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客无间道
稳ズ未颖讣庸刈ⅰ?br />
米特尼克还依然年轻,米特尼克的故事还远远没有完。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
作品相关 上架感言
今天打开网页,竟然发现本书上架了,很意外,心情有点激动,但是更多的是忐忑……
本书从5月开始上传,当时的想法是写一本参杂计算机基础知识的一本黑客类小说,能够让朋友们在看书的同时可以学习到一些基本的知识,了解黑客如何入侵等手段,文风与感情的描写也比较平淡……
可是这类小说似乎根本不符合大众的口味,我的成绩很不理想。
沮丧、失落、忐忑,很多情绪在我心头纠结……
一路跌跌撞撞到现在,在这里,我首先感谢各位读者朋友,感谢你们无私的推荐和收藏,感谢你们的书评和鼓励(特别要感canxue_snow、κiζs飞ゞ扬、我☆詪月Θ亮等等书友给我的建议),没有你们的支持,我想我会更加失落;必须要感谢的是我的责编白开水大大,虽然我和他交流得很少,但是他的耐心、他对我写作的指导令我觉得很温暖……
喜欢本书的朋友,有能力订阅的朋友就请支持一下吧,我会以稳定的更新来答谢各位。
就说这些吧,思维很乱……
作品相关 黑客篡改彩票开奖系统(转)
俗话说“日防夜防,家贼难防”,此话不假啊!
如果是隐藏在公司内部的黑客,造成的损失和破坏程度会更大,这起“彩票黑客们”事件,正是公司内部的技术工程师通过木马修改彩票开奖系统意图骗取巨额奖金!
以下是该事件的详细报道情况。
据新华社电深圳市公安局8日对外公布,深圳警方近日破获一起利用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技术恶意篡改开奖的彩票数据,欲诈骗彩票奖金3305万元的案件。
据介绍,今年6月9日,双色球2009066期开奖,全国共中出一等奖4注,但是,开奖系统却显示一等奖中奖数为9注,其中深圳地区中奖为5注。深圳市福彩中心在开奖程序结束后发现系统出现异常,经多次数据检验,工作人员判断,福彩中心销售系统疑被非法入侵,中奖彩票数据记录疑被人为篡改,深圳的5注一等奖中奖数据应系伪造。深圳市福彩中心工作人员立即报案。
专案组民警经调查后发现,这是一起企图利用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技术诈骗彩票奖金的案件,5注一等奖所涉金额高达3305万元。案件发生后,深圳市福彩中心对被篡改的双色球5注一等奖在兑奖环节中进行严格监控,追踪该彩票持有者兑奖过程;另一方面,办案民警根据线索迅速实施布控,终于在6月12日将犯罪嫌疑人程某抓获。经审讯,犯罪嫌疑人程某如实交代了作案过程:程某为深圳市某技术公司软件开发工程师,利用公司在深圳福彩中心实施技术合作项目的机会,通过木马攻击程序,恶意篡改彩票数据,伪造了5注一等奖欲牟取非法利益。目前,此案正在进一步审理之中。
据深圳市福彩中心介绍,事件发生后,中国福利彩票发行管理中心对双色球2009066期一等奖的派奖结果予以更正,将9注更正为4注,每注奖金由原来661。0693万元更正为每注862。4059万元。补给当期4位一等奖中奖者每注201。3366万元。双色球一等奖中奖彩民及其他所有彩民利益未受任何损失。深圳福利彩票中心及时总结了教训,进一步完善了系统安全机制,确保安全运行。
作品相关 想说的话……
各位朋友,很抱歉,因为个人原因,停更了几天,在这里,要向各位说声“对不起”!
