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国
烀币跃勐H诵模献拥摹昂锨亍痹ぱ云穹乔笾坏玫奶烀椋考热蝗绱耍蟾浮⒐肝味济囟恍兀抗媸羌苫洹靶孤短旎敝锩矗刻旎艄徊豢尚孤叮献雍胃颐餮裕俊?br /> 看来,大父、公父一定还有埋藏很深的想法没有说出来。嬴驷的沉吟正在这里,他正襟危坐,谨慎回道:“公父,儿臣对阴阳天命之学素来陌生,不知从何谈起。”
“如此说吧。”秦孝公道:“若是神明占卜,说你将为天下霸主,你何以待之?”
嬴驷没有犹豫,“纵然天命所归,亦需不懈努力。儿臣当似有若无。”
“好!”秦孝公拍案而起,“公父要的,就是这‘似有若无’。”他在亭中缓缓踱步,字字斟酌,“你大父临终时对我说,他其所以没有将这个预言早日告我,就是怕我恃天命而骄,反倒自绝于天命。驷儿啊,要知道,一个君主,沉溺于天象、占卜、童谣、谶语之类,非但荒唐,而且丧志。往远说,三皇五帝可算天命所归了。但是,舜帝却囚禁了尧帝而当权,大禹则囚禁了舜帝而当权,天命何在?往近说,周室天子哪一代不是聪慧英武?偏偏却痴信天命,在大争之世龟缩自保,而今只留下了洛阳成周三四百里,何其凄惨!如此天命,有胜于无。再往近说,楚宣王痴信星象,竟因彗星径天而乱了阵脚,用土地城池收买魏国齐国,要灭我秦国。最后呢,丢了城池,穷了国家,还没有结成灭秦同盟。你要牢牢记住,天命星象从来不会垂怜弱者,它永远都只是强者的光环!”
“公父之言,鞭辟入里,儿臣永生铭记。”
“嬴驷,秦国纵然可一统天下,也要一步一步一代一代的去苦做,去奋争。万不可乱了心志,走入歧途啊。”秦孝公语重心长。
“公父,秦国正道,乃坚持公父与商君创立的法制,而不是坐待天命所归。儿臣深知,没有新法,就没有强秦,没有新法,就没有庶民国人的真诚拥戴。秦国前途纵有千难万险,儿臣亦无所畏惧。”嬴驷慷慨激昂。
“好。”秦孝公拍拍儿子的肩膀,欣然而又亲切,“驷儿,你长成了。有此等精坚心志,公父也就不多说了。走吧,我们去看太后和姑姑。”
“太后、姑姑也来了?”嬴驷感到惊讶,却又立即显出高兴的样子。
老太后住在这里已经几个月了。她对富丽堂皇的咸阳宫一点儿也不喜欢,倒是对雍城、栎阳多有留恋,时常念叨。秦孝公突然病倒,老太后竟莫名其妙的说咸阳宫“空阴”太重,要儿子和她一起搬到栎阳去养病。秦孝公知道母亲老了,喜欢那种抬脚可见的小城堡小庭院。与玄奇大婚后,秦孝公就有意陪母亲到终南山游了一趟,老太后见到秦献公为老子书院立的石坊,竟睹物思情,便要在这里住下来。孝公其实正是此意,便将太后寝宫的仆从物事几乎全部搬了过来,让老太后在这田园书院里安度暮年。老太后选了上善池边的一座空闲小院落,便在这里悠然的住了下来。莹玉康复后正想去崤山一趟,亲自见见白雪,回来后再去终南山陪母亲。正在此时,却接到秦孝公派黑伯送来的一条密简,便将两件事颠倒了顺序,先到了终南山来陪母亲了。
秦孝公和嬴驷到来时,莹玉正给老太后弹奏秦筝。这筝与琴相似,却比琴长大粗犷,是秦人的独创乐器,天下呼之为“秦筝”。这时的秦筝只有八根弦,尽管比后来的秦筝少了两弦 ,但还是比琴音域广阔,弹奏起来深沉旷远苍凉激越,秦人莫不喜爱有加。莹玉奏的是《秦风·蒹葭》,这是一首在秦地广为流传百余年的情歌,莹玉边奏边唱,老太后微闭双目深深沉浸在对往昔年华的追忆中。
秦孝公停下脚步,凝神倾听,觉得深沉辽远的筝音中隐隐有一丝忧郁凝滞,使这首美丽的情歌显得有几分忧伤,不禁若有所思。筝音一落,秦孝公便拍掌笑道:“好啊,弹得好,唱得也好。”嬴驷连忙上前给老太后和姑姑行礼。老太后高兴得拉着孙儿说长道短。莹玉便吩咐侍女置座上茶,亲自扶大哥坐在铺着棉垫儿的石墩上。
时当正午,山洼谷地向阳无风,小院子暖和得没有一点儿寒冬萧瑟之气。莹玉吩咐上饭,长大石案顿时摆上了一片野味山菜和两坛清酒。嬴秦嫡系的三代人,就在这简朴幽静的黄土小院里开始了二十多年来的第一次共餐。老太后精神特别好,一再让儿子和孙子多饮几碗清酒。秦孝公饮了一碗,额头上便生出了涔涔虚汗,便不再饮了。莹玉和嬴驷见孝公不饮了,便也停了下来品尝炖得酥烂的山兔野羊。
孝公笑问,“母后,要不要搬回咸阳啊?”
