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国
卫鞅揽着白雪的肩膀:“我,多想留下,永远与你相拥相伴。”
“出息了你?这是真话么?” 白雪噗的笑了。
卫鞅大笑一阵,“要我真是个商人,做你的白门总事多好?”
“真是个商人,我要你何来?”白雪咯咯笑了。
“一介布衣,竟有美人如斯。看来呵,造物还算公平。”卫鞅夸张的作出一副陶醉的样子,逗得白雪大笑起来。
笑了一阵,卫鞅正色道:“小妹,我还得告你一件大事。”白雪惊讶道:“大事?我不知晓?”卫鞅点头,“这件事颇为麻烦,因我没想好妥善对策,所以没对你讲。公子卬有不良之心,意欲将你纳为魏王王后,还是想让我从中与你沟通呢。”白雪长吁一口气,笑道:“你这不沟通了么?”卫鞅哈哈大笑,“你却意下如何?”白雪轻轻啐了一口,明朗笑道:“你就放心去吧。我还以为何等大事呢,吓得人心跳。”卫鞅道:“昨夜那人,说三日内有纠葛,我想定是公子卬要逼我扯出你来。你得谨慎应对呢。”白雪笑道:“你不走,我岂能不出来?你走了,我又何须出来?找我不见,这件事不就湮没了?白雪不想见谁,谁也就永远休想找到她。是么?”卫鞅笑道:“是啊,天火无焰,岂有寻常踪迹?”白雪脸一红低声笑道:“只有你,解了我的秘密。”卫鞅揶揄笑道:“其实啊,我倒是真心喜欢那个布衣小弟呢。”白雪娇嗔道:“哟,那就让他跟你得了。”
说话间已是日上三竿,晨风摇动苇草,一艘小船向渡口悠悠漂来,梅姑在船上遥遥招手。
“梅姑来得好快,我们走吧。”卫鞅不舍的叹息一声。
“等会儿吧。”白雪叮嘱道:“栎阳那家客栈的执事是老父的门客,实则是一位风尘隐侠。事有眉目之前,你就住在那里不要离开,他会帮你的。我在那里存储了万金之数备你急需,不要吝啬噢。”
卫鞅一怔,“万金?你呀,如果秦国也要用钱活动,我就马上离开。”
“离开?到哪儿去?”
“和你泛舟湖海,与范蠡西施一般,永远不涉政事。”
白雪悠然一叹,“君有此言,白雪足矣。古人云,冬有雷电,夏有霜雪,然则寒暑之势不易,所谓小变不足以妨大节。只要心正,金钱未必不能用于官场。君之内性,强毅刚烈,疾恶如仇,初入秦国,万莫以官场瑕疵萌生退意啊。”
卫鞅又一次感到了深深的震撼。这个女子似乎生来就是他的红颜知己。她对他心灵的沟壑波澜是那样的洞察入微,又对他精神性格的细小伤痕是那样的细心呵护。在公叔陵园中第一次现出女儿身,她就使他的孤傲冷峻与偏执自尊土崩瓦解,使他受到前所未有的心灵震撼。如果说,那还是纯粹的情感天地,女儿家有天然的细心与深刻的话,今日却是为政之道,是卫鞅傲视天下的最强之处。这个妙龄女儿却提出了如此饱含人世沧桑的劝戒,恰倒好处的抚摩到了他内心的弱点——坚刚有余而柔韧不足,冷静自省而海纳百川之胸怀尚有不足处。平心而论,卫鞅也知道自己还需要锤炼,然则生平第一次被人点出缺陷,愧疚之心油然而生。他向白雪深深一躬,坦诚真挚的说:“小妹一言,照我肺腑,使我顿生惊悟。此后当惕厉自省,深以为戒。”
“哟,”白雪扶住他含笑嗔道:“那是老父的话,记住可也,忒般认真?”
卫鞅慨然一叹,“知我医我者,惟小妹一人耳,安得不敬?”
