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路烟尘1





  “堂主,今晚不让那些山兽来听你演讲么?”  
  “呃?”  
  醒言闻声转头,只见那俏立在银色月光之中的寇雪宜,一脸的宁静平和……  
  于是,这晚少年又得到一次宣讲演练的机会。  
  不过,与昨晚有些不同的是,这次醒言只是稍稍吹了一小段召引百兽之曲,便见到昨日那些个珍奇山兽,已是衔尾鱼贯而来。顷刻间,这千鸟崖袖云亭旁的石坪上,便已是济济一堂。  
  正待醒言准备开讲之时,却忽然听到半空中正传来一阵奇怪的破空之声;赶紧抬头一看,才发现眼前的夜空中,竟正有许多禽鸟飞来!  
  这些翅转如轮的禽鸟,顺次降落在这千鸟崖上的松柏枝头。方才那阵奇怪的声音,正是这些山鸟翮羽划空之声。  
  而在这些不请自来的鸟雀之中,有些醒言能够叫出名儿,比如那鹰、隼、鹫、鹏、鸱、鸮、鹩、鹨;但还有不少禽鸟,羽色奇异,神形飘逸,饶是醒言熟读古经,却还是全然不识。  
  “哈~咋来了这么多鸟儿?”  
  看着眼前正纷纷落在松枝上的鸟雀,这位四海堂主是又惊又奇。  
  正自疑惑间,无意低头一看,却正瞧见自己那正端坐在众兽之前的琼肜妹妹,正是一脸得意的嘻笑——  
  “原来是这小丫头!”  
  一望琼肜脸上那副熟悉无比的笑容,醒言便立即找到山鸟自来的准确答案!  
  “也罢,正所谓有教无类。能在这么多禽鸟走兽面前讲经,俺那演练效果定然更好!”  
  于是,这位四海堂少年堂主,便转惊为喜,略定了定心神,清了清嗓子,开始讲演起道家经义来——  
  此时,群禽息羽,众兽藏牙;整个石坪之上,除了少年那如同清泉一般的朗朗话音,便再无一丝杂语;  
  此时,小琼肜专注的仰望着神采飞扬的少年;另外一位立在石鹤阴影里的少女,同样专注的倾听着少年每一句话语;  
  此时,清风遍地,星月满天,万壑无声……  
  立于这神仙洞府的抱霞峰顶,可望到那西天上银月如钩;素洁的月辉,正涂满整个罗浮洞天。  
  夜里的罗浮山,正氤氲蒸腾起朦胧的岚雾,如丝如缕。若有若无的夜岚,映着天上素白的月华,便幻成千万绺银色的轻纱,在万籁俱寂的罗浮诸峰间,游移,飘荡……  
  而在这浩大廓寥的罗浮洞天之中,在某个不起眼的山崖上,正有一位与漫天星月同样清朗的少年,睇眄天地,意兴遄飞,在月光中讲演着天道的秘密。  
  少年这样的讲演,一直持续到讲经会的结束。只不过,这样奇特的讲演,并没有就此终结。当他在追寻天道的道路上,每当有新的领悟之时,便会聚起山间的禽鸟兽群,将自己的体悟向他们宣讲。  
  而往往,就在这样的大声宣讲之中,少年更容易发现这些悟想之中的种种不足。  
  这样奇特的讲经,一直持续到少年彻底离开这罗浮山中的千鸟崖。而这少年也从来没想过,他这样的无心之举,到底会带来什么样的结果。  
  多年以后,就在眼前这纷纷扰扰的天地江湖之间,有一个神秘奇异的道家宗门,逐渐进入众人视线之中。  
  这个神秘的宗门,号为“玄灵教”。  
  就是这么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新晋教派,门中却似是奇人异士叠出;短短几年之间,便做下几件震动四方的斩妖除魔之事。  
  既然有这样的强大教门崛起江湖,自然免不了会让诸多有心之人,对它多方打探——而让人惊奇之处正是在此:  
  就是这样一个实力强大的教门,行事却异常低调;门中教众的行踪,也大都飘忽不定。正因如此,即使是那正邪两道之中消息最为灵通的人士,也从不能知道这个道教宗门的真实面目。  
  因此,虽然这江湖之中有心人如此之多,但到现在众口流传着的有关这一教门的确切消息,也不过只有寥寥两条:  
  玄灵宗门,虽然门规松散,但所有教众行事之时,都会自称是“四海门下走卒”;  
