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6、[历史小说] 大唐盗帅 作者:盗帅二代(起点vip2012.5.15完结)
圃诟髯逍闹械牡匚灰宦淝д桑芍灰颐侨∈ぃ筒话铝寺穑俊?br />
魏征想不到杜荷如此轻易的就走出了自己布下的迷魂阵,眼中也露出一丝的赞许,道:“战争岂同儿戏,又岂是你说胜就胜的?”
杜荷上前一步,对着满朝文武行了一礼,随后自信满满的对殿上的李世民道:“陛下。对于高昌,臣有一些看法,想一吐为快!”
李世民眯起了眼睛笑着,眼中全是鼓励。手一抬道:“贤婿但说无妨!”
杜荷转过身来,面对这文武百官,伸出了拳头扬声道:“最近我读了一些关于高昌的书,也了解了一些高昌的事。在我看来高昌有五大优势,分别为城、民、财、援、道。”他每说一个字就伸出一根指头,五指全部张开。
“这第一、城,指的是城池”他重新伸出一根手指道:“高昌不同于一般的西域名族,他们跟我们古人一样实行郡县制,仅仅大城就有五座,分别是高昌、田地、交河、蒲昌和天山城,其中王城高昌和第二大城交河是历代高昌王必定修葺之处,经过三百多年的修葺,论城池之坚固,或许比不上我大唐的长安洛阳,但也不会逊色多少。落座处也是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经过数百年的风雨兵火,从未失陷过。要想攻取高昌,这两城将会是最大的威胁。”
“第二、民,指的是百信!”他又拿出一根手指道:“高昌是西域唯一一个以我汉民族为主体的国家,根据书上记载西晋末年以来,中原战乱,导致秦雍一带的大批百姓移民涌入相对平静的河西地区。后来苻坚东平六州。欲跨河西,图有西域,发兵十数万西进讨平凉州。于是先前那股涌向河西的流民潮,加上新近加入的河西本地居民,包括敦煌张、索、马、宋等望族,陇西麴、赵等大姓再次大规模西迁进入高昌。与先前定居于此的汉族屯田吏士,征西留守军人,派驻为官者合流,构成高昌国的主体民族。这些汉人在于西域异族的接触中深切的感受到西域的那种强则分为酋长豪杰,弱则为人附落,民以力为雄的生存方式。所以在高昌。‘杀人偿死。无它禁令’,只要不杀人,一切都是依靠实力说话。故而高昌人皆以战死为吉利,病终为不祥。沿袭古风的高昌汉民,兵力虽然不多,但是一个个都是骁勇善战的敢战士。”
“第三、财,这财自然值得是钱财!高昌不仅军事力量首屈一指,国家财力也相当富足。除了坐拥丝绸之路交通便利和贸易税收外,自然资源也很丰厚。《魏书。高昌传》云:“高昌气候温暖,厥土良沃,谷麦一岁再熟,宜蚕,多五果,又饶漆。有草名羊刺,其上生蜜。而味甚佳。引水溉田。出赤盐,其味甚美,复有白盐,其形如玉,高昌人取以为枕,贡之中国。所以高昌的财力是相当丰厚的,即便是现在我都不明白,为什么高昌会打劫丝绸之路,我认为他们不缺这些钱物,这其中恐怕另有猫腻!”
杜荷继续说着:“第四、盟,指得是盟友。麴氏王朝和西突厥一直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除了相互通婚以外,两者也有共同的政治、经济利益。西突厥的乙毗咄陆可汗还在可汗浮图城囤以重兵,与高昌互为犄角之势,摆出了随时准备与高昌联合迎战任何敌人的架势。”
“第五,道,说的是道路!高昌有着天然的地理优势,从伊吾边境到高昌边境有四百多里地,这四百多里道路异常艰难,气候无常,后勤保障任务艰巨。我这里还未算大军从沙州至玉门的路途!那里沙碛连绵,人迹罕至,想必你们也知道吧。”
“所以……”他目光在人群中扫过。斩钉截铁的道:“我大唐若是要出征高昌,这五个团难必须克服!”
他的这番论言有些是李世民给他的那些书籍中记载的,有些是从安龙马口中打听出来的,他将一切对高昌的认识,做了一个总结就是“城、民、财、援、道”这五个字。
他事先做了准备,所以变现的几乎完美。
他对于高昌的认识,不仅仅让魏征、褚遂良目瞪口呆,即便是房玄龄、杜如晦也是一脸的惊讶,李世民也想不到,嘴巴咧张着,一脸的欢喜。
程咬金一脸的郁闷,叫喝道:“杜家小子,说什么混话呢!怎么将高昌说的这么难打,你究竟是哪一边的人?”