“不要敬,要爱。”白雪低眉柔声。
“礼恒敬之,心恒爱之。”卫鞅双手轻抚白雪双肩。
白雪眼含热泪,轻轻偎在卫鞅怀中低声吟诵道,“绸缪束薪,大河在天。今日何日?见此良人。何堪所思,何堪所忆?子兮子兮,君在远山。”
河中小船已在渡口大石边泊定。梅姑没有催他们,却对着大河流水唱起悠长的歌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一日不见,如三月兮——”歌声在河面飘荡,水鸟在她身边盘旋伴舞。
卫鞅笑道:“梅姑相思了?走吧。”
“莫急。”白雪从腰间摘下那柄精致的细剑,围在卫鞅腰间,一搭剑柄剑尖的铜扣,“叮”的一声振音,卫鞅腰间便多了一条锃亮的腰带。白雪笑道:“这是老父留给我的素女剑,细薄柔韧之极,去鞘可做腰带,锋锐可断金玉。她在你腰间,就是我抱着你也。”
卫鞅猛然抱住白雪,深深一吻,转身大步而去。
晨风习习,大河在金色的阳光下连天而去,一只小舟向南岸起伏飘逝。卫鞅站在船头向岸上遥遥招手,白马在船尾向故土昂首嘶鸣。北岸渡口,伫立凝望的白雪,化成了苇草绿浪中的一点猩红。
四、初入秦地谨慎探询
进入函谷关,到华山的魏国军营,快马只有半日路程。
卫鞅所乘白马,是他在公叔府做中庶子时的寻常坐骑,这段路竟走了整整两天。也并非白马脚力太弱,实在是卫鞅并不急于进入栎阳。卫鞅想好好看看秦国,顺便查勘一番秦国的风土人情。毕竟,这个被魏国封锁在函谷关以西的战国,对他是遥远而陌生的。确切的说,所闻甚多,却从来没有踏上这片神秘的土地。这对他这个多有游历的士子,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
卫鞅的祖国,是大河中段最肥沃地带的卫国。那个诸侯国虽然不大,却是殷商后裔的封国,商贾发达,民生殷实,民风开化。他的祖上,本是商王朝中兴国王盘庚时期的王族诸侯,因为是一等的“公”爵诸侯,所以便用“公孙”做了姓氏。商王国都迁到朝歌后,公孙氏部族在与西部戎狄大战时惨败,从此一蹶不振,便日渐沉沦了。到了商末纣王时,公孙氏已经只是纣王殿中的一个下大夫了。周武王伐纣,公孙大夫战死孟津,公孙氏部族便鸟兽散了。到了周成王时,摄政的周公为了安抚殷商旧部,便将殷商王族的后裔封在与旧都朝歌隔河相望的濮阳,做了诸侯国,定名卫国,意为守望祖先的旧地。那时侯,星散四海的殷商后裔,便纷纷回到了卫国安居乐业。公孙氏余部二十余家,也从东海岸边迁回了故土。此后的数百年太平岁月,卫国人的殷商情结已被消磨净尽了。除了卫国的执政贵族,庶民的旧有族系和姓氏,在融合交往中已经远远脱离了祖先的痕迹。公孙氏一族由于沦落为寻常商贾,自感愧对“公孙”这一王族姓氏,便随俗而动,和许多卫国人一样改姓了卫。
卫鞅的曾祖父叫卫嗣,人称“文商”,就是专门采集竹材制成竹简,卖给官府和士人的文路商贾。这种生意利金不高,却较为稳定,便也慢慢富了起来。祖父卫桓,进一步扩展,已经是占领十个诸侯国竹简市场的大商人了。父亲卫赫,勤劳忠厚,生意道机变本领却是平平。惟有一长,便是在深山采竹和义卖竹简中,结交了许多高人名士与风尘隐者。后来,卫赫便对读书士子一律赠送上好的竹简,不收分文。卫氏竹简原本已经创出了名望,天下呼为“卫简”。却不想由于卫赫的低价义卖与长相赠送,出多进少财源衰落,六个作坊竟赔掉了五个。卫赫便索性卖掉了最后一个作坊,娶了一个隐士的女儿做妻,闭门做了读书人。卫赫四十岁上,卫夫人生下一子,隐士外祖为其取名“鞅”,意为马颈下坚韧的皮革。老人的寓意是深远的,可能想让小外孙成为笼住卫氏家族的马颈革,也可能期盼小外孙象马颈革一样坚韧,甚至可能期盼他成为驯服烈马的勇士。可是不管怎样期盼深远,老外祖和美丽的母亲都在他三岁时死在了一场瘟疫之中。孤独的卫赫郁郁成疾,自感不久于人世,便将四岁的小儿子托付给一个隐居深山的高人,撒手西去了。
深山隐士一诺千金,将小卫鞅带进了莽莽苍苍的王屋山,亲自抚育教养。卫鞅四岁识字,五岁练剑,八岁读书作文,十二岁修习法家之学,十三岁开始随老师周游天下,走遍了列国名山大川。十六岁时,老师将他秘密送到魏国丞相公叔痤府中实际修习政务。五年中,他借为公叔痤收集法令典籍,又一次重新踏勘了中原列国,对各国的民生民治有了切实的了解与揣摩。应该说,在二十一岁的年龄上,有如此丰富阅历的士人是极为罕见的。
遗憾的是,卫鞅却从来没有来过秦国。
在卫鞅成长的年代,东方列国对秦国是列为蛮夷之邦,剔除在中原文明之外的。这种蔑视,甚至远远超过了对另一个蛮夷之邦楚国的蔑视。这里的根源在于,秦部族长期与西方戎狄杂居,仅凭武勇之力成为大诸侯,所谓根基野蛮。但凡士人官吏相聚,总要大谈秦国的种种落后愚昧与野蛮。民风是“三代同居,男女同屋;寒食恶饮,好逸恶劳”;民治是“悍勇好斗,不通礼法”;民智则更是“钝蛮憨愚,不知诗书”。即或是对享有盛名的秦穆公,也有“人殉酷烈,滥用蛮夷”的恶名相加。在东方士人眼里,秦国是一片野蛮恐怖的土地,除了打仗,万万不要踏上那块恶土。在这种流播久远的议论传闻年复一年的弥漫东方的情势下,极少有士人批量流入秦国。数百年来,除了老子和个别墨家弟子踏进过秦国外,“秦国无士”一直是天下共识。在这种陈陈相因的共识中,卫鞅的老师和卫鞅也都未能免俗。他们甚至在另一个“蛮夷之邦”的楚国游历了半年,却从来没有想到过去秦国。若非那个神秘老人的启迪和那卷振聋发聩的求贤令,卫鞅真不知晓此生会不会来到秦国?