虽然本书扑得很惨,但是我还是决定耐心的写下去,写自己的一些经历,写一些基础一点的东西,让朋友们多多了解一些这方面的知识。
很多时候,我在挣扎着,徘徊着,但是始终有那些一直在默默支持和关注的朋友,令我不得不鼓起勇气写下去。
当初写这本书不是为了赚钱,这是很明确的目的,现在也一样,有那样的想法对我来说很累,炒炒小股,一天的收入也比我辛辛苦苦写一个月文字赚的钱多;对我来说也码一章小说的时间完全可以玩几个小时的游戏,看点陶冶性情的电影。
然而,这本小说对现在的我来说,意味着责任……
呵呵,我想我会写下去,用这些文字来祭奠逝去的光吧。
当然,要谢谢各位朋友的支持,感谢、感谢……
作品相关 闲言碎语……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这是在很多年前看《笑傲江湖》给我的感受。
现实中,我们被很多东西羁绊着,理不清那些若有若无的心结,斩不断那些恼人的情丝。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矫情了一番,各位大大别吐我口水,其实,我以前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的代表人物,“忧郁王子”是我的绰号。
正如同柯受良大哥唱的:“我不做大哥好多年……”
我也不写那些矫情的文字好多年了。
或许大家从我的书中看出来了,我的文字没有那种令人无比YY的画面,甚至带着一点压抑和颓废的感觉,这就是以前留下的后遗症。
我想,这应该是不受人欢迎的文字,所以,我在慢慢的试着改变。
诚然,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汉姆雷特,有人吐口水,当然也有人喜欢。
(PS:不过,看我小说的朋友们太低调了,赞扬、辱骂的帖子都没有,看看人家书评区,我的心里还真有点羡慕呢)
黑客类的小说是难写的,单单是技术方面就够让人头疼了。《黑客无间道》里面的技术虚构的有,真实的也有。
所以,朋友们不必对一些虚构的技术问题过于深究,如果真要那样挑刺,那些黑客教程也有很多瑕疵。
恩,好多黑客小说中,主角暴露了身份有人要骂;主角装13也要被骂,朋友们,难写啊……
一个个的伏笔,一个个的画面和片段未必就没有深意,从低潮走向高潮,故事情节在慢慢展开。
我承认,本书有点压抑了,但是,跟随的朋友让我很感动……
点推很惨淡、订阅更凄凉……不怕大家笑话,我有时还自己给自己投推荐票呢,囧啊!
看书的人不是没有,但是有人却吝啬得投票,VIP章节是要花几分钱的,看盗贴的朋友我也不要求什么,但是也请各位看完之后投上一张推荐票吧。
当然,要感谢群里的朋友,感谢投票给我的朋友,感谢打赏我币的LBJBOY(以前我不知道这个打赏的币有啥用,现在总算明白了),感谢投我月票我却不知道名字的朋友,感谢发表书评的各位朋友,感谢,感谢……
现在书评区管理增加了一项新的功能,可以奖励积分,呵呵,好的帖子我都会奖励积分的。
本周由于到另一个城市去给外婆祝寿,加之又在写新的小说,所以几乎没有更新,抱歉。
呵呵,还是要说说,关于对本书读者性别的调查让我大跌眼镜,人妖和火星人竟然存在!汗……
人妖和火星人少点,希望可爱的MM多点,群里的MM都不怎么说话的呢,其实我心里渗得慌!
