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国
玄奇咯咯笑着,“你也就是问我吧。”掰着指头诉说起来,“听好了。三年桑枝,可以做老杖,三钱一支。十年桑枝,可做马鞭,一支二十钱。十五年干枝,可做弓材,一张弓两三百钱。做木屐,一双百钱。做剑柄刀柄,一具十钱。二十年老桑,便可做轺车良材,一辆轺车,可值几多?晓得么?”
孝公惊讶道:“轺车一辆,万钱左右呢。”
“是啊。桑树还可做上好马鞍。桑椹则可食可卖。我那株柘桑尽皆宝贝,柘桑皮是药材,也还是染料,能染出柘黄色丝绸呢。柘桑叶喂蚕,其丝异常细韧,可做上好琴弦,清鸣响彻,胜凡丝远矣。凡此等等,岂不能换来等闲日用之物?那株女桑更宝贵,不对你说了。”玄奇一口气说来,竟是珠玉落盘般脆亮。
孝公不禁感慨叹息,“我只知公室之桑,由国后于春三月沐浴而种,可丝衣。竟不知桑树有此等诸多用途,何其蠢也!”
玄奇大笑,“蠢蠢蠢!蠢哥哥!”拉着孝公双手,“想不想听我奏琴?”
“好啊,我正想听听柘蚕丝做的琴弦呢。”
玄奇高兴的搬出古琴,安放在谷草垛旁的一块青石上,又恭敬的燃了一柱香插在琴前香炉里,坐正身子,轻拨琴弦,一阵清亮浑厚的叮咚琴声便在谷中荡开,典雅旷远。玄奇望着圆圆的秋月,轻声吟唱:
陈仓河谷兮渭水之阳
养育斯人兮慰我肝肠
女桑柘桑兮齐我百物
禾田菜园兮做我谷仓
淙淙流水兮琴声泱泱
山月皎洁兮与诉衷肠
松涛呜咽兮入我梦乡
青灯黄卷兮流我时光
今欲别去兮谁做惆怅
女儿依依兮恋我陈仓
恋我陈仓兮永莫相忘
衣食父母兮山高水长……
琴声戛然而止,那飘渺的余音却在山谷久久回荡,孝公不禁听得呆了。
第九章 霹雳手段
一、栎阳城阴云四起
卫鞅从来没有这样生气过。
铁工坊的大火扑灭,铲除了焦土废墟,不消几日,砖石砌成的大屋代替了原先土墙木柱的破旧房子和工棚,铁工们一片欢呼,立即又紧张忙碌起来。就铁工坊而言,更新了破旧作坊,铁器产量有所增加,未尝不是好事。但是,铁坊事件的当晚,墨家剑客刺杀卫鞅的消息便不胫而走,栎阳城人心惴惴不安,各种流言又一次弥漫开来,波及到不明真相的郡县村庄。卫鞅的气恼正在于此。他很清楚,袭击并赶走墨家子弟者,必定是同情变法维护自己的某种势力。但他们却是帮了一个倒忙,使栎阳城乃至秦国冬眠的反变法势力苏醒了过来,国人因为获得土地而唤起的变法激情顿时被泼了一盆冷水,又忐忑不安的怀疑起来。这肯定是袭击墨家的势力始料不及的。
他们究竟是什么势力呢?以卫鞅对天下民间力量的了解,竟是想不清来路。能在栎阳城将三十个墨家剑客在片刻之间干净利索的赶走,绝不是等闲门派。战国学派中,能和墨家在秘密行动上一争高下者,惟有鬼谷子一门。其余学派虽多有深藏不露的特出剑士,但毕竟是修学为主,不可能实施这种霹雳风暴般的袭击行动。即或是名将渊薮的兵家,也因志不在此而素来不搞秘密行动。那么说,是鬼门发动了这场袭击?有可能。因为鬼谷子一门在政学上是坚定的法家,历来反对墨家用大而无当的“兼爱非攻”干预国家法制。再者,鬼门多奇能异士,高明如百里老人者当有百数十人之多,虽在整体行动上与墨家无法抗衡,但在一次行动中击败墨家还是完全有可能的。但是,鬼门一旦出山,组织非常严密,不可能不给自己一个消息。难道老师违背了让他独自承担人世风险的诺言,想伸手帮他?不。不可能。老师对他的约定,凝聚了漫长的思考,那是老师对抗天下的秘密试验,不可能改变。再说,以鬼门的为政智慧,岂能想不到这样做的后果?岂能帮他一个倒忙?应该说,不会是鬼门所为。哪,能有何人呢?难道山东六国会保护我卫鞅么?匪夷所思!卫鞅为这个念头感到滑稽,不禁哈哈大笑。
“左庶长,何事可乐?”景监走进书房。
“歧路亡羊,四顾茫然,安得不乐?有事么?”
