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箭传说
更多更新免费电子书请关注
神箭传说 作者:简单老杨
一场延续了十年的战争随着匈奴王庭的覆灭终告结束,天下却并没有恢复人们意想中的太平盛世,一场更大的战乱悄然降临到了立国百余年的大陈帝国。揭杆而起的贫苦百姓、据险而守的亡命大盗、不甘覆灭的匈奴残余、力图复国的前朝遗族、大权在握的权臣大将、觊觎中原的四方夷族、忠于帝国的贤臣良将……一时间群豪并起,纷纷为自己的理想而舍命相搏。乱世英雄出,卧虎藏龙的神州大地再度陷入水深火热之中,没有人再可以置身事外。
本书纯属虚构,故事发生在平行世界的未来幻想,请勿与现实挂钩
作品相关 我也写个前言
和大多数人一样,在网上看了无数小说之后百无聊赖,所以决定自己也写来玩玩。这部小说不是我第一次构思的产物,实际上在不断的看书过程中,自己也曾构思过数部自己的小说,不过仅仅构思而已,却没有一次落实到行动中来,这部小说倒还真算得上是我的处女作了。第一次写小说不当之处还希望大家多多指教和谅解。
动笔之前一直在看《新宋》、《明》、《曲线救国》、《大汉龙腾》这些书,在无聊的等待更新的时间里产生了自己动手的想法,本来也想写一部架空历史的小说,(没吃过猪肉,还没看到过猪跑吗?呵呵)不过想了想,我是个比较粗心大意的人,喜欢历史,看过《二十四史》、《史记》、《资治通鉴》、《三国志》、还有什么唐书隋书之类的我也记不清了,不过大都是囫囵吞枣,真要让我说个一二三四来我就哑了,所以架空历史类的小说只得叫停。后来想到,反正是小说嘛,都是瞎编呗,干脆写个不存在的朝代,这样写起来不会束手束脚的,至少不会边写得边想到某人某时会在哪里出现,某人某时又做了什么事情,还要参照真实的历史进度,到某年了该会有什么事情出现等等,虽然自己放弃写架空历史,失去了一次乘坐时光隧道的机会,不过在这里还真佩服那些写架空历史小说的大大们,厉害!
看过很多小说,我发觉绝大部分网络小说都把主角写得太过厉害,都是些年青帅气、高大威猛、过目不忘、魅力惊人、奇遇不断,到最后当然天下无敌。确实开始时我也喜欢看这类小说,过瘾啊,好像自己也过着那些主角的幸福生活一样。不过久了也就腻了,看来看去就只有一个人天下无敌,每个人都YY着。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嘛,一个人把什么都占了那其他人还怎么活呢?所以我这个主角是无法成为天下无敌的全能冠军的,不过既然不幸的当上主角,肯定还是有点点好处的,大家看了就知道了。
本来想好好写点什么开个头的,谁知一开始写就没了感觉,只好胡乱写点权且当做开始,一个难看的开始兴许也会有个美丽的结局?
作品相关 多看了一眼
有感于最近的一些评论和意见,做一个侧面的回应吧。
————————————————
《多看了一眼》
马里杰·;斯勒·;尼格(美)
有一回,一位老人对我讲:“我年轻时自以为了不起,那时我打算写本书,为了在书中加进点‘地方色彩’,就利用假期出去寻找。我要去那些穷途潦倒、懒懒散散混日子的人们当中找一个主人公,我相信在那儿可以找到这种人。”
“一点不差,有一天我找到了这么个地方,那儿到处都是荒凉破落的庄园,衣衫褴褛的男人和面色憔悴的女人。最令人激动的是,我想象中的那种懒惰混日子的味也找到了——一个满脸乱胡须的老人,穿着一件褐色的工作服,坐在一把椅子上为一小块马铃薯地锄草,在他的身后是一间没有油漆的小木棚。”
“我转身回家,恨不得立刻就坐在打字机前。而当我绕过木棚在泥泞的路上拐弯时,又从另一个角度朝老人望了一眼,这时我下意识地突然停止了脚步。原来,从这一边看去,我发现老人的椅边靠着一副残疾人的拐杖,有一条裤腿空荡荡地直垂到地面上。顿时,那位刚才我还认为是好吃懒做混日子的人物,一下子变成为一个百折不挠的英雄形象了。”
“从那以后,我再不敢对一个只见过一面或聊上几句的人,轻易下判断和做结论了。感谢上苍,让我回头又看了一眼。”
——————————
神箭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不是一篇娱乐的小说,这或许也是人气不旺的原因之一。
神箭不像一些小说一样,匆匆扫过或者跳过几章,也能不影响阅读。有些地方的线索、伏笔,甚至非常隐晦,一个眼神,一句无关紧要的话……都有可能成为以后重要的情节,不注意的话,有时就会对突然而出的情节感到莫明其妙。
