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异史





  林清华向站在右手边的莫不计看去,却见他微微点头,示意他说的不错。
  马乾第一个站了起来,他抱拳作揖道:“属下马乾,前些日子多亏楚国公领兵来救,否则的话,马某此时恐怕已经是身首异处了!”马乾说着说着,不觉流下泪来,他哽咽道:“想不到马乾对朝廷一向忠心耿耿,那张贼祸乱川中之时,马某领兵与之周旋,虽缺粮少衣,但仍不肯向其屈服。不料,那张贼刚灭,桂王却又……”说到这里,他哽咽的更厉害了,就再也说不下去了。
  林清华说道:“马大人不必如此,俗话说的好,卸磨杀驴,过河拆桥,桂王此人一向如此,前次我在南京之时险些遭他暗算,幸亏命大逃得性命,否则的话,今日也见不到诸位了!”
  众人多数已经从莫不计等人的口中大致知道了林清华南京遇险的经过,此时林清华忽然又说起此事,众人又是一阵惶恐,仿佛桂王那卸磨杀驴的阴险模样已经出现在了他们的眼前,顿时厅中一片喧嚣之声,其中还夹杂着几声粗暴的漫骂,那是几名性子暴躁的将领忍无可忍下所发出的声音。
  坐在马乾身边的一人随后站了起来,接过话头,说道:“楚国公如此功臣,竟然也遭此暗算,那桂王真是禽兽不如!”
  林清华很高兴有人这么快就表态了,他非常喜欢这样没脑子的对手。他看着那满脸胡子的将领,和蔼的问道:“这位将军面生的很,却不知尊姓大名?”
  那将领稽首道:“末将曹勋,愿为楚国公驱弛!”
  林清华颔首道:“原来你就是曹将军,久闻大名,今日一见,果然是员猛将!”
  站立一旁的莫不计笑着说道:“前几日莫某前去曹将军营中,曹将军一听桂王的阴谋,当即气得暴跳如雷,声言必生擒桂王,当真是条铮铮汉子。”
  莫不计话音刚落,底下又有一人站起,向林清华稽首道:“末将侯永锡也愿随楚国公征战天下!不将那桂王一干小人杀尽,难解我心头之恨!前些日子我在夔州差点与马大人一同遇害,若非楚国公率军来救,恐怕我早已是个死人了!”
  林清华见又有个莽夫急着表白,心中一乐,正欲出言嘉奖,却不料坐在侯永锡身边的杨展发话了,他拉了拉侯永锡的衣角,说道:“侯将军未免太过卤莽了,现在仅仅凭着一封从三谭尸体上搜出来的上谕,只怕有些不大妥当吧?”
  听到杨展这样说话,林清华气不打一处来。前些天他就已经随着马乾见过了曾英与杨展,并且那马乾已经将那份“上谕”的事情给杨展说了个明明白白,本以为杨展应该象曾英一样痛恨桂王卸磨杀驴的举动的,却不料杨展仍然怀疑那上谕的真假,因此他并未象曾英与马乾那样激动,今天若不是曾英与马乾硬将他拉来,恐怕他还呆在自己的大营里呢!
  林清华正欲反驳,却被莫不计抢上一步。
  莫不计哈哈一笑,说道:“杨将军此言诧矣!那桂王连楚国公这样的忧国忧民之士都想杀,他还能将这川中诸将放在眼里?再说了,那个上谕可是马乾大人搜出来的,怎会有假?莫非你怀疑马大人做伪不成?”
  刚刚坐下的马乾“嚯”的一声又重新站了起来,他望着杨展的脸,语气变得有些冷漠:“杨大人,莫非你真的还在怀疑那上谕的真假?莫非你也以为马某是那令人不齿的做伪之徒?”
  杨展摇头道:“马大人别误会,我并没有怀疑你的意思,我只是怀疑那上谕是否是别人伪造的,用来挑拨三谭与你的关系,从中渔利。” 
 
 
 
  
 正文 第四章 夺鼎 第二十九节 定川
 
  听到杨展这样说话,底下众人开始交头接耳,一片嗡嗡声在厅中响起。
  见到众人如此表现,坐在杨展对面的曾英插嘴道:“曾某深知杨大人一向信任朝廷,不愿相信朝廷竟然会做出如此奸险之事。不过,让我来说,现如今人证物证俱在,上谕上写的清清楚楚,说我等与楚国公迁延不战,贻误军机,致使张献忠反贼嚣张多时,而那‘摇黄十三家’的那些被捉住的头领也已承认是桂王派人给他们送来的南京军器监督造的火器。事实如此,不容我等不信啊!”