杜荷却自信一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既然知道了人家的优点,破起来也又有何难?”
PS:第二更到,晚上还有第三更,老规矩,可能很晚了,不需要等,明天可以看!
第十章未来宰相当副手
第十章未来宰相当副手
在众目睽睽之下。杜荷气宇轩昂地指点高昌,大有指点江山的气概:“所谓城垣高耸,不外乎就是那么一回事情。上策围点打援,效仿陛下昔年破洛阳之事故,围而不攻,消灭西突厥援兵,除去高昌所依仗的唯一力量,将他们困死城中,不愁他们不降。此外据我所知,高昌技术落后,所用的投石车不过是汉朝遗留下来由那刘烨发明的霹雳车,射程短,威力弱。我们大唐新型抛石机无论射程、精准、威力都远远在霹雳车之上,论弓弩也是我军占据上风。为防万一,在出征前可以备足工匠,与城下造巢车、轒辒、抛石机、冲车、云梯、长稍等利器,战时抛石机、弩箭压制,在以冲车破之,取城易如反掌。故城,不足为惧!”
“高昌万余雄兵骁勇善战不假,但我大唐的兵马又岂是摆设?姑勿论我众敌寡。且说精兵猛将,我大唐的虎狼之师又岂是区区高昌堪比得了的?更有甚者,百姓知道麴文泰所犯知罪,民心尽失,民无死战之意,何来死战之兵!如此,兵也难比我大唐劲旅。”
“高昌财厚不假,但围困经月,面对抛石机的强势,面对我大唐精锐,财粮再足又有何用,又撑得几时?最后只怕都落入我大唐之手。至于外援,更不足为惧。西突厥历来附强凌弱,言行全顾其私利,可以断定,战事真起,西突厥必观望视高昌而进退:若高昌抵得了我大唐,大唐兵马不如传说中的势不可挡,则出兵相助;若高昌不敌,十之八九撤援西遁。就算西突厥可汗真有胆子来击,我军亦可分兵御之。财、援又何足道哉?”
“至于道,深入高昌四百里确实算的上是险地,但那又如何?且不闻贞观九年,灭吐谷浑一战。当时,我军大胜,吐谷浑覆灭在即,使出了坚壁清野的战术。侯君集大人与李道宗大人率唐军在沓无人烟地区行军两千余里。途经无水无草的破罗真谷,艰苦异常。但是我唐军坚持了下来,一路征战,于五月间在乌海追上伏允可汗,大破其众。这一仗我唐军行空荒二千里,盛夏降霜,人龀冰、马瞰雪,至刺马饮血以解饥渴,敢问此道艰辛可在高昌道之下?如此恶劣的环境,我唐军依旧能够克服,何况是四百里的高昌道?”
杜荷双眼望着魏征,将手一挥,高声道:“所以高昌国能够称雄西域最大的五项优势,一但遇到我大唐却起不了任何用处,只能是螳臂当车,流沙阻浪,不堪一击,半年之内,必然破之!”
李世民微笑颔首。
魏征、褚遂良、孔颖达等面面相觑,眼睛瞪得铜铃般大,几次欲挺身发言都被不知应该如何制止。几个重臣气鼓了肺。
杜如晦、房玄龄、长孙无忌等老臣更是深知皇帝决心已下,多说无益。
朝堂内鸦雀无声,李世民原地站了起来,锵锵声音回荡在整个大殿,“朕决意已定开西域,伐高昌!”
众臣凛然,李世民这话的语气以不容他人质疑,魏征和褚遂良对视一眼,默然苦笑。
不得不承认,他们败在了杜荷的手上,面对对于高昌了若指掌的杜荷,他们根本无从反驳。
这时,侯君集急切的大步走出,高声道:“陛下,臣愿意亲领大军征伐,誓灭高昌,以扬我大唐军威。”李靖退休,他贵为兵部尚书,已是大唐军方第一人,但天下太平后一直少有立功,李绩因为破吐蕃一战威震天下,声势已经隐隐盖过了他这兵部尚书。此时此刻,他最需要的是一场畅快淋漓的大胜,已巩固自己军方第一人的位置。
与此同时,他在朝中多年,人脉深厚,正向相位发动挑战,若能以大胜回朝,让李世民刮目相看。相位只在囊中。故而此刻还不等李世民将话说完,更不等他当众选将,积极的表示愿意领军出征。
“臣复议!”长孙无忌见侯君集出列请命,立刻表示支持。
在唐朝真正能够独担一面的大将只有两人侯君集、李绩,余下苏定芳、薛万彻等名将不是未成型就是逊色一二。此次战役关乎大唐是否能够在西域立足,所以非此二人不可。
侯君集与太子李承乾走的很近,李绩却是杜荷的上司,长孙无忌自然是将私心放在侯君集的身上,希望他能够领兵出征,不给杜荷发展的机会。
李承乾的心与长孙无忌想的一般,也不例外。
李绩并未主动请缨,他是那种老滑头类型的人物,在朝中谁也不得罪。让他出战,他就用心去打,不让他领兵,也不强求,最吃得开,也混的最好!