“我闻,近日甘龙给太子讲书了,讲得是《尚书》之《洪范》。”
卫鞅顿感诧异。这甘龙是太师,尽管名位尊崇,但毕竟不是太子傅,等闲情况下是不能给太子讲书的。按照秦国惯例,太子傅之外的大臣要给太子讲书,首先要由太子傅上报国君,国君许可,方得讲书。如今秦孝公远在西陲巡视,何人许可甘龙对太子讲书?太子傅只有两人,嬴虔居左领衔,公孙贾居右讲书,难道是嬴虔做主请甘龙讲书的?这件事情看起来微不足道,但是却有着微妙深远的纠葛。太子乃国家储君,变法国策能否延续,太子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太子接受何种治国主张,则又是国策变化的根基所在。秦孝公不可能不明白其中奥妙。但是太子正在少年,同时为了安抚元老重臣以保证变法顺利,秦孝公才让公孙贾做了太子傅,为防万一,又让耿耿忠心的兄长嬴虔居左领衔;同时明确告戒公孙贾,三年之内,主要给太子讲授技能性知识性经典,诸如农书、乐书、兵书与儒家六艺等。秦孝公曾对卫鞅暗示,合适时候,将把教导太子的重任交给卫鞅。卫鞅心里也很明白这一点。如何不迟不早,偏偏在墨家刺客暴露而流言四起的时候,甘龙竟然给太子讲书了?而且是赫赫有名的《尚书·洪范篇》!
“景监,我要去拜会公子虔,你以为如何?”
“该当如此。公子虔乃首席太子傅,也许与他有关联。”
片刻之后,一辆粗朴的轺车驶出左庶长府,直奔上将军嬴虔府邸而来。变法繁剧,卫鞅已经很长时间没有与嬴虔单独见面了。作为现任执政大臣与曾经执掌军政大权的重臣,卫鞅与嬴虔本该经常沟通的。卫鞅心中十分明白此中三昧,然则秉性所致,卫鞅对没有公事内容的诸种拜会与沟通始终没有热情。“极心无二虑,尽公不顾私”是当时名士们对卫鞅的评价。这种性格在寻常士子身上即或有,也难以极端化的表现出来。但在卫鞅这样的执政大臣身上,则这种极端性格完全可能将人变成冷冰冰的公务机器。繁剧的公务淹没了一切,渗透在卫鞅的行动与生活中。这种无私忘我的禀赋,就在无穷尽的公务中放大了,极端化了。在官场交往中,卫鞅没有私交,惟有公务。与任何人谋面,公事一完立即送客。他处置公务的速度令所有的属吏吃惊,满荡荡两案公文晚上抬进书房,第二天卯时便准时分发到各个官署,从来没有延误过那怕半个时辰。吏员报事,没有人超过半柱细香的时间。卫鞅有规矩,铜壶滴过二十,吏员还不能将一件事说明白,便立即让他下去理清头绪再来。三次超出,便罚俸一石,六次超出,贬职左迁,调出左庶长府。两年多来,卫鞅已经罚了十三人,贬了九人。没有专精公事而心无旁骛的秉性,这种极高的公务速度根本就是不可能的。
要这样一个执政大臣去经常性的拜会应酬,自然也是无暇为之了。
与卫鞅相反,嬴虔却是悠闲得很。自嬴虔将左庶长位置让给卫鞅,嬴虔的公事就大大减少。官场政坛,公事多少就是权力大小。一个悠闲的官员,即或是位高名尊,假若必须做的公事很少,无疑就是权力已经流失了。秦国的左庶长爵位不高,但历来是兼领军政的权臣位置。嬴虔既然让出了这个位置,原本在军中的事务便也渐渐减少。上将军职位虽在,但在不打仗时却没有多少实际事务。因为日常性的军中大事也归左庶长,具体军务则有车英这样的卫尉和大小将领。所以,这个上将军也几乎成了一个挂名的统帅。至于太子傅一职,对他更是有名无实,本来就可以撒手不管。再说,让他这个火暴性子去细致调教一个少年侄子,也真是未做先烦。如此一来,正当青壮的嬴虔,竟然和老太师甘龙一样闲暇了起来。虽则如此,嬴虔并没有任何怨言。他知道为政在专,多一个人插手,往往倒是事倍功半。当初自己既然对尚贤让权有功,今日又何须无事生非?嬴虔很通达,无非总觉得空落落而已。每日里练剑读书,便成了他最主要的两件事。
听得卫鞅来到,嬴虔高兴的迎出门来,“呵,左庶长大驾光临,当真稀客!”说着便走到车前,伸手要扶卫鞅下车。
卫鞅一旦将拜会来往当作公务,心思便机警细致,对每个细节都非常注意。他在轺车上一直站着,见嬴虔出门走来,便遥遥拱手,轺车尚未停稳便跳下车来,迎住了嬴虔的双手爽朗大笑,“太子傅,别来无恙?”使劲摇摇嬴虔的胳膊,就象军旅中老友相见一样粗率。
“手劲儿好大!我可是不行了。”嬴虔大笑,拍打着卫鞅肩膀,“进去说话。”便拉着卫鞅的手一路笑谈着进得府来。嬴虔府邸在秦国尚算宽敞,五开间四进带一个小跨院,一进门厅护卫,二进一座小庭院,三进正厅,四进书房剑房。嬴虔领着卫鞅穿房过厅,边走边指点介绍,最后推开剑房走廊的一道圆门笑道:“此地如何?”
