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康志
尚书左仆射李邦彦喝道:“班直何在,还不给我拿下!”
人群中闪出几名侍卫班直,做势上前拿人。
事情紧急,李纲自己不便出面,目视韩世忠和城门防御使,叫他们赶快出头。城门防御使连忙跪倒在地,道:“官家息怒,官家息怒!此人无意冒犯,全是微臣教导无方,臣愿受责罚,请官家饶过他吧!”
赵桓摆摆手,阻止禁卫上前拿人,淡淡地说道:“你叫什么名字!”
“小的叫王德!”那名士兵倒是有些胆量,这关口还说得出话来。
王德?赵桓仔细搜索着宋强的记忆,想看看这个王德到底是何许人也。
“王德,十八岁,字子华,通远军熟羊砦人。世之名将,绰号王夜叉。”好一阵功夫,赵桓想得脑袋隐隐作痛,终于有了结果。
城门防御使见赵桓正在思考,说道:“官家,王德今日射杀银环将军一名,铜环将军五名,金兵十几人,功劳甚大。请官家……”
赵桓制止他接着说下去,搀起王德,道:“朕不会因为一句话,杀掉帝国勇士,今天不会,今后也不会。朕就在这城墙上立誓:凡斩杀金狗银环将军以上的勇士,非谋逆大罪,不得刑伤。朕之子孙,须当谨记,不得有违。”
“官家万岁万万岁!”将士们的欢呼着,直上云霄。
赵桓拍着王德的肩膀,看着眼睛里闪烁着泪花的小伙子,道:“可愿到朕的身边来吗?”
王德匍匐在地,哭道:“愿意!”
“好!”赵桓慨然道,“如卿这般勇将,如何还是白丁?着王德进殿前司马军班直,任指挥使,带御器械!”
呀!
啊?
城墙上的万千士兵起初不信,旋即起劲地欢呼着。
殿前司班直,分马军诸班,步军御龙诸直,合称班直,乃皇帝陛下的随身亲卫,荣耀无比。班直共曰四千人,最高武官为都虞候,王德所任的指挥使,可独自指挥五百人,已经是无上恩宠,哪个不羡慕?
“今日立功人员,夸街三日,谁说大宋无勇士,谁说大宋无男儿?”赵桓奋然道。
众军轰然叫好。
赵桓这样做,又令宰执们品不出个所以然来,他却另有深意呢!国朝百余年来,秉承以文制武的国策,江山铁桶般牢固,也限制了武将作用的发挥。造反的武将没有一个,光芒四射的大将军也是少之又少。最高级别的武将——殿前司都指挥使为从二品,副都指挥使为正四品,而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品级更低,仅为正五品。这些武将见到宰执,躬身作礼,温顺得象个兔子!如此待将军,还能指望他们打胜仗吗?
赵桓一定要改变这种情况,先要从提高军人地位着手。前番封赏韩世忠,今日提升王德,并令夸街三日,都是提高军人地位的一系列举措。这些似乎随手拈来的即兴之举,埋藏着如此深的心机,他们又怎能揣摩呢?
“另外,传旨在京官员,上奏富国强兵之策,写的好,朕有赏!”赵桓离去前,随口说道。
包括李纲在内,谁也没有想到这件事情会有这样的结局!官家,好象变了一个人似的。
“官家,有人来了。”
远处,十几匹马呼啸而来,不知为何而来?
第一卷 第五章 火药(一)
第五章火药(一)
靖康元年正月初十,世祖皇帝协皇长子赵谌视察军器监广备攻城作。帝勉励臣民,众皆感泣;亲授火药配方,天擅聪明,世之罕见!
帝国强大,实因科技;科技兴旺,实基于此!
呜呼,圣哉!
——《世祖本纪》
到底还是吴敏眼尖,第一个看清来人,悄声道:“官家,是李邺,李邺回来了!”
可不是吗,正是李邺!
去年十二月,金兵入寇的消息传到京城,朝廷上下方寸大乱。太上皇派李邺为使,北上讲和,不久便没了消息,也不知李邺是死是活。现在,李邺回来了,后面还跟着金兵,那么也就是说,他见到了金兵统帅宗望,此次回来是有事商量喽!
能够议和自然是好的,太上皇在东南,一天一个事,复辟之说甚嚣尘上,京城攘攘,民心不安。只有先议和,才能把太上皇接回来,才能慢慢地整顿内部,况且,金兵以骑兵为主,即使小有不利,拍拍屁股就可以走人,我军想追也是追不上的,奈何不了人家。议和,当然要议和!
