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国
“父亲,游说诸侯,并非交结买官,何须商贾一般?”
“用不了,再拿回来。”父亲的话极为简洁。
“父亲,”苏秦决然道:“百金足矣。否则,为人所笑,名士颜面何存?”
父亲默然良久,喟然一叹,点了点头:“也是一理。”
苏秦知道,这便是父亲赞同了他的主张,便撇开这件事道:“父亲高年体弱,莫得再远行商旅。有大哥代父亲操劳商事,足矣。儿虽加冠有年,却不能为父亲分忧,无以为孝,惟有寸心可表,望父亲善纳。”
父亲还是“嗯”了一声,虽没有说话,眼睛却是晶晶发亮。良久,父亲拍拍案头竹简:“最后一次。可保苏氏百年。大宗。须得我来。”说完这少见的一段长话,父亲又沉默了。
苏秦深深一躬,便出门去了。与父亲决事从来都是这样,话短意长,想不透的事不说,想透的事简说。苏秦修习的艺业,根基便是雄辩术,遇事总想条分缕明地分解透彻,偏在父亲面前得滤干晒透,不留一丝水气,不做一分矫情,否则便无法与父亲对话。曾有好几次,苏秦决定的事都被父亲寥寥数语便颠倒了过来,包括这次先入洛阳代替了先入秦国;事后细想,父亲的主张总是更见根本。苏秦少年入山,对父亲所知甚少,出山归来,对父亲也是做寻常商人看待。包括国人赞颂父亲让他们三兄弟修学读书的大功德,苏秦也认为,这是光宗耀祖的人之常心罢了,并非什么深谋远虑。可几经决事,苏秦对父亲刮目相看了。这次,父亲居然能赞同他“百金入秦”而放弃了“千金”主张,当真是奇事一桩!父亲绝非只知节俭省钱的庸常商人,只有确实认同了你说的道理,他才会放弃自己的主张;在平常,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今日居然变成了事实。虽然,苏秦还没有体验过说服诸侯的滋味,但在他看来,说服一国之君绝不会比说服父亲更难,今晚之功,大是吉兆!
怀着轻松平和的心情,苏秦来见妻子。
这座小院落,才是他与妻子的正式居所。父亲秉承了殷商后裔的精细,持家很是独特。每个儿子加冠成婚后,便在庄园里另起一座小院居住,且不配仆役,日常生计便是各对夫妇独自料理。从大账上说,苏氏是一个整体大家。从小账上说,苏氏却是一个个小家,恰似春秋诸侯一般。如此之家,省去了诸多是非纠纷,竟是非常的和谐。苏秦从来不理家事,只觉得父亲是为了省却麻烦,也不去深思其中道理。
将近小院,苏秦看见了灯光,也听见了机杼声声,顿时放慢了脚步。
母亲病危将逝时,父亲做主给他娶过了妻子。那时侯,苏秦还在山中修习,父亲没有找他回来奔丧守孝,他自然也无从知晓自己已经有了明媒正娶的妻子。妻子,是洛阳王城里一位具有“国人”身份的工师的女儿,端庄笃厚,勤于操持,很是讨老父亲与掌家大嫂的欢心。及至苏秦归来,面对这个比自己还大两岁的生疏女子,其尴尬是可想而知的。按照苏秦挥洒独行的个性,很难接受这个对自己相敬如宾的陌生妻子。但是,这是母亲临终时给自己留下的立身“遗产”,是父亲成全母亲心愿而做出的选择,如何能休了妻子而担当不孝的恶名?对于苏秦这种以纵横天下诸侯为己任的名士,名节大事是不能大意的,身负“不孝”之名,就等于葬送了自己!当年,吴起身负“杀妻求将”的恶名,天下竟是无人敢用。“不孝”之名,几乎就等于“不忠”!一个策士如何当得?反复思忖,苏秦终于默默接受了这个妻子。但苏秦却常常守在自己的瓦釜书院,极少“回家”与妻子尽敦伦之礼。仿佛心照不宣一般,父亲、大哥、大嫂与所有的家人,都从来不责怪或提醒苏秦;甚至妻子自己,也从来不到书院侍奉夫君;在苏秦的生活中,似乎根本没有一个妻子的存在。
如今要去游说诸侯,不知何年归来,全家上下视为大事。惟独妻子依然故我,只是默默地帮着大嫂为苏秦整理行装,见了苏秦也依然是微笑做礼,从来不主动问一句话。苏秦突然觉得心有不忍,也从家人欲言又止的语气与复杂的眼神中,悟到了他们对自己的期待。夫妻乃人伦之首,远行不别妻,也真有点儿说不过去……
机杼声突然停了,妻子的身影站了起来,走了出来,却掌着灯愣怔在门口:“你?你……有事么?”
