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国
幢晃汗谌昵爸鸩讲鲜常游骶∈В钡乜ぱ顾醯铰逅饔蛞晕鳌H绱艘岳矗汗⒄怨⒅猩焦投汲闪岁殛毂钡乜さ男锥穸允帧!?br /> 秦孝公最想知道的是,这两个鞭长莫及的地区变法成效如何?能不能在变法之后成为坚固的西北屏障?半年巡视下来,尚算满意。卫鞅的每道法令都及时的送到了郡署,由戎狄部族头领担任的郡守也还算忠实的执行了变法法令,废除了隶农制和牧奴制,河谷耕地和草原牧场也都分给了农人牧民。两郡的府库都充实了许多,愿意从军的青壮年也大大增加。秦孝公当即颁布了两道诏令:第一道,两个郡守各晋升爵位两级,从原来的第七级公大夫爵晋升到第九级五大夫爵。这在地方臣僚中可算是最高爵位了,因为卫鞅的左庶长爵位也才是第十级。两个郡守自然是感奋异常。第二道:两郡庶民的赋税减去三成;两郡府库所征收的财货十年内用作军务官俸,免缴国府赋税。如此一来,两郡的财政压力大大减轻,郡守吏员庶民无不称颂欢呼。两个郡守向国君慷慨激昂的立誓,决意建立两郡骑兵,对各种侵扰坚决回击,绝不使敌国再压缩秦国土地!
陇西北地的夏天是宜人的,除了正午前后炎热两三个时辰外,早晚的山风河风凉爽干燥,没有一点儿闷热难当的感觉。虽则如此,秦孝公整日在山川奔驰,少有歇息,几个月下来,竟成了一个地道的西部汉子——黝黑发亮,精悍结实。一路东行,过了陈仓山便顿觉一阵沤热,身上立时汗津津的。秦孝公本想到玄奇的河谷庄园再去看看,却知道在他离开墨家总院的同时,玄奇也已经到齐国去了。孝公站在山头上望了一阵,叹息一声,便回头走了。走了一段,秦孝公却又回马向河谷纵深驰去。
到得小庄园外,孝公吩咐两名卫士留在小河边,独自一人推开篱笆走了进去。院子里两株桑树绿叶正浓,树下却没有养蚕的竹箩。小场院中堆着一个麦草垛,篱笆外的麦子显然已经收割打过。小屋的木门没有上锁,门上写着两行大字——入山采药狩猎迷路之人,可进屋食宿。孝公感慨的叹息一声,推开屋门,屋内几样简单陈设都用布苫着,除了一层灰尘,还是那样整洁冷清,显然还没有人光顾过这个小小庄园。孝公四顾,拿下古琴上苫盖的那块白布翻了过来,掏出怀中一碇干墨,在布上用力写下两行大字,又将白布翻过来原样苫盖妥当,方才走出小屋。他本想在这里独自住宿一夜,听听那山风松涛,看看那明亮孤独的月亮,替她理一理庄园桑树,重温一次那永远烙在心头的美丽的河谷之夜。
但是,他又必须匆匆离开这里。事情太多了。在陇西他已经大体知道了栎阳发生的动荡。风险关头,他相信卫鞅的品格与能力。但风险之后的善后,应该由他这个国君来出面,不能再纠缠卫鞅。正因为这一点,秦孝公才要冒着酷暑赶回关中。
赶到栎阳,已经是晚汤时分。秦孝公梳洗完毕,对黑伯叮嘱几句,便只身出门了。
匆匆来到嬴虔府前,秦孝公却惊讶得愣怔了半天——大门已经用砖石封堵,黑漆漆没有一丝灯光,没有一个人影!往日里生机勃勃的公子虔府变得一片死寂。秦孝公端详徘徊,终于来到小小的偏门。奇怪的是,小偏门也关着,一个卫士也没有,一盏灯笼也没有。想了想,孝公举手敲门。
偏门内一阵脚步,一个苍老嘶哑的声音,“公子不见客,请回吧。”
“嬴渠梁到此,家老开门。”
吱呀一声,小门打开,家老涕泪纵横的跪倒在地上,“君上!公子大冤哪……”
秦孝公扶起家老,却没有说话,自顾向里走去。整个庭院竟也是黑漆漆一片,没有一个房间有灯光。家老轻步抢前,将秦孝公领到后院小山下,向山顶的石亭上一指,低声哽咽道:“公子整日整夜的在那里……”
秦孝公挥挥手,示意家老离去,便独自踏着石阶走上石亭。
硕大粗朴的石亭下,一个披散长发的高大黑影背身站立。听见身后熟悉的脚步声,他身体微微一阵颤抖,却依然没有回头。秦孝公也没有说话,只是默默地站在高大黑影的身后,深深一声叹息。高大黑影一动不动的站着,没有回身,也没有说话,连一声叹息也没有发出。
两个人默默地站着,足足有半个时辰,谁也没有说话。
“就刑护法,大哥有功。”秦孝公终于打破了沉默。
高大的黑影依旧石像般的沉默。
“公父遗嘱,大哥记得否?”