“东京汴梁之所以失守,北宋之所以灭亡,一个根本原因就是犹豫不决:一会儿想战,一会儿想和。能战时想和,能和时想战,弱智、白痴、死脑筋、缺心眼、二百五、脑袋被门挤了、喝猪奶长大的。”
赵桓被这些话吓了一跳,勃然大怒:“谁敢和朕如此讲话!”
左右一干人等见官家突然发怒,虽然不明就里,皆跪倒在地,大气都不敢出呢!吴敏连连请罪:“臣罪该万死!”
刚才的声音,与吴敏完全不同,赵桓好象明白了,不耐烦道:“朕不是说你,也许是最近太累的缘故吧!李邺回来就好,回来了就好!传旨:放李邺进城,让金人回去,朕懒得看他们。宰执随朕一道回宫,还有事商量!”
说罢,赵桓下城头,上龙辇,回宫议事。
一定又是宋强那家伙,说话的一定是他。唉,这么没头没脑地来上一句,还真够人受的。感觉怪怪的,不知道他什么时候跳出来,好像不管你做什么事情,总有一个人在远处偷看,没有一点秘密可言!
赵桓很苦恼,不禁慨叹:有得必有失,在这一点上,即使身为天子,与普通老百姓也没什么两样。
回到宫内,还真有点饿了。自从昨天白天到现在,整整两天一夜没有合眼,吃东西味同嚼蜡,直到此时,心绪才算平静下来。心情好了,胃口大开,看看桌子上的菜肴都是平日喜欢的,赵桓满意地点点头,四平八稳地坐下来,慢慢地享受美味佳肴。
菜肴不算奢侈,不过五菜一羹而已。五道菜分别是:花炊鹌子、荔枝白腰、鸳鸯炸肚、五珍脍、胡椒醋子鱼,羹汤是八宝羹,主食是炕羊炮饭。八宝羹,清新淡爽;胡椒醋子鱼,椒香浓郁。赵桓喝了一小杯蔷薇露,足足用了三碗饭。所谓的炕羊炮饭,就是把调好味的糯米放进整头羊的肚子内,烧烤过程中,调料的味道和羊脂的味道渗进糯米之内,羊肉熟了,饭也熟了。用这种方法做出的饭,既有营养,味道好,还利于消化,赵桓是百吃不厌的!
赵桓的父亲赵佶做皇帝时,吃的讲究,穿的讲究,住的讲究,用的讲究,再有就是身边的女人,更讲究。赵桓当时在东宫,为太子,即使对父亲的做法不满意,也不敢说。再加上三弟赵楷一直对太子之位虎视眈眈,赵桓更加小心谨慎,如履薄冰了。自己做了皇帝,一心想有所作为,改革积弊,只有亲历亲为,臣子们一一仿效,风气也就会慢慢的好起来了。所以,原来父亲讲究的东西,他都不太讲究,父亲不重视的东西,他倒想好好做一做的。
用过晚膳,端起茶杯,深深地吸上一口顾渚笋尖特有的清香,用舌尖搅动茶水在口腔内转上三转,已经是满口香气,惬意无比,品尝够了,才将茶水咽下。
裴谊进来禀报,宰执们都到了,赵桓示意让他们进来,调整心神,准备议政。宰执一共九位,因为宰相张邦昌南下去见太上皇,如今只有八位在座。宰执入对,如果没有特殊情况,第一个发言的往往都是尚书左仆射,也就是首辅宰相。今天也不例外,李邦彦率先说道:“刚才,臣等已见过李邺,大概了解了一下情况。贼酋完颜宗弼此次派李邺回来,已有讲和之意。他们提出,派宰臣、亲王出城议和,臣等请旨,如何以对。”
第一卷 第五章 火药(二)
第五章火药(二)
李邦彦已过不惑之年,一举一动,优雅脱俗,俨然名家风范。他年轻时是有名的美男子,在狭街柳巷中长大,身上不免沾染了些市井之气;聪明伶俐,蹴鞠技艺超群,善于应对,常拿人取笑,取街市俚语为词曲,文采斐然,流传广泛,自称李浪子,为京城年轻官员中的明星人物。宣和三年拜尚书右丞,为执政,当时的首辅宰相王黼与郓王赵楷关系极好,欲劝赵佶改立赵楷为太子,李邦彦勾结蔡攸、梁师成,致王黼罢相,客观上帮助了赵桓。因此,赵桓登基之后,重用李邦彦,把他升为首辅,李邦彦却一直无所作为,赵桓对他已经有些不满了。
赵桓道:“朕想先听听宰执们的意见。”
“臣以为,内祸更甚于外敌,金人的要求只要不太过分,应该答应下来。陛下自可腾出手来,安定朝局,再图大举。”李邦彦道。
接着李邦彦的话茬,三位副宰相陆续发言,大多附和李邦彦,没有什么不同意见。象他们所说,什么我中华上国地大物博,拿出一点东西给金人,也不会伤筋动骨,全无干系的;什么宰臣出城,亲王为质,为万民计,责无旁贷;什么金兵强悍,兵锋正锐,此诚可智取,不可力敌也;什么真宗皇帝所主持签订的澶渊之盟,乃我朝外交的成功典范,可依此办理等等,听着怎么就那么别扭呢?
