炼金手札 作者:宅在家里的猫(起点vip2014-05-20正文完结)
:
附:【本作品来自互联网;本人不做任何负责】内容版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大家
炼金手札
作者:宅在家里的猫
从西方《魔界》谈中国奇幻文化简史
更新时间2011…11…11 15:09:13 字数:5727
西方的奇幻很容易就打开中国的市场,而中国的武侠却很难跻身西方的文化圈,这种现象很值得国人思考。经济强势造就文化强势当然是一大原因,但是,这恐怕也与两种题材的区别有着必然的关系。
对西方奇幻小说或影视有稍微了解的人都知道,它更强调想象空间乃至是创造一个全新的虚拟世界。相比武侠,这种小说更需要想象力。如果非要寻找和它们相像的作品,中国的《西游记》、《封神演义》无疑要比《水浒传》、金庸武侠等更具资格。这些相像的“因子”甚至大有渊源。
首先,它们都取材自神话传说。西方奇幻小说源自古希腊、罗马、北欧神话,中国神魔小说源头是上古神话传说、魏晋志怪。众所周知,世界各地的神话传说,包括创世、造人、洪水、英雄等等方面,都存在着惊人的相似。那由这些相似的源头所衍生出来的“支流”,自然也不会太过大相径庭。
其次,他们都富含宇宙、自然、宗教、种族、民俗等方面的内容。《魔戒》有中土世界,《西游记》有四大部州;西方奇幻有宗教信仰,东方神魔也有三教纷争;西方有魔法,东方有法术;西方有魔杖,东方有桃木剑;西方有哈比族、精灵族,东方有小人国、君子国;西方有兽人树人,东方也有动植物修炼成精。
总之,这些表面上看似不同的东西,实际上完全是系出同源。而这样的作品,之所以能够风行世界各地,原因也在于世界各地早就蕴含着类似丰富多彩的文化土壤,它们的碰撞自然会闪现出耀眼的火花。
相较而下,武侠文化无疑更像是我们所“独有”的东西,它想在没有武侠文化底蕴的地方立足,终归是天方夜谭。
但是神魔仙侠不同,如果奇幻魔幻可以风行世界,那么和它们精神相类的神魔仙侠没有理由会默默无闻。而看到奇幻魔幻的走红,国人也不必自卑,因为我们同样拥有甚至更深厚的奇幻文化底蕴,我们也不必去写道格拉斯、甘道夫等蹩脚的西方人名,要坚信中国奇幻文化的魅力,要知道,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下面简单梳理一下中国奇幻文化的源流。
(一)上古神话传说
上古神话传说的产生,基本上是源自人类对于未知自然现象的“合理”解释以及对于过往“英雄”的崇拜和美好想象。
上古神话传说大致可以分为创世、始祖、洪水、战争、发明创造等几种类别。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钻木取火、后羿射日、夸父追日、精卫填海、皇帝战蚩尤、共工怒触不周山、女娲补天、神农尝百草、大禹治水、穆天子传等,是这些神话传说的主要内容。
这些神话传说中的主角,有人有神,甚至人神混杂,但可以确定的是,他们都已被“人格化”,被赋予很多美好或丑陋的东西。
这些素材散见于《山海经》、《穆天子传》、《淮南子》、《三五历记》、《拾遗记》等著作中,是后世奇幻文化的最初源头。
(二)以“中国第一奇书”《山海经》为代表的地理博物著作
说《山海经》是中国第一奇书,当不为过。首先,它的成书过程以及作者至今还是谜,有说是大禹和伯益,有说是战国末年才成书,作者所处的地点也不能确定;其次,它里面所记载的内容,令今天的人都感到一头雾水、匪夷所思,再加上原本图文并存的《山海图》的遗失,更是让人无从下手。在国人想当然的以为它是记载中国的山水地理的时候,又有美国人实地考证出它居然也记载着美洲的很多山脉和沟壑。能知道的是,它在汉武帝的时候“畅销”了一把,成为一时显学。