老太后连连摇头,“不不不,就这里好。咸阳啊,太空了。”
“可是,母后一个人住在这里,我如何放心得下?”
“渠梁啊,”老太后叹息一声,“娘没事儿,山清水秀的,我满舒坦。倒是娘放心不下你。秦国势大了,你也累跨了啊。要娘说,你不妨将国事教给鞅和驷儿,和玄奇一起住到这儿来,身子自会慢慢康复的了。”
“好。明春一过,我与玄奇就搬来。”秦孝公爽快答应,回身道,“驷儿,你想不想陪祖母几天?”
嬴驷心中诧异,公父不是让自己与商鞅摄政么,如何却有让自己留在终南山的意思?一时困惑,沉吟道:“但凭公父安排。”
秦孝公道:“三五天吧,祖母会让你长许多见识的。”
嬴驷拱手领命,老太后高兴得满脸笑容。
饭后,太后吩咐嬴驷陪自己在院中转转,说有几个地方还没去过。院中只留下孝公和莹玉兄妹。秦孝公道:“小妹,随我进山一趟。”莹玉也不多问,出门上马,就随秦孝公飞驰进了终南山深处。二人返回时,已经是夕阳将落。简单的晚汤后,秦孝公与莹玉便向太后告辞,登车回了咸阳。
四、嬴虔甘龙的诡秘暴亡
秦孝公处心积虑,要做好最后一件大事。
储君之事一旦解决,秦孝公心头顿时轻松。作为国君,后继无人是最大的失败。而今嬴驷作为不俗,颇有见地,看来堪当大任,加之商君辅佐,秦国将后继无忧。秦孝公心一定,就想到了一直萦绕心头的一件大事。再不做,就来不及了。虽然扁鹊的神术、老墨子的奇药、玄奇的爱心同时遇合,使他的病体出现了不可思议的奇迹。但秦孝公知道,这绝不意味着他病体的康复。他的时间不多了,他必须尽可能的做好这最后一件大事。
从开始变法,秦孝公就或明或暗的意识到,秦国朝野有一股反对变法的势力存在。尽管这股势力随着变法的节节推进而渐渐萎缩,尤其是庶民国人中的反变法势力几乎全部化解。原因只有一个,庶民国人从变法中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奖励耕战、废除井田、隶农除籍、村甲连坐、移风易俗,这些最重要的新法实行三五年后,莫不使国人竭诚拥戴,连那些历来蔑视官府的“疲民”,也变成了勤耕守法勇于公战的良民。这是秦国新法不可动摇的根基。
但是,秦国新法却屡屡伤害了旧贵族,废除世袭爵位、废除贵族封地、废除私家亲军、废除贵族治权、无功不赏、有罪同法等等等等,几乎将贵族特权剥夺得一干二净。秦国的老族望族几乎在变法中全部崩溃了。另一方面,上层权力也在变法中发生了难以预料的变化,旧贵族权臣几乎无一例外的被贬黜架空了。一个个做来,虽然并不显山露水,然则时间一长,资深老贵族的全体衰落,却是谁也看得明白的事实。甘龙、杜挚、公孙贾、孟西白三族大臣以及无数的贵族臣工,都是这样被淹没的。
更重要的是,变法浪头还无情的湮灭了一批本来是变法支持者的贵族大臣,将他们也变成了与反对变法的旧贵族同样下场的沦落者!太子嬴驷、太子左傅兼领上将军的嬴虔、太子右傅公孙贾的被淘汰出局,是变法进程中最重要的事变,导致秦国的上层权力结构发生了令人担忧的倾斜。秦孝公、商鞅、嬴虔组成的“三角铁云梯”残缺了,作为国家储君而起稳定人心作用的太子从权力层消失了,久掌机要而颇具影响力的公孙贾被刑治放逐了。从权力场的眼光看,太子力量竟然成了秦国变法的最大受害者!这一事变的直接后果,是秦国上层力量的根基大为削弱,更深远的负面作用,则更是令人难以预料的——在变法中受害的旧贵族们将以“太子派”为旗帜!无论太子、嬴虔、公孙贾等对变法的态度与旧贵族们有多大区别,旧贵族们都会将太子力量作为他们的旗帜,而太子力量也会与旧贵族们产生某种猩猩相惜的共鸣,都会对变法及其核心人物产生出一种仇恨。
与其说秦孝公嗅到了某种气息,毋宁说秦孝公从一开始就清楚这种后果。
