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国
“对,卫鞅回来了,整整三月,没有骗你!”
景监仰天大笑,欣喜若狂,满身龌龊酒意一扫而去,张开双臂,竟和卫鞅紧紧的抱在了一起。小令狐看见俩人竟象孩童一般,高兴得咯咯直笑。
“小令狐,拿酒来!”景监兴奋得高喊。
卫鞅笑道:“还酒啊?醉得人都不认了。”
“如何不酒?方才,那是醉死,死醉!再酒,那是醉生,生醉!”
卫鞅大笑:“好!苦菜烈酒,就醉生!”
小令狐噔噔噔跑进厨屋,端来两只陶碗笑道:“先喝下去,我再拿。”
俩人接过陶碗“当”的一碰,各自咕咚咚饮下,却又同声大笑。卫鞅道:“好苦酒。”景监道:“酸得爽利!真酒呢?”
小令狐咯咯笑道:“没酒了。吓得我将酒都倒了。我来煮茶。”
卫鞅笑道:“小令狐好聪敏,以酒醒酒。此刻正当饮茶。”
“还有饭,你们俩都没吃饭呢?等等就来。”小令狐飞快的钻进了厨屋。
景监兴起,将草席木几搬到了院中。俩人在明朗的秋月下高谈阔论感慨百出,率性讲起了秦人土语,时而大笑,时而叹息,时而兴奋,时而感伤,竟是直到明月暗淡,东方发白。
二、卫鞅两面君 招贤馆大起波澜
秦孝公黎明即起,练剑片刻,便埋首书房开始读书。
三个月以来,他对求贤令颁刻后的功效产生了很大怀疑。原想东方列国士子们只要进入秦国,一定会被他的诚意感动,会和他同心同德的治秦强秦。他不曾想到,注目于功业的士人竟也会有如此多的世俗要求,怕苦怕穷怕累。从心里讲,作为一个国君,他何尝不想和齐威王一样搞个学宫将这些士子们养起来,需要他们的时候请他们谋划,不需要的时候便让他们自由自在的切磋学问,以彰国家文华。可是秦国太穷,哪里有财力做这些锦上添花的事儿?在一个穷弱的战国,该做的能做的他都做了,甚至不能做的他也勉力做了,诚心诚意,披肝沥胆。
可是他看到的回应却是淡漠的。他从士子们的举止眼光中读到了轻蔑,读到了嘲笑,读到了他们自感降遵纡贵的虚荣和自大。这正是他最不能容忍的。他可以坦然接受任何人对秦国的指责评点甚或是恶意咒骂,但绝然不能接受对秦国的蔑视和嘲笑。六国卑秦,不屑与之会盟,他视为莫大国耻,书刻血碑以示永志不忘。他想不到的是,连求官做事的士子们竟然也对秦国显出一种满不在乎的轻蔑与嘲笑。当他确定无疑的感受到这一点时,他的心又一次被深深刺伤。为何如此?为何这些将依靠秦国建功立业,要靠秦国给予官职爵位的士人也敢蔑视秦国,蔑视秦国君主?冥思苦想中他恍然大悟,这些士子们将他们自己看作了拯救秦国的恩人,他们将给秦国带来富强,是以有理由蔑视呈现在他们面前的穷困愚昧。果然如此,也就罢了,嬴渠梁的胸怀够宽阔,对大才贤士的狂傲不羁完全可一笑了之。然则随着士子们的访秦作为,他又一次感到了失望。这些人只在县府打转儿,能找到强秦国策?是大才造世的作为么?聊以自慰的,还有一个王轼差强人意,招贤一事不至于难以收拾。名士难求,高人难遇,看来扭转乾坤的磐磐大才真是可遇不可求。说到底,秦国强大还得靠自己。
嬴渠梁决意自己谋划强秦之道,他相信自己的学力不算很差,刻苦修习,纵然不是大才,也是中才,绝然不会让秦国在自己手里继续衰落。一个月前,他将书房扩大了三倍,开始让长史公孙贾给他搜集简册典籍,将宫室所能找到的一切务实书籍全部搬到了自己的新书房。从此,他每天夜读两个时辰,早起一个时辰,练剑之后准点读书到卯时,再处理国务。卯时之前,他不见任何人。天天如此,今日亦如此。
黑伯在书房门口轻声禀报:“君上,内史景监求见。”
“让他卯时后再来。”
“内史说,有紧急事体。”
秦孝公无奈的丢开简册,“请内史进来吧。”
景监走进书房,只看见沉沉简册高高低低环绕成巨大的书山,却不见国君身影,惊讶得不知说什么好。他有一个多月没有到国君书房了,不想变化竟如此之大?他不禁高声道:“君上,景监参见。”
秦孝公从书山中绕出来,手中还拿着一卷竹简,“景监呵,如此高兴?”
