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女谋略 作者:徐如笙(起点大封推2014.05.14vip完结)
,而梁璞玉写的那封情真意切的信,也是通过谢玉树的手传了出去,交给了泰宁。
一直到泰宁公主怒气冲冲的进宫质问太皇太后,太皇太后都没明白梁璞玉怎么突然就变卦了,怎么经过自己的刻意隐瞒,泰宁还是知道了这件事,尽管她明白这肯定和徐妙筠脱不了关系,却暗暗吃惊,因为她没看出一点破绽来。
且不管泰宁是如何和太皇太后说的,总之梁璞玉顺利出宫了,徐妙筠问她有没有什么心愿,梁璞玉摸了摸藏在胸口的那封信,很是满足,笑道:“我现在已经没什么好遗憾的了。”又郑重的感谢徐妙筠。
徐妙筠苦笑一声,其实梁璞玉有句话说对了,她已经不是从前的徐妙筠了,她也愧对梁璞玉,因为她算计了梁璞玉的感情,也让谢玉树跟着一起做了一个骗子。
之后泰宁特地跑过来跟徐妙筠道歉,徐妙筠摇摇头,道:“太皇太后也是为了你着想,我能理解,我知道我的保证很难让太皇太后相信,不过我还是要说,泰宁,只要我在一日,就绝对不会让你受委屈,你跟囡囡贞贞她们一样,是我的至交好友,是我的姐妹,伯让也是这个意思,绝不会对你有丝毫的亏待。”
泰宁握着徐妙筠的手眼泪不停的往下掉,道:“母后在宫里生活久了,见惯了勾心斗角,觉得人与人之间只有利益是永存的,并不是故意和你过不去,我知道你不是那样的人,我也相信我没看错人。”
徐妙筠替她擦了擦眼泪:“不管怎么样,我和梁璞玉都没什么损失,你也别难过了,不是说要去山东找囡囡玩么?”
泰宁也是个豪爽性子,见徐妙筠岔开了话题便知道她是真的没有芥蒂,遂擦了眼泪道:“那也得等到仲然娶妻吧,我还想带着青青一起去呢,贞贞写信给囡囡,囡囡抓心挠肺的想见见青青呢。”
徐妙筠笑道:“人家新婚燕尔的,哪能跟着你去,依我说,倒不如让囡囡进京,好好聚一聚。”
泰宁道:“不知道她婆婆愿不愿意,她生了女儿,她婆婆很不高兴的样子。”
徐妙筠道:“说起这个,我倒想起来了,你成亲这么久了,怎么还没什么动静。”
泰宁有些羞涩,不自在的挥挥手,大声道:“哎呀,现在这样不挺好的么,想去哪儿去哪儿,若是有了孩子,拖家带口的多麻烦。”
徐妙筠笑道:“有本事当着你婆婆你也说这话去。”
自打梁璞玉出宫,伯让也明显放松了不少,他虽然不清楚徐妙筠是怎么说服的梁璞玉和太皇太后,也没有刻意去问,只要事情解决了,那就是一件好事,兴高采烈的和她商议给裴家封赏的事:“泰宁说的定北侯肯定不行,不如封为武英伯如何,若是以后建功立业,再封赏也有余地。”
徐妙筠道:“咦?不是说不封的么?不怕王夫人闹了?”
伯让笑道:“只怕她没功夫闹了,她来京城这么些日子,王迟在山西纳了一房小妾,她刚接到消息,估计会很快赶回去。”
第一百四十五章 上学
徐妙筠有些吃惊:“你连这个都知道?”
伯让笑道:“是杨敏之从山西回来告诉我的,见王夫人老是不走,便叫人给她透了个信儿,我不相信她还能坐得住。”
徐妙筠笑起来:“你还真是坏。”
伯让笑道:“所以说,你没见泰宁这么高兴说去这去那的,她婆婆在,她还敢?”
仲然大婚,最高兴的便是太后了,虽然之前因为王夫人的事情闹得有些不愉快,可如今王夫人离开了京城,婚礼又即在眼前,太后特地叫徐妙筠过去帮着挑给儿媳妇的见面礼。
徐妙筠嫁给伯让的时候,太后给了一对同心碧玉环,其实以太后如今的身份,什么样的好东西没有,贵重反倒在其次,关键是心意,那对同心碧玉环是太后嫁给康王爷的时候的聘礼,意头也好,这才送给了徐妙筠。
如今她又把首饰匣子打开,问徐妙筠送什么好,徐妙筠指了一尊洁白无瑕的送子观音:“希望能保佑他们早生贵子。”
太后笑道:“你的眼光倒是好,不过这个可不行,这要留给我们效贤的。”说着拿了一对金钗:“这个如何?”