回答的还是沉默。
“大哥历来支持变法,历来支持卫鞅。”
依旧是死死的沉默。
“放弃变法,杀掉卫鞅,我嬴氏一族重回西陲?”
高大黑影身体一抖,声音谙哑,“何须逼我?答应你,嬴虔不反对变法。”
“然则仇恨卫鞅。”
高大黑影嘶声叹息,不回头,不说话。
“大哥,许多人等你出面合力。”
“无须多言,我不会和任何人交往。”黑影的声音一阵颤抖,“嬴虔已经死了。”突然回头,脸上竟垂着一幅厚厚的黑纱,在朦胧夜色中透出几分恐怖。
秦孝公深深一躬,“大哥,保重。我会让莹玉经常来看你的……”
“还有一句话。莫将莹玉嫁给卫鞅!”
秦孝公惊讶,“莹玉嫁给卫鞅?从何说起?”
嬴虔已经转过身躯,不再说话了。
秦孝公回到国府,心中很不是滋味儿。此时黑伯来报,说太子不敢来书房晋见,在太后寝宫等着。秦孝公一怔,阴沉着脸来到后庭院太后住处。
太子嬴驷一个多月来神思恍惚,骤然消瘦。闻得公父回来,更是惊恐。黑伯宣他在孝公书房等候时,他忐忑不安的跑到国府后院,默默的流着眼泪跪在太后面前。太后长叹一声,“好吧,你就在这儿等吧,但愿你小子还,还有一条活命……”说完,太后唏嘘着唤来莹玉,在女儿耳边小声叮嘱了一阵。嬴驷吓得六神无主,一直跪在太后的正厅竟是动也不动。
来到后庭院,秦孝公吩咐黑伯守在寝宫门口不许任何人进来,便匆匆走了进去。进得正厅,太后却不在,只有嬴驷跪在厅中,莹玉站在旁边一幅认真监督的样子。秦孝公胸中怒火骤然窜起,大喝一声,“逆子!”上前抡圆胳膊就是两个巴掌,打得嬴驷嘴角顿时出血,面颊肿起!又一脚将嬴驷揣翻,捞起一个陶瓶就要往嬴驷头上砸去!
“大哥——!”莹玉哭喊着扑上来,双手死死抓住孝公胳膊,陶瓶哐啷一声掉在地上摔碎。孝公猛然推开莹玉,向剑架奔来,却不见了剑架上的长剑,一怒之下,又抱起一个石墩就要来砸嬴驷。莹玉情急,紧紧抱住孝公尖声哭喊:“驷儿快跑——!快啊!”
嬴驷却是咬着牙,不哭,不喊,不躲,不跑,反倒清醒了一般,默默的爬起跪在地上看着狂怒的公父。一瞬间,秦孝公竟然一脚踢开莹玉,顺手捞过一个青铜烛台向嬴驷扑来!
“渠梁!可也!”太后面如寒霜的挡在嬴驷身前。
“母后——!”秦孝公嘶喊一声,手中青铜烛台咣啷砸在青砖地上,双手捂脸,泪如泉涌,浑身颤抖。
白发苍苍的太后默默的双手扶住儿子,“渠梁……”竟也是泣不成声。
“母后,渠梁有负列祖,不孝……”孝公大袖裹住脸,使劲一抹如泉泪水,扶母亲坐在石墩上。莹玉已经挣扎起来,收拾地上的凌乱东西,还不忘背过身向哥哥做个鬼脸。
“渠梁啊,驷儿有大错,罚他教他可也,不能伤残其身呵。”太后拭泪唏嘘。
秦孝公已经平静下来,冷冷道:“嬴驷,过来。”
嬴驷默默的膝行而前,红肿的脸上没有眼泪,也没有惊慌。
“嬴驷,你身为国家储君,私刑滥杀老秦望族三十余人,几使秦国倾覆,新法夭亡。战国天下,可曾有你如此太子?!如果不是卫鞅,而是我这个国君在栎阳,不杀你这个逆子,何以面对天下?何以面对为秦国流过无数鲜血的老秦人?”秦孝公粗重的喘息着,强压胸中怒火,冷冷道:“自今日起,废去你太子爵位。给你一卷通国文书,你要以游学士子身份,在秦国山野游历谋生五年。看看秦国千里河山的变法,想想你的作为!你,好自为之吧。”秦孝公沉重伤感,嘶哑的叹息一声。
莹玉惊讶,“大哥,驷儿还只有十四岁……让我,陪他去吧。”
嬴驷却重重的叩了一个头,“不,姑姑,嬴驷一个人。”说罢站起,向太后、父亲与姑姑深深一躬,头也不回的走了。
“驷儿……”太后喊着站起来,眼见嬴驷去了,摇头拭泪,“又是个犟种,咳!”