“君上,好事,大好事。”
“究竟何事?孩童一般。”秦孝公颇为不悦。
“君上,兹事体大,容臣徐徐道来。”景监虽笑,脸上却冒出了细汗。
“徐徐道来?”孝公不禁一笑,“你也成老儒了?好,就徐徐道来吧,坐。”
景监长嘘一声,从出使魏国遇卫鞅讲起,讲到卫鞅入秦,讲到招贤馆卫鞅暗察国君,讲到卫鞅访秦的艰苦认真和细致,对卫鞅的才能大加褒扬。
秦孝公很平静的听完景监叙说,淡淡笑道:“内史是说,卫鞅是个大才?”
“是。君上,卫鞅入秦,求贤令终有正果。”
秦孝公笑道:“莫给求贤令找正果,自古求贤不遇者多矣。内史究竟何意?”
“臣请君上,许卫鞅面陈长策。”
秦孝公点头道:“当然。士子如此苦访,可见一片赤诚,有无长策,皆须敬之。就明日吧,政事堂大礼待之。”
景监激动得颤声道:“臣,谢过君上!”
“又非待你大礼,谢从何来?”秦孝公一笑,又一叹,“景监呵,求贤之道,长矣远矣。人有精诚,上天不负。纵无大才,秦国也不会灭亡的。”
景监从国府出来,立即赶赴招贤馆,派出一名书吏给渭风客栈的卫鞅送去一信,叮嘱他务须精心准备一举成功。然后又找到王轼等十余名士子,请他们做好面见君上的准备。最后又安排了其余士子们撰写治秦对策的竹简、笔墨、刻刀等一应琐务,方才回家呼呼大睡,安心给明日准备精神。
次日清晨卯时三刻,栎阳城门刚刚染上秋日的金色,四名甲士便护卫着一辆牛拉轺车,哐啷哐啷的驶到了渭风客栈门前。景监从车前跳下,肃立门前高声报号,“内史景监,迎接卫鞅先生入宫——!”话音落点,一名随行书吏捧着刻有景监官位名号的木牌恭敬进入客栈。片刻之后,卫鞅在侯赢陪同下出门,互道礼节,景监便请卫鞅上车,自己亲自驾车,向国府哐啷哐啷驶来。
短短的路程,景监没有问话,卫鞅也没有说话。
国府门前,已经升任国府卫尉的车英全副戎装,肃立迎候。见牛车到来,高声宣示道:“奉国君令,贤士轺车直入国府——!”长剑一举,两列甲士哗然闪开,景监驾着牛车哐啷哐啷驶进了国府庭院,直到政事堂院中停下。
秦孝公和甘龙、嬴虔、公孙贾、杜挚几名重臣,已经在政事堂前等候。见牛车驶到,秦孝公大步上前,亲自来扶卫鞅下车。卫鞅拱手道:“多劳君上。”也没有推辞,便搭着孝公的胳膊下了车。旁边的甘龙深深皱起了眉头。
卫鞅下车,向秦孝公拱手见礼,“在下卫鞅,参见君上。”
秦孝公扶住笑道:“先生辛苦了。请——”便扶着卫鞅走上六级台阶,走进政事堂大厅,一直扶卫鞅到君主旁边最尊贵的位置坐下。一行大臣随后坐定,内侍上茶后退出,大厅一片肃然。
秦孝公肃然拱手道:“先生入秦,苦访三月,踏遍秦国荒僻山川,堪为贤士楷模。今日朝会,特请先生一抒治秦长策。”说着便站起身来,转向卫鞅深深一躬,“请先生教我。”卫鞅座中坦然拱手道:“不敢言教,但抒己见耳。”秦孝公坐回旁边长案前,又恭敬拱手道:“先生请不吝赐教。”
卫鞅环视四坐,终于将目光注视着秦孝公,不慌不忙开讲:“天下万物,凡有所事,必有所学。治国之道,为诸学之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自黄帝以降,历经三皇五帝而夏商周,治国之道虽有变化,然终以王道治国为主流。周室东迁以来,礼崩乐坏,天下纷扰,高岸为谷,深谷为陵,诸侯僭越,瓦釜雷鸣,王室衰落,列国崛起。惟其如此,治国之学亦成众家争胜之势,终于莫衷一是。然细细查究,终无超越王道治国之境界者。”
听到这一通辞藻华丽而不着边际的开场白,景监迷糊起来,不明白卫鞅要如何了结这场隆重的殿对?难道他胸中所学就是这些老生常谈?卫鞅啊卫鞅,我如何老是摸不透你?机会给你了,你没真才实学,怨得谁哟?景监再抬头看看场中,甘龙与公孙贾、杜挚频频点头,面露笑容。而嬴虔、子岸与后来的卫尉车英三个将领,似乎直打瞌睡。惟有国君秦孝公平静如常面无表情,只有景监知道,这是国君对最讨厌最无奈的人和事才有的一种冷漠和蔑视。
“敢问先生,何谓王道治国啊?”秦孝公淡淡的问道。
“所谓王道者,乃德政化民,德服四邦,德昭海内,德息兵祸,以无形大德服人心,而使天下安宁之道也。何谓德?德者,政之魂魄也。对庶民如同亲生骨肉,对邻邦如同兄弟手足,对罪犯如同亲朋友人。如此则四海宾服,天下化一也。”卫鞅语言松缓,面色庄重,俨然一副讲述高深玄妙之大道的神色。
秦孝公闭目养神,似睡非睡。三个将军却是实在在的睡着了,粗莽的子岸竟撤起了沉重的鼾声。秦孝公竟然如同没听见一般。惟有甘龙颇感兴趣,插进来问道:“先生以为,秦国当如何行王道之治?”