《山海经》共十八卷,分为山经五卷,海经八卷,大荒经四卷,海内经一卷。其中最重要的内容是五藏山经,记载了东南西北中五大山系的山水、矿产、动植物等等,内容丰富驳杂。今人王红旗夫妇按照五藏山经的内容费时多年绘制出了一幅42平米(高5。4米,长7。8米)的《帝禹山河图》,气势庞大,恢弘无比,观之即可体悟《山海经》的魅力。
《山海经》是《山海图》的图片说明文字。《山海图》据说是大禹铸九鼎时刻在鼎上的,以便更好得治理天下。因此,无论《山海经》的真实与否,它作为地理博物著作是毫无疑问的。而在志怪小说中,地理博物也是一门独立的分类。《穆天子传》、托名东方朔的《神异经》、《十洲记》,张华的《博物志》,前秦王嘉的《拾遗记》,都属于这一类。
它们所记载的内容更多是对自然、地理、天文、历史的认识,尤其是在自然地理方面,和其他的志怪小说明显不同,《山海经》有无数的山水,《十洲记》记载海内有十洲三岛,《博物志》有很多未知地名,这些内容已经无法考证,但它反映了当时人类对自己所处的世界的认知。从中也可以推测,这些著作的产生时间,要比《搜神记》等志怪小说要早一些。
(如果把这些著作看作是虚构的话,那它们不就是异常精彩的架空小说么?对于今天写手们的启发和作用,地理博物著作明显要比其他的志怪传奇大得多。)
历代对于《山海经》的文体归属争论颇多,有历史地理,有巫术宗教,有医药矿产,有民族民俗,甚至还看作是科技书。其中历史地理著作,是较为中肯的论断。《山海经》因为其丰富多维的内容,影响了人类文化的方方面面。以文学而论,后世无论传奇、小说还是诗词,都从中汲取了无数的营养。清代小说《镜花缘》里面的海外诸国尽数取自《山海经》,《诛仙》里面的黑水玄蛇、黄鸟和夔,也是出自《山海经》的记载。
至于《十洲记》,对于后世道家的洞天福地理论有着直接的影响和启发。
(三)以《搜神记》为代表的魏晋六朝志怪小说
魏晋六朝是奇幻文化和素材积累和沉淀的时期,主要表现是志怪小说的盛行乃至泛滥。这一时期佛教西来,和中国的道教相互交融,再加上社会上普遍流行的鬼神风气,使得宗教、鬼神、怪异成为志怪小说的主要内容。这和之前的地理博物著作有着明显不同,而“想象力”,显然是不如了。
“志怪”二字,最早出现在“齐谐者,志怪者也”(《庄子》)。庄子的想象力很了不起,“庄周梦蝶”就非常富有奇幻色彩。墨家也有《明鬼》一篇,富含鬼神思想,这些都对后世志怪小说的产生极有影响,也说明春秋战国时期,鬼神思想已经较为常见。有人从秦简《墓主记》推测志怪小说秦时即已出现,从而将志怪小说的历史提前到战国末期,也未尝没有道理,只是学术上还没有承认。
年代确定最早的志怪小说是曹丕的《列异传》,但已散佚。最有名的志怪小说,非干宝的《搜神记》莫属。(树下野狐的小说也取名为《搜神记》,其实几乎是两码事。)
干宝,283-351,字令升,新蔡人,时任晋散骑常侍。他撰写的《搜神记》共三十卷,今本二十卷,但确定已非原文。今本中每一卷都有分类,大致每一卷记载着同一个类别的故事,都是社会上比较离奇古怪的故事“实录”。魏晋志怪小说的故事,几乎不出《搜神记》的分类范畴。
在《搜神记原序》中,干宝提出了几个观点,很值得今人思考。一是“闻见之难,由来尚矣”,干宝说正史的记载往往都有不同,对于真实性的确认,实在是难上加难,因此怎么能说他写的东西就一定不是真的呢?这无疑是干宝在替自己辩解,但这也是那个时代所有志怪小说家都在思考的问题:就是他们记载的东西,究竟真实性如何。因此有些“认真”的作家会在文后写上“等待那些大有见识的人,来验证这些灵异的事到底真假如何”(“俟诸宏博,验斯灵异焉”——《拾遗记》),这些都反映了作家自身的迷茫。但干宝在真实性探讨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提出“所存者大,所失者小”,认为存在的意义更大。这一点无疑是正确的,志怪小说记载的故事真假如何,今天的人都很清楚,但这些即算是假的故事,也能让我们看的津津有味,如果仅仅是因为它们是假的,就放弃记录或创作,恐怕人类的文化就要失去多半了吧?