徐妙筠看那金钗虽然金光熠熠,可上头连个宝石都没镶嵌,不由得犹豫道:“是不是太简薄了?”
太后笑道:“这对金钗是我及笈时我外祖母亲手给我戴上的,我珍藏了这么些年,若不是仲然娶亲,我还舍不得拿出来呢。”
徐妙筠笑道:“那您得先把这金钗的来历告诉他们才成,不然还以为您是小气,藏着好东西不愿意给呢。”
太后也笑起来,最后定下了就给那对金钗,自然还有其余的金银珠宝首饰,满满的装了一匣子意思意思罢了,在太后眼里,那一匣子东西都不如这对金钗金贵。
末了。太后居然把那尊白玉送子观音给了徐妙筠:“先交给你保管着,早些给效贤添个弟弟妹妹,等效贤长大了,你再交给他便是了。”
徐妙筠连连推辞:“还是您亲手交给效贤的好。”
太后笑起来:“你这个傻孩子,还是没明白我的意思。”
徐妙筠愣了一下,这才反应过来太后说是给效贤,其实是给她的,顿时脸色微红:“无功不受禄,我怎么能要呢。”
太后叹了口气,拉着她的手道:“我知道前阵子太皇太后要梁璞玉为妃的事情惹得你伤心了。其实太皇太后也不是故意跟你过不去。可怜天下父母心。她都是为了泰宁,你要体谅一番才是,你是伯让的妻子,伯让的名声便是你的名声。同样,你的名声也是伯让的名声,以后不管如何,对待太皇太后都要一如往昔,总不能叫人说伯让不孝,你说是吧?”
徐妙筠这才恍然大悟,绕了这么一圈,太后原来是这么个意思,她怕因为太皇太后给伯让纳妃的事情让自己怀恨在心。从而薄待太皇太后,所以特意提点自己的。
徐妙筠一笑,道:“太后放心,我知道分寸,断不会为了这一件小事就把皇上和我置于不孝的境地。一个梁璞玉,也没这么重的分量。”
太后拍了拍她的手:“你明白就好,其实不光是这一件事,如今仲然娶了妻,以后叔宁也会娶妻,慢慢的人多了起来,你既是皇后,又是长嫂,若是下头的弟弟妹妹有什么不好的,你也要多多费心才是。”
徐妙筠道:“您说这个话可就外道了,这是我的分内之事,我一定会做好的。”
太后笑道:“我就知道你是个懂事明白的好孩子,打从第一眼见到你,我就喜欢,如今看来,我还真没看错人。”
徐妙筠抿着嘴笑,也是想起了刚到康王府小住的时候。
仲然和裴青青成亲后的第二天早上便进宫来请安,仲然穿着一袭枣红色的锦袍,越发显的龙章凤姿,玉树临风,而裴青青也是容颜娇柔,颜色妩媚,神情娇羞的站在仲然身后,太后见着这一对金童玉女,不住的点头说好,眼圈都红了,伯让虽然笑着安慰太后,可神情也有些许异样。
只有泰宁没心没肺的拉着裴青青问仲然:“我带她去山东你许不许?”
仲然愣了一下,下意识的看向裴青青,裴青青也没想到泰宁当着这么多人大大咧咧的就问出来了,又怕太后生气,有些手足无措。
太皇太后笑道:“泰宁别胡闹,人家新婚燕尔的,去什么山东。”
泰宁撅着嘴:“我好不容易说服王晋跟我一起去的,机会难得,再说我也许久没见到囡囡了。”
王晋在一旁笑笑,没有说话,一副惟泰宁之命是从的样子。
伯让笑道:“王晋要跟你去?那他的差事怎么办?”