卫鞅从容道:“王道以德为本。秦国行王道,当如鲁国,行仁政,息兵戈,力行井田,赦免罪犯。”
秦孝公霍然睁开眼睛,打断话头道:“先生,今日到此为止吧。后有闲暇,再听先生高论。内史,送先生。”说完,径自撇下一堂大臣扬长而去。甘龙想唤回国君,却欲言又止,向卫鞅拱手做礼,便匆匆而去。三位将军也伸着懒腰,打着哈欠揉揉眼睛径自走了。公孙贾和杜挚也跟着甘龙走了。空荡荡的政事堂,只剩下肃然沉思的卫鞅。
景监尴尬得无地自容,再也无心和卫鞅说话,苦笑着拱手道:“先生,请吧。”
牛车哐啷哐啷的又驶出了国府。到得渭风客栈门前,卫鞅刚一下车,景监便对牛脊梁狠抽一鞭,“加!”的一声,哐啷啷走了。
卫鞅看着景监的背影,摇头微笑着走进渭风客栈。
回到家,景监丧气得直想打自己耳光。这叫什么事儿?如何能弄成这样?要知道他学的就是这些鸟玩意儿,费那么大劲儿吃撑了?算了算了,不想了,明日还有正事哩,吃完饭睡觉!景监高声道:“小令狐,饭来,快点!““来了来了。”小令狐捧着木盘顽皮笑道:“哟,一阴一晴的,又咋了?”
“小孩子家少问。只对你说,今后那个人再来,就说我不在。”
“哪个人呀?”
“昨晚那个人!知道么?就是他!吃饭。”
小令狐捂着嘴巴不敢笑,嘟囔道:“那人很好么,你们称兄道弟的。”
“好甚?草包!饭袋!猪头!砖头!”景监气得连连乱骂。
从来没见过景监如此孩童般失态,小令狐咯咯大笑得喷出饭来。
景监脸一板,却禁不住也“噗”的一笑,“气死我也。”
“嗒,嗒,嗒”,响起熟悉的敲门声。
小令狐做个鬼脸,“开不?一定是那块砖头。”
“懂个甚?我还要问他呢,开去。”
“说人家是块砖头,还问个啥?”小令狐嘟囔着走了出去。
“吱呀”一声门响,卫鞅笑道:“小妹呀,内史骂我了么?”
小令狐向卫鞅做个鬼脸,指指正房悄声道:“正骂呢,小心。”
卫鞅笑着走进正房,坐在景监对面:“景兄,我特来领骂。”
景监丢下碗筷,“啪!”的一拍木几,颤声道:“卫鞅啊卫鞅,国君念你辛苦,我景监慕你才华,谁想你竟是个草包,饭袋,猪头,砖头!说出忒般没力气的话来?分明是亡国之道,还说甚治秦长策?那鲁国气息奄奄,是秦国学的么?你呀你,我看也就只能下两盘棋。说到正事,哼,砖头一块,一块砖头!”
卫鞅不禁哈哈大笑,前仰后合,逗得小令狐也咯咯笑得上气不接下气。
“笑甚?难道你很高明么?”
大笑一阵,卫鞅回过神来认真问,“内史大人,你说我卫鞅千里迢迢,就是为了给秦国讲这亡国之道来了?”
景监一怔,“既然不是,为何忒般没力气?”
“记得访秦之前,你答应我的请求么?”
景监默然点头,眼睛盯住卫鞅。
卫鞅坦然相对,“景兄,请为我再次约见秦公,我知道该说什么。”
景监叹息一声: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257 258 259 260 261 262 263 264 265 266 267 268 269 270 271 272 273 274 275 276 277 278 279 280 281 282 283 284 285 286 287 288 289 290 291 292 293 294 295 296 297 298 299 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