同样,第一二卷的频繁转换,如果稍不留神,或许就会有断节的感觉。但是如果你适应之后,就会有一种完全不同的感受。
多看一眼,这是我唯一能说的了。
作品相关 幸亏只有一个李陵
幸亏只有一个李陵——李一航
两千年来,李陵式的悲剧却仍在不断上演。在少数极权人物左右社会运转的年代,永远有中选的,也永远有落选的,后者是大部分。至于他们有没有才,受到的待遇是否公正,以及将来的命运,很少有人去考虑,包括这种政治机制的主宰者。
李陵,飞将军李广的孙子,似乎拥有和祖父一样大的名气。他的名声源于李氏宗族的将门荣誉,以及天汉二年那次悲壮的投降。降将李陵,人们提起他时,总不忘加上这个令人鄙夷的头衔。对于军人而言,没有比这更屈辱的了。
很小的时候,就知道汉代有名叫李陵的将领,骁勇善战,却不是我尊崇的那类,因为他不仅战败,还投降匈奴。至于与二十倍于己之敌血战十几日等等,一例轻轻带过,从未深究。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偶尔想起李陵,心中油然而生一种隐隐的、却愈发强烈的惋惜和敬重。我不能将他和洪承畴同等看待。由于自己的惰性,没有去翻《史记》、《汉书》来查个究竟,一凭李陵的影子在脑海里飘泊。直到看了《李陵》(钟晶晶著,解放军文艺出版社二○○○年一月版),有关他的种种模糊的意像才骤然得到印证。两千余年前的那段历史终于清晰地浮现于眼前。我可以想像到,在大漠中,五千步卒对十一万骑兵意味着什么;弹尽粮绝、后援被撤又意味着什么。我能够理解,在如此惨烈的战斗中,突然发现自己已经为所效忠的君主抛弃时的极度的愤懑与绝望。兵败被俘后,他背上贪生怕死、有辱祖先的骂名,并且又一次受到同胞的荼毒,丧失了所有的亲人。这场以莫须有罪名进行的杀戮对李陵的打击有多大,史书上并没有详细的描述。小人物总是受挤压、遭虐杀而被人忽视的对象,这几乎成为客观规律。可是他们凄楚的经历一旦为人所知,对心灵的冲击则是惊心动魄的。《李陵》便让我体验到一种少有的惊心动魄。
书的作者是学历史出身,所记述的主要事件都有案可稽,作品凝重的历史感应是源于此吧。可历史小说终究不是史书,它要把史实夸张、放大、发人之未省。它感人至深的地方正是关于当时参与这一连串大事的主要人物言行、内心的描述。我把这些情节也当作某种真实来阅读,因为我已感觉不到它们是作者的创造,我想像不到那些历史人物不这么想、这么做,还会有别的选择。他们不由自主地制作了一个大旋涡,不由自主地都被卷了进去,李陵是第一个沉下去的牺牲品,却没有死,被甩到另一个世界继续经受无穷无尽的折磨。他的苦楚只要细想,便不寒而栗。武帝时期是中国古代罕有的武将纵横驰骋、大展鸿图的时代。李陵幸运地出生于这个时代,却不幸地经历了作为一名军人所能承受的最悲惨的磨难。自以为抓到千载难逢的机遇,其实是拓开通往地狱的荆棘之路,人间惨事莫过于此。
《李陵》没有前言;没有后记;利利落落,开篇便直奔主题,无情地将人们拉到那个风云人物辈出而又埋没无数英才的非常时代。
第一章 绝地
“投降了匈奴的汉骑都尉李陵,在荒漠中走了整整一个月,仍然没有逃脱那股黑色血流的追击。”这是书中正文的第一句话,好像是呼应冷冰冰的标题,一开始就斩钉截铁地宣判李陵的命运。历史的悬念本不在于结果,需要关心的是事件的缘由。
李陵出自一个拥有上百年历史的军人世家。先祖是斩获燕太子丹首级的秦将李信,祖父是令匈奴人胆寒的飞将军李广,父亲是因猛击韩嫣而受汉武帝赏识的李当户,叔父中有积战功成为丞相的李蔡,有率数十骑横贯四万匈奴大军的郎中令李敢??世代的荣誉都终结在李陵,一个同前辈相比毫不逊色的骑都尉身上了!说这是终结,是因为李陵投降匈奴并失去全部家人——包括他幼小的儿子;说他毫不逊色,是因为他在没有后援的情况下,仅凭数千步兵与十余万匈奴铁骑周旋十几天,在强敌的围追堵截下一次次死里逃生,弹尽粮绝了,才被击溃。至于兵败投降,是由于卫律威胁杀死所有被俘士兵,还是因为韩延年关于效法赵破奴,他日率军归汉的建议,此时不甚明了—尽管他拒绝了韩延年,尽管他自尽的匕首随卫律的话音滑落。因为有一个情节不容忽略,就是李广失道自杀,李敢被暗箭射死,均不得志,光复李氏将门荣耀的使命一并压在李陵的肩头上,英雄梦未圆,何从言死?还有一样事实使人们在看待李陵的降敌时多了一丝怜惜和同情,即原先约定的援军杳无踪迹,可这是否在暗示:李陵再也回不到大汉了?