泰宁瞪过去:“请一个月的假怎么了?你又不是没人使唤。”
太皇太后斥责道:“泰宁,不可胡闹。”
王晋笑道:“熊大人一听说我要去孔庙拜祭,就立刻准了一个月的假。”
大家都笑起来,徐妙筠道:“毕竟是新婚,怎么好分开,不如把囡囡接进京来,等过了端午节再回去也是一样的,说真的,我还没见过盼姐儿呢。”
太皇太后也点头称是:“想去山东,以后机会多得是。”
泰宁自然也就罢了,可随即又催着让人送信去山东。
唐囡囡接到信儿,打点行装赶到京城也是在十几天后了,因为盼姐儿还小,路上不敢走的太快,马车晃晃悠悠的一路过来,倒比平时多花了一倍的时间。
唐囡囡进京的时候,正赶上伯让要把效贤送到弘文馆去,徐妙筠把茂哥儿也接了过来,两个孩子一起作伴,由谢玉树亲自教导,其实两个小不点坐都坐不住,说什么教导的话也是太早了,头一天是伯让亲自陪着,让效贤和茂哥儿与谢玉树熟悉熟悉。
还真别说,谢玉树那样的外表还真把两个孩子吸引住了,都乖乖的坐在谢玉树旁边吃糕饼。茂哥儿还好,效贤吃的满身满手都是渣子。
伯让忍不住蹙眉,对谢玉树道:“瞧见没有,要是继续跟着皇后,指不定被宠成什么样子,你得好好地管教,把他那些坏毛病都改过来,免得养成了一身的纨绔气。”
谢玉树温柔的看着效贤,笑道:“皇上放心,这两个孩子交给我。我自然不会辜负你的期望。”说着掏出帕子给效贤擦了擦嘴角。效贤咧着嘴冲他一笑。那顽皮的小样子特别像徐妙筠。
谢玉树淡淡一笑,看向了茂哥儿,茂哥儿的相貌和徐景焕越来越像,都是浓眉大眼。小小年纪便可预料长大后的英俊逼人了,而且茂哥儿跟着徐老太太,并不是一味的被纵容宠爱,相反,在徐老太太的教导下脾气性格也越来越像徐景焕了。
你想想,徐老太太能教导出一个徐景焕这样的人,自然也就能教导出第二个第三个,茂哥儿现在除了对着徐妙筠还好些,对着其他人都很少说话了。刚接回来的时候伯让逗他都是一副淡淡的样子。
徐妙筠问他,茂哥儿这才很委屈的说:“老祖宗说要喜怒不行于色,姑母,什么叫喜怒不形于色?”
徐妙筠汗,也不知道该怎么解释。只得道:“老祖宗的意思是要你庄重,不能轻易地就笑或者哭,让人猜出你的情绪。”
茂哥儿还是一副懵懵懂懂的样子,一个才两岁的孩子,对他说这些是太深奥了,不过茂哥儿虽然不懂,却记得该怎么做,因此对着人便摆出一副跟徐老太太学来的严肃表情,即便是有人逗他也不笑了,总的来说,徐老太太的目的还是达到了。
茂哥儿对上谢玉树的目光,既没有露出畏惧的表情,也没有露出敬仰的表情,或者露出像效贤那样傻笑的表情,祖母说过,敬佩的目光要留给有才能的人,而称得上有才能的人,只有他的父亲徐景焕,所以除了对父亲,其余的人都要表现的很淡定。
茂哥儿问徐老太太什么叫淡定,徐老太太也顿了一下,这才解释道:“泰山崩于前而不改其色。”茂哥儿歪着头道:“那什么叫做泰山崩于前而不改其色?”
徐老太太终于词穷,不过过年放鞭炮的时候亲自让茂哥儿体验了一把,鞭炮“噼里啪啦”的乱响,丫头婆子们都纷纷捂耳朵,躲在屋檐下。
事后徐老太太告诉茂哥儿:“等你面不改色眼睛不眨的看着鞭炮在自己面前炸起来的时候,才算是勉强达到了泰山崩于前而不改其色。”
茂哥儿似懂非懂,因此他此刻看谢玉树看着他,便勇敢的与其对视,眼睛不眨的盯着谢玉树,谢玉树看了一会笑道:“不愧是徐景焕的儿子,小小年纪就很沉得住气。”
伯让也很喜欢茂哥儿,觉得他是个可塑之才,点头道:“你要记住,我交给你的是这个国家的未来。”谢玉树郑重点头。
打这以后,效贤和茂哥儿再也不能像以前似的在徐妙筠跟前撒娇玩闹,每天要按时去弘文馆上学,小小年纪自然不能提笔写字,但是谢玉树开始有针对性的给他们讲一些有教育意义的小故事。
效贤听得似懂非懂,不过总体来说还是听的津津有味,可谢玉树讲的小故事徐老太太几乎已经给茂哥儿讲了一遍,因此茂哥儿算是听第二遍了。
头一天上学回来,徐妙筠问两个人都学了什么,效贤趴在徐妙筠怀里想了半天,吭哧出一个词:“吃梨子。”
徐妙筠有些不解,茂哥儿在一旁补充:“先生讲了孔融让梨的故事。”
徐妙筠恍然,笑着问茂哥儿:“那茂哥儿听了故事明白了什么道理?”
茂哥儿又露出一副沉思的表情,好一会才抬头道:“先生说,要我们效仿孔融的谦让精神,可是老祖宗说,对可让之人,要让,对不可?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