“明日远行,特来辞别。”苏秦竭力笑着。
妻子的眼睛亮晶晶地闪烁着,手中的灯却移到了腋下,她的脸骤然隐在了暗影中:“多谢……夫君……”
“我,可否进去一叙?”苏秦的心头突然一颤。
“啊?”妻子的胸脯起伏着喘息着:“你,不是就走?夫君,请……”
借着朦胧的月光和妻子手中的灯光,苏秦隐约看见了院子里整洁非常:一片茂密的竹林前立着青石砌起的井架,井架前搭着一片横杆,上面晾满了浆洗过的新布;井架往前丈余,便是一棵枝叶茂盛的桑树,树下整齐摆放的几个竹箩里传来轻微的沙沙声;东手两间当是厨屋,虽然黑着灯,也能感到它的冷清;西手四间瓦屋显然是机房和作坊,墙上整齐地挂着耒锄铲等日常农具,从敞开的门中隐约可见一大一小两架织机上都张着还没有完工的布帛;上得北面的几级台阶,便是四开间三进的正房。第一进自然是厅堂,第二进是书房,第三进便是寝室。轻步走进,苏秦只觉得整洁得有些冷清,似乎没有住过人的新房一般。
妻子将他领到厅堂,局促得满脸通红:“夫君,请,入座吧。我来煮茶,可好?”
苏秦还没有从难以言传的思绪中摆脱出来,迷惘地点点头,便在厅中转悠。妻子先点起了那盏最大的铜灯,厅堂顿时亮堂起来;又匆匆出去找来一包木炭,跪坐在长大的案几前安置好鼎炉、陶壶、陶杯,便开始煮茶。苏秦已经稍许平静下来,便坐在妻子对面默默地看着她煮茶。明亮的灯光照着窘迫的妻子,苏秦竟有些惊讶了!这个他从来没有正眼细看过的妻子,竟然很美!五官端正,额头宽阔,体态婀娜丰满,虽然不是樱桃小口,稍厚的嘴唇与稍大的嘴巴配在满月般的脸庞上,却也温厚可人;一身布衣,一头黑发,不加丝毫雕饰,却自然流漏出一副富丽端庄的神态;若在春日踏青的田野里,如此一个布衣女子唱着纯情的《国风》,洒脱无羁的苏秦说不定便要追逐过去,忘情地唱和盘桓……
“啊!”妻子低低的惊呼了一声。窘迫忙乱的她,竟被鼎炉烫了手指!
苏秦恍然醒过神来,不禁关切道:“如何?我看看。”拉了妻子的手便要端详,妻子却紧张地抽了回去,歉意笑道:“茶功生疏了,夫君鉴谅。”
这一下,苏秦也略有尴尬,笑道:“擦少许浓盐水,会好一些的。”
“夫君,你却如何知晓此等细务?”
“山中修学,常常游历,小疾小患岂能无术?”
“啊——”妻子抬头望着苏秦:“那……夫君须得珍重才是。”
苏秦笑笑:“这个自然。”却再也不知道该说什么话了。看着妻子紧张得额头上渗出了晶晶细汗,脸颊上也有慌乱中沾抹上的木炭黑印,苏秦心中一动,猛然想用自己的汗巾给她沾去汗水,拭去木炭灰!手已触到汗巾,看着妻子正襟危坐一丝不苟的神色,却又无论如何拿不出手来,沉吟再三道:“不要煮茶了,说说闲话吧。”
“夫君初归,当有礼数,岂能简慢?”妻子低头注视着鼎炉,声音很轻。
“一日,能织几多布?”苏秦想找个话题。
“一日丈三,三日一匹。”
“家道尚可,何须如此辛劳?”
“家道纵好,亦当自立。夫君求学累家,为妻岂能再做累赘?”
“一朝功成名就,自当报答家人。”苏秦既感歉疚,又生感慨。
妻子却只默默低头,轻轻叹息了一声。
“你信不过苏秦?”
