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箭传说
敢于拂逆圣意而又不为他器重的人一样,汉武帝诛灭李陵全家。
??
“皇上让我相机行事;深入大漠,迎接李陵回来??万一鄙将完不成任务,或是有什么差池,陛下那里,还望李将军关照啊。”
“公孙史放心。”
“一言为定。”
“一言为定。”
??
想起公孙敖与贰师将军的对话;心徒然收紧了。李陵就这么被同胞推进深渊。一时无语,缓缓翻回章首,“井石”蓦地映入眼帘,竟不由一阵惊悸。
第三章 迷境
老母、妻子、孩子??所有这一切通通没有了。李陵躯壳犹在,根已断,他的心魂飞离大汉,像断了线的风筝,飘泊于广袤荒凉的漠北。
仅仅因为一个莫须有的罪名;天子下令处死李陵的全家。人是最受不得委屈的,何况这委屈带来如此严酷的惩罚。李陵把满腔怨恨发泄到李绪——实际上是他为匈奴训练军队的身上。他杀死了李绪,却没有复仇的快感,除了母阏氏的追杀,什么也没得到。李陵陷入了无穷无尽的自责和悔恨,当初他投降的真正原因也浮出水面。他身上承继了前人太多太多的梦,壮志未竟而死,有何面目见祖先于地下?仿效赵破奴的念头像一根稻草,使李陵在匈奴尚能苟延残喘。可如今连这仅有的一丝希望也被斩断了。心火熄灭了,他开始把自己当作死人。唯一在他身边的人,一个神奇的匈奴老巫师,一次次地把李陵的灵魂从濒死的绝境勒回。老巫师说了许多使李陵震惊不已的话,其中有一席话是这样的:
一个士兵,只要他英勇地战斗过了,尽了自己的最大努力了,那么,无论他最后是否战死,无论他最后是否投降,他都是一个好士兵。军人的天职是战斗,而不是牺牲。
还有什么言语能够像这番话一样温暖李陵的内心?他与这个游牧民族打了几十年的交道,却从未对他们的观念、思想产生兴趣。如今,李陵像发现一个新世界那样审视着草原上人民的心理。他咀嚼着老巫师陌生而又亲切的话语,仿佛明白了些什么。
李陵活了下来。他或许没意识到,自己已经跨过一道门槛,心灵的解脱开始了。
第四章 大漠
苏武出现了。无论古今,苏武都是象征汉民族气节的精神丰碑。耐人寻味的是,与在史书中的描述不同,李陵并未因苏武的嵌入而就此晦暗。不是因为苏武不够伟大,也不只因为李陵和苏武担负不同的职责,履行不同的义务。关键是他们的遭遇本质上是不同的。
如果不是副手张胜的贪功;苏武的这次出使应该能够和平圆满地完成。他曾试图以自尽来捍卫使节的尊严,被救。丁零王卫律再度劝降,不从。然后,他被放入匈奴人的地窖。在这里,冻饿交加的苏武决心活着回到大汉,他顽强地坚持了下来。此后,便是遥遥无期的流放。北海边寒冷的北风,破败的庐棚,匮乏的食物,经年不见人的孤独,以及渺茫的南归希望,都不能磨灭他那颗对汉廷坚贞不渝的心。他赢得匈奴人的尊重。於革干王提供给苏武住所、马匹和牛羊,甚至为他建立一个家。生活有所好转,苏武归汉之心却未有一丝一毫的动摇。他给儿子起名为“苏通国”,又硬起心肠不去亲近他们母子俩。他知道自己不可能将含有匈奴血液的人带回大汉。苏武的忠诚是无坚不摧的。但我们能要求李陵也保持这种忠贞吗?
从苏武点点滴滴的回忆中;人们可以看出他和李陵不同的家世。李陵的前辈世代从戎,多为英雄虎胆而又郁郁不得志,死而不得其所。怀才不遇者自古有之,却也鲜有一族人这么受当权者冷眼的。延续数代人的不平遭遇在李陵的心头蒙上阴影。他肩负光复李氏将门荣誉的使命,要完成几代人渴望完成的目标。他的崇高的理想打动了苏武。李陵英武的形象是维持苏武的刚强信念,使他在艰苦的生存环境下苦苦支撑的重要力量。而在与於革干王的第一次会面中,这个完美的塑像被狠狠地打碎了。苏武陷入深深的痛苦。他不明白这是为什么,为什么要把他内心仅存的美好东西毁掉。他不断寻找理由来宽慰自己,但并不如何关心李陵为什么会陷入绝境。李广、李敢、李禹??都没有得到历任统治者的器重,任何时候都像是凑份儿的脚色,用时拉来,用毕甩开。他们其实全是弃将。李陵没有逃脱这种命运,在天汉二年的那次惨烈的战斗中,他被汉武帝抛弃了,背叛了。他在前方孤军奋战,武帝则把他的老母、妻子召入宫中,不是奖励李陵的战功,而是让相面之士看看有没有他的死气!只因不受赏识,便要经受这般的惩罚?