赵桓不动声色,暗暗想着这些所谓的国之重臣。四位副宰相,除李纲之外,一人为李邦彦的儿女亲家,一名为李邦彦的得力属下,最后一名倒是与李邦彦没什么关系,不过此人最善于做官,和谁都处得很好,与蔡京、王黼等人关系也不明不白。枢密使吴敏,为他登基继位立了功,出了力,人还可靠,才略一般;枢密副使耿南仲,是他的心腹,忠诚绝对没有问题,另外一名枢密副使,名声还好,能力却是平平。
说来说去,能做事的似乎只有李纲一人。
“李爱卿为何不说话?”赵桓问道。
李纲肃容道:“臣听李邺所言,完颜宗弼收罗了一大批燕人,为他出谋画策。巧言令色如王汭,狡猾反复如郭药师,这些人了解我国的情况,才是国家的心腹大患啊!臣以为,宗弼此次派人议和,其实是在试探我们的反应。如果我们一味退让,敌人越发以为中国无人,即使这一次和议能成,不久还会起兵来犯,正是忧患方生啊!因此,即便议和,能让则让,不能让,决不退让。宰臣可以去,亲王则万万不可,自古也没有这个先例。议和的人选很重要,万万马虎不得。臣就想到这么多,伏请陛下圣裁。”
“李纲哗众取宠,为个人利益宁愿牺牲万民,此实奸臣,请陛下详查!”李邦彦突然发难,对李纲的不满已经公开化了。
“你所说的议和人选,是不是就是你自己啊?”
“民间传言,李纲是真宰相,我等不过是陪衬,这些话又从何而来?”
“一旦议和,你便不如现在风光,是也不是?”
“金兵围城,道君太上皇帝南迁,陛下食不知味,寝不安席,身为人臣一点都不为君父着想,是何居心?”
这下可好,除了一个吴敏没有出声之外,李纲遭到其他宰执的集体围攻,难道李纲就那么招人恨吗?这些人做事不行,拉帮结派,保起自己的乌纱帽,手法一套接一套,令人目眩神迷;讲话义正词严,似乎道理全在他们一边似的。
李纲轻蔑地望望众人,不置一言。
坐得太久,腿脚酸痛,赵桓起身,走下丹犀,斟酌着说道:“李纲之心,昭昭可对日月,朕信得过,卿等就不必再说了。议和是人心所向,自然要谈。但是,什么时候开始谈,怎么谈,由谁去谈,在哪里谈,我们的底线在哪里,都不是小事,关系到最终的结果,宰执们要好好商议一下,有了结果,报与朕知。今天给他们吃了闭门羹,人家心里有气,只怕还要来攻,偏劳李爱卿受累,再打几仗,不能让他们小视了我大宋。今天就先到这里,朕累了,你们退下吧!”
“臣等告退!”李邦彦率领众人退下。李纲申请独对,赵桓点头应允,那几个的脸色愈发难看了。
依照惯例,宰执联班奏事,不得独对;皇帝如有需要,招一人独对,也要慎之又慎。因为,独自奏对,同僚不知道你说的是什么,以为你在攻击他,或者与他有不同意见,又大多是见不得人的话,不能当众讲就只能独对了。独对遭人嫉恨,为宰臣所戒,李纲不可能不知道这个道理,又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大殿内只剩下君臣二人,李纲撩衣跪倒,道:“陛下初登大宝,几日之间臣自庶僚而任执政,陛下天恩,臣须臾不敢忘怀。臣之所以不敢有辞,只是希望臣的议论对国家能有一点益处,如今臣不容于同僚,忝居要职,于国何益?臣今求去,还庶僚之位以安朝局。”
第一卷 第五章 火药(三)
第五章火药(三)
他慢慢地抬起头,眼角湿润,一味强忍着,赵桓看着,心里甚不是滋味。
人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257 258 259 260 261 262 263 264 265 266 267 268 269 270 271 272 273 274 275 276 277 278 279 280 281 282 283 284 285 286 287 288 289 290 291 292 293 294 295 296 297 298 299 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