妻子摇摇头:“居家康宁,原本无此奢求。”
平平淡淡的一句话,却使苏秦顿时生出索然无味之感。从总角小儿开始,苏秦就是个胸怀奇志的孩童,与木讷的哥哥迥然有异。在他五岁时,父亲用殷商部族的古老方法为两个儿子做“钱卜”——这是殷商部族试验小儿经商才能的一种方法——根据总角小儿朦胧冒出的“天音”,决定给他请何等商人为师?聪敏灵动者大体学行商(长途贩运),木讷本份者大体学坐贾(坐地开店)。父亲拿出五十金,放置在厅中长案上,将两个儿子唤到面前,指着灿灿发光的一盘金饼问:“给你兄弟每人五十金,如何用它?”八岁的哥哥红着脸道:“置地,建房,娶妻。”小苏秦却绕着金饼转了一圈,童声昂昂道:“华车骏马,周游天下!”父亲不禁大为惊讶,觉得小儿志不可量,才产生了后来与寻常商家迥然相异的种种苦心。十多年修学游历,在旷世名师的激励指点下,苏秦更是心怀天下志在四海,成了雄心勃勃的名士。与张仪一样,他最喜欢读庄子的《逍遥游》,常掩卷慨然:“生当鲲鹏九万里,纵南海折翅,夫复何憾?”他最瞧不起的,便是那种平庸自安的凡夫俗子,常嘲笑他们是“蓬间雀”。寻常与人接触,他本能的喜欢那种纵然平庸但却能解悟名士非凡志向,并对名士有所寄托的俗人。譬如大嫂,对苏秦奉若神明般地崇拜,口口声声说二叔要带苏家跳龙门。苏秦就不由自主地有几分喜欢,连大嫂的聒噪也觉得不再那么讨人嫌了。苏秦最厌烦的,就是那种自己平庸但还对名士情怀不以为然,对名士也淡然无所依赖的俗子。
想不到,妻子恰恰便是这样一个人!
她克尽妻道,恪守礼数,安于小康,竟是不追慕更大的荣华富贵,对夫君可能给她带来的鱼龙变化,也显然有一种淡漠。片刻之间,苏秦对妻子那种因生疏而产生的一种神秘一丝敬慕一缕冲动,也烟消云散了。蓦然之间,他觉得妻子很熟悉,熟悉得已经有些厌倦了。
“还有诸多准备,我就告辞了。”苏秦站了起来。
妻子正在斟茶,窘迫地站了起来:“夫君……礼数未尽,请,饮杯茶,再走。”
“好吧。”苏秦接过陶杯,呷了一口滚烫的茶水,放下杯子:“善自珍重,我走了。”
妻子默默送到门口,脸庞依然隐没在灯影里,“夫君……可有归期?”
“成事在天,难说呢。”大袖一挥,苏秦的身影渐渐隐在朦胧的庄园小道里。
那一点灯光,却在门庭下闪烁了很久很久。
天色一亮,苏秦的轺车就驶出了洛阳西门。
两个时辰后,苏秦渡过洛水,沿大河南岸的官道向函谷关进发了。苏秦是两匹骏马驾拉的青铜轺车,堪称高车骏马。三弟苏代认为,天子赏赐的轺车不能没有良马相配,便说动大哥,在将轺车修葺得焕然一新后,又买了两匹雄骏的胡马驾车。按照苏代的做法,大哥还要给苏秦配一名高明的驭手以壮行色。可这些都被苏秦坚执拒绝了。按照苏秦本意,这辆天子轺车虽然铜锈班驳,轮厢松动,然却是六尺车盖的大臣规格,气魄自在,只须将车轮车厢修葺坚固即可;目下既然已经整修得灿烂如新,也不可能复旧了,便也作罢;再有骏马御手,搞成天子特使一般的气象,便太过招摇了,若使风习质朴的秦人侧目而视,岂不弄巧成拙?所以,苏秦坚持自己亲自驾车,不要驭手,也不要童仆。
如今一上官道,这高车骏马便大大显出了非凡气度——车声辚辚纯正,马行和谐平稳,高高的青铜车盖下,苏秦的大红斗篷随风飘摇,掠过商旅的队队牛车,引来路人惊叹的目光与时不时的喝彩,当真是洒脱名士!
日暮时分,到得函谷关外。但见两山夹峙,关城当道,车辆行人皆匆匆如梭,要忙着在闭关之前进关出关。苏秦第一次经函谷关入秦,不禁住车道边,凝神观望。这时的函谷关已经回到秦国将近十年,关城整修得雄峻异常,关门只有一洞,城墙箭楼却有百步之宽。关城上黑色的“秦”字大旗随风招展,女墙垛口的长矛甲士钉子般一动不动;关下门洞前百步之遥,排列着两排甲士,一名带剑军吏一丝不苟,认真地盘查着出入车辆行人的货物与照身帖,一边不断正色拒绝着华贵商人塞过来的钱袋,并高声宣示:“秦法不容贿赂,商贾勿得犯法!”道边有几家客栈店铺,门前已挑起了风灯。其中一家风灯上大书“渭风古寓”,显然便是最讲究的一家,时有准备安歇在城外的行人车马,便纷纷驶进了客栈。
观望一番,苏秦觉得井然整肃,不禁油然生出一股敬意。
“苏子别来无恙?”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257 258 259 260 261 262 263 264 265 266 267 268 269 270 271 272 273 274 275 276 277 278 279 280 281 282 283 284 285 286 287 288 289 290 291 292 293 294 295 296 297 298 299 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