李世民目光在侯君集、李绩身上来回看了看,将两人的长处略一比较,也点头应了下来,补充道:“忠武将军杜荷对于高昌了若指掌,他麾下五千飞骑也是少有的精锐。有他在侧,定能助侯爱卿一臂之力。这出征期间。就暂调飞骑归侯爱卿调遣把!”
杜荷领命,心底却奇怪不知李世民为何不用军略更加出众的李绩而用侯君集。
侯君集也点头笑道:“杜将军年少有为,智勇双全,能够得他相助,那自是再好没有的事情了。”他念杜荷一人之力,在朝堂上力挽狂澜,促成此次兵伐高昌,对于他也非常欣赏。
长孙无忌见始终无法避免杜荷出征立功,眼中也闪过一丝焦虑,但随即一想,看了看侯君集。又看了看杜荷,突然露出了别有深意的笑。
下了朝,杜荷让李世民叫到了承庆殿。
李世民坐在上首用那慈祥的目光看着杜荷,感慨道:“你小子果然没有让朕失望。今**的表现近乎完美,远远出乎朕的意料。”
杜荷也隐隐有些自得,但却依旧表现出一副谦虚的模样,宠辱不惊。
李世民更是满意的直点着头,“贤婿,在朕下达命令的时候,从你眼中看出了一丝疑惑,可是在为朕不用李绩将军而用侯尚书感到奇怪?”
“不错!”杜荷见李世民看出来了,也不隐瞒,此事确实让他觉得有些奇怪。
李世民笑道:“作为一个皇帝若不懂得臣子的特长,他绝对不是一个好皇帝出色的皇帝。朕也知道论军略李绩将军确实要胜过侯尚书一筹,但是出征高昌却非侯尚书不可。原因就在打这一战的目的,这一战朕不仅仅要是只是胜利,朕还要打出我大唐的威势,朕要让西域各族知道明白,谁才是西域的霸主。李绩将军用兵重谋,若让他来指挥打这一场战,他能够胜的轻松漂亮,但远远达不到朕所期盼的效果。而侯尚书却不同,侯尚书擅打硬仗,摧凶克敌,所向披靡。他为三军统帅,一定能够胜的畅快淋漓,能够打出我大唐的威风,打出我大唐的声势。”
杜荷也想不到其中竟然还有这学问,对于李世民的想法也表示叹服。
李世民意味深长的说道:“为君如此,为将为帅也是如此。只有做到对于部下之能,了若指掌,在需要的时候才能做出最正确的选择。”
杜荷心知李世民在教他将帅之道,也心领神会,表示明白。
“来,朕给你介绍一个人!”李世民哈哈一笑,给门口的太监施了一个眼色。
不多时,一位三十许的文士走了进来。
杜荷好奇望去。略微一怔,来人他认识,就是后世赫赫有名的抗倭第一人,智勇双全的刘仁轨。在勇者角逐的比赛时,他识破了小日本打算盗用中国文化科技的险恶用心,受到了李世民的嘉奖,被提拔为新安令。
“难道他升官了?”杜荷心底嘀咕,脸露奇色。
“你们都曾认识把,朕这里也不多介绍了。贤婿,你手上罗通、房遗爱、王德正都是武夫,独独少了一个长史,一个处理公文的文官。你先前不是向朕抱怨说麾下没有副手吗?这刘仁轨不但治世有方,在军略上也很有建树,朕将他调入你帐下听用,全了你的意愿,可别亏待他了!”
李世民一脸的微笑。
“这……”杜荷确实在与李世民闲聊的时候说过他统帅的五千飞骑中少了一个长史,但那里想到李世民会将一个拥有宰相才的了得人物,调给他做副手。
这是不是太小材大用了?
“怎么,不满意?”李世民微笑着问道。
“怎么可能不满意!”杜荷苦笑道:“只是太小题大做了,岳父大人,别告诉小婿您没看出刘仁轨的才华。这么一个优秀的人才却给小婿当长史,有些奢侈了。”
他想不明白李世民如此做的用意,若他是李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257 258 259 260 261 262 263 264 265 266 267 268 269 270 271 272 273 274 275 276 277 278 279 280 281 282 283 284 285 286 287 288 289 290 291 292 293 294 295 296 297 298 299 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