眼前竟是一座幽静的小院!几株桑树,一畦菜田,顶头竟是一座土堆的山包,山上有一座小小石亭,亭下有石桌石墩。整个院子整洁干净,使人身心为之一爽。卫鞅不禁赞叹道:“身居城堡,有此田园小筑,此生足矣!”
嬴虔大笑,“这是小跨院改的,左右无事,我花了半年工夫。”
“你我就在石亭叙谈,如何?”
嬴虔拊掌笑道:“妙!我也正有此意。家老,搬一坛好酒来!”
两人在山顶石亭坐定,秋阳无力,凉风半透,竟是分外清爽。家老搬来一坛好酒、两尊食鼎并一应食具,一切周到,便悄悄下了亭子。
“来,你我经年不见,先干此一爵!”嬴虔慨然举起大大的酒爵。
卫鞅举爵,“近在咫尺,少来拜望,先行谢罪了。”一饮而尽。
“哪里话来?你公务繁剧,我疏懒成习,各杖五十!干!”嬴虔大笑饮尽。
卫鞅咂咂嘴,拍案笑道:“这是赵酒!多年未沾了,今日竟有此口福,再干!”
嬴虔脸上迅速掠过一片红潮,慨然笑道:“惭愧惭愧。这是赵国一个故交马商送了一车。我历来不饮赵酒,都送了公孙贾几个,留下几坛,偶尔饮了一回,嗨!娘的,就是不一般!早知你如此品评功夫,你我分了岂不大好?竟便宜竖子也!”又是一阵大笑。
“酒茶无家,原是放不住的。”卫鞅笑道:“公孙贾也好酒么?”
嬴虔摇摇头,“哪里?他拿我的酒给老甘龙上贡呢。”
“岂有此理?老太师滴酒不沾的呀。”
“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老甘龙在外不饮酒,然在家却用酒浸草药饮之。”
“浸药之酒,宜醇厚凛冽,赵酒正是对路。”
“正是如此。”嬴虔笑道:“那公孙贾便来我这儿讨去几坛,送了老甘龙。”
“也是。公孙贾与老太师毕竟有师生之名,敬师原是该当的。”
嬴虔微微冷笑,“敬师?拔一毛利天下而不为,公孙贾也。他是为了劳动老甘龙替他讲书。”
“讲书?请老太师教诲他儿子么?”
“那里。给太子讲书。公孙贾在我这里絮叨,言说他自己修习甚浅,几篇古文揣摩不透,想请老甘龙给太子课讲。你说此等小事也来聒噪,烦不?过了几日,又来絮叨,说老甘龙已经答应,问我该讲何典籍?我哪儿懂啊?就说你自己看吧。不想他竟厚着面皮向我讨酒,说我不饮赵酒,不妨让他孝敬老师。你说,他如何就知道我不饮赵酒?那个笑呵,让我发腻。我就给了他几坛酒,立马送客!” 嬉笑怒骂间,嬴虔竟是充满对公孙贾的轻蔑与厌恶。
卫鞅听得分明,心中不禁一个激灵——好个阴鸷的公孙贾!事事都向首席太子傅“禀报”了,又事事都按照自己的谋划办了。嬴虔却是什么也不知道,却又无法说自己不知道,但凡有事,又必须担待!仔细一想,此事还只有嬴虔这个角色可以扳过来。卫鞅便又大饮了一爵,慨然笑问,“公子,可知老太师给太子所讲何书?”
嬴虔摇摇头,“管他甚书?还不都一样?酒!”
“老太师讲的是《尚书》之《洪范篇》。”
“有何不妥么?”
“公子,《尚书》之《洪范篇》,乃殷商箕子对商王讲述的治国主张,王道阴阳学说之经典,师古敬天,贬斥人为。王道之说,无出其右。”
嬴虔一怔,思忖间脸色便阴沉起来,“啪!”的一掌拍在石桌上,“直娘贼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257 258 259 260 261 262 263 264 265 266 267 268 269 270 271 272 273 274 275 276 277 278 279 280 281 282 283 284 285 286 287 288 289 290 291 292 293 294 295 296 297 298 299 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