  马乾应和道:“不错,那流寇与三谭军中所用火器上全部都刻着兵部军器监督造的字样,绝对假不了!我等在川中与流寇苦战,全凭刀枪棍棒,桂王一支火器也没给我等送来,此次却一下子给流寇、三谭数千支火器,可见其用心何其毒辣!那上谕杨大人也看了的,那上面的字迹与上次桂王册封楚国公的上谕中的字迹一模一样,据说是由桂王身边的亲信太监王坤代笔,而且上谕中的国玺也无差错,如何做得了假?诸位请看,马某额头上的这个伤口。”马乾说着说着便将头上缠着的绷带解开,露出额头正中间的一个伤口,他哽咽道:“这就是拜那桂王送去流寇军中的火器所赐!只差一点点,马某今日就无法在此与诸位相聚了!”
  说到后来,马乾的声音越来越大,情绪也越来越激动,引得厅中众人一阵共鸣。不多时,众将纷纷你一言我一语的骂了起来,借着酒劲儿,众人声音越来越大,厅中顿时一片喧嚣。
  待他们骂了一阵,林清华将手一挥,口中喊道:“好了!诸位请先冷静下来,待我等好好议个法子,免得被桂王愚弄。”
  侯永锡喝道:“还议个啥?直接领着大军顺流而下,将那桂王一干小人一举荡平,方能解我心头之恨!”
  杨展不满的说道:“侯将军,你莫要这么大声!如今川中刚刚平静些日子,士民急需修养生息,你这么急急忙忙的发兵东进,既无足够的粮草,也无精悍的士卒,如何能胜?况且还是那句话,此事需得从长计议,不可卤莽,待派人去南京问明了以后,再说报仇之事也不迟。”
  莫不计见杨展仍是那副半死不活的表情,似乎心中的疑虑仍未完全消除,他眼珠子一转,随即走到杨展身边,说道:“杨大人此言前半句不错,但后半句就又不对了!”
  杨展眉头一挑,问道:“有何不对?”
  莫不计说道:“杨大人可以好好想想,那桂王既然知道此阴谋败露,他如何会承认呢?前次楚国公在南京朝阳门遇刺,幸亏命大才得以幸免,那桂王见事情失败,便将此事一股脑儿的推到了沐天波头上,而且对于那些为楚国公鸣冤叫屈的大臣则予以重罚,据我所知,在太湖一战中立功不小的陈子龙陈大人也被他罢官了,而且还挨了二十廷杖,若非史可法大人一力相救的话,恐怕连人头也不保呢!你说要派人去南京询问桂王,那请问杨大人,哪个人吃了熊心豹子胆,竟然敢去南京质问桂王?那岂不是自寻死路吗?”
  “那依莫师爷之见,我等该当如何?”杨展嘴角露出一丝轻笑,语气冰冷的问道。
  莫不计将他的表情看在眼里,他淡淡一笑,说道:“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既然桂王不仁义,那么也就别怪我等不客气了!方才杨大人的前半句话没说错,如今川中确实需要安定士民,修养士卒,因此,我等确实不能急着进军南京,至于那到南京质问桂王之事嘛,依莫某之见,杨大人自己拿主意吧,要是你手下真有不怕死的人,那么你就派去吧,正好我也准备给桂王写封斥责其背信弃义的书信,请你手下顺便将此信给桂王送去。”
  “写信?什么信?”杨展问道。
  莫不计说道:“自然是斥责桂王忘恩负义、背信弃义的信。”他命人从厅后抬出一张长桌,随后从身后背着的书袋中取出一张长卷,将之展开,并将长卷放于那长桌上,随后说道:“这信我已经写好了,不多不少,洋洋洒洒两万多字,诸位不妨过来看看,有什么不满意的就说出来,我马上修改。”
  侯永锡嚷嚷道:“我等多是大老粗,大字认不得几个,你这两万多字要我等看到何时?还是莫先生念给我等听吧!”