第二章 井石
情节步步展开,一系列重要人物逐一登台亮相。先前令人疑窦丛生的事情在这里逐渐明朗开来,心却慢慢沉了下去。
武帝在编排人生戏剧时并未给李陵留有位置,可惜李陵不明白这一点,他鼓足勇气争取,终于打动了掌握他命运的人,得到一个期待已久的有希望当英雄的角色。但在他满怀雄心壮志出兵的时候,没有注意到路博德居心叵测的上奏已彻底改变了主人的安排,他握着的不过是个死亡的结局。他在边疆浴血奋战,后方的人们所做的唯一一件事是等待他战死。这个令人心寒的事实是通过司马迁述说的。他不是第一个看到李陵灰暗终点的人,然而在朝廷官员中只有他敢于为李陵悲壮的降敌洒一掬热泪,说几句公道话(至少,史书是这样记载的)。为此,他付出惨痛的代价。正因为这样,司马迁才被选为这幕惨剧的第一位见证人。
路博德的奏章使汉武帝对李陵产生误解,取消了原先约定的援军。可后来发生的连续一场场恶战足以证明他李陵不是一个贪生怕死的人,武帝为何仍然按兵不动,坐等这名旷世难逢的猛将兵败自杀呢?作者在此猛然揭开这一代雄主的内心世界:他曾犹豫过,曾动过给李陵派兵的念头,但是,一种身为帝王而形成的根深蒂固的观念阻止了他。他所看重的是李广利,不是李陵。就像皇帝不会错一样,皇帝的选择也绝不能错,尽管他的决定混杂私心,尽管李广利的表现差强人意,尽管李陵的确能征善战。否定他的选择,就是否定圣上的英明。这样有伤君王尊严的事情绝对不能发生。那么,只好让李陵死了。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何况还要奖励他的战功。汉武帝设计了一个自认为皆大欢喜的收场。然而李陵并不买帐,他顽强地向命运抗争着,要活下去。反对皇帝安排的命运当然是犯上,武帝又一次动了真火,他毫不愧疚地将这名为他血战到底的将领的家人全部下狱。
事情到此看样子是结束了;但那个临战畏缩的雁门太守勾起汉武帝对李广——能够“不教胡马度阴山”的飞将军——的回忆,他终于怀疑起强弩都尉路博德那别具深意的奏疏。于是,在天汉四年的出征前,武帝交给因木于将军公孙敖一项特殊使命:迎接李陵归汉。这似乎是转机,孰料却给李陵引来了又一场撕心裂肺的苦难。
透过贰师将军李广利的眼睛;原来还藏头露尾的卑鄙小人一个个原形毕现。路博德、公孙敖、包括他自己,想的做的都是那么龌龊不堪。李陵骁勇善战,而他们不是。为抹煞这四个字,为了维护现有的声望和地位,他们把李陵推上了祭坛。公孙敖带回“李陵为匈奴训练军队,准备攻打汉朝”的消息后,以下的发展就是自然而然了。像对待所有敢于拂逆圣意而又不为他器重的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257 258 259 260 261 262 263 264 265 266 267 268 269 270 271 272 273 274 275 276 277 278 279 280 281 282 283 284 285 286 287 288 289 290 291 292 293 294 295 296 297 298 299 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