当然,干宝还是认可他笔下的故事都是真的,这是当时创作观念的限制。但“存而不论”,干宝还是作出了正确的选择。最重要的是,甘宝似乎已经触摸了小说的娱乐功能,他最后说到“幸将来好事之士,录其根本,有以游心寓目,而无忧焉”,意思是说侥幸将来以后,会有一些好奇心强的人来看这本书,从而获得消遣、忘却烦恼。干宝所说的,不就是我们今天这些嗷嗷待哺的广大奇幻读者么?而《搜神记》,也成为后世传奇、神魔鬼怪、仙侠小说的营养宝库,不正说明了它存在的“真正”意义么?
除了《搜神记》,比较有名的志怪小说还有很多,基本上可分为鬼神、怪异、宗教(主要指道教和佛教)等类别,以下说几部。
《汉武洞冥记》,汉代郭宪著。内容如题,“洞心于道教,使冥迹之奥,昭然若著,故曰洞冥记”,书共有四卷,专记鬼道冥界之事。
《列仙传》,西汉刘向著,《神仙传》、《抱朴子》,晋葛洪著,这三部记载了历代神仙的故事,是道家修炼成仙的代表作。不知道今天写修真类小说的写手们有没有看过这些资料。
《幽明录》,南朝宋刘义庆(即《世说新语》作者)著,其中幽明二字分别代表鬼怪和神仙世界,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本书最大的特色是很少采用旧籍记载,多为晋宋新出的故事。他还创作了《宣验记》,是佛教色彩很浓厚的志怪小说。
《后搜神记》,托名陶渊明著。著名的《桃花源记》即出自此书。
正史也有涉及,班固的《汉书-五行志》便是一部志怪百科全书。可见,故事的真实性的确不是最重要的。
其他还有梁人任昉的《述异记》,梁人吴均的《续齐谐记》,晋荀氏的《灵鬼志》、颜之推的《冤魂志》等等。很多小说已经散佚,鲁迅先生的《古小说钩沉》中有专门的辑录。
(四)唐传奇和宋总集
小说发展到唐代已经完全趋向成熟,奇幻小说自然也不例外。唐传奇中不仅有很多武侠小说,奇幻小说的比重更大。最早的唐传奇《古镜记》、《补江总白猿传》和《游仙窟》便属于奇幻小说的范畴。其他比较有名的如李公佐的《南柯太守传》,沈既济的《枕中记》,李朝威的《柳毅传》,白行简的《李娃传》,都是佼佼之作。
这些小说已经不仅仅是记录和堆砌奇幻素材,而是对利用奇幻素材来传达离奇之美、抒发心中感悟。“上承六朝志怪之余风”,是说它们的素材乃是启发自六朝的志怪小说。“下开有唐藻丽之新体”,是说唐传奇已经自成一家,成为优秀的小说。武侠写手在推崇《虬髯客传》、《红线传》和《聂隐娘》的时候,奇幻写手们也可以拿出《南柯太守传》等小说来一较高下。其实《聂隐娘》中的剪纸为驴,就有些奇幻气息。
宋代是话本小说的天下,但这期间出了几部奇幻志怪文化的总集,一是李昉主编的《太平广记》,一是洪迈所编的《夷坚志》。前者共五百卷,目录十卷,专收野史传记和小说。其中以鬼神志怪比重最大。鲁迅先生曾说:“我以为太平广记的好处有二,一是从六朝到宋初的小说几乎全收在内,倘若大略的研究,即可以不必别买许多书。二是精怪,鬼神,和尚,道士,一类一类的分得很清楚,聚得很多,可以使我们看到厌而又厌,对于现在谈狐鬼的太平广记的子孙,再没有拜读的勇气。”但我想,那些致力于奇幻写作并想闹腾点名堂出来的写手们,是不能不看的。
《夷坚志》题名出自《列子-汤问》:“《山海经》为大禹行而见之,伯益知而名之,夷坚闻而志之。”意思是《山海经》是夷坚听说后记载下来的。洪迈以此为书名,可见是以夷坚自谓,也是把《夷坚志》比作《山海经》。原书四百二十卷,今散佚已多。内容繁浩富杂,而且“搜集众书所成者,其出于一人之手而卷帙遂有《太平广记》十之七八者,唯有此书。”但也有人评价该书“贪多务得,不免妄诞”。
不管如何,《太平广记》和《夷坚志》一起,是中国古代奇幻志怪文化发展到顶峰的产物。
(五)明清神魔小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