这样沉痛的家世是苏武没有的,而这样的“礼遇”更是苏武所不曾受到的!
卫律的话使李陵悟到了一些他从未想过的事情。他明白了,自己不是一个臣子,而是一名侠士。他没有义务侍奉那个残暴的君主。他终于摆脱了那梦魇一般的自责与羞愧。大汉毁掉了李陵的一切,匈奴,这个崇尚英雄的民族,这个曾经的敌人,反倒给了他最需要的——家。李陵曾经梦萦魂绕的国度,如今越来越远了。
第五章 巫蛊
在“迷境”中,老巫师曾对李陵说:天子眼中,你们这些军人都变成了虫子。仿佛为印证这句话,作者跨越千里,把人们拉回多灾多难的汉朝。
汉武帝的再次登场充满了莫可名状的恐怖气味,令人毛骨悚然。他是来杀人的。这一回,被他判死刑的不再止为李陵一家,而是成百上千的朝臣王族,以及他们不计其数的亲友。此时的武帝,除了残酷,还有昏聩。他不安、多疑,认为天下人都在和他作对。这使他忍无可忍。在汉武帝的心目中,他是天地间唯一的至尊,其他的一切,不只是那些军人,所有人都是卑微的虫子,应欣欣然供他受用、驱驰,应恭恭敬敬地向这个威严的帝王顶礼膜拜。他有权决定任何一个人的前途,他有权调动全国的人、财、物,把厌恶的人打入冷宫,将喜欢的人培养成神话。卫青、霍去病、李广利、公孙贺??他们的尊荣地位全部是受赐于君王无上的权势。谁要不顺从主人的旨意,无论曾经有多么显赫,愤怒的铁拳都会无情地将他们碾得粉碎。
从前,这些皇权意志的牺牲品还是经过深思熟虑挑选出来的。随着武帝年事渐高。他开始不在乎了。整个天下都处于王之彀中,何必关心几个臣子的死活!于是他不再费心判断谁可杀谁可留,一感到有威胁,简单直接地一刀割掉。正因为如此,朱安世才敢栽赃。如他所料,甘泉道下的偶人刚被挖出,汉武帝就将丞相公孙贺一家灭族,连卫皇后的亲侄卫伉和自己的女儿,嫁给公孙敬声的阳石公主也不放过。所以。当皇帝宠臣江充将蛊气一直查到作为东宫的长乐宫时,太子刘据便知是大难临头。他被迫以起誓来证明自己的清白。这样的行为激起了武帝更为强烈的反应,一场父子大战爆发了。几天之内长安城血流成河。势单力薄的太子失败了,一家人被诛灭,而受此案牵连者达数万之众。
在这种情形下,李广利立自己的外甥昌邑王刘 为太子的图谋就可以理解了。他虽侥幸躲过太子兵变案,但此刻朝廷已是人人自危,天知道会不会有什么灾难降临到他头上。届时能否保住自家性命都难说。因此他铤而走险。然后,他出击匈奴。在匈奴的围困中,他得知一家老小于长安被害。李广利投降了。
从这大大小小的事件中,汉代朝野的残酷荒谬暴露无遗。整个社会围绕汉武帝一个人的意志转。个人的荣辱生死和皇帝的喜怒好恶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得势成虎,失势成鼠。曾经位比王侯的皇帝爱将,说毁灭就毁灭了。那些不为武帝重视的士人,他们的死就更无声无息,微不足道,不论他们有多么出色。这个王朝是汉武帝的王朝,不是凭才能纵横四海的理想国。何处才是侠士的故乡?
我想起李陵了。天汉二年曾对李陵的兵败投降肆意辱骂的官员,在天子的“关照”下,大多去了另一个世界。李陵呢?他在干什么?