  莫不计见众人大多应和侯永锡的话,遂笑着又将那长卷拿起,说道:“那我就当仁不让了!”他清了清嗓子,随后便开始大声念起了那长卷上所写的内容:“桂王者,朱由榔也!其父老桂王朱常瀛乃神宗第七子,崇祯十六年张贼献忠破永州,朱由榔被俘,后得逃脱,次年袭桂王爵。大明中兴二年,勤王军破南京,救天子于大内,然天子尚未重登大宝,却遇刺驾崩。虽凶手逃遁,然唯桂王最可疑也!其……”
  “慢着!”杨展忽然起身说道,“中兴皇帝是桂王派人行刺的?莫先生莫要信口开河。”
  莫不计说道:“这可不是我信口开河,那沐天波早就将那桂王藏在军中,只等勤王大军拿下南京,他便与桂王谋划刺杀中兴皇帝,而且还得手了。可笑那沐天波自以为是,却不料桂王卸磨杀驴的本事天下无双,只几个回合,沐天波就被迫南走两广。由此可见,那桂王是早有预谋的,否则的话,他行事怎会这么的得心应手?沐天波在拥立桂王登基中可谓劳苦功高,但却落得如此下场,若是换了在坐诸位,恐怕就不是被逼走那么简单了!”
  莫不计的这番话自然又引起一阵共鸣,众人纷纷谴责桂王忘恩负义,实在是大大的昏君,唯有杨展一人仍闭口不言,看起来他对桂王仍没有完全死心。
  林清华将杨展的表现看在眼里,心中已经明了,在他看来,到了现在这种时候,其他的将领已经决定投靠自己,而杨展却仍然摇摆不定,看起来似乎应该在杨展身上多下些工夫了。
  想到这里,林清华将双手一挥,说道:“安静!大伙有什么话一个一个的说,也让莫先生记在长卷之上,等到将此信写完,大伙儿再画个押,以示同仇敌忾,永不背弃!”
  底下众将多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之辈,本来就已经喝得头昏脑涨,已不知天高地厚,再被莫不计与林清华两人演的这一出双簧一激,当即头脑开始发热,纷纷离开座位,涌了上来,或拿笔写,或摁手印,不一会儿就将那长卷写满。
  与这些乱哄哄的将领们不同,杨展仍然坐在座位上一动也不动,只是一边用右手捋着胡子,一边冷眼旁观,看起来他是打定主意不淌这趟浑水了。
  对于杨展模棱两可的态度,林清华倒并不太担心,因为杨展目前只有不到六万人,而他自己麾下的军队却远比杨展为多,仅嫡系镇虏军就有五万多人,此外还有刚刚收降的大西军十万,若是再加上今日向自己靠拢过来的这些将领的兵马,那么他手中的军队至少是杨展的三倍,有这种雄厚的实力,不怕杨展搞小动作,况且依目前杨展的表现来看,似乎他只是想做墙头草,倒并非真是桂王的忠实党羽,只要林清华能够有效的控制住四川、湖广、河南等地,相信杨展很快就会臣服的。
  乱哄哄的签字画押仪式很快就在一片起哄声中结束,众将兴高采烈的返回各自席上,拿起酒杯又开始痛饮,更有几名酒鬼般的军将,干脆提起酒坛,仰头便灌了下去,不一会儿,整个厅中已是狼籍一片,地面上到处都是洒落的酒水和吃剩下的鸡鸭骨头。
  林清华自然不会呆坐着不动,他主动站起身来,端着酒杯,挨个向那些喝得醉醺醺的将领们敬酒,当然,他自己还是有分寸的,劝酒劝得起劲儿,自己喝酒却多是浅尝而已,所以直到现在他仍是气定神闲,毫无醉意。
  为了拉进与杨展的关系,他还特意关照杨展一番,多敬了他几杯酒,倒将杨展弄得有些不大好意思了。
  酒宴直到深夜方才结束,众人早已醉得不醒人世,因此均在张献忠的行宫之中休息,只有杨展醉意不大,虽经林清华再三挽留,仍坚持回自己军营。
  无奈之下,林清华带上百余卫兵,亲自送杨展走出行宫,一直走了近一里地,方才在杨展再三催促之下返回。
  此时林清华也觉很累,回到行宫只与莫不计商议了一番政务,随后也很快睡下。
  第二天一早,由于是自己第一次行使对川中诸将的指挥权,林清华早早的便命人敲响军鼓,将那些仍然有些浑浑噩噩的将领们召来,向他们下达命令。
  作为林清华新任命的川中军务总制,秦侃对于这些仍醉意朦胧的将眼皮撑开的部下非常的不满,他转过身子,望着那些川中诸将,暴喝道:“众将听令!”
  被他这么一喊,众人的倦意渐消,纷纷望向那正端坐在张献忠曾经坐过的龙椅之上的林清华。
  这张龙椅本来已经被搬到了曾英军中,后来又被莫不计向曾英索回,虽然那龙椅看起来威风凛凛,但坐上去却一点儿也不舒服,比之太师椅更让人难受。
  林清华将身体坐直,随后扫了眼众将,清了清嗓子,望着与秦侃并列站在众人最前面的莫不计,说道:“莫先生,你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