秦孝公是一个极为特出的权力天才。他的雄才大略,不在寻常的文治武功开疆拓土,而在于将一场千古大变不动声色的从惊涛骇浪中引导出来。他的全部智慧,就在于每次都能将本可能颠倒乾坤的流血事变稳健的消于无形,使秦国大权始终牢牢控制在变法力量的手中,成功的迫使秦国上层旧贵族势力在变法中全面“隐退”。在商鞅掌握核心权力之前,他巧妙的搬开了阻碍商鞅执掌大权的阻力,有步骤的将权力顺利集中到商鞅手里。商鞅掌权开始变法后,充分施展出千古大变的肃杀严峻与排山倒海般的威力。这时的秦孝公没有提醒商鞅谨慎行事,更没有陷入变法事务,去一丝一铆的干预订正,而是淡出局外,全身心注目那些暗中隐藏的危险。他很明白,象商鞅这样的磐磐大才和冷峻性格,任何督导都无异于画蛇添足。作为国君,他只要遏制了那些有可能导致国家动乱的势力,变法就会成功。在“太子事变”前,秦孝公对旧贵族势力并不担心。但在“太子事变”后,秦孝公却警觉到了危险。
虽然如此,秦孝公非但没有对这些危险势力斩草除根,甚至连多余的触动都没有。商鞅的唯法是从与秦孝公的后发制人在这里不谋而合,都对这种有可能合流的危险采取了冷处置——你不跳,我不动。其所以这样,是因为秦孝公要让岁月自然淘汰这些危险者。他相信,仇恨失意郁闷独居山野放逐这些常人难以忍受的折磨,将早早夺去他们的生命。甘龙、嬴虔、公孙贾几个人一死,全部危险力量的旗帜人物就没有了,其余残余力量,自然也就在朝野大势中融化了。
谁能想到,上天仿佛遗忘了那些失去价值的生命,竟然不可思议的将厄运降临在他这个国君身上!盛年之期,行将辞世。这一冷酷事实,迫使秦孝公动了杀机!他要在最后的时间里铲除这些隐患。
即将成为国君的嬴驷,对商鞅总有一种隐隐约约的疏离,对嬴虔公孙贾则总有一种隐隐约约的歉意。这是秦孝公敏锐的直觉。假若这些危险者消失了,嬴驷会是一个好君主,也有能力保持秦国的稳定。然则,只要这些危险者还在朝局之内,秦国新法和商鞅本人就将面临极大的风险!要消灭这种隐患,只有他能做到。
秦孝公的谋划很简单,也很实用。首先,他避开了商鞅,也避开了嬴驷,不让他们知道这件事,更不让他们参与这件事。商鞅是秦法的象征,是危险势力的复仇目标,而铲除隐患的方式却是“违法”的权力角逐,是旨在保护商鞅的行动。有他参与,隐患反而会更加复杂,反倒可能使保护商鞅的目的适得其反。而嬴驷是储君,要尽可能的不为他树敌。单独的秘密的完成这件大事,是秦孝公最后的心愿。
有意将嬴驷留在终南山,秦孝公与莹玉迅速回到咸阳。莹玉按照秦孝公的叮嘱回府了,秦孝公却驰往咸阳北阪的狩猎行宫。
这时候的咸阳北阪,还保持着苍茫荒野的原貌,远非后来那样声威赫赫。所谓狩猎行宫,也就是两三座储藏猎具的石屋与临时休憩的一间寝室。虽然简朴,却常住着一个百人骑士队,等闲臣民不能进入。秦孝公在这里秘密召见了国尉车英,计议了大约半个时辰,秦孝公又飞车回到了咸阳宫。
夜半时分,北风呼啸,滴水成冰。漆黑的原野上,一队人马悄无声息的从北阪的丛林中开出,又悄无声息的开进了咸阳北门。
就在这月黑风高的夜晚,咸阳南市的那片孤独院落里,蒙面石刻般的嬴虔依旧青灯枯坐。
突然,“砰!”的一声,一支袖箭扎在面前的长案上!庭院中却一片寂静,杳无人迹。
嬴虔缓缓拔下袖箭,解开箭身的布片儿展开,却不禁浑身一抖!枯坐良久,他伸手“笃、笃、笃”敲了三下长案。
一个黑衣老仆走来默默一躬,嬴虔对老仆耳语片刻,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257 258 259 260 261 262 263 264 265 266 267 268 269 270 271 272 273 274 275 276 277 278 279 280 281 282 283 284 285 286 287 288 289 290 291 292 293 294 295 296 297 298 299 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