李陵再一次做了父亲。木兰居次为他生了一个小孤涂。李陵亲眼目睹了这个女人生育的过程。她呻吟着,惨叫着,痛苦万分。她承受这样的苦痛,为的是给丈夫生下一个血脉。李陵的心被震撼了。他跪在木兰身旁,哽咽道:“谢谢你,母亲。谢谢你给了我一个家。谢谢你重新生下了我。”他有了妻子,有了母亲,有了孩子,又有一个完整的家了。在这神圣的一刻,李陵终于冲破意念上的樊笼,将复苏的生命之根牢牢地扎在漠北草原上。他的新归宿属于马背上的民族。
第六章 远方
前面已铺陈的太多太多,以下的发展似乎是水到渠成,没什么可疑虑的了。
昭帝即位后,朝廷掀起平反冤案的浪潮。任立政接受辅政大臣霍光、上官桀的委托,出使匈奴,迎接李陵归汉。此时的李陵已不需要这些了。尽管任立政信誓旦旦地想要证明霍光作出什么样的保证,李陵仍然斩钉截铁地回绝了:“大丈夫不能再受辱。”经过几次沉痛的打击,李陵已经很清楚,只要特权人物的意志大于一切的传统没有变,他李陵只能处于待人宰割的位置。回家??那边早已没有家了,难道为这一“回”还要抛妻离子么?
不过李陵没有忘记苏武,他还在执著地等待着。在李陵的帮助下,苏武最终如愿以偿。虽然也面对亲情,但想到对汉朝的忠贞,他决绝地上路了。“径万里兮度沙幕,为君将兮奋匈奴。路穷绝兮矢刃催,士众灭兮名已溃。老母已死,虽欲报恩将安归!”在李陵的悲歌声中,两个朋友就此诀别。
李陵是看得明白。苏武回到大汉的第二年,就因儿子苏元参与燕王谋反案被罢免回乡。力保汉节十九年不失的功绩仅仅使他免于一死。赏赐散给亲友了,儿子被杀了,如今真是孤苦伶仃,穷困潦倒。
苏武有时会回忆他远在大漠的亲人,有时会回忆起李陵。这回忆比他在北海牧羊时对大汉的思念要多几分苦涩。再见他们真的是不可能了。可在昭帝元平元年,也就是他遭贬黜的第七个年头,深秋季节,他梦见李陵回来了。他不知道自己为何会做这样反常的梦,直到看见那个胡人送的帛书。人死的时候,灵魂一定要回故乡的。
书到此结束。
小说是文学家创造的,是虚假的。这个观念影响了我读小说的兴趣。然而钟晶晶的《李陵》使我对历史小说有了一种特殊的尊敬。作者不是凭空创作,而是依据史实想像,把史书中不为人注意的细节放大。看过《李陵》,再读《汉书》,就能体会到原先读史书时难以领会的感觉,发现一句句简洁话语中包含的丰厚况味。作者关于李陵兵败之时的描写,恐怕我终身难忘。《汉书》对此的记载只寥寥数语,以“士卒多死,不得行”作结。现在再看这段文字,眼前的景象便惨不忍睹:没有弓箭、没有屏障的三千汉军聚居在峡谷之中。两面的高岩上,垒石滚滚而下;山谷的两头,是上万名匈奴骑兵,箭如飞蝗。这已不是战斗,这是屠杀。而汉武帝的“于是族陵家”,又该如何去想?
幸亏只有一个李陵。
但是,李陵虽只有一个,两千年来,李陵式的悲剧却仍在不断上演。在少数极权人物左右社会运转的年代,永远有中选的,也永远有落选的,后者是大部分。至于他们有没有才,受到的待遇是否公正,以及将来的命运,很少有人去考虑,包括这种政治机制的主宰者。
但愿《李陵》能给现在的人们一点启示。
(据《汉书?李广苏建传》,李陵去世的当年,昭帝驾崩。汉宣帝即位,赐苏武关内侯,食邑三百户。不久,又复任苏武为右曹典属国。后来,宣帝考虑到苏武年老子丧,从匈奴将苏通国召回。神爵二年,苏武病逝,享年八十余岁。)
作品相关 vip的公告
本书签约之后大家应该也有本书要进VIP的心理准备了吧。虽然我也犹豫了好久,因为这毕竟是我第一次写东西,我实在担心我能不能经过VIP的考验。
就像断刃天涯所说:“加入VIP最大的感觉,应该是一种责任吧。一种必须完成作品的责任。”想到今后自己身上将背负的责任,心里便有些不安。我算是个负责任的人,所以一直在考虑要不要把这个责任扛起来。虽然不进入VIP也有这种责任,但相对来说对自己的约束力却要小得多。因为我也是个懒人,想要从一个四处闲逛的小白转变成为一个专心写作的人,并不是一两个月能达成的。
考虑了很久,最终还是决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257 258 259 260 261 262 263 264 265 266 267 268 269 270 271 272 273 274 275 276 277 278 279 280 281 282 283 284 285 286 287 288 289 290 291 292 293 294 295 296 297 298 299 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