正因为陌生而神秘,卫鞅才决意寻访而进。他期望在进入栎阳之前,对这个在东方士人眼中面目狰狞的国家,有个大约的品评。
一进函谷关,便是河西地带。战国时代,一提“河西”二字,人们想到的便是魏国秦国间的长期拉锯连绵杀伐。“河西”便是黄河成南北走向这一段的西岸地带,南部大体上包括了桃林高地、崤山区域,直到华山,东西三百余里;中部大体包括洛水中下游流域 以及石门、少梁、蒲坂等要塞地区;北部大体包括了雕阴、高奴、肤施,直到更北边的云中。这就是战国人所说的河西之地。黄河西岸这块辽阔的土地,纵横千余里,在秦穆公时代都是秦国的领土。后来日渐被魏赵韩三国蚕食。尤其是魏文侯时期的两个名将——吴起和乐羊,对秦国和其他诸侯展开大战七十六次,战胜六十四次,战平十二次,使魏国疆域大大扩展,其中夺过来最大的一块便是秦国的河西之地。那时侯,正是秦国简、厉、躁、出四代国公当政,是秦国最为混乱软弱的时期,根本没有能力与新兴的强大魏国对抗。卫鞅对这一块已经被魏国占领三十余年的区域,大体上还算熟悉。魏国对原本属于老秦国的这块河西之地,并没有实行相应的变法,井田制、隶农制依旧保留着。也没有封给任何功臣作为封地,确切的说,没有一个重臣愿意被封到这里。魏国的办法是,将河西之地划分为十六县,由王室派出县令直接管辖,赋税通归王室;对河西之民课以重税与频繁徭役,却不许他们当兵。魏国信不过这个“蛮夷之邦”的子民,只将他们当作耕夫和牛马看待,而不愿意让他们成为光荣的骑士。河西之民和魏国本土民众的富裕日子相差甚远,只是在温饱线上苦苦挣扎而已。
在卫鞅看来,这是对待新领土最为愚蠢的方法,是逼迫河西庶民离心离德的苛政。他曾经几次向公叔痤上书,建议魏国对河西之地实行“轻税宽役,许民入伍”的“化心宽政”。公叔痤大为赞赏,却就是无法取得魏王与魏国上层的认同。魏王说,这是祖制,轻易不能触动,看看老臣世族们如何?老贵族们则说,秦人蛮贱,只配做苦役,岂能以王道待之?
卫鞅没有在河西地带耽延,进了函谷关便打马向西,直到看见华山才缓辔而行。
他选择了渭水北岸的官道作为西行路径,要看看秦国的腹心地带究竟如何?这条路说是官道,实则是一条仅能错开车辆的坑坑洼洼的黄土路。仅此一端,便可见秦国确实贫穷。卫鞅边走边看,又成了当年的游学士子。遇到道边农舍便走进去讨口水,和主人寒暄片刻。天黑时分,便在一家农舍歇了,和主人直说到三更。次日清晨,卫鞅和主人同时起来,殷殷作别,又上路西行。
走马半日,已是渭水平原地带。但见渭水河面宽阔清波滚滚,两岸却是白茫茫一望无际的盐碱荒滩,滩中野草灌木若断若续,恍如雪原中的片片绿洲。偶有大风吹过,便荡起漫天白色尘雾,扑面而来,呼啸而过,一片荒凉,一片沉寂。直到盐碱滩外的靠山原处,方漏出点点民居与缕缕炊烟?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257 258 259 260 261 262 263 264 265 266 267 268 269 270 271 272 273 274 275 276 277 278 279 280 281 282 283 284 285 286 287 288 289 290 291 292 293 294 295 296 297 298 299 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