  这些道士打扮、相貌奇特不凡的教众,除了拜那三清祖师塑像之外,还要朝拜两张画像。一张画像之中,绘的是一位神色威严无比的道人;另一张,则是一位神色同样威严无比的女子。而让人失望的是,这两张挂像都画得中规中矩,并不能看出这两人的确切面目;只约摸晓得,这两幅画像中所绘之人,年岁都不甚大,特别是那位女子。  
  对于前一条消息,那天下郡县之中,倒确实有几个以四海为号的门派,不过大都上不了台面,没人会相信他们真值得玄灵教众那般尊重。  
  而后一条消息,则据说是江湖中一位强人,经历过九死一生之后,才得打探回来。他说:  
  “前面那个道士,应该就是玄灵宗门的教主;而另一张画像之中的女子,他们都叫她‘大师姐’。”  
  说完这些之后,这位曾经杀人如麻的强横武者,便会扯住眼前听者的衣袖,开始滔滔不绝的背诵起《道德经》来;并且,不等背完,绝不撒手——  
  据说,这位好奇心过重的可怜汉子,在不幸被玄灵教众看破行藏之后,便被撮到一座壁立千仞、四处绝无依靠的孤兀峰顶,风餐露宿整整念了十天的《道德经》……  
  不过,这些都是后话;现在这位千鸟崖四海石居之中的少年,还不会知道今后即将发生的这些个江湖轶事,以及对自己的影响。  
  这位正在竹榻上辗转反侧的少年,正陷入他多日未曾遭受的失眠苦恼中:  
  明日,便是那七月初一了。  
  好书尽在zisemeng  
  第五卷 『酒酣拔剑斫地歌』 第十七章 云飞鹤舞,清气吐而成虹  
  (起6J点6J中6J文6J网更新时间:2005…8…26 18:47:00  
  本章字数:6127)  
  聚羽流之真客,将炼气以长生  
  舐淮南之丹鼎,吹子晋之瑶笙  
  —— 介 休  
  七月初一这天一大早,天刚蒙蒙亮,千鸟崖上这位满腹心思的少年,便已经早早的起床。  
  一阵忙活过后,现在醒言已经穿戴整齐,换上一身正式的道门装束。自己折腾完,便开始忙着催促门下那两位成员,让她俩赶紧穿戴上昨天特地领来的正式道服。  
  好一阵忙乱之后,现在再看这四海堂中三人,端的是面貌一新:  
  醒言披一身玄色道氅,头戴冲天冠,脚踏登云履,峨冠博带,仙风满袖;若非走近细看,还真以为这儿站着哪位道德高深的前辈宿耄。  
  而那两个女娃儿,现在也换上一身素黄的道袍,足践莲花屐,头上覆一顶雪色逍遥巾。  
  这一身雅淡的道姑装束,丝毫不损二女娇容,反让她们更增几分明媚玲珑。  
  这日卯时正中开始的罗浮山上清宫讲经会,在朱明峰上的松风坪举行。现在,这位袍袖飘飘的四海堂主,正一马当先,率领着堂中诸人,取道向那朱明峰迤逦而去。  
  松风坪位于朱明峰之阳,是一块占地广大的石坪。这片石坪,已被打磨得平洁如镜;石坪之南,下临一座石势峥嵘的渊崖。石坪四周,则为草地所围,其上瑶草如茵。  
  翠碧芳坪之外,则生着许多株古松,曲干盘枝,宛若虬龙。这些老松树冠如盖,交错连理;针叶青绿苍碧,每经山风吹拂,便有一股清气弥于四周。“松风坪”之名,正由此而来。  
  在这些青苍的松木之间,偶尔还能见到一两只白鹤,在松间漫步。  
  在松风石坪靠近南面山崖的一边,平地又垒起一座高高的四方石台,名曰“听景台”。  
  听景台,倒并非取“听经”谐音。这个台名,据传来自先汉一位瞽目道士。据说,那时崇德殿中有一位盲道人,曾在这石台上筑庐而居,修真自持。这位盲道士生性豁达,并不避讳自己双眼目盲之事,还将自己所居草庐,命名为“听景庐”。  
  历经数百年的风雨,草庐与道人都已物化,只有这石台与“听景”之名流传下来。  
  现在,醒言便和上清宫各殿堂首脑,一齐列坐在这听景台上。而其他上清宫中前来听经的一众弟子,则都盘膝坐在台下松风石坪之上。  