“神啊,赐我一个精壮的男人吧……”周大大的电影里,那个佣人刚一许完愿,楼上“啾”的一声就掉下个男人。
各位兄弟和我一起祈祷吧,群里多出现一些小白花一样的姑娘吧……
“啾”的一声,这个……需要等待。
呵呵,扯远了。
怀念曾经上学的时光;怀念曾经飞扬的青春,那些张扬的画面;怀念曾经和朋友们肩并肩走过学校林荫道的情景……
这本小说,以后也是我怀念的东西;而各位支持我的朋友们,也会是我铭记的对象。
鞠躬下台……
作品相关 中国计算机50年(转载)
自从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数字电子计算机在美国诞生,与计算机最邻近领域的数学和物理界的共和国泰斗、世界数学大师华罗庚教授和中国原子能事业的奠基人钱三强教授,十分关注这一新技术如何在国内发展。
中国诞生计算机
从1951年起,国内外和计算机领域相近的其他领域人才,尤其是从国外回来的教授、工程师和博士,不断转入到该行业中。他们当中的很多人,都在华罗庚领导的中科院数学所和钱三强领导的中科院物理所里,其中包括国际电路网络权威闵乃大教授、在美国公司有多年实践经验的范新弼博士、在丹麦公司有多年实践经验的吴几康工程师,以及从英国留学回来的夏培肃博士和从美国留学回来的蒋士飞博士。
他们积极推动,把发展计算机列入12年发展规划。
年3月,由闵乃大教授、胡世华教授、徐献瑜教授、张效祥教授、吴几康副研究员和北大的党政人员组成代表团,参加了在莫斯科主办的“计算技术发展道路”国际会议,到前苏联“取经”,为我国制定12年规划的计算机部分做技术准备。当时的代表团主要成员后来都参加了12年规划。此外,范新弼、夏培肃和蒋士飞也加入规划制定中。在随后制定的12年规划中,确定了中国要研制计算机,并批准中国科学院成立计算技术、半导体、电子学及自动化等四个研究所。
计算技术研究所筹备处由科学院、总参三部、国防五院(七机部)、二机部十局(四机部)四个单位联合成立,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也相应成立了计算数学专业和计算机专业。为了迅速培养计算机专业人才,这三个单位联合举办了第一届计算机和第一届计算数学训练班。计算数学训练班的学生有幸听到了刚刚归国的钱学森教授和董铁宝教授讲课。钱学森教授在当时已经是国际控制论的权威专家,而董铁宝教授在美国已经有过3~4年的编程经验,也是当时国内惟一真正接触过计算机的学者。当时我也是学生之一。
钱学森的数学功底的深度和广度几乎涵盖了我们所学的数学的所有课程,而且运用自如,我们作为北大数学系学生,对此感到十分钦佩。同时,钱学森教授也帮助我们具体了解到,数学如何应用到实际物理世界中。
在前苏联专家的帮助下,由七机部张梓昌高级工程师领导研发的中国第一台数字电子计算机103机(定点32二进制位,每秒2500次)在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诞生,并于1958年交付使用。参与研发的骨干有董占球、王行刚等年轻人。随后,由总参张效祥教授领导的中国第一台大型数字电子计算机104机(浮点40二进制位、每秒1万次)在1959年也交付使用,骨干有金怡濂,苏东庄,刘锡刚,姚锡珊,周锡令等人。其中,磁心存储器是计算所副研究员范新弼和七机部黄玉珩高级工程师领导完成的。在104机上建立的、由仲萃豪和董韫美领导的中国第一个自行设计的编译系统,则在1961年试验成功(Fortran型)。
国防是首要服务对象
在任何先进国家,计算机的发展首先都是为国防服务,应用于国家战略部署上,中国也不例外。1958年,北京大学张世龙领导包括当时作为学生的王选在内的北大师生,与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合作,自行设计研制了数字电子计算机“北京一号”,并交付空军使用。当时中国人民解放军朱德总司令还亲自到北京大学北阁“北京一号”机房参观了该机器。随后,张世龙带领北大师生(包括王选和许卓群在内),立即投入北大自行设计的“红旗”计算机研制工作,当时设定的目标比前苏联专家帮助研制的104机还高,并于1962年试算成功。但是由于搬迁和文革的干扰,搬迁后“红旗”一直没有能够恢复和继续工作。
与此同时,1958年,在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国防科技大学前身)海军系柳克俊的领导下,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合作,自行设计了“901”海军计算机,并交付海军使用。在海军系康继昌的领导下,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合作,自行设计的“东风113”空军机载计算机也交付空军使用。随后,柳克俊领导的国产晶体管军用的计算机,也在1961年交付海军使用。
年~1962年期间,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也前后独立研制成功了一些自行设计、全部国产化的计算机。
年,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吴几康、范新弼领导的自行设计119机(通用浮点44二进制位、每秒5万次)也交付使用,这是中国第一台自行设计的电子管大型通用计算机,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快的电子管计算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257 258 259 260 261 262 263 264 265 266 267 268 269 270 271 272 273 274 275 276 277 278 279 280 281 282 283 284 285 286 287 288 289 290 291 292 293 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