“母后,让他去吧。我象他那么大,已经打了两年仗了。”
“都象你?”太后长长吁了一口气,“总算过去了呵,那阵子我也提心吊胆的,和莹玉通宵合不上眼呢。说起来,还是卫鞅,泰山石敢当,不愧国家栋梁。你小妹还发了个誓呢……”
“娘——”莹玉满脸通红,“人家那是求上天庇护秦国嘛。”
“噢?庇护秦国?”秦孝公恍然大悟,不禁揶揄的笑看妹妹。
“莹玉,你去给大哥收拾饭来,他一准儿没吃。我和你大哥说说话。”
“哎。”莹玉笑着跑了出去。
太后低声笑道:“莹玉立誓,卫鞅若平息动荡,她就嫁给卫鞅。”
秦孝公惊讶的一怔,立即恍然,不禁高兴得爽朗大笑,胸中的郁闷烦恼竟是烟消云散了。
二、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
卫鞅有许多大事急于请秦孝公最后定夺,但却没有立即晋见。
他突然产生了一个微妙的想法,应当给国君一点时间,让其余声音先行上达,让国君先听到对他的仇恨和怨愤,他自己似乎应当先看两天。卫鞅为这个突如其来的想法感到惊讶,觉得自己似乎有了一些不该有的东西。仔细回味,似乎又觉得有理。国君几乎一年不在栎阳,自己单独扛过了变法初期的巨大压力,而且在平息最危险的动荡中惩罚了太子,刑治了两位太子傅。如果算上前面已经对他有怨恨的“孟西白”三将和老太师甘龙及太庙令杜挚,变法开始时的所有贵族元老已经都变成了他的敌对势力。最重要的,是失去了根基雄厚资望极深的嬴虔这个盟友力量。以嬴虔品行,他可能不会反对变法。然则以嬴虔的个性和难以克服的贵族痼疾,他也不会漠视个人仇恨。在嬴虔看来,他这个太子傅本来就是虚职,刑治公孙贾一人已经足以服众,将他牵连进去一同治罪,完全是卫鞅取悦民众的手段。卫鞅也曾反复问自己,那天不处置嬴虔能不能平息动荡局面?以卫鞅的能力,再加上嬴虔的支持,应该说能。然则,不处置嬴虔,能不能抚平孟西白三族老秦人彻底冰冷的心?能不能避免由此引发的诸多隐患?显然不能。处置嬴虔这个朝野赫赫的重臣,有利于一举稳定国中大局,有利于消除隐患,有利于向国人宣示无可阻挡的变法决心,且必然换来一段长期的稳定安宁。如此说来,嬴虔从直接事件的意义上本来是可以开脱的,是卫鞅基于大局需要将他做了牺牲。
这种权衡局势而牺牲重臣的做法并非新鲜,然则都是国君的权力。一个尽管握有实权但爵位毕竟只是左庶长的他,竟断然将国君长兄、一位一等爵位的公族重臣处了劓刑,割了鼻子,这在战国变法权臣的历史上绝无仅有!这样做,国君当作何想?当国君身处异地远离权力中枢的时候,同意他临机处置,这是稍微明智的君主都可以做到的。然则国君回到了国都,回到了权力情境,还能否对他这种具有越权嫌疑的行为保持清醒判断?卫鞅第一次感到了一丝迷茫。
“君心无常,伴君如虎。”这句古老的典训顽固的钻进了卫鞅的心头。
虽然有一丝迷茫,但卫鞅依旧沉浸在准备第二次变法的繁重国务中。他有一个顽强的信念——只要他不在二次变法之前倒下,他的人生就可以满足!所以无论心中有何波澜,他都没有一刻停止公务。前一个月,他已经通令各郡县准备第二次变法,并将第二批法令的大要告知各郡县官署。目下,景监已经督促府中吏员辛劳月余,将他反复披阅增删的第二批法令全部缮写刻简完毕,单等国君定夺后颁行全国。
“左庶长,国君已经回到栎阳,当即刻将第二批法令送呈国君了。”景监指着长案上满满当当的竹简,提醒卫鞅。
“莫急。”卫鞅笑道:“让君上歇息两日嘛。”
“左庶长,你当先见君上,要使君上尽早知晓左庶长想法。”
卫鞅微笑,“先入为主?夜长梦多?”
景监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257 258 259 260 261 262 263 264 265 266 267 268 269 270 271 272 273 274 275 276 277 278 279 280 281 282 283 284 285 286 287 288 289 290 291 292 293 294 295 296 297 298 299 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