不着提审的,情节确凿,口供明白,问得毫无差错,提审便成了别有用心,故意挑剔。再细看这些案卷的承办人,都是一个名叫周松轩的刑房书办,不言可知,是此人在中间捣鬼。 
    
      但汤斌初想到此,即有警惕,深恐自己存了成见,知人不明,所以仍然平心静气地看着案卷,到三更天还不肯歇手。 
    
      “老爷!”汤本劝道:“该睡了。” 
      汤斌摇摇头,指着高可尺许的卷牍,“我得尽一夜工夫把它看完!”他说。 
    
      一夜工夫可以看得完,这一点,汤本是相信他有此本事的。“不过,就是看得完,也不必急在这一夜。”汤本的怜主之情,化为轻微的不满,“何苦自己作践自己?” 
    
      “你真是‘饱汉不知饿汉饥’,哪晓得关在监狱里的人,受尽煎熬的苦楚?早早弄明白了案情,明天一早坐堂,便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