  讲经会是上清宫一年之中不多的几次盛会之一,因此除了那留守殿观或者例行寻山的弟子之外,几乎全部上清弟子都来参加,声势颇为盛大;从台上放眼望去,各辈上清弟子,几乎已将这巨大的松风坪坐满,连那坪边松树下的绿茵地上,也坐了不少上清弟子。不过,虽然听经者人数颇多,但秩序井然。  
  而在众人面前的听景高台之上,虽然醒言只是叨陪末座,但已算得十分的尊荣。因为,现在台上端坐之人,除了他之外,只有灵虚掌门,还有那灵庭、灵真、清溟与清云。诸殿之中,也各有几位长老在这听景台上,只不过都只能立于他们之后。因此,在醒言入座之时,还好一番推让;虽然现在遵照惯例坐下,也还是觉着好生不自在。  
  在灵虚、灵庭诸人的背后,都各自侍立着一对道童,手中捧着剑器、拂尘一类的法器。  
  这也是醒言昨日才被告知的讲经会惯例。  
  这个惯例,常让历届四海堂堂主头疼。这罗浮山上的上清俗家弟子堂,本就人烟稀少,近些年来都是堂主“独善其身”。每到这讲经会举行之时,便不免会有些尴尬。像醒言的前任清柏师伯,每到这讲经会之前,还得临时去别的殿中,暂借得两位道童来充数装门面。  
  不过幸运的是,现任这位张堂主,恰能免于这样的尴尬:相对而言,现在他这四海堂,人丁已旺盛不少,现在恰能凑满各殿参与讲经会的基数!  
  于是,那琼肜、寇雪宜二女,便责无旁贷的担当起随侍道童的角色来。现在,琼肜手中正捧着白玉笛,寇雪宜则执着无名剑,侍立在醒言身后。  
  她们手中这两件四海堂的“法器”,那白玉笛固然是实至名归,但另外一件便有些卖相不佳,只是醒言已经找不出比它更像法器的物事了。  
  今日上清宫这场讲经听经之会,着实让这位入上清宫不久的少年大开眼界。  
  待到卯时正中,便见灵虚掌门振袖离座,立到台前正中,用低沉清晰的话音,宣告罗浮山上清宫讲经会正式开始。  
  然后,列于听景台下左侧的道乐场中,便撞响起三四声幽幽的钟鸣。在最后一声钟鸣余韵将尽之时,便听得一阵丝竹之声悠然而起,开始齐奏那道门开坛乐曲“迎仙客”。  
  清越悠扬的丝竹管弦,与醇厚的编钟互相鸣和,让这首开坛道曲听起来格外的幽雅从容。  
  随着这清静出尘的乐意,松风坪上的上清弟子,似乎都有些神游物外,彷佛感觉到东边云天外熹微的晨光之中,正有瑶裳羽衣的仙人,足踏祥云而来……正是:  
  诸天花雨笑,瑶台月露清;仙旆离玉阙,云幢降驾来。  
  一曲奏罢,经义宣讲便正式开始。  
  四海堂的宣讲,被安排在最后,估计是那位负责安排讲经事宜的灵庭道长,特意做的安排,好让这位首次参加讲经会的少年堂主,能有充裕的时间观摩一下前面诸位长老如何宣讲。  
  所谓“盛名之下无虚士”,上清宫这天下公推的道门领袖,果然并非浪得虚名。在醒言之前讲解经义的那些上清长老,真可谓是舌粲莲花,将那幽微玄奥的道家经义,讲得精妙透彻;无论是就句论句的诠解经义,还是从前人经典中向外推演,尽皆说得脉络分明,饶有新意。  
  在醒言前面讲演的这些上清前辈之中,不消说,那位向来以精研道典著称的灵庭道长,自然是飞花粲齿,妙句连珠。而在他之外,便连那整日耽于俗务的擅事堂堂主清云道长,也是表现不凡,在台上结合着平日堂中俗事,诠释着南华真君有关天道“每下愈况”的典义。  
  清云这番讲演,语言事例尽皆平实自然,但却同样发人深省。当下,醒言便对这位貌似市井掌柜的老头儿刮目相看。  
  而在这些讲演之中,给醒言印象最深的,便是那弘法殿清溟道长的讲演。清溟道长是罗浮山上清宫候补着的“上清四子”,一身道术修为极为精湛,自然,与那清云道长以身说法类似,在清溟讲演提到“虚实互化”之理时,便举那以气御剑为例——  
  当即,只见清溟道长朝这边一招手,醒言便看到身边不远处,正有一把湛蓝宝剑,腾空而起,朝那清溟道长飞舞而去。  
  让少年大为称奇的是,清溟道长这把飞剑,虽然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